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圈层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应对措施研究

2024-04-26 03:08孙志远曲艺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孙志远 曲艺

[摘 要]网络“圈层化”的现象经常被观察到,因为大学生越来越倾向于在互联网上与那些与自己有着相似兴趣和观点的人互动。这种圈层化的现象有时候可以促进信息共享和交流,但也有可能导致信息的封闭和信息茧房效应。大学生通常会因为只接触到符合自己观点的信息,而忽视了其他观点的存在,这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大学生对社会认知和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因此,研究网络“圈层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很深的现实意义。本文对陕西省某高职院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通过数据分析,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提出了削弱网络“圈层化”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网络“圈层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8-4648(2024)01-0033-05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Network “Stratification” on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Sun Zhiyuan1,Qu Yi2

(1.The Open University of Shaanxi,Xian 710119; 2.Shaanxi Business College,Xian 710119)

Abstract:The phenomenon of “circle stratification” of the Internet is often observed, as college students are increasingly inclined to interact with those who share similar interests and views with them on the Internet. This phenomenon can sometimes promote information sharing and exchange, but it may also lead to information closure and information cocoon effect. College students are usually exposed to only the information that conforms to their own views, while ignoring the existence of other views, which may further aggravate the problems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cognition and information asymmetry. Therefore, the study of network “circle” has a deep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his paper conducted a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interview on a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in Shaanxi Province, and through data analysis,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school,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nd measures to weaken the network “circle”.

Keywords:Network “circle”;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網络“圈层化”是指互联网用户在使用互联网时形成的特定社交圈层或局域,其成员之间分享相似的兴趣、价值观、观点和经验。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可以通过不同的社交媒体平台、讨论区和网络群体来连接和交流。而这些平台往往是以特定主题、兴趣或社群为核心,吸引了具有相似兴趣的人们的加入和参与。

网络“圈层化”现象对于大学生本身而言,可以提供一个舒适、安全和亲近的社交环境,但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例如缺乏多元化的观点、信息偏见和沟通隔阂等。因此,大学生很容易受到网络“圈层化”影响,接收到不良信息,所以学校(教育工作者)更需要注意如何在网络中建立连接和了解不同的观点,以促进更广泛和包容的交流和互动,用正确的网络圈层文化对学生做思想政治教育。

一、网络“圈层化”现象的概述

(一)网络“圈层化”的来源

“圈层”一词最早是被用作地质学术语,是一种空间结构。之后,费孝通进一步在社会学领域扩展了“圈层”的概念,他认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网络时代的到来,圈层更多地被用于在互联网社会的各个方面。霍华德首先将网络社区定义为“出现在互联网上的、经常讨论共同话题、成员进行情感交流并形成人际关系的社会集合”。

简而言之,网络的“圈子分层”是指人们对网络社交有一个特定的圈子,在获取网络信息的过程中,会按照个人的圈子获取相应的信息,使之显得定制化,社交圈也形成了层级化。在网络社区中,有着相同爱好和价值观的群体形成了一个圈子,网络社区的“圈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大学生群体中的网络圈层化差异将进一步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所以,必须弄清不同网络圈产生的原因,才能更好地提出解决对策。

(二)网络“圈层化”的特征

1.信息传播具有封闭性。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改变了大学生社交。有大量的信息在互联网上,这使得它更方便了大学生获取信息。他们每天浏览大量的信息。大学生在获取信息时,会关注自己想要了解的具体信息类型,如自己的兴趣爱好、社会经历等。大学生在圈子里分享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和信息。沉浸在圆的文化氛围,很容易感到满意满意的“圈地自孟”,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不愿意与外界交流的圈子,无意识地制造了一个障碍,信息交互。同时,互联网也将推动大量的“定制”信息根据观众的浏览趋势,限制其他类型的信息的推动,导致损失的信息接受者的机会了解其他类型的信息。

2.传播内容具有局限性。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是互联网。他们在自己的圈子和获取信息,对圈子之外的信息知之甚少。长此以往,势必会使大学生的认知被所处的圈子所束缚,影响大学生对信息的判断,并且削弱圈子外其他不同意见的接受程度。收到的信息是都是被特定的信息,限制其他类型的信息推送,导致大学生失去了了解全面信息的机会。从而造成学生出现僵化的思维和狭窄的思维的结果。

