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2024-04-25 07:14高慧
当代家庭教育 2024年2期
关键词:教育资源心理健康教育互联网+

高慧

摘 要: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增多,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面临着巨大挑战。在“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背景下,究竟如何做才能有效帮助中小学学生解决心理困惑得到健康成长。本研究将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现状入手,分析现有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误区,尝试提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资源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4)02-0114-03

*2023年度鄂尔多斯市社会科学课题项目名称:推进“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路径及对策,项目编号:2023p443,项目批准单位:鄂尔多斯市社会科学联合会。

AI智能时代已然到来,人类社会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物质极大丰富,足以支撑人们探索和实现更高层次的需求。技术手段一再变革,足以让人们跳出体力劳动的束缚,拥有更多时间去追求更富足的精神生活。然而,这也是一个全民焦虑的时代,国民抑郁症蓝皮书(2022-2023年发布):50%的抑郁症患者为学生,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30%。这些数据不得不让我们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做深刻的反思。

一、“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背景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现状

(一)心理健康电子档案建设完备,但测试数据有效性需要考量

随着“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国家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日益加强,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电子档案已经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第一任务。心理健康电子档案记录着学生进入学校时的初始心理健康情况,也一直会动态记录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状态波动情况,当学生出现异常行为甚至是危机事件时可以第一时间调阅档案,以根据记录情况对学生进行基本评估,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心理健康电子档案一般是依据学生心理测评数据而建立,小学低段的学生一般依靠父母对孩子的了解而完成测试,小学中、高段至中学段学生一般以自主完成测试为主。在“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的背景下,学校的心理测试通常是以电子问卷形式发布,答题人需要在绑定账号的家长手机上作答,时间安排相对灵活,正因为时间有延迟,答卷人有充分时间在网络中查询问卷内容有哪些维度,可能要测出什么问题,基于向上向好的考虑也罢,基于不想被另眼对待的考虑也罢,答题时难免会带有更多主观情绪,测试的可信度会受到极大影响。

(二)心理教师配备齐全,但教师专业性需要评估

社会上很多极端事件发生的源头都是心理问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教育部发文要求大中小学校必须配齐心理健康教师。各级政府和各类学校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按需配齐心理教师。但在不少中小学校,心理教师并非专业出身,多半是其他科目教师转岗来做或是某科教师兼职来做,其专业化水平和专业能力较弱。而随着学生心理问题越来越小龄化、越来越严重化,心理教师能否妥当解决学生问题关系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败。

(三)心理课程设置合理,但课程开设情况需要深思

心理课程的开设也是主管部门的硬性要求,中小学校也都在课程表上印上了《心理健康》科目并且安排了一定课时。心理课怎么上、上什么,达到什么效果,是一个系统的问题。如前所述,没有配备足够专业的教师,在课程设计、内容选择、长期效果达成上就会难免有不足;加之互联网时代,教师们更喜欢用先进的技术和海量的网络信息进行教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情感互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以及在同辈群体中可以汲取的能量等就会有所削弱。

(四)心理软硬件设备配套,但设备使用情况不理想

心理软硬件设备是学校成立心理辅导室时的建设要求,不管地区经济如何,一些简单的设备都会采买配齐。但实际上,受到教师的专业性和课程开设局限性等问题,一般情况下这些设备的使用频率相对较低,更多情况下用于上级检查评估和兄弟学校学习参观,真正能够让学生用到的相对较少。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现实情况也是影响设备使用的重要原因,一些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家长因为担心孩子在学校使用心理设施设备会被另眼相待,因此回避学校,选择在校外干预。

二、“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背景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

(一)教育手段過度依赖互联网

现阶段的中小学生基本是05后,他们被称为是网络时代的原住民。他们出生在互联网盛行的时期,对网络有着先天的亲切感和优越感,他们享受过网络世界的强大功能,体验过网络生活的便利迅捷。从虚拟到现实,从现实到虚拟,他们可以切换自如。

心理健康教育是要以学生发展为根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它更注重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自我”成长层面,也更需要关注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情感”层面,还要关注学生同辈群体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层面,它是要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

在“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背景下,学生在智慧教室上课、用多媒体授课、使用网络资源调动学生视、听、触等多种感官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视野,顺应了学生的认知环境需求,让学生看到了传统教学中无法呈现的内容,但过度依赖互联网,就会减少师生互动的频度和深度,让彼此更关注外在的呈现,而忽略彼此之间情感的链接和联系,从而缺乏对心灵感化、心理成长的重视。

(二)教学资源过度依赖互联网

1.教学资源需要甄别与选择

“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背景下,每个人都是媒体人,公共社交平台给每个人提供了在网络世界发声的机会,人们拥有相同且平等的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但这些观点和看法多半都带着作者本人固有认知,存在局限性和短视性。

当互联网资源被备课教师选做教学资源时,这种选择背后也带着教师自身的局限性,海量资源尽现眼前,这些资源的甄别和选择变得更加艰难。

2.信息多元性更容易让人迷惑

“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背景下,家校互动、合力教育对于学生健康成长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会选择多种方式或平台推送各类优质教学资源,使家长能够通过这些资源助力学生健康成長。在这个资源极其丰富的时代,也会出现新的问题和困惑。比如很多资源的观点呈现多元化和多样化,即使是对同一个问题,看法也有多种可能性,而且表面上每种观点都能自圆其说。例如,有的理念让家长在孩子犯错时必须惩罚,有的理念始终引导正面管教,还有的让孩子接受自然后果以获得成长……面对这样多元化的观念,家长一时间无从选择,如果没有得到明确的指导,会让家长在教育过程中更没有了方向。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被无限放大

