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港澳“一國兩制”經驗的啟示

2024-04-26 07:43劉性仁
澳门月刊 2024年4期
关键词:主義報告台灣

劉性仁

自2012年當時任大陸總理溫家寶首度在政府工作報告提及“九二共識”,從大陸歷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在兩岸方面,“九二共識”、“和平發展”“和平統一”都是主要的關鍵詞。今2024年李強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和平統一中的和平消失了,顯然大陸對台已經做好非和平的準備,值得兩岸關係省思。

2024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表示,我們要繼續全面準確、堅定不移貫徹“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針,堅持依法治港治澳,落實愛國者治港、愛國者治澳原則。對台部分提到。我們要堅持貫徹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堅決反對台獨分裂和外來干涉,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堅定不移推進祖國“統一”大業,維護中華民族根本利益。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增進兩岸同胞福祉,同心共創民族復興偉業。這一番論述,點出港澳“一國兩制”經驗對兩岸關係的啟示。

事實上,習近平總書記曾於2022年10月16日在二十大政治報告涉台部份,提到“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黨矢志不渝的歷史任務,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願望,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堅持貫徹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牢牢把握兩岸關係主導權和主動權,堅定不移推進祖國統一大業。”;二十大報告重申“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是實現兩岸統一的最佳方式,對兩岸同胞和中華民族最有利。大陸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在此基礎上,推進同台灣各黨派、各界別、各階層人士就兩岸關係和國家統一開展廣泛深入協商,共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大陸堅持團結廣大台灣同胞,堅定支持島內愛國統一力量,共同把握歷史大勢,堅守民族大義,堅定反‘獨促統。偉大祖國永遠是所有愛國統一力量的堅強後盾!”。由此可以看出箇中脈絡。

一、二十大報告提及“一國兩制”經驗

在二十大報告中第十三部分,提到堅持和完善“一國兩制”,推進祖國統一。報告內容提到“一國兩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創舉,是香港、澳門回歸後保持長期繁榮穩定的最佳制度安排,必須長期堅持。

另外二十大報告也談及大陸當局要全面準確、堅定不移貫徹“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針,堅持依法治港治澳,落實中央全面管治權,落實“愛國者治港、愛國者治澳”原則,支持香港、澳門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破解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促進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支持香港、澳門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更好發揮作用。

對台部分,表述出堅持貫徹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堅定不移推進祖國統一大業。我們始終尊重、關愛、造福台灣同胞,繼續致力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推動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解決台灣問題是中國人自己的事,要由中國人來決定。我們堅持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但決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保留採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選項,這針對的是外部勢力干涉和極少數台獨分裂分子及其分裂活動,絕非針對廣大台灣同胞。國家統一、民族復興的歷史車輪滾滾向前,祖國完全統一一定要實現,也一定能夠實現!。從此可以看出,大陸港澳與“一國兩制”,甚或是提到台灣時的表述方式。

二、“一國兩制”提出的背景 與對大陸的意義

回顧鄧小平主政時期就是以“一國兩制”來實現和平統一的偉大心願。鄧小平指出:“‘一國兩制的構想是根據世界的現實、歷史的狀況和中國的實際所提出來的”。因此,鄧小平所提出的“一國兩制”,具有下列新的特點:

1、毛澤東、周恩來所說的“和平統一”係指和平解放,而鄧小平所說的“和平統一”則係尺度更寬,根本未提“解放”二字。

2、鄧小平所提出的“和平統一”,係以“一國兩制”為前提。“一國兩制”是“和平統一”的核心內容,顯然更科學、更切實可行。

3、鄧小平提出的“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對“一綱四目”的發揮和發展,如果說“一綱四目”已經是“一國兩制”的雛形,而“一國兩制”額是這一個思想的豐富和完善。

4、原來的“和平解放”是作為“武力解放”的補充手段,實際是以武力手段為主,而“一國兩制”則正好相反,其實是以和平手段為主,所稱不承諾放棄武力,是作為不得已情況下的補充手段提出的。

5、“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經過《告臺灣同胞書》、《葉九條》、《鄧六條》以及其他一系列闡述,特別是在港澳的實踐,已使其成為一種完整的有理論基礎、有政策方針、有實踐經驗內容豐富的科學。

那麼,“一國兩制”模式醞釀1979年,該年元旦,中共“全國人大常委會”發佈一篇《告台灣同胞書》,內容強調中國終將統一,並敦促中華民國政府及早考慮此一問題。文中呼籲台海兩岸實行“通郵、通商、通航”。在文中指出:“我們希望雙方儘快實現通航、通郵,以利雙方同胞直接接觸,互通訊息,探親訪友,旅遊參觀,進行學術文化體育工藝觀摩”。1979年元旦的《告台灣同胞書》,主要就是為了和平統一祖國,中共希望藉由這份文件充分表達對台灣同胞的骨肉深情,並且表示為了要和全國人民在一起,為了祖國的統一大業而同心協力。

