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油菜轮作模式下稻套油栽培技术

2024-04-26 23:24韩仁长朱先飞邹玉宁余洪根方先勇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6期
关键词:油菜田间秸秆

韩仁长 朱先飞 邹玉宁 黄 冠 丁 龙 余洪根 方先勇

(安徽国豪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31)

长江流域的主要农业种植模式为水旱轮作,其在冬季主要种植油菜[1-2]。常规冬油菜种植模式为水稻机械收获后进行田间施肥、旋耕和开沟、人工撒播或者育苗移栽,工序较为烦琐。受部分农村劳动力转移、生产成本增加等因素影响,冬油菜种植面积在部分地区偶现减少态势[3-5]。稻油轮作作为一种农田栽培模式,能有效利用冬闲田,保障粮食及重要农作物安全稳产。将油菜与水稻套种,实行水稻、油菜一年两熟栽培模式,可充分利用光照、热能和土壤等自然资源,提高农田综合利用效率和农作物产量,并增加农民收益[6]。

稻套油技术是在水稻生长过程中,利用油菜作为覆盖作物,通过不同方式与水稻结合,达到提高作物产量、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土壤结构和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等目的。稻套油模式主要通过水稻的残茬覆盖和油菜根系深入土壤,起到改善土壤结构以及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的作用。同时,套种油菜可以充分利用水稻田的残留养分,进而增加产量。稻田套播油菜是一项轻型、简化、高产且高效的栽培技术,不仅简化了育苗、耕作、整地和移栽等工序,而且缓解了水稻成熟期偏迟影响直播油菜安全越冬的问题。与传统种植模式相比,稻套油栽培模式可将油菜播期提前3~7 d,充分利用水稻收获前的水、热和光照资源,减少油菜种植工序。同时,油菜早出苗,与旱地杂草错峰生长,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杂草的生长[7-8]。

近年来,稻套油技术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在稻套油模式下,实践中存在土壤干旱不利于油菜出苗;或土壤湿润、含水量高,虽然有利于出苗、齐苗,但前茬水稻机收对套播油菜苗碾压较严重,伤苗死苗率较高,即土壤墒情影响套播油菜高产群体构建等问题[9]。因此,合理安排稻套油栽培技术对稻油优质高产至关重要。本文分析了稻套油模式的优势以及栽培技术要点,为推广油稻轮作栽培技术,保证粮油安全生产提供参考。

1 稻田免耕套播油菜技术分析

稻田免耕套播油菜一般采取免耕播种方式,可用无人机飞播、人工撒播等,根据茬口安排,按照播种时间可分为苗套和种套两种。

1.1 苗套

苗套是指水稻收割期超过油菜适播期,可在水稻收割前7~10 d(稻油共生期最长不能超过15 d)将油菜种子撒入稻田,水稻收割时油菜已出苗,水稻秸秆可作为覆盖物覆盖在油菜苗上方。该方法不仅能保持土壤湿度,而且能有效抑制杂草。此外,通过油菜和土壤细菌之间的共生关系,可以起到额外的固氮作用,促进油菜生长。

1.2 种套

种套是指水稻收割期与油菜适播期在同一时间范围内,在水稻收割当天或提前2~3 d 播油菜种,水稻收割时油菜种子未出苗。收割水稻时采用大功率联合收割机收获,同时将稻草直接粉碎后均匀抛洒覆盖地表。收割后进行镇压,目的是让种子与土壤结合更紧密,使油菜种子一播全苗,提高出苗率。

苗套主要针对生育期较长的品种,油菜和水稻有7~10 d 的共生时间,在此期间须控制好田间湿度,苗套油菜可以尽早播种,使其充分利用秋季空闲期,有效控制杂草的生长,提高土壤肥力和油菜的产量。种套时水稻和油菜的共生时间较短,该方法更省事且安全,收割时将秸秆粉碎撒入田中,有助于水稻秸秆及时分解,同时秸秆覆盖能够降低病虫草害发生概率。

2 稻套油优势分析

2.1 利用农业资源

稻套油模式首先充分利用农田一季作物收割后的空闲期,实现农田的多季利用,有效利用残留秸秆渣滓和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其次,利用稻田套播油菜技术可以充分利用水稻收割期间的光能,增加有效光温利用效率,有助于油菜幼苗安全越冬,给油菜提供了充足的生长时间。同时,充分利用土壤墒情以及稻草覆盖,能够起到抑草保温的效果[10-11]。

