“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建构的策略

2024-04-25 07:34林淑琴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24年8期
关键词:正方体长方体双减

林淑琴

(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笏石中心小学,福建 莆田 351146)

所谓高效课堂,关键就在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轻松地完成课堂学习.高效课堂的主要方式就是创新教学手段.通过建构高效课堂,不仅能够提高教学质量,还能够让学生在高效课堂当中找到学习积极性和热情,进而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1 注重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切行为的“动力之源”,也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方能够让学生主动投入到思考和学习当中.因此,小学数学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教学,通过建构趣味化的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让学生都能够在轻松的氛围里学习和成长.教师可以在课前展开小组合作进行课堂导入,为学生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开始之前,利用小组交流的形式能让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内容进行提前预习,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掌握和学习效率.同时,利用和小组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还能让学生在一种相对放松的状态下进入学习,推动小学数学教学实现高效课堂.

例如,在学习五年级数学上册“位置”时,教师可以通过谈话的方式导入,让学生能够充分进行知识的探索.例如,教师可询问学生:是否能够描述出班长的位置?让学生从二维的角度来描述班长所在“位置”.在学生能够描述出班长的位置之后,利用班级内的多媒体设备展示运动会上的照片,让学生感受开幕式上观众都在指定的“位置”上观看表演,比赛过程中运动员则在固定的“位置”上比赛.让学生明白运动会期间安排固定“位置”的重要性,进而了解在日常生活当中“位置”的重要性.将“位置”引入到班级内部学生们的座位上,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位置”,之后引入到课程内容的教学当中.这种通过设问与图片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感受“位置”的含义以及“位置”在生活当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兴趣.

2 方法创新,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也应当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信息技术能够推动教学水平提高,为各个学科教学的发展都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当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改善现有的教学方式,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例如,在学习五年级数学下册“观察图形(三)”时,教师首先可以寻找网络上的大量二维和三维图片向学生展示,比如太阳、各种不同形状的建筑等图片,甚至可以为学生展现微观世界中物质的形状.引导学生对这些形状进行思考,分析这些形状构成的图形,这些图形又是“谁”制造出来的,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对于正确回答的学生教师要给予一定的鼓励.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之前学过的“观察物体”的知识点,回想从正面、侧面、上面三个角度观察物体的不同.之后引入新课,让学生自己发挥想象力拼积木,只要肯动手就能够搭出不一样的形状和图形.让学生通过想象搭出图形,并向同学们介绍:为什么会搭出这样的图形?之后教师给定平面图,让学生试着按照平面图摆出相应的立体图形.在学生完成之后,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演示学生摆出的图形,让学生判断是否正确.通过点名汇报,让学生主动分享自己的摆法,只要符合要求,教师都要及时给予鼓励.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利用学生感兴趣的网络素材进行教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真正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同时能够避免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

例如,在学习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的体积”时,教师可以结合实际的情境以及实践活动,让学生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利用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师可以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到长方体的体积学习中去,教师可以播放一段小学生自己切橡皮的视频,视频当中有两个学生在讨论为什么要把橡皮切开,其中一个学生回答是要求橡皮的体积.教师可以根据视频向学生提问:切开橡皮之后就能求出橡皮的体积吗?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只要数出橡皮有几个小正方体就可以计算橡皮的体积了.但是还有很多无法切开的长方体,应该如何计算体积呢?在层层设问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渐深入思考,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通过多媒体与设问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长方体的计算公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去.

创新教学方法,教师还可以利用游戏化的手段创建轻松的课堂氛围.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游戏有着强烈的兴趣,所以教师可以利用游戏的方式让学生进入到课堂的学习中去.

3 多措并举,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措施开展课堂教学,切实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合理提问的方式,引领学生进行自主思考.