成长中的中小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信息传播有时间差,信息传播力和时效性都没那么强;在网络时代,信息传播技术高速发展,传播速度和覆盖面达到惊人的程度。学生身上发生的各类事件,尤其是个别的极端事件,会在第一时间通过网络传播到各地,加之一些不负责任的自媒体的发酵与催化,将负面信息无限放大,最终心理问题被归结成所有事件的成因。而厌学、打架、孤僻、师生关系等问题也被标签化为心理问题。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会被放大,心理健康教育承载的责任与使命被无限加重,甚至有学校把学生的安全责任直接落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身上,一定程度上,心理教师承受着超出能力和岗位的重担。

教育部印发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的通知中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是向好的但也是有限的,学生出现的任何问题都是日积月累的结果,其中包括时代和社会原因、现代技术的发展和生物遗传原因等等,都是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教育的全部,教育功能的不断完善与修正,需要每一个学科、每一个阶段、每一名老师、每一位家长、每一个社会人的参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守护,也具有时代性和社会性,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不应该变成心理老师的全部责任。

三、“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背景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路径

(一)发挥好互联网优势,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是互联网与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的过程,需要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深入挖掘互联网中的资源优势、传播优势、技术优势等多种功能,以更好地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达成。

资源优势是指互联网中有大量的可选择、可使用的教学资源和优质科普资源。把这些资源客观、科学、有效地整合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全面提高心理健康科普和教育效率。

传播优势是指互联网的传播速度快、延伸广、受众多,利用好互联网的传播优势,将其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形成全民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氛围,会大大提升全民心理健康的调节能力,中小学生自然也成为重要的受益者。

技术优势是指互联网中的科技手段和方法,比如某类数据的收集、统计、评估与整合形成某种画像式的效果分析,能让我们对人的理解更立体、更多元。把这些技术优势应用到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我们对学生行为的把握、危机等级的评定更有科学依据,对学生积极品质的探索与积极心态的塑造也更有方法和途径,更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认定。

(二)建设好动态的学生心理成长电子档案,更有针对性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就以往心理健康电子档案来看,多是学生心理测评结果的罗列,其真实性、有效性都会被质疑。建立学生心理成长电子档案,不能局限于心理测评结果的记录,还需要客观记录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各个重要的生活事件和节点(类似成长记录)。由其监护人和在校时班主任共同记录完善,当学生在校期间呈现出不良状态或者明显的危机情形时,由心理教师申请查看心理成长电子档案,以便根据学生个人成长路径更加快速、深入、细致、全面地了解学生,给出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

(三)搭建家、校、社区联动平台,推进学生良好心理品质养成

社区建设日渐规范成熟,社区网络日渐安全完善,社区居民、校园师生的各类需求都可以经过筛选以正规路径以微心愿的形式在限定社交网络平台发布。学校、教师、社区工作者、家长和学生可以在平台上看到各种需求信息,大家可以根据各自的时间、精力、能力单独或组团认领微心愿,促进家、校、社区之间的密切互动。

每一个微心愿的达成,都凝结着一份利他精神在里面。家长和学生可以以亲子共建的形式参与其中,同学之间可以以深化友谊的方式参与其中,师生之间可以以相互了解的方式参与其中。每一种参与形式都有情感的碰撞与交融,每一次完成心愿都有价值感与成就感。随着心愿的不断达成,学生们会在这些活动中找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四)互联网时代,保持有温度的情感教育仍是重中之重

“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开启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征程,网络技术迭代了很多传统做法,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始终是人与人之间的工作,是生命影响生命的工作,不管技术如何先进发达,始终无法取代人与人之间在沟通与交流过程中情绪情感的流动与联结。最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是让学生对生命产生热爱之情,这种热爱之情必须是也只能是教师、家长以及学生相互之间用对彼此的热爱之情、理解之意和包容之心播种、浇灌、生根、发芽,最终开出健康的生命之花。

四、结束语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课程,需要每一位专业人员发挥专业技能的优势做好专业的教育工作;同时,心理健康作为关乎每个人身心健康的重要指标,需要每一个人从自身做起,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身的优势与不足;管理好自身的情绪,在不对他人造成伤害的前提下适度地宣泄情绪;处理好人际关系,区分好认同与接纳,不强求他人一定按着自己的标准行事,不强求自己一定要满足他人的审美与诉求;管理好自身的压力,学习一些有效的压力释放的方法,让自己从容面对压力与挑战。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国民心理健康问题层出不穷,我们需要全社会关注心理健康,尤其是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他们关乎着国家的未来与希望,更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精心地支持与呵护。

(责任编辑:陈娟)

参考文献

[1]易曼.“互联网+”背景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8.

[2]王娟.“互联网+”环境下提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J].甘肃教育研究,2021(10).

[3]胡旻.“互联网+”背景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J].心理素养,2019(10).

猜你喜欢
教育资源心理健康教育互联网+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简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
“五老”是金钱买不到的优质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