2.2 提高栽培效率

稻套油模式具有环保、节能和省力等特点。传统的育苗移栽模式需要经过育苗培养、田间耕作和整地移栽等工序,不仅消耗大量的劳动力,而且花费较长的时间,栽培效率不高。稻套油模式不需要翻耕土地,劳动强度降低,节省了油菜种植的时间和人力成本,耕作效率提高。

2.3 充分利用秸秆资源

秸秆燃烧处理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空气污染、土壤表层焦化等,影响农业生态环境,还有可能引起火灾。稻套油模式下,将水稻秸秆粉碎还田,具有保墒增温作用,且粉碎处理可以避免秸秆焚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秸秆还田还能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加速生土熟化,提高土壤肥力[12]。

2.4 降低病虫草害发生率

免耕套播油菜可以减少耕翻和化学除草剂的使用,水稻收割时秸秆粉碎还田,可以将杂草覆盖,减轻草害发生[13]。通过冬种油菜,可有效清除稻桩、稻草,减少水稻越冬病虫基数,减轻次年水稻病虫为害。稻套油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病虫草害发生概率,同时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有助于降低水稻和油菜产生药害风险,同时改善生态环境。

2.5 提高土壤肥力

稻套油模式属于水旱轮作,能促使土壤熟化,增加土壤通透性。水稻的根、茎秆和叶片还田,为土壤提供了大量有机质,有利于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增加养分,从而改良土壤,提高地力。免耕套播油菜可以有效避免耕翻对土壤结构的破坏,保持土壤的团粒结构和保水保肥能力,有利于减少水土流失,促进油菜生长[14]。

2.6 增加作物经济效益

稻套油模式可以充分利用水稻田间残留的养分和水分,为油菜提供较好的生长条件,使其在短时间内获得较好的生长和发育,有利于增加产量。在同样的土地面积上,两种作物的总产量比单一作物种植要高,从而提高土地的总产出效益[15]。油菜种子在水稻收割前后撒入稻田,可充分利用水稻收割后的余温,促进油菜的生长和发育,提高油菜的产量。此外,稻套油模式能够提高油菜的种植密度,增加单位面积的油菜产量,提高经济效益。

3 稻套油高产栽培技术分析

在稻套油模式中,油菜套种水稻对生长环境的要求较高,适宜的温度、光照、土壤和气候条件是2 种作物共同生长的基本条件,且油菜和水稻的病虫害防治是套种技术的难点之一。2种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的管理措施不同,因此需要制定对应的栽培技术。

3.1 品种选择

选择适宜的品种是保证水稻、油菜高产稳产的基础。稻套油属于免耕直播,油菜扎根较浅,后期易倒伏,生产上应选用株高适中、抗倒性好、耐肥且生育期适宜的“双低”油菜品种,种子质量应满足纯度≥95%、净度≥98%、发芽率≥85%以及含水量≤9%[16]。长期实践表明,套播油菜可选择大地199、豪油杂58 和徽豪油12 等,水稻可选择豪两优729等优质品种。

3.2 适时播种

油菜生育期受前茬水稻的影响,播种期是决定油菜种植产量高低的关键之一。应在水稻收割前后及时播种,长江流域油菜播种期为10 月中下旬。在水稻收割时,以留茬10~15 cm 为宜,并且将秸秆全部粉碎还田。苗套一般在水稻收割前7~10 d将油菜种子撒入稻田,种套在水稻收割时或提前2~3 d 将油菜种子撒入田间。为使播种均匀,可将种子与细砂拌均后撒播。播种密度在作物群体、个体质量及最终产量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油菜的播种量以7.5~9.0 kg/hm2为宜,播种过密不利于壮苗的形成,易出现高脚苗,合理控制播种密度可以保证油菜苗期生长良好,减少秧苗间的竞争。

