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空间复兴

2024-04-25 11:38左力曾星星时钰琳
城市地理 2024年2期
关键词:纽约广场空间

左力 曾星星 时钰琳

摘要

林肯中心近七十年的发展变化是纽约城市空间流变的生动缩影。通过深入的历史叙事,研究选取了林肯中心发展的关键历史片段,梳理了中心创立之初,城市精英受现代主义城市理念影响提出的乌托邦式规划构想,以及后现代语境中社会大众广泛参与的渐进式城市更新历程。

文章详细阐述了2000年以后纽约DS+R事务所主导实施的,旨在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的开放性和可达性的城市公共空间复兴行动。通过重新塑造中心建筑、广场与周边街道的城市关系,提高了林肯中心的可达性,活化了中心内部公共场所;借助多维的文化遗产展示手段,以及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推动了林肯中心从孤立的文化场所向积极的城市公共空间转变。文章探讨了在当今全球化时代,多元共享的价值理念已经成为社会大众共同的追求,城市公共空间的复兴成为推动城市更新的重要力量,建立广泛的文化认同和推动积极的社会参与是城市空间复兴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

引言

林肯中心在纽约曼哈顿岛上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布局打破上西区连续的城市网格,形成了从上西区的62街到65街,长240米、宽180米的超级街区。上世纪50年代,为了应对二战后大众文化的挑战,展现美国的精英文化,时任纽约州公园委员会主席的罗伯特·摩西(RobertMoses)和洛克菲勒三世(RockefellerIII)联合菲利普·约翰逊(PhilipJohnson)等多位知名建筑师共同缔造了纽约战后最为庞大的公共建筑群,同时林肯中心的建设也被赋予了冷战时期展示文化复兴和城市复兴的政治意义。[1]林肯中心成为纽约第一个以区域再开发为手段,以文化中心建设为目标的城市更新项目,建成以后便成为纽约乃至美国的文化地标。[2]在持续近70年的运营过程中,林肯中心周边的城市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新的社区不断涌现。为应对新的城市需求,2006年,林肯中心启动其总值12亿美元的大规模改扩建工程,在经历了由纽约DS+R建筑事务所的更新设计以及近6年的实施,从刚建成时期的“文化堡垒”演变为今天的“开放公园”。[3]

1.林肯中心的更新背景

美国的城市更新运动始于二战后,科技的迅速发展以及新兴产业的出现,以商业、金融、通讯、医疗卫生、服务为主的产业在城市经济结构中的比例日益提高,城市传统制造业、工业以及部分零售业被代替而随之衰落并迁移到郊区。就业率下降,居住分离,贫困人口增加使一些区域成为贫民窟,这给内城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4]并由此导致内城产业空心化、基础设施老化和城市环境衰敗。1949年美国启动新的《国家住宅法案》(NationalHousingAct),允许联邦基金通过改善贫民窟居住环境推动城市更新发展,联邦政府可以向私人开发商和投资者提供实质性的公共资金资助,以公共资金为杠杆撬动私人投资。1950年,罗伯特·摩西借助该项法案组织建立了纽约贫民窟清除委员会,开启了以清除贫民窟,改善城市环境为目标的旧城更新运动。1956年,纽约城市贫民窟清除委员会通过提案的方式,向社会正式公布了整体预算约为2300万美金的林肯中心城市更新项目。项目规划总体占地48英亩,跨越4个街区,汇集了纽约最重要的剧场、歌剧院、音乐厅、室外音乐厅等公共文化建筑,是纽约城市更新最重要和具有标志性的项目。

2.现代主义的艺术方舟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全球第一经济强国,生产效率快速提升,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甚至过剩。资本为了创造更多的消费需求,大力推动以产品销售为导向的郊区生活方式,美国社会大众消费文化逐渐兴起。然而,大众文化从诞生伊始就遭到社会精英阶层的抨击。在文化传播领域,传统的价值观被好莱坞的庸俗杂志和低俗广告所取代,大众文化的泛滥被认为是导致美国文化衰落的根本原因,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的知识精英已经对大众文化的泛滥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思。在此背景下,建设新的文化艺术中心,抵抗大众文化的泛滥,向世界传播现代文化艺术的魅力,成为美国知识精英的共识。

