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养育下母亲亲职压力对特殊儿童发展影响研究

2024-04-25 05:06刘兰岳露露
当代家庭教育 2024年2期
关键词:儿童发展特殊儿童母亲

刘兰 岳露露

摘 要:亲职压力是指在照料特殊儿童过程中产生的压力体验,与特殊儿童生活质量密切相关。通过梳理文献,访谈特殊儿童家庭,了解特殊儿童家庭共同养育下,母亲亲职压力现状及其对特殊儿童发展的影响研究。研究发现特殊儿童家庭共同养育中大多数母亲作为主要养育者,承担较多的康复和教育职责,父亲参与较少,主要承担养育中的经济费用。此外,母亲亲职感受对特殊儿童自身发展有着较大影响,主要体现在康复和教育上,对特殊儿童的行为、情绪等发展都产生显著影响。

关键词:特殊儿童;家庭共同养育;母亲;亲职压力;儿童发展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4)02-0016-03

*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师范生融合教育素养的培养路径探析》(项目编号:2021sja2186)的成果。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社会各界对特殊儿童家庭共同养育问题较为关注。特殊儿童指的是在心理、生理方面与普通儿童有着明显不同的特殊群体,主要包括智力发育异常儿童、听障儿童、视障儿童、语言障碍、情绪障碍等生理或心理发展方面存在障碍以及身体病弱、多种残疾的儿童[1]。在接受系统的教育之前,家庭在特殊儿童教育与康复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相比普通家庭,特殊儿童家庭承担较大的教育压力。在这个过程中,家庭共同养育及其分工对特殊儿童影响重大,但在传统家庭中,往往母亲承担了大部分责任。因此,本研究拟从共同养育视角出发,探究特殊儿童母亲的亲职压力以及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探索可行的应对策略,为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实现健康化提供思路。

一、研究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在宿迁市某康复机构进行康复的家庭,共47家,其中剔除父母离婚、祖辈全权代替抚养的15家,最终符合研究选题的家庭共32家,其中包括祖辈辅助养育的家庭。目标家庭中,母亲年龄范围从23-44周岁,母亲学历层次从高中到硕士,特殊儿童年龄3-14岁,安置方式包括随班就读、半日随班就读、特殊学校、康复机构随班就读。

(二)研究方法

在选取研究对象后,采用半结构式访谈。访谈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基本信息访谈,其中包括特殊儿童鉴定、家庭构成等;第二部分包括三项内容,分别是家庭分工现状、共同养育中母亲亲职压力来源、压力体验对儿童生活、教育及康复所带来的影响。研究共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线上团体访谈,共开展4次,每次参与人数8人,共收集4次线上团体访谈录音,平均时长在1.6小时,每次团队访谈人员选择依据时间便利。在初步整理材料后,开始第二阶段的线下访谈,共收集录音24份,合计两个阶段共收集录音片段28份。针对收集的28份录音材料,进行编码,并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共同养育的现状

家庭共同养育的概念在最初与现代有所不同,经过了家庭系统理论的发展以及补充后,家庭共同养育的概念才得到具体的确立。家庭共同养育中夫妻是最为核心的参与者,但是此概念不同于夫妻之前的其他关系,如经济关系、浪漫关系、责任关系等,共同养育关系的确立范围是夫妻在孩子成长期间在养育方面的决策、合作等行为[2]。无论是在特殊儿童的家庭,还是普通儿童的家庭当中,都存在很多子系统,包括母亲、父亲养育角色、婚姻关系以及儿童自身等,共同养育的概念能将这些子系统串联在一起,并令他们在共同养育这个概念中产生有效链接。共同养育有积极与消极之分,积极的共同养育指的是养育双方尊重彼此、通力合作,并且尊重对方在养育过程中的付出等;而消极的共同养育则是在养育过程中产生矛盾与冲突,一方反驳另一方的付出等[3]。

