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维度、方法突破与史学意义

2024-04-25 11:06许涵之张明浩
电影评介 2024年2期
关键词:蓝皮书影视案例

许涵之 张明浩

2024年1月26日,经过20余天,29万影/剧迷、数百名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影视专业学生代表、50余位国内知名影视专家的三轮依次票选,由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国际影视发展研究院、1905电影网、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合作推出的《中国影视蓝皮书2024》之“2023年度中国十大影响力电影/电视剧”结果出炉并向社会公布。

2023年度十大影响力电影分别是(按第三轮五十位专家票选票数排序):《流浪地球2》(52票)、《长安三万里》(51票)、《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48票)、《满江红》(41票)、《八角笼中》(38票)、《宇宙探索编辑部》(37票)、《三大队》(36票)、《消失的她》(34票)、《无名》(32票)、《年会不能停!》(30票);2023年度十大影响力电视剧分别是:《狂飙》(52票)、《繁花》(51票)、《三体》(50票)、《漫长的季节》(49票)、《父辈的荣耀》(37票)、《去有风的地方》(35票)、《新闻女王》(33票)、《平原上的摩西》(31票)、《不完美受害人》(27票)、《梦中的那片海》(25票)。

《中国影视蓝皮书》“年度十大电影/电视剧”评选活动自2017年诞生以来已举办七届,曾获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学会奖”一等奖、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学会奖”二等奖等多项奖项,广受学界、业界好评。《中国影视蓝皮书》的评选过程科学、透明,评价维度全面、多元,评选阶段审慎考察了作品的多面性、影响力、话题性、人民性、美学性、商业性,评选结果基本反映了2023年中国影视行业的创作动态与发展趋势。

一、前瞻性、艺术性与大众性兼顾的评选机制

影视评选、评奖活动是影视生产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议程设置、评价标准、结果生成既反映当前文化政策、管理制度、资本运作、美学趋向相互影响下的影视评价体系和舆论状况,又尝试在意见争鸣和观点平衡中建立具有归纳性和公信力的最大共识,进而推动影视艺术创作观念的良性发展和其对影视生产活动的有效反哺。因此。各类影视节展的评选与创投活动,“皆意在通过多视角、多维度的评鉴打造百家争鸣的场域”,以此来“提供相对客观且具权威性的反馈与品评”[1],最终呈现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艺术力量、社会价值的表彰体系和评价话语,为影视行业的健康良性发展持续赋能。

第七届中国影视蓝皮书“十大影响力电影/电视剧”评选以前期筹备和正式评选两个环节构成,前期籌备跨时数月,通过细密爬梳2023年影视行业内容产出,以“影响力”为关键词,择选出50部进入第一轮网络“全民网选”。

正式评选共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评选面向大众,尊重“网络批评”及“粉丝圈层”,通过1905电影网发布50部年度电影、电视剧,由影/剧迷分别在50部电影与50部电视剧之中选择出“前30”;1905电影网在页面制作、物料投放及票据统计等方面进行技术把关,且从总体票数、IP数、日页面浏览量等纬度提供一手数据,为后续专家投票提供参考。

互联网时代,影视批评“不仅仅是一种审美鉴赏活动,更是一种娱乐式的互动参与”,“网络这一虚拟空间时效性强、互动性强和多媒体性的优势,扩大了批评的场域”,产生了“从职业到非职业、从实名到匿名、从建构到解构、从统一到零散”等新批评特征,建构起巨大的虚拟阐释社区。“批评主体和批评话语的巨大变化,形成‘微媒体批评和‘自媒体批评等全新的影评生态”,传统批评结构出现重要转向。[2]青年群体已成为影视消费的主力群体,影视创作的青年偏向、青年选择趋势明显。青年亚文化本为“年轻人创造的一种以叛逆为主要色彩”,以“文化偏离、排斥甚至对抗‘成人文化或‘主流文化”为姿态的群体文化,但随着文化消费方式的变革和消费意识的转型,“青年亚文化不再以一种对抗的形式对待主流文化,而是以一种融合的方式、柔和的形式汇入到主流文化之中”[3],尊重影视评价的青年维度,即是尊重影视消费面向的多元性和未来性。

