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学引领物理课堂走向高效

2024-04-25 07:34倪文倩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24年8期
关键词:测力计凸透镜木块

倪文倩

(江苏省淮阴中学新城校区,江苏 淮阴 223300)

物理是初中阶段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抽象难懂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少困难,如果教师采用传统的注入式教学,必然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无法实现既定的学习目标.新课标的实施,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问题导学模式在此背景下走进初中物理课堂,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增强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思考力和辨析力,促进学生形成物理核心素养.

1 课前问题导学,激发参与热情

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采用平铺直叙的方式进行教学,无法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为了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教师应重视课前时间的应用,采用问题导学的方式引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让物理学习更加高效.

1.1 循序渐进,唤醒学习欲望

初中生由于年龄的原因,对学过的知识容易遗忘,不利于后续学习.实际上,初中物理知识较为繁杂,前后有着很强的连贯性,如果前面的基础知识没有掌握好,后续的知识学习就会非常困难.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教师可以利用课前问题导学的方式,循序渐进地呈现问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为新知教学做好铺垫,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

如在教学“变阻器”一课时,教师事先给学生布置了预习任务,然后以问题导学的模式进行教学.教师先向学生提出关于上节课所学知识的问题:(1)电阻的物理意义是什么?(2)电阻的单位是什么?(3)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有怎样的关系?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对旧知识进行回顾.接着教师提出:既然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长度有关系,那么有一根10米长的铜丝,要想改变它的电阻大小,还要让电阻大小连续变化,怎样才能做到?学生开始思考:10米长,哪有这么大的容器可以放呢?总不能摆在教室里吧?此时,教师顺势提出: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学习了今天的知识,就会轻松解决.

1.2 兴味盎然,激发学习兴趣

一节课的成败与课前时间的利用有很大的关系,这个环节属于新课导入部分.导入成功,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理,让他们对新课的学习产生期待,有助于提升学习效果.为了更好地利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在课前以问题导学的方式进行,将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作为导入内容,让学生产生一探究竟的想法,使他们在兴趣的引领下高效探索问题[1].

如在教学“压强”一课时,教师向学生展示出一枚钉子、两枚图钉(其中一枚有尖一枚平头)和一块木板.教师让学生想办法把钉子、图钉钉入木板中,拿到钉子的学生手都按红了,也仅仅是钉尖刚刚进入木板,拿到有尖图钉的学生略微用力就把图钉按入木板,而拿到平头图钉的学生无论怎样用力一点也没按入木板.教师向学生提出:为什么会这样呢?学生也感觉很奇怪,教师让这三个学生拿起自己的钉子、图钉展示给大家看,学生开始思考其中的原因,有学生说:“钉子的帽太小了”,还有学生说:“平头图钉没有尖怎么能进入呢”……学生都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趁势引导学生:这种情况用物理知识怎么解释呢?学生展开讨论交流,自然进入压强知识的学习中.

2 课堂问题导学,提升学科素养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教师在课堂中“一讲到底”,认为面面俱到的讲解会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实际上事与愿违,学生的学习效率很低,根本达不到教师的预期.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教师应改变教学模式,采用问题导学的方式,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让学生在习得物理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科素养.

2.1 精雕细琢,培养分析能力

学生的学习能力各不相同,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要照顾各层次的学生,让班内学生在课堂中都有思考,对知识有不同层次的理解和掌握.如果教师采用师讲生听的教学模式,学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更要精心设计问题,通过精雕细琢,促使学生深度思维,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本领.

如在教学“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一课时,教师先向学生提出基础问题:通过凸透镜看课本上的字时,你看到的是正立的还是倒立的?变大的还是变小的?如果通过凸透镜看黑板上的字时,你看到的是正立的还是倒立的?变大的还是变小的?很显然这些问题是基础的,即便是学习能力低的学生也能独立完成.教师接着提出:既然是一块凸透镜,为什么会有两种不同的情况发生呢?与什么有关呢?这些问题就有一定难度,是针对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提出的,经过思考,学生能说出与凸透镜的距离有关.教师追问:是谁与凸透镜的距离呢?这就要求学生的回答更加严谨:课本(黑板)上的字与凸透镜的距离不同.教师接着提出:看到的像有变大也有变小,那么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是怎样的呢?需要哪些器材呢?如何来设计实验?这些问题难度更上一层,这是针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提出.这时教师组织学生阅读课本,进行讨论交流,在互帮互助中得到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2 聚焦能力,培养发散思维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综合性比较强的知识点,教师应帮助学生将它们拆分成很多小知识点,这样学生理解起来才会更加容易.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问题导学的模式,通过一些拓展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真正实现学生能力的飞跃式发展.