20世纪50年代,美国最古老的两个表演艺术组织——大都会歌剧院和纽约爱乐乐团正在寻找新的家园,与此同时,罗伯特·摩西领导的SanJuanHill社区更新项目因为大量拆除居民住宅而备受争议。为了改变上西区破败的城市面貌,发挥文化艺术在城市更新中的独特作用,摩西提出将社区拆除,建设纽约现代表演艺术中心,打造美国现代文化地标——林肯中心的构想,规划包括大都会歌剧院、纽约爱乐乐团、纽约芭蕾舞剧团、茱莉亚音乐学院、福德汉姆大学和纽约公共图书馆表演艺术分部等多家文化机构。林肯中心的规划受到纽约精英阶层的鼎力支持,1959年5月14日,在美国第34届总统艾森豪威尔的主持下举行动工仪式,拉开了林肯中心的建设序幕。

林肯中心项目设计团队由洛克菲勒中心的主持设计师华莱士·哈里森总体负责,汇集了现代建筑的一众先锋代表人物,被称为现代建筑设计的“梦之队”,主要包括菲利普·约翰逊、阿尔瓦·阿尔托、埃罗·沙里宁、爱德华·马修斯等(图1),每位建筑师负责项目的一栋单体建筑的设计。设计团队提出了雄心勃勃的总体规划,在曼哈顿岛的几何中心创造一个融合新旧,承载纽约城市基因的现代艺术“乌托邦”。设计方案整合了62街到65街的多个地块,由五个造型简洁的现代主义方盒子组合而成,总体呈网格状分布。方案将林肯中心的主入口广场开向西侧的哥伦布大道,正对广场的大都会歌剧院作为整个项目的标志性建筑被布置在场地中部(图2),场地南北分布两个城市广场联通临近街道的城市空间,剧场、音乐厅以及图书馆均采用标志性的柱廊母题,形成连续完整的建筑空间。设计方案充分展现了战后北美城市精英们现代主义的建筑美学旨趣,简洁洗练的形体组合、规整统一的立面划分以及高大封闭的实体墙面,与周边的城市街道生活化的空间场景呈现出巨大的尺度差异,《纽约时报》形容“这是一个完全彻底的超级街区,包括超大的开敞空间和一座罗伯特·摩西式的公园,另一部分则是升级版的带有纪念物的威尼斯广场,围绕着一个公共广场和喷泉,环绕着宏伟的、受古典启发的现代建筑”(图3)。林肯中心建立起了一个现代、经典并且精致的城市场所,成为抵抗消费文化泛滥的现代艺术堡垒。

3.赓续不断的空间进化

城市如同动态变化的生命体,有着生命体所具备的内在的和活跃的“新城代谢”活动,为了适应城市不断发展产生的新需求,城市空间始终处于连续不断的更新进程之中,这种更新进程不是简单的推倒重来或复制,而是空间自我完善的进化。1969年,林肯中心正式投入使用以来,中心建筑的外部和内部空间实施了不同阶段的改造[5],直到今天仍然处在不断的空间更新进程之中(表1)。

1966年9月16日,大都会歌剧院举行了正式的首演,自此,经过将近10年的规划和建设,林肯中心主要的公共建筑基本建成并投入使用,包括1964年建成的纽约州剧院,1965年建成的VivianBeaumont剧院、论坛(现为MitziE.Newhouse剧院)、表演艺术图书馆以及博物馆,1966年建成的大都会歌剧院。剧场、剧院以及音乐厅如现代雕塑般围绕在哥伦布大道入口广场喷泉的四周,林肯中心成为曼哈顿百老汇大街上时尚名流和社会精英聚会并享受高雅艺术的时尚地标。然而,功能单一的超级街区带来的城市问题也显而易见,林肯中心不仅割裂了上西区大片居民社区与中央公园的空间联系,也没有成为设计者设想的激发城市活力的触媒空间。在没有艺术表演的日常时段,中心就像一座城市的孤岛,游离在百老汇大街沿线丰富多样的城市生活之外。1967年引入茱莉亚音乐学院被认为是林肯中心发展的重大转变,培养专业的音乐、戏剧和舞蹈人才的世界顶级艺术学院带来了新的城市空间需求,音乐学院与林肯中心的关系就像纽约大学与格林威治村历史街区一样,高校空间与城市空间深度融合共同发展,林肯中心的城市功能逐渐从单一走向复合,公共空间从封闭走向开放。