在家庭系统中,共同养育关系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整个系统中的核心分支。家庭养育行为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并受到这三种因素的影响,分别是养育者的个体差异、儿童本身的特征以及家庭背景。在家庭背景的影响中,父母的学历高低、从事职业状况以及家庭的经济实力都是不可忽视的因素。若是家庭背景当中这些因素都出现了问题,将会加剧夫妻之间的冲突与矛盾,为家庭教育带来不确定性。共同养育的质量与父母学历高低有着重要关系,高学历的父母在共同教育方面明显更和谐,可以获得更多支持性的共同养育支持性。共同养育过程因家庭而具有较大的差异,主要是每个家庭的共同养育角色的个性化具有较大差别,包括心理、思想、行为等,这些都是影响共同养育的重要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特殊儿童家庭的共同养育过程,总体呈现“妈妈主导、父亲参与,祖辈辅助”的合作模式。母亲、父亲在共同养育中分工各有不同,从时间付出上,母亲付出较多,且参与最多的是孩子的教育、康复和陪伴;父亲在共同养育中更多承担的是经济角色,给孩子提供教育费和生活费;在有祖辈参与的过程中,祖辈主要承担幼儿的生活照顾,包括接送、做饭、做家务等活动。

(二)共同养育中母亲亲职压力

对于大部分成为父母的人而言,他们都认为养育孩子是令人心情愉悦的。然而在现实中,父母在教育中的角色是他们所有社会角色里难度最高的,是对父母全方位能力的一种考验[4]。成为母亲或是成为父亲都是一项具备责任感且要长期进行的“特殊工作”,对父母的“工作能力”有较高的标准,而这些高标准也为养育者带来不同程度的亲职压力。

在共同养育过程中,母亲始终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养育中所产生的一切,包括矛盾、冲突、消耗、支持、理解、合作等,都对母亲这个养育主体产生较大的影响。从宏观角度而言,特殊儿童家庭共同养育过程中,母亲由于女性视角以及情绪敏感度较高的原因,更偏重于对孩子疾病所带来的消极感受上,例如委屈、尴尬、埋怨、无助、担心等,这些消极情绪为母亲角色增添了更大的亲职压力,包括情感依赖、限制、自责与责备。

在特殊儿童家庭共同养育过程当中,母亲角色感受到的亲职压力主要源自两个方面。第一是父亲角色参与较少,母亲在长期的照料和独自面对特殊儿童时,会产生一个人承担一切的感觉。受訪结果中,多位母亲提到“没有人帮忙”“没有人理解”等词语,整体感受是缺乏社会支持,孤军奋战。第二是共同养育背景下祖辈的参与,一方面确实减轻母亲的照料压力,但因为文化、背景、学历层次不同,导致母亲与祖辈在孩子的养育问题上产生分歧。这些争论和分歧会影响母亲角色的心理状态,进而增加亲职压力。部分受访者表示,自己既依赖祖辈照料所带来的喘息时间,和祖辈的矛盾又不可调和,很容易陷入“两难”境地。同时在访谈材料分析发现,母亲对不同祖辈照料也会有不同的情绪压力,例如受访者中有4组家庭,孩子是由外祖母照顾的,在此情况下,母亲除了有两难情绪,还会产生愧疚,这种愧疚也无形中会影响夫妻共同养育及家庭分工任务的推诿;而祖父母的照顾,让母亲感受到更多的隔离,也就是当出现矛盾时,父亲与祖辈站在同一战线加剧母亲的家庭隔离感。

(三)亲职压力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从成长的角度而言,儿童的发展并非一个静态的过程,而是充满了不确定性的动态过程,发展内容相对较多,且不同发展内容之间也要产生一定的联系,这样才能更好促进儿童成长发育。本研究在进行儿童发展方面的探究叙述以及结论时,会偏向于情绪与行为这两种因素,因为它们在儿童发展当中具备一定的代表性,尤其是对于一些患有孤独症、智力发育迟缓的特殊儿童,他们的情绪和行为也是一种量化家庭共同养育以及自身发展重要的衡量标准,更是养育者需要关注的焦点。儿童的情绪与行为的具体发展内容,便是儿童在与父母、他人、亲人相处过程当中感受到、透露出的情绪以及做出的相应行为,还包括与同龄人之间相处时形成的安全稳定的互动关系,但是特殊儿童的情绪和行为会出现一些偏差。例如,智力发育迟缓的儿童不善于与人互动,甚至有畏惧心理;孤独症儿童无法准确识别情绪,对情绪没有足够的敏感程度。而正是这些特殊之处,导致特殊儿童在身心发展方面受到影响,为家庭共同养育带来负担。

从教育角度而言,亲职压力能影响儿童的发展。亲职压力的产生起源是在儿童本身上,通过儿童传递到家庭共同养育的父母双方身上,而后经过父母养育者双方的发酵,最终再度回到儿童身上的过程。儿童大量的内、外在行为以及心理显露,能对亲职压力进行持续影响。在养育过程当中,如果母亲感受到较大的亲职压力,那么势必会影响到儿童发展,产生一些有问题的情绪与行为,进而再度加剧亲职压力。

