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漪教育思想的区域实践转化机制研究

2024-04-25 03:44卜健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24年1期
关键词:案例分析

卜健

主持人语:当前,建设教育强国赋予基础教育新的内涵。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上海市一直在系统谋划构建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努力办好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基础教育。本刊特推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专栏,该专栏由特级校长和教育专家撰写的三篇文章组成,分别围绕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培育人才的全球胜任力、办好紧密型教育集团等主题进行了富有深度和创见的实践总结和理性反思。同时,本刊欢迎一线基础教育名家、名师继续就基础教育服务教育强国等主题赐稿,共话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加快推进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建设。(王健,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摘   要: 通过梳理于漪教育思想体系,明确知识转化的运作机理,文章构建了以三路径、四阶段为主体的“于漪教育思想实践转化分析框架”。基于该框架,深度分析了杨浦区8所试点学校的典型案例,并凝练出以12种结合方式为核心的于漪教育思想区域实践转化机制,以期为学界教育家思想实践转化的未来研究提供普遍策略。

关键词: 于漪教育思想;知识转化;案例分析

于漪是伴随新中国发展而成长起来的杰出教师和教育家,201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于漪荣获“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获此殊荣的唯一代表。于漪教育思想是“人民教育家”于漪长期扎根教育教学一线所建构起的一套体系庞大、内容广博、行之有效的教育思想。一直以来,学界对于漪教育思想的关注从未停歇,也相继涌现出一大批富有学术价值的研究著作,对于漪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进行了较好的梳理、概括与凝练,为后续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然而,仅有理论层面的研究是不够的。如何将于漪教育思想转化为具体实践,真正用于指导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仍然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虽然已有一些初步的尝试,但从区域层面来看,真正将于漪教育思想转化为实践的案例仍然比较匮乏。有鉴于此,本研究在对于漪教育思想进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于漪教育思想在区域实践转化上的机制与路径,通过分析区域层面的实践案例,为后续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一、理论基础

通过对于漪教育思想的梳理与提炼,本研究将于漪教育思想理论分为当代教师的职业使命、当代教师的学科与教学、当代教师的理念与策略三大维度,和教育观、教师观、学科观、教学观、学生观、管理观六大方面,简称“三维六观”(见图1)。

基于于漪教育思想理论,本研究构建出以“三维”与“六观”为核心的于漪教育思想理论体系,即于漪教育思想实践与转化的具体内容。

二、于漪教育思想实践转化的机制模型构建

1.于漪教育思想实践转化的运作机制

于漪教育思想的实践转化是从“思想层面”向“实践层面”的转化,概括而言,就是从“知”到“行”的转化。从运作机制的角度来看,这种转化沿着“于漪教育思想→教师教育思想→教师教育实践”的脉络发生,是教师从“他文化”向“自文化”再向“自实践”转化的过程。因此,于漪教育思想的实践与转化由两个阶段构成,第一是思想内化阶段,第二是实践转化阶段(见图2)。

思想内化的实现,一方面决定于主体的内源性动力,即教师形成自我需求意识牵动学习、吸收、理解、掌握于漪教育思想;另一方面受到客观环境的外部性激励的影响,即外部包括政策、制度、平台、文化等方面的导向,共同推动教师对于漪教育思想的内化。

实践转化的实现一方面来源于教师主体的内在博弈,即教师自有理性和非自有理性的博弈;另一方面来源于教育环境的变迁适应。教育环境改变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教育政策的改变,这会直接影响到运用过程中教育思想的选择与教师实践的理念;二是教育内容的改变,这影响教师所关注的实践所含内容;三是社会环境的改变,这种教师群体间、教师与学校间、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潜移默化地影响教师思维,也会间接影响其在实践过程中的选择。

2.三条路径:于漪教育思想内化的转化模式

教师生态圈可分为三类主体:教师个体、教师群体以及其他外部组织机构。依照这一逻辑,本研究将于漪教育思想的内化过程归纳为自我转化式、中介介入式、集体交互式三条转化路径。其中,自我转化式是教育思想转化的基本方式,也是教师知识丰富的内驱力量;中介介入式是教育思想转化的辅助手段,也是教师成长发展的外部引领;集体交互式是教育思想转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教育知识共享的主要手段。三者之间相互支撑、相互作用,形成转化循环圈。