第二阶段由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学生参照第一轮票选结果,并结合艺术性、可研究价值、影响力、商业性、话题度等多维因素分别选出“前20”。这一评价主体阵容具有鲜明的“迷影”气质及青年性特征,使评价的审视维度、文化宽度、美学角度更体现和合共生的包容性诉求。苏联文艺理论家巴赫金“对话理论”认为“真理只能在平等的人的生存交往过程中,在他们之间的对话中,才能被揭示出一些”,“人文科学在本质上是一种对话型态的科学”,只有在理论界内部及外部自由的展开对话,在创作者和观众、创作者和研究者、研究者与大众之间达成一种深度的理解,才能“汇成一种保留每个声音个性的众声合唱的复调”[4]。

第三阶段由影视专家在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学生票选“前20”的基础上,参考第一轮影/剧迷选择结果,进行“前10”终选。这种多维文化圈层交叉的评选机制体现了“大众至上,理性为王”的对话意义。

纵观当前主流行业奖的评选模式,大致分三类:一是专业导向的“金鸡”模式,金鸡奖一贯保持专业化、精英化的立场,但因专业委员会15名评委的人数限制,主观性和随机性依然存在;二是大众立场的“百花”模式,宽广的票池与随机产生的“评委101”使百花奖基本反映了大众审美观念和欣赏趣味,但其对商业取向的偏重和屡屡出现的结果争议,也显示出其因专业评价话语缺失导致评选过程存在一定程度的失序;三是意识形态导向的“五个一工程”奖。由省市各地方单位组织、申报本年度优秀作品,再由从20多家单位和机构推荐的评委库中随机抽选评委评审委员会,其精神导向和价值引领意义大过其他。

与其他行业奖项相比,两个环节、三个阶段的评选流程,使“十大影响力电影/电视剧”具有群众性与专业性兼顾、艺术性与商业性并举、学理性与前瞻性并存的显著特征。首先,大众话语与精英话语相弥合。网络票选庞大的样本基础保证评选“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本次投选第一轮网民投票累计总投票数达296万次,投票页面总浏览量高达85万次,单个设备投票人数(去重复后的投票终端IP数)达29.12万人次。而由50位学界一流影视专家组成的强大阵容把准全景观照、专业考量的“理性批评”方向;其次,学术价值与产业价值相交融。大众评审、影迷评审、专家评审三套评价系统的有机结合,最大程度地拓展了影视评价生态的完整性和多样性,打通商业趣味、艺术创新、学理批评等多块话语场,协同共生地完成一套中国特色影视批评机制的多维重构;最后,结果呈现聚焦性和指导性。与工种细分、品类细化、数量庞杂的影视评奖相比,“十大”这一简明、聚焦的评选结果更具示范性和综合性。电影、电视剧皆是综合庞大团队和复杂、专精分工的集体性工业文化产品,其最终品质呈现是团队长时间磨合的共同成果,整体性、全面化的评价视角更科学地考虑到这一生产特征,更能实现激励机制与生产现象的同生互构。

二、以点及面、经纬交织的学理化评述方式

与咨询机构、数据公司和其他商业单位出具的全景式、综合性产业报告不同,《中国影视蓝皮书》以“电影年度十佳”与“电视剧年度十佳”共20部作品为重点个案,从个体中挖掘本体,从微观中透视宏观,以学理化的批评路径、具体化的分析方法、落地式的资料整理和创作访谈,切开本年度中国影视生产谱系中若干关键切口,以点及面、由表及里地完成中国影视产业的全局性观照。

(一)以点及面的案例研究方法

年度产业研究作为“述史”的一脉分支,天然地需要破解历史研究现象庞杂、线索多元、逻辑交错的阐述难题。电影、电视剧的“产生、演变、发展、创新,是众多原因决定的,对其历史梳理与写作,也必然需要爬梳清楚历史中的‘多元决定,并以此‘整合”[5],由此,选择何种研究方式、写作方法进行抽丝剥茧、结构框架显得尤为重要。“案例研究法”作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重要研究方法,在现象分析、特征归纳、规律总结方面具备相当优势。哈佛大学曾以“案例研究法”作为重要研究、教学方法,从19世纪末开始历经百年积累、几代努力,建立跨越法学、医学、商学等多重学科的案例研究体系和庞大案例库,形成独树一帜、内生循环的特色理论建构生态。时至今日,哈佛大学案例库已成为学界展开研究、教学难以替代的重要学术依据和理论资源,在全世界范围内形成较大影响。《中国影视蓝皮书》同样采取案例研究方法,以专业、科学的样本选取方式,结合时代性与大众性,对中国影视行业发展进行锚点式的立此存照,以积跬步以至千里的学术展望,试图建立起中国影视理论视域中的案例资源库,为后续史学书写提供本体的、直观的、当下的理论参考。