如在教学“密度知识的应用”一课时,根据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密度的公式,当教师提出测量物质的密度时,学生不知所措,于是教师运用问题导学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教师向学生提出:既然知道密度的公式,那么要想测量立方体木块的密度,就要从公式入手,与木块的质量有关,那么质量如何测量?用什么器材测量?立方体木块的体积如何测量?用什么器材测量?学生通过学习很容易就能完成,待学生有了问题的答案后,教师接着提出问题:刚刚是立方体木块,形状是规则的,那么要是形状不规则的固体呢,密度怎么测量?如果是液体呢,密度又将怎么测量?很明显这两个问题已经超出了课本内容,教师进行了拓展,学生陷入沉思,经过分析思考,有学生说出想法:形状不规则的固体密度测量主要问题是体积,可以把固体弄碎,再把它弄成一个规则形状,通过测量就可以得到;还有学生提出:这样不合适,会有损耗.于是有学生提出用量筒来测量,先在量筒中装入水,记录此时水的体积,然后放入固体再记录体积,就可以得到固体的体积,这时学生恍然大悟.

3 课后问题导学,延伸教学边界

由于传统应试教学的影响,每堂课的教学内容都安排很多,很少为学生进行课后小结,学生的思维被教师牵制,缺少主动思考总结,对所学内容未能及时消化吸收,致使学生无法透彻理解所学知识.为了改变这种不良教学现象,教师在每堂课后都应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应用问题导学的形式,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总结,延伸教学的边界,提升物理教学成效[2].

3.1 课后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传统课堂教学中,最后的环节都会有课堂总结,看似完整的教学环节,却没有使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实现升华.因此,教师应改变教学策略,在课后总结部分引入问题导学模式,改陈述为提问,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回顾梳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通过问题引领物理课堂走向高效.

如在教学“力 弹力”一课时,学生对力的概念以及作用效果有了一定的认识,重点内容是弹性形变与外力的关系以及测力计对力的测量,课后总结部分,教师可引用问题导学模式进行课后小结: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什么是弹性形变?用力拉伸弹簧时,拉伸的长短与什么有关呢?这些问题,学生通过回忆能够回答.教师接着提问:据你了解,哪些日常用品里有弹性的设计?有哪些优势呢?你清楚弹簧的弹力大小吗?怎样进行测量?这时学生重新梳理学到的知识,在大脑中思索问题的答案.部分学生拿起自动笔,展示出里面弹簧的部分,摩托车有减震……可以回弹,可以减缓变化……对弹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先观察指针是否与“0”刻线对齐,否则就要校正,要保持弹簧的轴线与受力在一条直线上,读数时眼睛正对刻度线……随着学生的回答,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再次回顾,让学生收获学习物理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3.2 延伸拓展,提升探究意识

教学新知后,教师往往会给学生留一些课后问题,大多是以书面的形式布置任务,然后让学生进行解答.这样的形式比较僵化,尽管在一定程度上能产生巩固效果,却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后采用问题导学的方式,借助优质、高效的问题,给学生提供思考探究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提升他们的探究意识,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如在教学“摩擦力”一课后,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在课上虽然有了详细的了解,但为了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教师在课后运用问题导学的方式,让学生课后利用自由时间,再次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提供的器材有长方体木块(a、b、c三面的面积是由大到小的)、玻璃板、木板、砝码(若干)以及弹簧测力计.探究问题:(1)a面接触木板,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匀速运动;(2)( )面接触木板,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匀速运动;(3)( )面接触木板,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匀速运动;(4)在木块上放上一个钩码,使a面接触木板,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匀速运动;(5)木块放在玻璃板上,使a面接触玻璃板,( ).学生的探究热情被激发,就会自由组队进行问题探究,最终得到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完善认知结构.

4 结束语

问题是师生、生生互动的纽带,问题导学模式的应用,可以让物理课堂变得更加立体化和多元化,增进学生对所学物理知识的理解,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践行新课标教学理念,精心剖析教材内容,应用问题导学模式,促进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引领学生融入课堂,高效学习物理知识.进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思维能力,享受学习物理的快乐,让初中物理课堂更加高效、更加精彩、更有活力!

猜你喜欢
测力计凸透镜木块
凸透镜成像知多少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识巩固
小小凸透镜 成像应用多
怎样数出小木块的个数
测力计量检测技术的新发展
学好凸透镜 成像点点通
小鸭数正方体木块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
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