(1)自我转化式

自我转化式路径具体分为三种子路径:以深度学习为核心的方法路径、以情境实践为要求的践行路径、以价值认同为旨向的情感路径。

①以深度学习为核心的方法路径:教师围绕所要内化的具体内容,通过查找相关论文、书籍、报道、专家讲座、教学案例等资料,以及参加相关观摩、交流活动,仔细阅读,深入思考,在了解于漪教育思想相关内容的同时,结合实践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理解。②以情境实践为要求的践行路径:教师可以围绕所要内化的具体内容,通过教学(设计—实施—反思)、教研(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教学改进)和培训(接收—参与思考—表達)这三种不同的活动形式,在实践中多情境、多角度地运用深度学习所内化的于漪教育思想,进一步夯实和巩固所思所学。③以价值认同为旨向的情感路径:教师可以从最初了解、认识于漪教育思想,到进一步接受、认同于漪教育思想,直至透彻地感悟于漪教育思想的意蕴,并将其融入自身的教育教学行动之中。

(2)中介介入式

中介介入式路径具体分为三种子路径:以内容共享为基础的知识路径、以解构重组为方式的专家路径、以平台搭建为途径的三方路径。

①以内容共享为基础的知识路径:教师可以通过共享学习经验、典型案例以及多样化的学习资源,更有效地吸收于漪教育思想。②以解构重组为方式的专家路径:专家可以结合自身的知识基础,将宏大和具有丰富内涵的于漪教育思想体系转化为与教师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相适配的内容,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吸收和学习,从侧面促进教育思想在教师群体中内化。③以平台搭建为途径的三方路径:搭建平台不仅能够促进教师自主学习,还能够在学校、行政部门、专业机构三方间架构桥梁,促进于漪教育思想内化的实现。

(3)集体交互式

集体交互式路径具体操作时分为两条子路径:以骨干实训为重点的培训路径、以群体教研为方式的研究路径。

①以骨干实训为重点的培训路径:骨干教师的培养是影响于漪教育思想内化的重要因素,要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带头作用。因此,区域、学校要通过对骨干教师和干部的培训,带动教师群体的学习和实践,营造良好的氛围,更为有效地实现于漪教育思想的教师内化。②以群体教研为方式的研究路径:通过集体学习与研讨,集聚集体智慧,将教育思想转变为具体的教育原则、方法与策略等,并在“备课—上课—听评课—反思改进”的教研活动中不断探讨教育思想转化与应用的路径与操作方式,进而促进教师自觉内化为个人的教育思想与行为。

3.四重阶段:教师观念实践转化的进阶逻辑

在于漪教育思想实践转化的层面上,遵循个体价值体认的基本原理,形成了以“价值体验、价值澄清、价值内化、价值引领”为教师观念实践转化的四重阶段。价值体验是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初步了解于漪教育思想的阶段。价值澄清是教师对于漪教育思想进行梳理分析、甄别选择,并纳入已有知识结构的阶段。价值体验和价值澄清共同构成对于漪教育思想的外部筛选,旨在促进教师的价值内化——从对于漪教育思想的外部认知走向自我接受以及内部认同。在完成价值内化后,教师对于漪教育思想的认同就会外显出来,进而引领其在现实中明确教学实践的方向,实现价值引领。

三、研究设计

1.案例来源

于漪教育思想转化与应用是一个崭新的领域,在区域全面推行之前有必要进行试点研究。在充分完成理论部分的梳理后,本研究选取杨浦区8所涵盖幼、小、初、高的试点学校(见表1),开展于漪教育思想转化与应用的案例与行动研究。

2.案例分析框架

教师体悟并实践于漪教育思想理论体系的过程,由思想内化与实践转化两个方面构成。在思想内化层面,包含自我转化式、中介介入式、集体交互式三条转化路径;在实践转化层面,遵循价值体验、价值澄清、价值内化、价值引领的四重转化阶段。

进一步来看,每一条转化路径在实施过程中,都将遵循教师价值观养成的基本逻辑:价值体验(外部认知)——价值澄清(自我认知)——价值内化(自我接受)——价值引领(指引行动),经历“知—信—行”的步骤。

四、于漪教育思想区域转化的案例分析

基于上文构建的“于漪教育思想实践转化分析框架”,从三条转化路径的角度出发,对8所试点校的典型案例展开分析。

1.自我转化式

(1)价值体验

通过自主阅读著作、参加讲座培训、实地考察等方式,教师初步接触和了解于漪教育思想,对其中蕴含的精神进行基本的心理建构,在头脑中形成“初印象”,为后续的价值澄清奠定基础。

例如:“在我就读师范专业时,就对于漪老师那充满激情而又朴实的教育信仰产生深深的敬佩,也让我坚定地选择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来到上海市杨浦区S中学,我参加了第一个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学习的是于漪老师的教育思想观”(试点校5)。