(二)经纬交织的理论框架结构

《中国影视蓝皮书》从个案出发,微观着手,深入剖析中国电影、电视剧行业年度重要现象,总结归纳中国影视产业创作与发展的特征和规律,对年度影视生产序列中若干具有代表性、指征性的作品深挖开掘,在流动、混合的史序经度上建立细化分析、纵向探讨的研究纬度。值得关注的是,该书系在具体的案例本体中实现研究视角的多维铺展,对每一部作品从叙事文本、类型表达、制作方式、发行手段、营销模式、收视效果、后续影响及主创创作阐述等诸多角度进行全方位探讨,既有文本分析的阐释,又有数据罗列和焦点访谈的实证,在微观层面完成历史书写的整体性,呈现一种见微知著、以小见大的综合史观,进而以点及面、经纬同构地搭建出年度电影生产活动、文化生成、意义传播脉络清晰的理论图景,见证并助推中国影视创作“质量提升”、影视产业“升级换代”与“电影工业美学”的理论体系建构,即为后续研究者提供一种依据和参考,也为行业内部贡献一种细节化的“生产经验”,在史学书写的视角开拓、方法创新、形式革命上具有重要意义。

三、大众至上、理性为王的史学书写意义及跨文化的影响辐射

当代中国影视史写作,要试图融合“艺术立场”与“商业立场”,不能以精英知识分子视角书写当代影视史,也要避免落入商业的书写逻辑,应该在艺术与商业,产业与市场,工业与技术之中,力图回归到产业现况、电影本体与现实诉求,在工业与美学的张力之下开辟一种平衡、务实、可观性强的影视史书写方法。

影视史写作肯定离不开案例的选择、批评与阐述,以及脉络的梳理。克里斯丁·汤普森与大卫·波德维尔认为,电影史是一种描述与解释。描述与解释的终端,与作者选择、案例选择相关。如何客观、公平、理性的选择、描述与解释,是当下中国影视史写作需要注意的。回望之前电影、电视剧历史写作,案例多为艺术性较強的作品。艺术性固然是影视美学史案例选择的一个重要条件,但绝非首要条件。尤其21世纪以来,各种作品百花齐放,很多艺术作品似乎在票房上、收视上、受众接受上都有待提升。如果继续以“艺术性”作为案例选择的第一性来书写当代中国影视史,难免会局限于精英知识分子视野之中。当代中国影视史的写作急需突破视野框架,让人民来行使选择权力。

“与电影工业美学所主张的理性至上原则相似,《中国影视蓝皮书》的评选也是在过程中坚持‘弱化感性的、私人的、自我的体验,取而代之的是理性的、标准化的、协同的、规范化的工作方式”[6],这是一种在工业与美学、艺术与商业之间协调的选择模式。同时,“尊重大众文化与立足整体观方法论”使《中国影视蓝皮书》给人们提供一种多元的、公平的、理性的案例选择方法论,其“案例不再只是‘知识分子的‘高雅喜好,而是‘大众与‘精英、‘高雅与‘通俗融合后的具有大众文化属性与整体性的‘典型性案例”[7],这种公正、对话多维的案例选择方法避免了很多影视史研究中出现的主观性问题:一是避免因为“观念先行”而致使研究案例偏航;二是避免因为“精英视角”而导致研究案例艺术、精英化;三是避免因为案例难选择而导致影视史写作碎片化,无重点化;四是避免将主观评价、主观喜好变为影视史写作。大众之上、理性为王的史学书写模式为中国影视历史书写开创了一种平衡对话、多维兼顾的科学模式,在“重写影视史”的学术立场上具有积极的突破意义。

在提供史学书写案例方法的同时,《中国影视蓝皮书》还具有一种“时代编年史”的史学价值。自《春秋》以来的编年体史学书写,是写史的重要传统。《中国影视蓝皮书》这种以年为单位,将年度影响力与话题性作品进行回顾与梳理的工作本身、便为今后相关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且直接、全面、客观的材料——因为就历史书写而言,记录历史亦是书写历史的重要一部分。