例如,在学习五年级数学上册“圆的认识”时,在课前教师先准备大小不一的彩色圆形、支持、剪刀和圆规,同时在网络上寻找有关圆形的图片和视频.在进入课堂之前,教师通过设问进行课堂引入,比如询问学生:生活当中有哪些东西是圆的?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向学生展示事先准备好的图片和视频,比如汽车行驶的视频,让学生自己发现视频当中的圆形,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汽车的轮胎一定要是圆形的?为什么不能是三角形的?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三角尺演示:如果汽车的轮胎是圆形,那汽车的行驶状态会是怎样的?在学习了圆的相关知识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动手用圆规画一个圆形,并互相观察身边的同学画的圆是否正确.

通过设问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向更加深入的层面进行思考,从而在课堂上自主思考形成数学思维.再与实际动手操作相结合,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时,教师还可以从教材内容本身出发,让学生自主发现教材中的问题,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教材课后的例题给学生设问.例如,在学习“长方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发现教材中的问题,比如,长方形的周长可以用长与宽之和的2倍进行计算.那么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可以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计算呢?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和长方形的长和宽有关呢?教师要合理地给予学生这样的问题,通过这些问题学生可能会在课前预习的过程中有所了解,通过这样的设问让学生积极参与到问题的思考与回答当中.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给予回答问题比较优秀的学生一定的奖励,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锻炼其自主思考的能力.

除了通过设问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之外,教师还可以合理利用思维导图来帮助学生进行数学学习,并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因为思维导图只需要学生自由记忆相关的数学关键词,将这些关键词用自己的理解串联起来,能够帮助学生产生逻辑思维.利用思维导图的形式,也能够让教师节省更多的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1].

4 立足体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尤其要增强学生的实际体验,让其在自身的探究实践和切身体验中发现知识、获得知识.教师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在学习六年级数学上册“扇形统计图”时,教师可以事先准备相应的情境图或是视频,或者直接用教材当中的情境图为学生构建相应的情境.比如,教材当中的人物正处于一种运动的情境中,所以在课前教师就需要对学生喜欢的体育运动进行调查,并用Excel生成扇形统计图,展示不同运动的分布图,比如乒乓球、足球、跳绳、跑步等运动[2].之后引导学生自己探索这张统计表中表达了哪些信息,问其:是否能够看得出来哪种运动最受学生欢迎?应该怎样计算喜欢某种运动的学生人数占班级总人数的百分比呢?甚至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全班学生为单位进行不同队形的排列,并划分好其中人数的百分比,以此来从视觉上增强学生的切身体验,并尝试从中结合不同条件和引导思路自行探索出扇形统计图的相关概念、特点.

这个由简到难的过程就是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答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自己观察扇形统计表,根据扇形统计表当中给出的数据自己进行笔算或者是口算,并回答教师提出的上述问题.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点的认知.

5 联系生活,注重教学知识运用

积极渗透生活元素,能够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数学是一个相对比较抽象复杂的学科,有很多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面临着很多困难,也就导致这些学生不愿意学习数学.将生活当中学生比较常见的元素融入数学教学当中,能够拉近学生和数学知识的经验.这些生活经验是学生最为熟悉的领域,利用生活经验也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让生活元素作为学生和数学之间的桥梁,例如在学习正方体和长方体时,教师可以利用教室当中的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生活中正方体和长方体的物品,如笔盒是长方体、魔方是正方体、教学楼是长方体等,让学生通过这些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物品,对数学知识进行理解.利用生活常识,不仅能够让学生主动探究生活知识,还能够改变学生原有的思维方式[3].例如,在学习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和圆锥”时,了解到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生活经验,并且这个阶段的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相结合.所以,在课程导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常识引导学生进入课堂的学习中.

6 结束语

在“双减”背景下,教师要想方设法给课堂教学形式做加法,不断创新教学手段,为学生带来不一样的学习体验,进而达到为学生减压减负的目的.教师通过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还能够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从而创建高效课堂.

猜你喜欢
正方体长方体双减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拆拼长方体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给正方体涂色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拆拼长方体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多少个小正方体
数小正方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