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民营企业的劳动异化理论

2024-04-26 19:04何玉萍罗洪
中国市场 2024年11期
关键词:合作治理共同富裕民营企业

何玉萍 罗洪

摘 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从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维度出发,阐释资本主义私有制企业中的劳动异化现象的经典著作。依托《手稿》建立论文分析的理论基础,结合党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尊重劳动”的观点,以正确认识新时代在部分民营企业中出现的“劳动异化现象”。通过对劳动异化典型案例的审视,来剖析其成因。借助合作治理,从企业、政府、工会、法律和培训多个维度着手,探索破解劳动异化问题的有效路径,希望有助于企业与员工走向合作共赢,实现实质意义上的共同富裕。

关键词:劳动异化;民营企业;共同富裕;合作治理

中图分类号:F272.92;F27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24)011-0000-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4.11.018

1问题的提出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1] 。如何尊重劳动、尊重人才、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共享发展成果等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关于我国民营企业的劳动异化问题,学术界已经进行了较多研究。朱青青通过分析劳动异化理论的起源与终点,指出共产主义是劳动异化的终结阶段[2]。刘星池采用富士康员工贴胶纸的案例,从宏观和微观等角度,提出了缓解民营企业劳资冲突的可行性方案[3]。陈仁涛从劳动法规政策、降低企业税费负担、优化基层工会维权机制、健全劳资关系协调机制四个方面讨论民营企业如何解决劳资冲突问题[4]。

以上研究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我国民营企业劳动异化的相关问题。但新时代有效解决民营企业劳动异化的若干问题,仍有深入研究的空间。合作治理是多数人都可以接受的治理范式,文章结合新的时代特征通过对民营企业劳动争议典型案例的全景扫描,希望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我国民营企业劳动异化现象实现新的认知。

2文本解读——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第一次提到“劳动异化”,其本意是指在私有制的束缚下,雇佣劳动者同自身生产所得的劳动产品和劳动本身产生相异化的力量。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劳动异化”和“私有财产”范畴进行了分析,阐明了在资产阶级的控制下,工人的生存困境以及批判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私有财产”。马克思在手稿中曾说过:“工人在精神上和肉体上被贬低为机器,人变成抽象的活动和胃”[5]。由上可知,异化劳动产生的根源是私有制,工人为了生存被迫出卖劳动力,在雇佣劳动体制下,工人的劳动成为一种廉价的商品,沦落为替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机器”,而劳动异化本身就是对人自由自觉活动的扭曲。

劳动异化理论内涵包括四个层次:首先,工人同其生产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6]。生产一经完成,则其产品成为生产者之外的东西,剩余价值的分配与工人无关,反而通过资本积累,扩大了对工人的剥削。其次,工人同其承担的劳动相异化。在劳动过程中,工人无论在精神还是肉体上都从事着痛苦的、压迫的、非自愿的活动。其三,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7],在资本主义企业中,为了谋生被迫投身于机械般的非自由的劳动,人自由的天性被压制。其四,人同人相异化,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关系具有对抗性,主要表现为强势与弱势、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等。

在新时代,我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发展好民营经济是重要一环,借助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来观照部分民营企业的“劳动异化现象”,才有可能更好地解决“劳资冲突”,实现民营企业良性发展。

3案例解析——部分民营企业劳动异化之扫描

3.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加班文化

在19世纪中后期,马克思提出“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并阐述了两种剩余价值生产方式,包括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资本家通过增加工作时长和提升劳动强度,使工人生产出超过与其劳动力价格相等价的那部分产品,并由资本家独自占有的那部分价值,即为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则通过改善引进技术和购买先进的机器设备从而提高效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增加剩余劳动时间,以获得更多剩余价值。其中“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它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较为盛行,其主要特征是“资本家最大限度地延长工作日”,雇佣工人每日劳动时长,普遍在12至16小时,极大的损害了工人的寿命和健康,因遭到工人强烈反抗和持续斗争,而逐渐消失。在21世纪的中国,部分民营企业的“加班文化”,主要包括“996工作制”和“007工作制”等,与马克思所讨论的“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具有较大的相似性,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民营企业家对工人的剥削。

3.2“996工作制”和“007工作制”

2021年张某与快递公司之间的劳资冲突,属于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超时加班劳动人事争议典型案例[8]。该案例就是典型的“996工作制”,即工作時间从早上9点到晚上9点,且每周工作6天的一种的工作模式,该模式被个别私营企业家称之为“奋斗精神”和“福报”。与此同时,在互联网行业中,实行“007工作制”逐渐成为普遍现象,企业模糊了员工上下班的时间界限。这一工作制剥夺了员工的“家庭自由时间”和损害其健康。两种工作制的实质是资本家为获取更多剩余价值而创造的工作制度,具有显性剥削的特征,其都严重违反了劳动法相关规定。异化劳动是人类社会生产中演变出来的不平等产物,当下出现的“996工作制”和“007工作制”都揭示了劳动制度与劳动者的异化程度逐步加剧,在新的时代,民营企业劳动异化之成因有哪些呢?需要我们做深度分析。