也就是说,《中国影视蓝皮书》依靠理性至上与大众为王的编撰机制进行“编年史”式记录,而这种记录本身,就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历史书写的重要部分。也正因如此,从近七年来《中国影视蓝皮书》的年度编年史式评选作品中,能够发现中国影视的阶段性历史变化与脉搏。比如相对于2022年的十大影响力电影《人生大事》(刘江江)、《狙击手》(张艺谋/张末)、《独行月球》(张吃鱼)、《万里归途》(饶晓志)、《长津湖之水门桥》(徐克)、《奇迹笨小孩》(文牧野)、《邓小平小道》(雷献禾/卢奇)、《这个杀手不太冷静》(邢文雄)、《熊出没·重返地球》(林汇达)、《云霄之上》(刘智海)而言,此次2023年的“十大影响力电影”就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传统文化IP类表现强势”“现实题材更为深挖安全问题、关注人民生命安全”等新趋势,如此次“十大影响力电影”位列前序列的《流浪地球2》(郭帆)、《长安三万里》(谢君伟/邹靖)、《封神第一部》(乌尔善)、《满江红》(张艺谋)等都是有着某种明显以“神话IP”或“传统文化IP”为支撑的电影。显然,这种年度评选背后的“作品类型”或“作品题材风格”之变,能够有助于学界、业界从变化之中把握受众最新关注动向与审美变化。显然,蓝皮书为趋势新变等研究提供文本参考这一现实,就是其史学价值的较为直接的佐证。

在“向内”进行宏观史学书写的同时,《中国影视蓝皮书》也在不断进行着“向外”国际传播的努力。本届“十大影响力电影/电视剧”名单将在第7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北京大学与浙江大学联合举办的“中国影视蓝皮书2023:年度发展报告”行业论坛上进行国际发布。

从2019年起,“《中国影视蓝皮书》始终与中国电影同步,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向世界展现中国影视近年来的巨大变迁与可喜进步,同时传递着中国学者的研究、思考与声音。”此前,“《中国影视蓝皮书》已经分别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希腊雅典大學举办系列国外首发式活动,以学术演讲、学术研讨等形式向国外专家学者、专业学生及普通观众介绍中国影视与‘中国影视蓝皮书,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8]。本次柏林电影节的亮相,更是一次中国影视作品、影视理论与全世界影视产业从业人员、影视媒体、学界专家进行深度沟通与对话的机会,是中国影视内容输出、文化出海又一次重要突破,对提升文化自信、增强文化竞争力、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方面均有着重要意义。

结语

以年度之总结见年度之变化与受众之审美,是《中国影视蓝皮书》的时代记录意义所在;以大众选择与大众审美为案例择选中心,书写大众关注的美,是《中国影视蓝皮书》知行合一、以人为本、书写人民的人民性意义所在;而以当下见变化,从中国走向全球的立书坚守,又使《中国影视蓝皮书》不仅成为“当下史”的见证,更成为一种向全球传递中国好声音、向世界讲述中国好故事的重要媒介。

无论是历史还是当下,都需要一代代学人去见证、去挖掘、去发现!而一直“在路上”的《中国影视蓝皮书》正是秉承这种“知行合一”理念,在发现、在见证、在纪念!

参考文献:

[1]李国聪,饶曙光.中国电影奖评选与电影观念变迁——以金鸡奖、百花奖为例[ J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01):13-19.

[2]范志忠,潘国辉.新时代中国电影的批评话语和价值建构[ J ].中国文艺评论,2021(11):32-44.

[3]陈旭光,张明浩.青年想象力美学与游戏文化的新主流表达——论近年网络剧的工业美学生产[ J ].当代电视,2022(11):75-83.

[4]李衍柱.巴赫金对话理论的现代意义[ J ].文史哲,2001(02):51-56.

[5]陈旭光,张明浩.中国电视剧史写作的“整体观”意识、“中层理论”实践及范式创新——评范志忠教授著《中国电视剧创作发展史论》[ J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22(02):406-416.

[6][7]范志忠,张明浩.新时代影像审美变迁与生产张力的书存立照——作为文化印记、审美呈现与创作流变史的《中国影视蓝皮书》[ J ].文化艺术研究,2023(01):84-95,115.

[8]张明浩:“蓝皮书”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EB/OL].(2023-9-20)[2024-01-15].https;//share.gmw.cn/wenyi/2023-09/20/content_36845097.htm.

【作者简介】  许涵之,女,浙江慈溪人,浙江传媒学院华策电影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影视理论研究; 张明浩,男,山东德州人,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博士生。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新时代中国电影工业体系发展研究”(编号:20ZD19)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蓝皮书影视案例
影视展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2018年“宁夏系列蓝皮书”正式发布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影视风起
《上海投资蓝皮书》发布
第八届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
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