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协同助力精化专业《精细化学品分析与检测》教学改革

2024-04-26 10:47张佳阳赵扬
当代化工研究 2024年5期
关键词:化学品校企生产

*张佳阳 赵扬

(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 河南 450042)

《精细化学品分析与检测》课程是高职精细化工专业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是基础化学在精细化学品工业中的应用,其知识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精细化学品分析的基本理论知识,同时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实验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能够对常见的精细化学品进行分析,并进行实验方案的制定,团队合作探索分析检测目标,以适应企业的需要,达成素质目标。本课程也是指导精细化学品生产、科研的重要工具。

结合国内化工行业近几年发展趋势,精细化工行业需要高职院校为其输送大量懂配方、精操作、会创新的综合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因此,作为精化专业核心课程,《精细化学品分析与检测》的课程教学改革需要结合企业实际需求,持续开展产教融合项目,不断深化校企合作,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工程意识,使学生毕业后能与本区域精化企业主要产品的生产形成良好对接,实现课程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高度一致的发展态势。

1.课程目前授课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以理论知识灌输为主,实验操作难度较大。传统《精细化学品分析与检测》课程内容涉及的各类精细化工产品工艺过多,基本覆盖石油化工、有机化工、精细化工和生物化工等多方面,综合性较强[1]。教材按照表面活性剂、医药、食品添加剂等典型精细有机产品作为主线展开编写,大多数高职院校现有教学模式基本以“理论授课+仿真操作”为主,课堂教学质量、学生学习主动性有待提高,现有“理论授课+实验练习”教学模式难以提升学生岗位竞争优势。由于缺乏企业现场的认知,学生的专业知识表达能力可能需要提高,同时理论知识链接工艺生产时,思维方式转换方面会有一些欠缺,实验时学生的岗位技能欠缺。

(2)课堂讲解的精细化学品生产知识难以实现典型性、时效性和适用性。作为核心专业课程,在讲授理论知识点的同时,也需要将精细化工专业岗位技能点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加大对企业实际生产案例的融入,转变教学观念,通过分享企业实际生产案例,将企业真正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以产业与教育相结合的理念,设计和开发符合职业标准的课程产品项目,引导学生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完成相关课程章节任务,将书本中的理论知识和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通过任务型学习和实践,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精细化工专业岗位技术技能,为实现课程学习到直接就业无缝对接打下基础。

但目前,考虑到各类精细化工产品的实际生产工艺和设备,在操作过程中存在原料泄漏和高温、高压、材料腐蚀、污染等多种因素,学校实验设备条件有限,基础工艺操作多采用视频资源学习,学生没有操作感和针对性,课堂练习的专业工作技能不能与当地企业生产实际情况相匹配,缺乏典型性、时效性和适用性,从而严重制约了高职人才素质的培养。

(3)课程教师缺乏企业一线实践经验,授课中难以将课程内容和生产实际结合。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大多是从学校毕业直接进入学校教学,较少有一线企业的工作实践经验,缺乏企业实际生产认知度,课程讲解仍由教师主导,纯理论的书本知识机械地向学生灌输,即使运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微课的教学手段,依然效果不显著,学生难以有效地学习和理解高度实用的工程—《精细化学品分析与检测》,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2.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及具体措施

(1)增强专业课教师企业实践、培训经历,推进校企双元育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尤为重要,教师若想做好课程教学改革,必须要深入企业实际生产一线中,在企业中学习、培训,才能将企业实际生产过程与课程教学理论相结合,才能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讲解得形象化,并通过企业实践和企业培训,提高自身的专业教学水平和专业实践技能[2]。同时,教师也可以将企业实际生产过程作为理论教学的基础,与企业一起讨论课程安排,设计和开发更符合区域化工企业特色产品的教学改革项目,实现综合教学改革,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课程进行过程中,将企业生产实例引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中将精细化学品的分析理论、相关知识以及分析方法串联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技术、方法[3];实验教学,课程教学通过校企融合共建精细化学品创新实践中心,引入中试、工业试生产操作,实现课本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操作技能的无缝对接;依托学习平台,例如学习通、智慧职教等常用平台,结合精细化学品生产的流程,结合微课视频、中试设备、化妆品生产线等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由浅入深达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

(2)以企业生产为基础,共同设计开发课程教改产品项目。授课内容与企业实际生产密切结合,授课内容设置以掌握企业岗位技能、实现学岗无缝对接、提升学生工作竞争力为目标。根据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突出强调职业教育要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将产教融合作为基本理念贯穿到新时期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层面。在课程建设层面强调“对接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紧贴职业科学合理设置专业,围绕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形成与产业分布形态相适应的专业布局”[4]。

通常课程选用的教材会因为编撰时间较长或作者关注重点不同等原因,不能很好地结合最新行业要求。本课程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可采用辅助教材,以校企合作为主线,编写校企共建新型活页式教材,任务开展以企业具体产品生产为任务驱动,以完成精细化学品生产到检测的一个实际生产周期为主线,在校企共建的精细化学品创新实践中心开展课程项目,将精细化学品配方设计、小试生产、中试生产、岗位生产和实际检测相结合,引导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培养学生综合生产能力,以适应新时代精细化学品发展人才需求。

