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运算能力不只是为了做题

2024-04-26 10:02李国强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2024年3期
关键词:分母做题品格

李国强

運算贯穿小学数学始终,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头戏”。《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运算能力”列入数学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并对运算能力的内涵作了明确阐释:“运算能力主要是指根据法则和运算律进行正确运算的能力。能够明晰运算的对象和意义,理解算法与算理之间的关系;能够理解运算的问题,选择合理简洁的运算策略解决问题;能够通过运算促进数学推理能力的发展。”这实质上指出了运算能力的三个指标:掌握算法、理解算理和方法简洁。良好的运算能力是学生完成数或字母运算的基础,是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先决条件。

那么,培养学生运算能力仅仅是为了做题吗?非也!运算能力的三个指标蕴含的价值观、关键能力及必备品格,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及终身发展也具有深刻启示与指导价值。

一是要遵纪守法,按规则办事。运算能力强调掌握算法。例如:小数加减要求小数点对齐;同分母分数加减要求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异分母分数加减要求先通分,化为同分母分数后再相加减。若忽视规则,运算结果就会出错。这也在潜移默化地告知学生:要敬畏规则。在学校要遵守规章制度,过马路要遵守交通法规。

二是要勤于思考,探究事情缘由。运算能力要求理解算理。例如:为什么先乘除后加减?为什么除以一个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在做题过程中,对这些“为什么”的一次次探索,启发学生做任何事情都要思考背后的缘由。成绩下滑,要反思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和同学发生矛盾,要思考问题出在哪里。面对社会现象,要思考其背后的原因。将来工作了如果在职场受挫,不要盲目自责,也不要一味怪别人,而要理性审视,探寻受挫的根本原因,并从中汲取经验,促进自身成长。

三是要执着向上,力求最佳结果。运算能力强调方法的简洁性。例如:25×12虽然可以通过列竖式计算,但若转化为25×4×3,计算过程会更加简便。计算5.76+13.67+4.24+6.33,通过直接相加也能得到结果。若采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将算式转化为(5.76+4.24)+(13.67+6.33)=10+20=30会更加简便快捷。之所以称为“运算能力”而非“计算能力”,是因为它强调方法的选择与优化,意在“运筹帷幄”,实际上是在激励学生凡事不可墨守成规,应积极拓宽思路,努力寻求最佳方案。这不仅是创新的源泉,更是成长的动力。

此外,运算能力对学生的情感品格与行事习惯具有深远影响。不可否认,运算过程相对单调,学生对其学习兴趣普遍较低,但考虑到其重要性,他们仍会全力以赴,专注听讲,细心做题。这实质上是引导学生树立坚定信念,面对有意义的选择,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精神。而做题后要验算,则有助于培养学生回顾反思、查缺补漏的行事习惯。运算出错往往是注意力不集中和粗心大意导致的,这也敦促学生练就踏实严谨的行事风格。

总之,培养学生运算能力不只是为了做题,还关乎处事和做人。要充分发挥运算能力的教育价值,首先,教师需转变教育观念,从“学科导向”转向“育人导向”,既关注学生的学业表现,又关注他们的生活、精神世界以及未来发展。其次,教师需坚守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感受“运算体验”,领悟运算规则的重要性与理解算理及简便运算的必要性。最后,教师需打破数学与学生生活、终身发展之间的壁垒,让“运算体验”融入学生生活,触动他们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未来发展所需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从而成长为优秀的社会公民。

(杭州师范大学中国教育现代化研究院)

猜你喜欢
分母做题品格
“去括号与去分母”能力起航
高考做题要先后有序
聚焦高考选做题中的解不等式问题
“去括号与去分母”检测题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高考做题要先后有序
高考做题要先后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