3.3 适宜湿度保持

稻套油过程中,前期应维持适宜的土壤湿度,以确保油菜种子能够正常发芽。播种后若遇秋旱,应及时灌“跑马水”使土壤湿润,注意水不上畦面,争取做到一播全苗[17]。若稻田内有多余积水,应及时外排。在水稻收割后,及时散开稻草,防止稻草闷苗。后期可以通过适时灌溉或覆盖保护层来保持土壤湿润,促进油菜苗的生长。对于易渍水的田块,春季要认真清理好厢沟、腰沟和围沟,坚持“三沟”配套,既要开好田内沟,又要高标准健全外三沟,做到沟沟相连、内外相通、能灌能排和雨止田干。

3.4 科学施肥

稻套油模式须科学施用肥料。在水稻收获后7 d左右,在保证稻田土壤湿润的前提下,应套施基肥,为油菜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促进其生长。整地或开沟前,施油菜专用缓释型复合肥600~750 kg/hm2或三元复合肥600 kg/hm2+颗粒硼肥9.00~11.25 kg/hm2(或硼砂15.0~22.5 kg/hm2)作基肥。油菜播种后7~20 d 施复合肥150 kg/hm2作腊肥(以缓释肥作底肥的不再施腊肥)。如用油菜专用缓释肥作底肥的不再追肥,可在薹期视苗情追施油菜专用配方肥或尿素45~75 kg/hm2。

3.5 病虫草害防治

病虫草害的防治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策略[18]。注意苗期病虫害防治,及时进行病虫害的监测和防治,以保证油菜的生长和发育。根腐病作为苗期主要病害之一,对根部和根茎部的危害较大。该病害发生与田间湿度密切相关,因此在田间管理中,要及时清理田间积水。初花期和盛花期应重点防治菌核病,在做好清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和改善田间小气候的同时,用40%菌核净或多菌灵药剂防治。油菜虫害主要为菜青虫,可用氯氰菊酯等化学药剂防治,也可采用灭蛾灯扑杀幼虫,以预防为主,尽可能减少农药使用。免耕田未经翻耕,杂草较多,尤其是在温度较高的暖冬年份,杂草生长会争夺水肥,进而影响油菜生长,因此要及时进行化学除草,防止杂草欺苗。可在油菜生长至4~5叶时进行除草,通常采用无人机、田间行走机械或人工喷雾等方式喷施35%异松·乙草胺750 mL//hm2对草害进行防治。

3.6 收获处理

根据油菜的生长情况和成熟度,选择合适的收割时间,以保证油菜的产量和品质。同时,在收割时将秸秆进行粉碎处理,并均匀分散在田间,促进秸秆的快速分解和土壤的改良。收割通常采用联合收割机进行,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保证油菜整齐切割、高效清选。收获时应注意,在收、晒、运和储等过程中要避免混杂,严格控制杂质和水分含量,提高油菜籽的商品品质。油菜籽收获适期一般在油菜终花后25~30 d,此时油菜进入腊熟期,种子的重量和油分的含量接近最高值。当大田油菜80%的角果转成淡黄色,籽粒变为黑褐色时,即进入收获期[6]。油菜种子不耐贮藏,须控制其水分含量在9%~10%,并严格控制贮藏条件,以保证安全贮藏。

4 结语

油菜的生长周期较短,水稻套播油菜技术可将油菜播期提前,延长了冬前有效生长时间。通过稻田套播油菜的方式实现了农田的高效利用,发挥了土地的潜力,节省了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同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冬闲田撂荒问题。该模式除了可以充分利用冬闲田,提高热量、水源和土地利用率,还可以减少第二年水稻种植的肥料投入。因此,稻套油模式可以为农田的可持续利用提供有效路径。

综上,油菜、水稻套种技术适合大面积推广,稻套油模式对水稻和油菜的生长和产量有着积极影响,可以利用残留养分和减少杂草竞争,提高油菜的产量和品质。稻套油免耕栽培模式在生产过程中不破坏耕作层,可减少栽培导致的耕地养分流失,起到保护耕地的作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可进行大面积推广种植。

猜你喜欢
油菜田间秸秆
春日田间
田间地头“惠”果农
油菜田间管理抓『四防』
油菜可以像水稻一样实现机插
“码”上办理“田间一件事”
解读“一号文件”:推进秸秆综合利用
推广秸秆还田 有效培肥土壤
田间地头有了“新绿”
油菜烩豆腐
秸秆综合利用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