2000年以后,林肯中心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纽约著名事务所DS+R接受了旨在复兴中心公共空间,连接茱莉亚音乐学院的项目委托。经过与业主多次详细深入的研究后,设计师利兹·迪勒(LizDiller)提出“将现代主义的艺术堡垒焕发生机,转变为一个开放民主的城市公共空间”是项目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项目的委托内容被拓展到几乎所有建筑设施的改造和修缮,包括音乐厅和茱莉亚音乐学院的改造,新建博览馆以及整体交通系统的重新规划等。这一时期的项目呈现出明显的城市和街区更新特征,借助城市基础设施补足和公共空间的景观改造,修复林肯中心与街道的关系。

4.回归城市的文化场所

经历了上个世纪60年代现代建筑发展的高潮,城市进入后现代的语境,城市精英描绘的高雅艺术堡垒与公众参与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林肯中心的管理者在2010年的一次访谈中提到:“如果林肯中心继续保持作为一座城堡的形象,吸引人们前来的机会可能会降低。尤其是在其周边环境发生变化后,比如在哈德逊河沿岸的西侧兴建了许多高档公寓和公寓楼。为了增加观众群体并使林肯中心更贴近其周边社区,林肯中心的董事会决定改造林肯中心,使其更加向公众开放。这个理念是使林肯中心成为人们愿意前来、聚集和停留的场所。”DS+R事务所的更新方案通过一系列的空间介入手段,平衡了业主、社区居民、游客以及政府官员的多方诉求,借助街道空间重建、广场空间复兴、遗产多维展示以及社区参与合作的方式推动了近十余年的持续更新,使得林肯中心重新回归城市生活。

4.1街道空间重建

建设之初的规划布局忽视了林肯中心周边街道的空间连续性,哥伦布大道西侧隶属中心内部的车道削弱了哥伦布大道联通中心主入口广场的可达性,使得增强空间可达性成为历次更新过程中的关键要点。更新方案将地面的内部车道下沉到负一层,采用缓坡的场地处理将原有1.5米的场地高差消解,形成了喷泉广场与百老汇大连续平缓的空间,极大提高了广场的可达性。不仅如此,为了进一步强化林肯中心与百老汇大街的空间对位关系,方案拆除了影响街道空间连续性的AliceTullyHall室外台阶,取而代之以下沉广场连接大厅入口空间,入口广场的上部空间被茱莉亚音乐学院的扩建空间覆盖,重新界定了城市界面的整体感和连续性,精确地处理了哥伦布大道和百老汇大道交会处复杂的城市界面关系。设计还取消了原本65街上连接茱莉亚音乐学院教学楼和中心北广场的上跨广场,采用结构轻巧的钢制天桥上跨65街,将阳光重新归还给街道,改善步行体验,重塑街道空间的活力(图4)。

4.2广场空间复兴

林肯中心的创造者们认为需要屏蔽来自街区的大众文化对高雅艺术的影响,中心的公共空间在视觉和空间布局上表现出对外封闭且对内开放的特征。中心广场东侧是与哥伦布大道联系的唯一出入口,大都会歌剧院、大卫科赫剧院和大卫格芬厅都通过多层延伸的台阶与中心广场的其他三面相连,人行走在中心广场会受到三面的建筑环视[6]。林肯中心西南部的公园是在罗伯特·摩西的坚持下由空地改造而成,公园的存在隔断了与附近社区的联系,成为了林肯中心又一内向型公共空间,一度成为场地的消极空间。内向的公共空间显然已经不能满足纽约人的需求,更新方案将三個著名广场重新定义,主入口广场改变是最显著的,改变了人车混行的交通,行人可以从人行道走上宽敞的台阶,进入主入口广场。广场上增加了更多的街道家具,为居民和游客提供坐憩休息的场所,从建筑实体延伸出轻盈的玻璃雨棚,呈现出失重的漂浮感,打破了面向街道界面的封闭感。中心的北广场结合新建的博览馆(HaparPavillion)倾斜的屋顶空间与现状的广场创造了一片可提供休闲和观演活动的城市公共空间(图5)。

