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课程评价体系,提升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效

2024-04-26 10:20章小燕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24年3期
关键词:综合素养价值取向综合实践活动

章小燕

【摘   要】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可以“发展综合素养,推进活动进程,发展多元智能,完成复杂任务”为导向,从多个维度、多个层面入手。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在考查探究活动中开展过程性评价;在设计制作活动中融入表现性评价;在职业体验活动中落实发展性评价;在社会服务活动中践行多元性评价。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评价体系;价值取向;综合素养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旨在引领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从理论走向实践,实现知识与技能的有机结合。评价作为连接理念与实践的桥梁,显得尤为关键。它不仅关注学生的成果展示,还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与变化。随着核心素养的提出,评价的内涵与外延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展现得到了进一步的关注。然而,核心素养具有统整性、跨学科性、情境性和内隐性等特点,包含着大量的隐性知识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的要素,导致评价变得困难。如何应对这一问题?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可以“发展综合素养,推进活动进程,发展多元智能,完成复杂任务”为导向,从多个维度、多个层面入手。这一模式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与技能运用,还重视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核心素养的发展。本文旨在以四个价值为导向,构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体系,并通过实践探索其有效性。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

(一)发展综合素养

评价应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知识掌握、技能提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推进活动进程

评价应贯穿活动的始终,通过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调整策略、解决问题,推动活动顺利进行。

(三)发展多元智能

评价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和标准,激发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

(四)完成复杂任务

评价应关注学生在面对复杂任务时的表现,包括在问题分析、方案制订、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合作情况、问题解决能力等,旨在通过观察、记录、反思等方式进行实时评价。

(二)表现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关注学生在特定任务或情境中的表现,如作品展示、汇报演讲等,旨在评价其知识掌握和技能运用情况。

(三)发展性评价

发展性评价着眼于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旨在通过纵向比较和个性化指导,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实现自我发展。

(四)多元性评价

多元性评价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自评、互评、师评等,获取更全面、客观的评价信息。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实施

(一)考查探究,开展过程性评价

以三年级《探索饮料的奥秘》这一课为例,教师尝试引导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1.设计思维评价

在设计思维的评价过程中,学生通过社会调查了解饮料在社会中的普及程度以及人们对于饮料种类的喜好。这可以作为评价的起点,考查学生能否提出有效的问题,设计有深度的社会调查方案等。考查学生的设计思维时,须关注以下三个要点。一是问题定义:学生需要明确定义调查问题,比如“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对于含糖饮料的消费习惯及了解程度是怎么样的”。二是方案设计:学生需要设计问卷,选择调查对象,同时考虑可能影响结果的因素,如地域、文化差异等。三是设计反思:在进行社会调查的过程中,学生应及时反思并调整调查方案,比如根据初步的调查结果思考样本的有效性。

2.行动实施评价

在行动实施阶段,学生可以通过实地观察和实验进一步深化对饮料的研究。以探究某一类型饮料的成分及其对人体的影响为例,学生可以选择实地参观饮料生产厂家,观察生产流程,了解原材料的选取,深入了解饮料的生产环境和生产过程。针对饮料的成分,学生可以设计实验方案,使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比如通过实验检测饮料中的糖分含量等。

3.成果展示评价

在成果展示階段,学生需要将研究的成果呈现出来,这也是对其综合素养的全面考查。首先,学生需要撰写综合性的研究报告,包括社会调查的结果、实地观察和实验的数据及分析、对饮料成分及其影响的综合解释。其次,学生需要通过口头展示向同学和老师陈述他们的研究成果,并在答辩环节回答问题,展现对于饮料问题的深刻理解和思考。通过这一综合评价方法,不仅能够全面了解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表现,也能使讨论和探究更加深入。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得到了提升,对于科学问题的独立思考意识和创新意识也得到了增强。

(二)设计制作,融入表现性评价

在五年级《创意设计与制作》这一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学生将完成一项富有创意和操作性的任务——设计与制作面具。评价的重点聚焦在学生对于创意设计的探索和动手操作的表现以及面具成品的价值等方面。

1.设定任务和评价标准

课堂伊始,教师明确任务要求——设计一个具有特色的面具,并设定评价标准,包括创意程度、工艺技巧性、信息科技的应用程度等。这一阶段的评价重点是学生对任务的理解程度和初步构想的独创性。例如,教师要评价学生在设计初期的构想是否有独特性和创新性,能否体现个性和审美观念,考查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能否进行有效的迭代,并根据反馈不断完善设计方案。学生通过图纸、草图等方式表现创意,表现自己的设计思想和艺术表达能力。

2.评价设计方案

学生要展示设计草图、数字模型等,接受同学和老师的评价。评价要点包括设计的完整性、技术的可行性和反馈后是否进行了调整和改进等。这一阶段旨在培养学生接受反馈并进行迭代的能力。