(3)以企业任务为导向,知识内容由简单到复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课程教学打破传统灌输式讲授模式,将企业实践生产较为实用的项目引入教学中,例如维生素C的鉴别与含量测定、天然染料的检测、防水内墙涂料的制备等。这些与企业生产、日常使用密切结合的实验,能够帮助学生对实验产生兴趣,制备的产品直接可匹配日常生活的应用,也能给学生带着较强的真实感触。在常用精细化学品案例配方的引领下,学生经过探索,获得成就感,进而能够主动探索相对难度更高的实验,例如利用亚甲基蓝分光光度法对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进行定量分析、对照法分析医药中的杂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明胶粉中的人工色素等,这些实验操作方法较复杂,实验技术性要求也较高。将授课内容和实验内容的难度设置为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让学生由被动要求学习,变为主动探索求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3.课程改革成效

(1)多方企业调研,确定课程教学重难点。通过大量的企业调研和座谈会,基于对化妆品企业及其配方研发、化妆品检测与化妆品生产岗位的跟踪调研和学生课前测评及答疑数据,预判教学重难点,将表面活性剂、涂料、粘合剂等相关内容与企业实际生产相结合。

《精细化学品分析与检测》课程是精化专业注重理实一体化应用的专业核心课程,所以在教学内容安排和设置上要紧贴应用的需求,利用假期时间,走访调研省内多家精细化学品生产企业和一些产品检测部门的实际需求,对授课内容进行调整,比如通过调研了解到服装生产企业最近几年特别注重天然染料的使用,于是结合课程染料分析章节,设定染料检测章节实验操作内容为检测香云纱所用染料,香云纱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染料是天然植物薯莨的汁水,对桑蚕丝织物涂层,经含矿河涌塘泥覆盖后,日晒加工而成的一种纱绸制品。实验检测利用薄层色谱法分析染料性质,分析买到的香云纱染料是否含有偶氮类染料。

调研还发现目前质检部门对家装材料中甲醛的检测较多,于是在涂料章节的实验课程中设置实验内容为复合地板中甲醛释放量的测定此类实用性强的实验项目。这一变革收到较好的效果,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能够直接运用到工作岗位上,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从学生角色向工作角色转变的不适应。

(2)借助校企合作开发的仿真平台,解决实验操作难问题。在教学中,联合企业资源,使用精细化学品生产的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助力教师讲解重点难点,将枯燥无味的专业知识清晰直观地呈现于学生眼前,利于学生理解、应用;同时,一些有危险性、难操作、技术要求较高的实验项目也可以通过仿真平台进行练习。针对实际操作流程复杂的项目,通过仿真练习使学生能够达成技能目标和素质目标,在教学中加强针对性训练及小组协作意识的培养,帮助学生掌握精细化学品生产及相关检测任务的工艺流程、技能操作要点和规程,树立企业清洁生产的6S管理意识。

依托校企共建的精细化学品创新实践中心,以任务驱动和情景模拟工作岗位的方式进行学习,实现理论应用于实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认知能力、实践能力,进而掌握精细化学品生产及检测的相关操作技能,熟悉企业真实生产中生产线对应的岗位技能,实现学岗对接。

(3)校企双元共建,打破传统学生考核评价方式,完善考核评价新机制。根据课程项目特点,结合学生主体性,设计多元评价体系,考核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模式。在课程进行中,教师结合企业生产实际,拟定相关检测、配方设计的题目,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从题目中自选进行设计和实验,相关的考核既关注知识和能力目标,又改进了结果性评价,由单一的知识定量评价转向育人质量评价,不仅关注知识技能的达成,更注重能力道德的养成,评价指标更加丰富。

聚焦学生实验操作的严谨性和生产操作的规范性,采用学习通测试、实验评价表及技能证书量表等多种方式,结合组间自评互评、教师测评以及引入企业导师点评等多主体对学习全过程进行线上线下教学评价。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融入思政元素,增强工匠精神,提升劳动素养。

(4)模拟企业生产实际情景,深化课程思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课程教学按照企业实际情景开展,以热点问题作为项目引入,例如表面活性剂章节,根据企业实际生产加入的表面活性剂类型选取、验证并优化配方、评价及检测配方、认识生产流程及操作、模拟企业生产剂等任务实施教学,以教师对表面活性剂选用规则规范进行示范讲解,展示企业生产中分析检测操作视频、学生分小组实验的教学策略实施教学。学生按照企业生产要求,完成产品生产及检测工作,获得成就感,培养自身的岗位操作技能、严谨求实的职业态度和科学研究的职业精神,培养爱岗敬业、踏实认真、开拓创新等职业精神,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4.结论

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精细化学品分析与检测》以企业生产实际案例开展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将课本的理论知识与实际产品生产检测相结合,既掌握了专业技能,又提高了就业竞争力,能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课程教学改革后,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升团队合作意识,增强学生专业素养。通过多平台教学、企业真实案例分享,提升学生理论知识在实际生产中的有效利用率,实现学岗无缝对接,有效提升学生学以致用的本领,为化工行业培养更多应用型高素质创新人才。

猜你喜欢
化学品校企生产
用旧的生产新的!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实践与探索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危险化学品目录(2015版)》解读
危险化学品事故为何多发?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