4.3遗产多维展示

随着数字媒体的普及和迭代,“即时性”的文化传播得以实现,数字地图、短视频、播客等新媒体交互平台为文化遗产的传播速度和广度提供了技术支撑。数字手段创造了基于互联网维度的公共空间,单向传导的知识传播方式被互动交互取代,城市空间演化的过程和场景借助虚拟场景充分展示。林肯中心的官方网站首页开辟了数字专栏,展示了片区百年社会变迁和空间更新的历史进程,从大众视角借助公众史学的叙事,形成了文化遗产层积价值的充分展示和传播。林肯中心的前身SanJuanHill社区在70年前被彻底拆除,今天借助数字虚拟空间展示了社区多元的文化遗产,网站包括专栏文章、图像视频多媒体、展览以及公共活动等,内容覆盖社区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文化遗产价值研究以及历史建筑档案等。网站上的大量信息是通过社会公众自主投稿,经由合作专家审核的方式上传,全方位地展示了社区的历史信息和文化遗产价值,充分激发了社会大众的参与热情,体现了遗产传播主体的能动作用(图6)。

4.4社会公众参与

罗伯特·摩西在林肯中心雄心勃勃的构想中,将不同的艺术团体引入项目,包括WhiteheadandKazan的歌剧团队,形成了多元主体参与决策的规划机制,奠定了林肯中心运营始终保持听取不同社会团体和公众声音的传统。以近期实施的阿姆斯特丹(AmsterdamAvenue)大道一侧的空间更新方案为例,项目前期调研已经听取了邻里社区、社会团体、教育机构、政府官员以及游客等关于空间交互性、设施配置、艺术展品以及景观设计的问卷调查,汇总了近3300份社会各界对公共空间改造的需求清单,为公共空间的使用效能提升做出了精准有效的评估。通过林肯中心的网站,项目实施各阶段的信息全部向公众开放,接受社会各界的广泛监督。社会公众不再被动接受城市的改变,他们的在场增强了城市更新进程的社会参与性,从而激发了多样性和开放性的空间需求,并最终推动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复兴(图7)。

5.结语

70年前,以罗伯特·摩西为首的城市精英们拆除了SanJuanHill社区,建设了林肯中心,为纽约引入了一座现代经典的艺术殿堂。这一改变不仅给纽约带来了一个世界级的歌剧、芭蕾、交响乐等高雅艺术的宏伟表演中心,还以超级街区的方式为城市创造了一片现代主义乌托邦式的经典文化空间。在全球化的今天,多元共享的价值理念已经成为世界城市发展的共同诉求,有机更新的理念深入人心,街道和社区的价值被重新唤醒,城市不仅是精英筑梦的实验场,更是居民日常生活的家园,每天数以万计的居民和游客汇聚于此,不仅是为了欣赏高雅艺术表演,更是为了感受这个城市独特的生活气质和文化氛围。今天的林肯中心已经超越了单一功能的文化场所,街道和广场重新成为城市空间的主体,承载着开放包容的社会生活,为世界各地的游客展示了纽约作为全球文化之都的崭新面貌。纽约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经历了从粗放到精细化的过程,针对城市空间建设和城市公共空间的具体问题,其积极的应对策略为实现城市公共空间复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现代城市空间建设的典范。[7]

猜你喜欢
纽约广场空间
成为纽约人
春天的广场
布鲁塞尔大广场
空间是什么?
在广场上玩
创享空间
我把纽约搬走了
纽约往事
纽约双管齐下防治拥堵
广场上的大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