3.评价操作技能

在实际的制作过程中,教师要观察学生的操作情况,评估其对于工具和工艺使用的熟练度,以及运用所学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师要考查学生选择制作面具的材料是否合理,包括材料的质地、颜色、可塑性等;考查学生的切割、雕刻、拼接等能力;考查学生在制作过程中的加工处理能力,比如表面处理、装饰等。

4.成果展示评价

最终的评价聚焦在学生制作的面具成品上。评价要点包括面具的美学价值、制作工艺的精细度、信息科技的应用程度等。学生需要进行口头阐述,阐释自己的设计灵感和制作过程,并回答有关创作理念的问题。

评价过程中,互评和自评也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学生通过评价他人的作品提升自身的艺术鉴赏力,通过自我评价加深对作品的认知,为今后的创作积累经验。这样,教师不仅能够客观评价学生,还能促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设计能力。这样的评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

(三)职业体验,落实发展性评价

在四年级《我是环保宣传员》这一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学生先通过参观实际的环保场景,如回收站、环保组织办公室等,初步感受环保工作。接着,学生观察生活现象,如垃圾分类、能源浪费等,并进行反思。通过提出问题、记录观察和思考原因,学生深入了解了环保领域的具体问题,增强了对环保的敏感性。随后,学生在模拟情境中扮演环保宣传员的角色,参与制定环保宣传策略,设计宣传资料。这一阶段旨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造力,让他们了解实际工作中环保宣传员的职责和面临的挑战。最后,学生通过参与环保宣传活动,如组织社区环保讲座、设计环保宣传展等,将之前的模拟体验转化为真实的行动。这一过程中,学生将获得真实的社会反馈,深入理解职业角色的复杂性。

1.了解学生在环保场景中的感受

教师要了解学生在环保场景中获得的感受,包括对环保工作重要性和复杂性的认识。具体而言,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体验日记、照片等进行评价,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

2.评价学生的观察反思能力

学生的观察反思能力是评价的重要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提交的观察报告、提出的问题和设计的解决方案等,评价学生对环保问题的理解程度和分析能力。

3.评价学生的角色胜任情况

在模拟情境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能否积极参与团队协作、能否提出创造性的宣传策略、能否胜任模拟环保宣传员的工作等。具体而言,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角色扮演、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分析学生设计的策略的有效性。

4.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真实的环保宣传活动中,教师要考查学生的实际参与程度、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应对挑战的能力。具体而言,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际表现,听取社区的反馈,收集活动的成果等。

通过这一评价,教师能够全面了解学生在环保宣传过程中的表现,为他们的生涯规划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指导。同时,这样的实践课程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环保事业的热情,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社会服务,践行多元性评价

在六年级《参观雷锋纪念馆》一课中,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了“小小志愿者的活动”,带领学生参观雷锋纪念馆,将雷锋精神教育与实际服务行动相结合,深化学生对雷锋思想的理解。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旨在让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和工作。

1.明确活动任务

首先,在活动前,教师明确了服务目标,如参与社区清理、开展文明交通宣传等,帮助学生理解具体的服务内容,同时也为后续的评价提供标准。其次,教师对学生在活动中的实际参与度进行评价,包括是否主动参与服务活动、是否充分发挥个人特长,以及是否积极参与团队协作等。最后,教师对学生完成的具体任务进行质量方面的评价,关注任务的实际效果及其社会效益。具体指标包括清理的垃圾总量、宣传效果等。

2.实施多元评价

在服務活动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实时反馈,肯定他们的优点并提出改进的建议,让学生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此外,教师还要将学生的服务活动与他们的个人成长联系起来,全面展示学生在社会服务中的成长轨迹。首先,要评价学生在服务活动中展现的社会责任感,包括对社会问题的认识程度、对服务对象的关心程度以及能否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其次,要评价学生在服务活动中的个人成长状况,包括是否产生了新的认知、是否在服务过程中克服了困难,以及是否塑造了坚韧的品格。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中的评价不仅是一个简单打分的过程,还是一个连接理念与实践操作的纽带,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过程的动态化、评价内容的全面化以及评价结果的反馈与运用。实践证明,以四个价值为导向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体系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当然,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是一个持续推进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和完善。如教师要加强评价与课程目标的契合度,提高评价活动的操作性和实用性,更好地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服务。

参考文献:

[1]李树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核心素养与评价探析[J].全球教育展望,2016,45(7):14-23.

[2]朱恬恬.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研究[J]. 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1(9):5-7.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市心小学)

猜你喜欢
综合素养价值取向综合实践活动
刍议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初中数学教学中综合实践活动资源的挖掘探索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美术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变迁与现实观照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数学学习呈现多元化
浅谈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
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策略
“童诗”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