(2)价值澄清

在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开展课堂教学,参与相关教研与实践活动,深入体会于漪教育思想。在自主实践的仔细琢磨里,在同伴之间的思维碰撞中,在对于漪理论著作的反复研读后,教师可以加深对于漪教育思想的理解,从外部认知走向价值认同。

例如:“于漪老师曾说,教育的任务就是把学生的潜能变成发展的现实。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是学生的基本权利。思考了于漪老师的话,我逐渐意识到,每一个学生都有无限的可能,当我们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应该给予积极的反馈,让他们将自己的潜能开发到最大”(试点校5);“1964年,于漪老师发表在《文汇报》上的一篇文章中说——教师要见书又见人,而且要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充分发挥人的作用。但我发现,学界长久以来对教师‘下水作文的定位和教育功能的理解其实是与于漪的学生观相悖的。经过对于漪老师教育思想的仔细体悟后,我认为,当今需要把教师的‘下水作文放在和学生作文平等的位置上”(试点校8)。

(3)价值内化

教师将自己所认同的部分与已有教育经验建立联系,将于漪教育思想纳入自身的认知图式中,走向价值内化。

例如:“在一次比赛集训的演讲环节中,我抽到的模拟辩题是:如何做一名‘四有好教师。通过对于漪老师教育理论的学习和回忆,我对‘四有好教师有了更完整的认识”(试点校5);“学生在写作的过程当中,容易流露出内心最真实的情感和想法。于漪老师在《读懂教师》中写道,教师不是放任学生自发成长的‘牧羊人,而是用人类文明使学生成人的‘养正者。这对我有很大的启发:教师有义务去帮助学生,而‘下水作文就是进行隐性德育最好的工具”(试点校8)。

(4)价值引领

通过不断实践与反思,教师会强化对于漪教育思想的信念,并在潜移默化中将于漪教育思想升华为自身使命感。长此以往,于漪的教育理念便真正成了教师在思想和实践上的双重信仰和追求,实现价值引领。

例如:“从于漪教育思想的视角来看‘下水作文,其教育功能如同尚未开采的富矿,亟待开发的良田。于是,我在发掘‘下水作文价值方面做了初步探索,以观摩、论辩、互补、生成四个连续板块构建起了一个以教师‘下水作文与学生作文为载体的教学模型”(试点校8);“有时付出不被理解时,我也会感到有些许委屈。但在于漪老师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我总是能调整心态,认识到家长与学校的共同点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只要与家长共同协商解决问题,最终一定能赋予协同育人的合力”(试点校5)。

2.中介介入式

(1)价值体验

通过参加课例研究、专家讲座、科研课题、教学实践等活动,以及在区域或学校搭建的于漪教育思想資源平台上学习,教师对于漪教育思想产生初步认识。

例如:试点校2成立于漪教育思想转化与应用的课题小组,开展幼儿道德启蒙课例开发的行动研究,鼓励教师对幼儿道德启蒙课例的开发进行专题研讨。试点校7聚焦于漪“德智融合”教育思想,研究德智融合的课例开发,鼓励教师关注于漪老师的课堂和课例,整理案例资料,梳理于漪德智融合教学思想的内涵、要素、操作方式等,认识和理解于漪教育思想体系。

(2)价值澄清

在课例研讨、专家对话、课题论证、课程开发等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以及通过对资源平台上各类案例、材料视频等的学习,教师对于漪教育思想的理论与实践都有了更深入的体会,并做出基于自身理解的价值判断。

例如:试点校2组织教师,用于漪学生观思考“怎样对幼儿道德启蒙”“幼儿道德启蒙教育有哪些适宜的内容”,并应用于漪学生观对真实课堂教学的合作设计,不断优化行动实施方案,在行动研究中找到适合幼儿道德启蒙的内容并进行课例开发。试点校4基于“于漪教育思想在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项目化阅读中的应用”开展研究,通过“目标→诊断→学习→制订方案→实施→评价总结→再诊断→反馈→调整→再行动”的过程,澄清并加深教师对于漪教育思想的理解。

(3)价值内化

在科研训练、教学改进、资源学习等多方实践活动后,教师将个人所认同的于漪教育教学理论内化为熟悉的话语体系,在头脑中形成相关经验与价值观。

例如:试点校2探索在于漪学生观指导下的道德启蒙活动组织方法与实施路径,组织教师撰写幼儿道德启蒙方案,积累课例研究并加以分析及再设计,形成了幼儿道德活动案例集以及课例集。试点校7开展“德智融合”为主题的双向性培训,通过德智融合的课堂文化转型、情境化命题设计研究、德智融合自主发展的课程建设等讲座活动,引导教师追求学科教学中的德智融合。