3.社交关系具有层级性。现实社会中中社交具有一定的层次性,网络中的社交也不例外。在每个圈子内,参与程度和亲密关系的不同层次被进一步区分。互动较多且黏度较高的群体属于内圈层,而黏度较低且互动有限的群体则相对边缘化,属于外圈层。从某种程度上说,目前各大高校大学生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圈层下,黏度较低,还处于外圈。说明思想政治教育没有与大学生的个人偏好和现实需求紧密联系和共鸣,因此教育效果往往不尽人意。

二、形成网络圈层化的现状调研

(一)调研对象

本文结合学校职业院校属性,主要从兴趣社群、社交媒体和政治与社会等3个圈层对大学生网络“圈层化”进行调研。问卷包括关于兴趣爱好、社交媒体使用、在线社群参与、信息过滤等方面的问题。通过问卷调查获得400余份学生统计数据和量化信息。50名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深度访谈,与大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了解了他们在网络上形成圈层的体验和动机。通过深度访谈获得更全面和深入的理解,探索学生网络“圈层化”背后的原因和驱动因素。

此次调查采用网络发放问卷和线下补充问卷方式,共收集问卷500份,剔除答题时间过短或选项同一性过强的问卷16份,剩余有效问卷484份,问卷有效率96.8%(表1)。被调查者中男生占比39%(190名),女性占比61%(294名);年龄分布中19-24岁占比最大达90%。从年级分布来看,大一学生人群占到65%(317名);从专业分部来看,文史类专业学生占到70%(339名),和我校专业分布比例相近。

(二)调查结果

1.网络“圈层化”的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1)共同興趣和交流。网络“圈层化”使大学生能够与拥有共同兴趣和爱好的人建立联系。通过调研发现(表2),77%的学生认为可以,18%的学生认为不能,5%的学生不确定。这促进了信息和观点的交流,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互相学习和分享的平台。

(2)社交支持网络。网络“圈层化”提供了一个社交支持网络,可以帮助大学生在挑战和困难时得到支持和鼓励。他们能够与面对相似问题和情况的人建立联系,分享经验和解决方案。(表3问卷调研68%的学生认为可以,23%的学生认为不能,7%的学生不确定)

(3)学习和专业发展机会。在网络圈层中,大学生可以与同行、专家和导师进行交流,获取学习和专业发展机会。他们可以从其他人的经验和知识中获取启发,扩展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表4问卷调研85%的学生认为可以,13%的学生认为不能,2%的学生不确定)

(4)创新和协作。网络“圈层化”可以促进创新和协作。大学生能够与跨国界和跨领域的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推动创新思维和行动。(表5问卷调研90%的学生认为可以,6%的学生认为不能,4%的学生不确定)

2.网络“圈层化”的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的影响。

(1)加深社会分化和偏见。网络“圈层化”可能导致大学生之间的社会分化加深。他们更容易与与自己背景和观点相似的人建立联系,而缺少与不同背景和观点的人交流的机会。这可能加剧偏见和偏执的思维,导致群体之间的对立和冲突。(表6问卷调研66%的学生与相同背景和观点的人交流,11%的学生表示不确定,23%的学生不同意)

(2)信息过滤和思维狭窄。网络“圈层化”可能导致大学生只接触到符合自己观点和兴趣的信息,形成信息过滤的现象。这可能使他们的思维变得狭窄,并且对其他观点缺乏理解和尊重。(问卷调研:78%的学生只浏览自己感兴趣的网站,12%的学生表示不确定,10%的学生不同意)

(3)社交技能的减弱。大学生过度依赖网络“圈层化”交流可能导致在现实生活中缺乏有效的社交技能。他们可能习惯于虚拟世界中与人互动,但在面对面的交流、解决冲突和建立人际关系方面可能面临困难。(表8问卷调研58%的学生在网络中更自信,24%的学生表示不确定,18%的学生不同意)

(4)自我认同误导。在网络“圈层化”中,大学生更容易受到同一群体的思维影响,形成一种自我认同的误导。他们可能很少接触挑战性观点或持不同观点的人,容易形成思维的孤立和偏见。(表9问卷调研61%的学生认为网络中交流更有效,8%的学生表示不确定,31%的学生不同意)