4内外因素——民营企业劳动异化的产生机理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说来就成为一种异己的、与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驱使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9]。在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条件下,只要劳动过程处于一定的外在和内在压力之下,劳动异化的产生就不可避免。

4.1劳动异化产生的内在因素

第一,民营企业家追求剩余价值。马克思谴责了过度追逐剩余价值的资本家,他们为了达成目标,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敢于践踏人间一切法律[10]。资本的逐利性在社会发展中表现出有利有弊,其中积极方面表现在创造财富和发展生产力,消极方面表现为它是产生经济危机和两极分化的根源,尤其是“劳资冲突”。部分民营企业为了谋取更多剩余价值,即使面对社会舆论谴责、员工憎恨和法律制裁等困境,也要建构和坚持“996”和“007”这样的工作机制。

第二,工人被迫接受“劳动异化”与缺乏足够的维权意识。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是指没有自己的生产资料,因而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活的现代雇佣工人阶级”[11]。在当代中国,大部分产业工人为获得生存与发展所需的生产资料,必须出卖“劳动力”。另一方面,马克思强调“罗马的奴隶是由锁链,雇佣工人则由看不见的线系在自己的所有者手里”[12]。产业工人为了自由,可以跟某个民营企业家斗争,但因现实压力会接受另一个民营企业的剥削,其实质不变。当今社会,大部分工人常遇到弄不清楚维权程序、未与用人单位签订规范的劳动合同或仅签订劳务合同等问题。其结果是工人“有权不会维”。同时,由于劳动者面临房贷、车贷以及为子女提供良好的教育等压力,针对企业所提出的不合理要求,不敢提意见和担心维权的成本过高,如失业,还会出现“有权不敢维”。

4.2劳动异化产生的外在因素

第一,畸形的政商关系与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首先,健康的政商关系是促进民营企业良性发展的重要条件,而畸形的政商关系会导致企业恶性发展。畸形的政商关系表现为权力寻租、利益交换等,2014年山西"塌方式腐败"案例是极为典型的,山西省纪委对该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其腐败原因主要有有第三方行贿、官商勾结和监管不严等[13]。例如,煤矿企业主和部分官员相互勾连导致一线工人被迫降薪和裁员。其次,企业之间的竞争可分为良性与恶性。恶性竞争具体表现为价格战、资源战和广告战等,强调企业的狼性文化,其后果之一就是控制企业成本和采取“强股东、弱员工”的利益分配格局。疫情防控的三年时期,部分民营企业大量裁员、强迫降薪等新闻屡见报端,以上案例确证了部分民营企业存在劳动异化。

第二,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从法律维度来分析,现行《劳动法》第四章第三十六条对产业工人劳动时长做出了清晰规定,“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每周平均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的工时制度,“996”与“007”工作制明显违背了上述规定。焦洋指出劳动法制及管理体系不完善是导致劳动关系产生异化的主要原因之一[14]。现行劳动法规的不完善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内容不健全,如工伤鉴定程序,明确规定需要用人单位在员工的工伤鉴定申请书上簽字,如果员工和企业关系不睦,那么企业很有可能拖延或拒绝签字,导致后续程序难以进行;二是执行不到位,部分民营企业缺乏主动性,司法部门人手不足,执行不到位成为劳动法规有效落实的“硬骨头”。

5多措并举——民营企业劳动异化的破解路径

合作治理是在多元价值共存的情况下,多个治理主体在平等、主动、自愿的原则下,建构一定的治理机制,合作解决所面对的公共问题的治理范式。从多元主体合作治理的思路出发,实现企业、政府、工会、职工的平等对话,共建共享、有效维护劳动者权益。

5.1普及“用工荒”和“以人为本、合作共赢”的企业经营理念

“用工荒”主要体现为劳动密集传统行业的缺工,如建筑和制造业。多数民营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普及和宣讲“用工荒”理念有利于改善企业与员工双方关系的冲突现状,有助于加深民营企业对熟练工人重要性的认知。程静指出员工是民营企业的核心资本,员工在企业中能否长期工作并产生归属感是一项深远而有现实意义的研究[15]。“以人为本”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这一理念也是企业管理员工和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企业主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既要注重绩效的提升,也要树立正确的“育才观、用才观、留才观”理念。民营企业应营造一个愉快的工作氛围,提高其工作效率,减少劳动异化现象的发生,让员工产生归属感与幸福感。

5.2加强政府“有形之手”的依法监管

管欣通过对“强资本,弱劳力”的失衡劳资关系加剧了劳资冲突的研究,指出这些现象影响到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亟需各级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监管,依法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16]。相关政府部门采用“清单管理”依法监管民营企业,主要运用“政府权力清单和政府责任清单等加强对民营企业违规行为的监管,加强对企业与员工签订的劳动合同的“合法性”审查,主动调解员工与企业的冲突,保障一线工人合法权益。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的有形之手,实现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优化组合。规范政府监管行为和推进政府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防止政企之间不正当往来,保证政府、企业、员工三方协同发展。