自1979年後,中共對台政策開始走向較務實的路線,中共在統戰口號上表示不再使用解放台灣的字眼,在軍事行動上也正式停止砲擊金門等外島,“和平統一”開始取代“解放台灣”正式出現在中共的文件、報刊及領導人的講話中,中共暫時不強調武力解放台灣的企圖,倡議和談、交流,主張“一國兩制”和平統一,展開一連串的和平攻勢,中共對台政策開始正式進入和平統一時期。

事實上,中共的“一國兩制”,確立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台基本方針。其包括了下列幾項基本點:

1、堅持“一個中國”原則。

2、台灣資本主義制度與大陸社會主義並存。

3、台灣保有高度的自治。

4、通過和平談判實現統一。

5、堅持和平統一,但絕不放棄使用武力。

這時候的論述與2024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已經消失的和平兩字,無異是很大的變化,值得外界關注。

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國兩制”,乃是“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也就是“一個國家根據自己的憲法、法律的規定,在這個國家的部分地區實行不同於其他地區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制度,但這些地區的政府是一個國家的地方行政單位或地方性政府,不能行使國家的主權。”一個國家就是指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必須完整,中國必須是一個統一的國家,在國際上只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才能代表中國,這種說法我國完全不能接受;兩種制度是指大陸所實施的社會主義及台、港、澳所保留實施的資本主義制度。因此“一國兩制”是1981年9月30日由當時大陸的人大委員長葉劍英所提出,至今仍是中共對台主權觀的基本主張。這中間包括港澳模式以及對於台灣的啟示。

三、小結:大陸對“一國兩制”經驗的四個自信開啟探討兩制台灣方案

因此“一國兩制”模式較具體的浮現出來。“一國兩制”模式的形成可以分成三個階段:

1、形成期:1978年12月中共11屆3中全會前後。

2、闡述期:1981年9月自葉九條開始,便是“一國兩制”概念的提出及具體方針政策的闡述期。

3、發揚期:自1984年開始,“一國兩制”開始理論化與系統化,便進入發揚期。

而“一國兩制”對中共來說具有特別的意涵,包括:

1、“一國兩制”的構想是符合中華民族和平統一祖國的強烈願望和要求。

2、“一國兩制”的構想充分尊重和照顧到港澳台的歷史和現實狀況。

3、“一國兩制”的構想適應中共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

4、“一國兩制”的構想順應國際潮流和時代特點。

5、“一國兩制”的構想是長遠的國策及偉大的創造。

6、“一國兩制”的構想和實踐,促進祖國的完全統一。

7、“一國兩制”的構想的形成,是鄧小平理論的發展。

8、“一國兩制”的構想,是表示香港成功的實踐。

“一國”與“兩制”的關係,“一國”以“兩制”為基礎,“兩制”以“一國”為前提,兩者是前提與基礎的關係,既不可離開“一國”而談“兩制”,也不可離開“兩制”而談“一國”。倘不如此,便不是“一國兩制”的關係,而是一國吃掉另一國,也有違“一國兩制”的基本精神。如果“一國”窒礙難行,“兩制”的前提便有暇疵,“兩制”窒礙難行,“一國”的基礎就會動搖。

中共的“一國兩制”的構想是經過辯證唯物主義及歷史唯物主義的分析方式,把中國的分裂現狀與社會主義及資本主義並存的事實相結合來看待,雖然自有其一套邏輯思維,但是實際的重點仍不出中國傳承的大一統觀念及正統思想的束縛。中共主張的“一國兩制”如果成功,便證明了一個國家或一個社會中可以容許不同的所有制並存。從世界局勢的變動及中共內部權力的變動,可發現今日中共所提出的“一國兩制”已經不單純係一個戰略,而係中共已將“一國兩制”賦予高度的政治與道德意義的象徵,更是對外宣示的重要承諾。

從大陸看待“一國兩制”經驗及對台灣的啟示,可以看出:

1、大陸對“一國兩制”充分展現四個自信,包括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及文化自信。

2、臺灣的“一國兩制”比港澳享有更多自治。

3、沒有協商台灣朝野都反對“一國兩制”。

4、“一國兩制”必須面對中央與地方政治定位的討論。

5、台灣民眾擔心和平統一下台灣將喪失現狀所享有的一切。

6、台灣民眾對於“一國兩制”缺乏理論與現實的認識。

7、“一國兩制”在台灣是票房毒藥。

8、愛台者治台的愛台者定義不明確。

9、兩制對接及融合發展是大問題。

10、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將是兩岸關係未來討論的重點。

11、台獨港獨始終是北京當局不斷打擊的對象。

職是之故,中共所主張的“一國兩制”現階段台灣多數民眾所無法接受中共所主張的“一國兩制”模式;但只要兩岸保持溝通對話未來的模式仍有想像的空間。對照2024年李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所提到的內容、或許更能夠感受到大陸對台政策的變化。少了和平統一中的“和平”二字、這對兩岸關係將是多大的衝擊。

猜你喜欢
主義報告台灣
偏爱红黄蓝的古典主义画家
先秦的“實用主義”
大话三国志
從盧麗安到王炳忠
You’ve got questions? she’s got answers
「台灣競爭力論壇」談台灣競爭力
网络的危害(四)
都是主义
报告
奧巴馬「欽點」台灣反恐意欲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