总之,网络“圈层化”对大学生有着复杂的影响。虽然它可以促进交流、支持和专业发展,但也可能加剧信息过滤、狭隘思维和社会分化等问题。重要的是,大学生应该意识到这些影响,并积极寻求扩大视野、增加与多样观点交流的机会,以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社交技巧。

三、形成网络“圈层化”的原因分析

形成网络“圈层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通过调研发现以下是存在网络“圈层化”主要原因:

(一)兴趣和爱好

大学生网络“圈层化”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共同的兴趣和爱好。他们倾向于在网络上与有着相同兴趣爱好的人互动,寻找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伙伴。这使得他们更容易形成以某种主题或领域为核心的圈子。

(二)社交媒体平台

社交媒体平台的普及和便利性是促进大学生网络“圈层化”的重要因素。这些平台如Facebook、抖音、微信等为大学生提供了交流和社交的平台,使他们能够轻松地与同学、朋友以及其他人保持联系和分享。

(三)地理位置限制

大学校园的地理位置限制也可能促使网络“圈层化”的形成。校园的大小和地理位置会直接影响大学生与其他人的接触度和交流机会。因此,他们更容易与身边的同学建立联系,形成了较为紧密的网络圈层。

(四)消息和推荐算法

互联网平台上的消息和推荐算法也可能强化了网络“圈层化”。这些算法根据用户的兴趣和行为模式来推荐内容,因此用户会看到与自己观点相近的信息和观点,进而加强了网络圈层的形成。

(五)社群归属感

大学生在网络圈层中寻找归属感和认同感的需求也是一个原因。通过加入特定的网络圈子,他们能够与相似经历和兴趣的人建立联系,感受到归属感和群体认同。

值得注意的是,网络“圈层化”虽然满足了个人的社交需求和兴趣交流,但也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尽管在特定圈子中可以获得认同感和支持,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会缺乏对多样化思维和观点的开放与接纳。

四、网络“圈层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要想突破网络“圈层化”的束缚,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信息的发布端,二是信息的获取端。但令人沮丧的是,纵观如今成功的互联网产品,网络“圈层化”都是它们挥之不去的影子,营造网络“圈层化”以提升用户黏性,束缚常用人群便是这些互联网产品成功的关键。所以期望这些平台主动为用户“破圈”显然并不现实,只有从自身出发,才有“破圈”的希望。

(一)多元社交平臺

积极主动与不同背景和兴趣的人建立联系,参加多样化的社交活动。寻找机会参与跨学科、跨专业的讨论和项目,与各个领域的人一起分享和学习。

(二)拓宽社交圈子

不仅限于与已知的朋友和同学交流,更要主动结识新人,包括国际学生、研究生、辅导员等。参加校园活动、社团组织、志愿者团队等,与不同背景的人进行互动。

(三)多样化的信息获取

主动寻找来自不同源头的信息,包括阅读不同领域的书籍、参与各种讲座和演讲、关注多个社交媒体账号。通过广泛泛接触不同的观点和观点,拓宽自己的视野,避免信息的偏见和过滤。

(四)鼓励多元化思维

帮助自己认识到单一观点的局限性,主动拥抱多样性和差异性。鼓励自己思考问题时从多个角度思考,尊重和接纳他人的观点和经验。

(五)强化面对面交流和社交技能

在日常生活中,尽可能以面对面交流为主,与他人进行真实的交流和对话。培养良好的社交技能,如倾听、表达、解决冲突等,以便更好地与不同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和合作。

(六)增强学校的多样性

学校可以采取措施提供更多多元化的交流和学习机会,开设跨学科的课程、组织多元文化活动、促进不同专业和年级之间的合作等。这样能够为大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和社交环境。

[参考文献]

[1]于瑞霞.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的特点、影响及引导策略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05):62-65.

[2]朱艳,马吉收.网络“圈层化”视域下高校网络思政平台破圈的困境与对策[J].才智,2023(04):97-100.

[3]吕华远,朱頔.圈层化传播对网络舆论走向的影响[J].全媒体探索,2023,19(03):48-49.

[4]闫金红,陈婧霏.网络圈层化对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挑战及应对[J].中国德育,2023,343(07):38-43.

[责任编辑 李 帆]

猜你喜欢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基于网络的中学阅读指导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