5.3创建有实效性的工会工作机制

企业工会是劳动者权益的维护者和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当前,我国部分民营企业没有建立相对完善的工会组织,其还存在结构松散、基础薄弱、入会率低和流动性大等问题。新时代民营企业和职工如何解决双方矛盾,需要一个客观公正的对话谈判平台,即企业工会组织。工会通过和资方谈判来达成一个有约束力的协议,充分发挥工会在企业与职工之间的桥梁作用。工会要落实两个“坚持”,第一,工会应坚持“因企业制宜、因管理制宜”的工会组建方针。第二,工会应坚持“党建带工建、工建促党建”的管理格局。通过创建实效工会、提升工会与资方对话和谈判的实效性,切实为利益受损的员工排忧解难,建设“家庭型工会”、“维权型工会”,通过企业工会和党组织联动,有效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

5.4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吕梦倩指出劳资失衡的现状主要有劳务合同的不规范、拖欠工人工资、无偿加班现象以及出现工伤等情况时缺乏相应保障[17]。劳务合同不规范和工伤鉴定申请书必须企业签字等说明我国现行劳动法律法规还需要完善,针对这些问题,法律制订者应考虑到民营企业与职工的实际情况,进行公正、充分、客观的实地调查,尤其是与大量对一线员工面对面的访谈。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依据法律保护弱者的基本原则,修缮劳动法律法规包括实施细则之际,应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底层工人适当倾斜,如工伤申请书签字问题如何便捷操作,才能保障利益受损员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工伤赔偿。推动制定“劳动基准法”及其实施细则,它是各项劳动条件最低标准的法律规范,包括最低工资、工作时间、女职工特殊保护等。

5.5扎实开展职工维权能力和意识培训

黄少英指出加班文化的提出是企业对员工健康管理理念缺失的表现[18]。应该说,“加班文化”的盛行不仅是部分民营企业家的问题,而且也说明多数员工缺乏维权能力和维权意识。政府相关部门、民营企业的工会和基层党组织应合力组建培训机构,培训内容主要是以劳动法为主的法规、签订规范劳务合同为主的法律实务、与用人单位协商、向工会和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求助、咨询“12351”职工维权热线和“12348”法律热线等,培训方式尽可能通俗易懂和采用工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帮助一线员工以合法方式有效维权,避免采用极端方式,规避员工和企业双输的困境,实现民营企业与员工合作共赢的良性发展。

6结语

当前,我国正处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时期,实现我国高质量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义。它需要充分调动包括民营经济在内的一切积极因素,需要缓解劳资冲突,需要尊重劳动,提升职工的幸福感与获得感。要完成以上目标,“劳动异化现象”已经成为我们不得不解决的重要现实课题,在借鉴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的基础上,剖析典型案例,探讨其产生的原因,采用政府、企业、工会和员工等多元主体合作治理,有效解决民营企业的“劳动异化现象”。事实上,多数民营企业的底层员工来源于农民工,他们属于弱势群体,且人数众多,因此有效解决“劳动异化现象”,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也是实现我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题中之义。

参考文献:

  •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16(1).
  • 朱青青.劳动异化对和谐社会发展的现代价值[J].现代经济信息,2020(9):160-161.
  • 刘星池.我国民营企业劳资关系的异化现象分析——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J].商,2015(7):87.
  • 陈仁涛.经济新常态对民营企业劳资关系的影响与对策[J].甘肃社会科学,2018(3):123-129.
  •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  
  •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0.           
  • 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7.    
  • 李桂杰.用人单位不能打着崇尚奋斗的“幌子”实行“996”工作制.[N].中国青年报.2021-08-29(3).                                              
  • 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1:87.          
  •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71.      
  •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2.    
  •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662.     
  • 陈科霖.省域系统性腐败现象的全景透视——基于山西“塌方式腐败”的案例研究[J].廉政文化研究,2017,8(6):46-55.                                   
  • 焦洋.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异化产生的原因[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20):63-64.   
  • 程静,汪先平,耿宁.民营企业职工归属感提升路径分析[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7(3):51-54.                                                
  • 管欣.兰州市中小企业劳动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劳动合同法》实施背景[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75-80.                            
  • 吕梦倩.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下我国非公有制企业劳资失衡问题探究[J].金融经济, 2016(16):108-109.
  • 黄少英, 金展行.企业加班文化与员工健康管理研究[J].商学研究,2019,26(6):12.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理工大学研究阐释专项项目:“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阐释与研究”(项目编号:2022RCS0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何玉萍(1996—),女,重庆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庆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罗洪(1980—),男,四川绵阳人,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庆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合作治理共同富裕民营企业
共同富裕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治理创新视角下的基层协商民主
合作治理理论视域下的贵州扶贫
大学周边夜市的问题与合作治理路径分析
参与式治理在中国的发展与实践
寻租、抽租与民营企业研发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