(4)价值引领

经历价值体验、价值澄清、价值内化三个阶段后,教师在对于漪教育理论体系“内化于心”的同时“外显于行”,并转化为易于操作的个体实践范式,在教育活动中自觉践行。

例如:试点校4组织教师探索基于于漪教育思想的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项目化阅读的教学规律、理论认识与实践操作,形成了相关语文阅读项目的丰厚成果。试点校7的“德智融合”团队形成了系列课题的知识交互平台,向全区展示“德智融合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展现了教师的实践智慧。

3.集体交互式

(1)价值体验

区域、学校形成于漪教育思想转化与应用的共同体,开发多种类型的于漪教育理论学习资源,丰富教师在集体中接触于漪教育思想的机会与途径。

例如:试点校3创新优化校本研修模式,畅通多元研修渠道,通过主题式的研修加强对于漪教育思想的学习和转化;通过专题讲座、教师读书社团、师者声音、实地考察、教育实践、创编故事等多种形式,创设共研共学的校本研修氛围,开展“教育故事”主题式校本研修课程实践。试点校6根据于漪式校长的关键特质、养成路径和提升策略,编制校长工作室研习课程方案,设计实施校长工作室研习活动,助力于漪式校长的成长。

(2)价值澄清

在经验分享的过程中,教师围绕于漪教育思想展开讨论,并在教研活动的指导下展开后续课堂实践。在此过程中,教师能够重构于漪教育思想相关内容,对于漪教育思想产生进一步的了解和体悟。

例如:试点校1收集校园文化建设、特色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管理实践中的案例,形成具有园本特色的劳动课程、特色课程案例集以及校园文化案例集,为教师提供案例参考。试点校3树立于漪式教师典型,加强师德先进人物及其德育事例的宣传,营造良好德育氛围,借助于漪教育思想提升德育实效。

(3)价值内化

区教育局、学校教研组等可在于漪教育思想的指引下提炼具体教学策略,指导教师在开展循环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于漪教育思想的内化。

例如:试点校1基于于漪教育思想的主体框架,寻找于漪教育思想与幼儿园“自由成长、和谐相融”办园理念的有效结合点,基于管理实践,对于漪教育思想进行提炼、转化和运用,梳理组织架构和实践策略,进行“学习—实践—反思—优化”的循环实践。试点校3组织骨干教师团队撰写师德素养课程《做新时代的大先生与引路人》,并定期开展讲座,将教师培训贯穿校本研修全过程。

(4)价值引领

举办与于漪教育思想理论理解、实践应用相关的比赛或活动,鼓励教师分享自己对于漪教育思想的学习体会,将内化的知识外显出来。

例如:基于对于漪理论体系和精神实质的全面学习,结合幼儿园管理实践,试点校1尝试在于漪管理观的基础上,建构幼儿园管理模型,提出了对于漪学校管理观的校本理解。试点校3基于于漪教育思想体现的教学观、教师观,明確学校师德师风、师能育才等的目标理念,形成行动方案,开发“学以塑德”“议以启思”“写以内化”“行以提能”等模块,构建了具有序列性的“教育故事”主题式校本研修课程框架,让于漪的教育思想深入每一位教师心中,凝结成引领教师前行的矢志不渝的价值观。

Research on the Regional Practice Transformation Mechanism of Yu Yis

Education Thought:A Typical Case Analysis Based on 8 Experimental Schools in Yangpu District

BU Jian

(Shanghai Yangpu Educational Party Committee,Shanghai,200093)

Abstract: By sorting out the ideological system of Yu Yis education thought,and clarifying the operational mechanism of knowledge transformation,this paper has constructed“a framework for the analysis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practice of Yu Yis education thought” with three paths and four stages as the main part. Based on this framework,an in-depth analysis was conducted on the typical cases in 8 experimental schools in Yangpu District,and a regional practice transformation mechanism of Yu Yis education thought was concisely summarized with 12 combination methods as the core,in order to provide general strategies for future research on the practice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al thoughts in academia.

Key words: Yu Yis education thought,knowledge transformation,case analysis

猜你喜欢
案例分析
中学数学中的解题教学及案例分析
以实践教学为主体的创业教育模式研究
整理心情 重拾自信
高校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案例分析
“互联网+”下的商业模式创新案例分析
科技劳动视角下的超额剩余价值来源探析
微信公众号的运营模式研究
父亲缺失案例分析
冷库建筑火灾特点及调查方法研究
利用数据流进行电控故障诊断的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