从大量的家庭动态养育访谈过程中可以得知,共同养育在家庭教育当中占据着非常核心的地位,对特殊儿童的家庭来说更是如此。共同养育对儿童的情绪、行为以及思想产生重大影响。共同养育背景下,父母角色、父母在家庭中的分工对儿童发展产生不同的作用。结合以往研究,可以看到特殊儿童家庭共同养育的总体质量关键点在母亲的养育方式上,母亲的心理状态对儿童发展的最终结果进行预测与判定,母亲的情绪与儿童的情绪密切相关。从现有的文献与研究而言,共同养育、亲职压力与儿童发展之间拥有潜在的联系。整理访谈资料发现,母亲自我觉察某个阶段出现过度焦虑,那同样的情绪也会在特殊儿童身上有所体现。比如说,相比以往更容易出现饮食障碍、睡眠障碍,或直观表现在负面情绪或攻击行为的增加。同时,共同养育的质量对母亲的感受有较大的影响,一旦特殊儿童的表现变差,母亲的压力也会增加,再反过来作用于孩子,形成恶性循环。访谈时当被问到“怎么样的家庭适合特殊儿童,什么样情况下特殊儿童成长得更好”,所有家长都一致认为共同养育对儿童发展起决定性因素,特殊儿童发展的成果与母亲亲职压力之间具备高度相关性。

三、讨论与建议

第一,共同养育系统由多个人物角色构成,包括父母、孩子以及祖辈,位于这个系統当中的每个角色都会受到共同养育过程的影响[5]。共同养育之间的联系、关系以及共同养育的动态过程,都能影响儿童的成长发展。在部分特殊儿童家庭共同养育中,尤其是当祖辈参与共同养育过程后,共同养育体系下,母亲的亲职压力及需求来源于三个方面:孩子疾病的康复方面、孩子的情绪稳定方面、自身能力培养方面。共同养育体系下,各方协调一致,往往形成聚力,会推动儿童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与提高;但出现分歧时,尤其是父亲与母亲之间,极容易在孩子的养育问题上产生不一致的想法,对儿童发展有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在儿童康复效果方面,具有消极作用。因此,要正确引导家长掌握专业的康复知识,母亲接受专业知识的同时,尽可能争取父亲的加入,并形成内部一致,在家庭中高效实施专业康复干预。

第二,在压力来源上,除了家庭成员所带来的压力之外,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家长面临的康复需求、所需支持服务都存在或多或少的缺失与不足,需要借助多方力量,搭建多样化的康复,满足特殊儿童家长需求,尤其是系统专业的康复知识与技术支持。根据访谈中家长提到接受过相应培训,但是次数较少,不足以支撑家庭康复的进行,因此在当下,社会在为特殊儿童母亲提供培训的同时,尽可能增加频次,形成有效的家庭支持力量,为特殊儿童营造提供更稳定、更专业的家庭康复氛围。

综上所述,在特殊儿童家庭共同养育中,母亲承受了较强的亲职压力,从而也让共同养育的过程质量不理想。为提高特殊儿童的康复效果与能力发展,需要多方协同,共同为母亲减压,促使家庭康复消极效果向积极效果的转化。

(责任编辑:刘婷婷)

参考文献

[1]刘怡婷,范洁琼,陈斌斌.婚姻质量对父母协同养育的影响:基于共同命运模型的跨层中介分析[J].心理学报,2022,54(10):1216-1233.

[2]李伟,顾正薇,李秀玲.特殊儿童父母社会支持与心理弹性的关系: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22,38(09):9-16.

[3]王艳.个案工作介入城镇低收入家庭母亲亲职压力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22.

[4]张静竹,郭菲,陈祉妍.共同养育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父亲教养投入的调节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2,30(03):635-639.

[5]田波琼,申仁洪,曾树兰,姚静.学前特殊儿童家庭积极贡献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1,35(11):118-128.

猜你喜欢
儿童发展特殊儿童母亲
幼儿园环境与幼儿教育发展的重要性之我见
浅析特殊儿童管理的教育困境及解决对策
西安市特殊儿童教育权法律问题研究
特殊儿童早期教育中的立法制度建设初探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给母亲的信
我国儿童户外游戏发展现状及国外经验的启示
基于Android平台的执行功能评测系统设计
悲惨世界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