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呼啸而过

2024-04-26 07:18贾桥陈益
时代报告·奔流 2024年2期
关键词:站台旅客列车

贾桥 陈益

一到中午,多趟高铁列车呼啸而过。京沪铁路是中国最繁忙的铁路干线之一。站在苏州北站南端的顶头,一眼望去,这些通过的高速列车,子弹头般的开过来,眨眼只能见到车尾了,快得让人来不及看清车上的铭牌,便像一颗巨大的子弹头射向了远方……

站台上并不是每天都有轰轰烈烈的事情发生,工作人员们像往常一样忙碌着。55岁客运员伏锋华从不觉得每天做同样的事情会枯燥,反而觉得每天都有不一样的感觉。

12点41分,刚送走G130次列车。

喘息片刻,广播里传来“G132次车列车,准备进二站台,请注意接车!”

眨眼的功夫,“轰隆隆——”充满科技感红白相应的高铁列车进站了,稳稳地停了下来。

时代在变,文明在变。过去,每节车厢门口都有一名列车员立岗,现在不需要了。智能化的复兴号,热情而智慧地自动打开车门,旅客秩序井然,鱼贯而入。

排队走在最后的一位年轻妈妈,双肩挎着包,左手拖着箱,右手拎个袋,身边紧紧地跟着一个小男孩。

车厢与站台之间,有个缝隙。这对成年人来说,如同一只“鞋缝”,轻轻一步就走进车厢里了。可对小孩子来说,犹如看到了深不见底的“悬崖”。

小男孩下意识地退后几步,伸出双手喊道“妈妈抱抱!”可粗心的妈妈,急三火四,径直地往车厢里走了进去。

“滴滴,滴滴”车门无情地被关住。年轻的妈妈,此时还浑然不知自己的孩子被她“丢”在了站台上。

“哇——”孩子大哭起来。

站台不远处,伏锋华闻讯,快步跑过来,一把将孩子拉回安全线,抱了起来。与此同时,列车缓缓启动,驶离站台。

“不哭,不哭,不要怕。你妈妈叫什么名字?”

孩子奶声奶气地抽咽着:“我妈妈叫妈妈!”

“你几岁了,我单岁了(3岁)”……

孩子的妈妈心急如焚地在行驶的列车上向列车长求助。一个多小时后,她从前方车站返回到苏州北站。看到儿子正安静地看着电视、吃着薯片,身旁还摆着一堆五颜六色的玩具,得到了悉心照顾,她被感动得泪水溢满了眼眶说:“太谢谢你们了。”这一刻,客运员胸前的“苏馨服务·服务舒心”的徽章,格外艳红。这样的优质服务,瞬间就有了厚度,让人记忆深刻。

这不,都下午14点了。黄梅天总是多变,刚才还在滴答滴答下着雨。这会儿太阳露了一把脸,不一会儿,又躲进灰白色的云中去了。

到了下午温度更高一些。伏锋华的背后已湿了一大片,体感很不舒服。江南的夏天,迟迟不出梅,持续处于34℃及以上的高温。

14点47分,送走G142次列车。

…………

南来北往,一趟接一趟。

整个站台面,喧嚣了一阵子安静了下来。广播里掐着时间点,又连续传来:

“上海虹桥开往亳州南的G7168次准备进一站台,请做好接车!”

“上海虹桥开往天津西的G264次准备进二站台,请做好接车!”

按图定计划,G7168次于15点27分到达一站台;G264次于15点30分到达二站台。两趟车前后间隔仅3分种,因此,同时放行。

一个40岁左右的年轻女子,来到候车大厅,准备乘坐G264次苏州北至天津西的车。谁也没注意到,这个瘦小的女子脸色不好,神情萎靡。她心想,可能是没有吃中饭的原因。其实,随身携带的大容量坤包里,装满了各种零食。但是,她没有食欲,啥也不想吃。此时,距开车还有20来分钟,她找到一个坐位,斜靠着休息。

G264次15点19分开始检票。女子起身,拖起行李箱,跟随着旅客队伍,通过检票口进入,再乘坐扶梯到达二站台。整个站台面,人头攒动,熙熙攘攘。这时,年轻女子感到恶心,想吐。她强忍住了,继续拖着行李箱,跟着人群往前走,步履艰难,走得很慢,几乎是一步一步挪到了队伍的最后。队伍很长,居然靠近一站台安全白线的边上了。

突然一阵眩晕袭来,女子眼前一黑,两手抓空,重重地摔倒在地,倒在了安全白线的外面,发生了一过性脑缺血。由于倒地,血流即刻回到脑部,氧充足,瞬间又清醒过来。她想爬起来,有气却无力,没有方向感,一个翻身,“啪”地一下掉下了站台,摔到了股道上。她顾不上脑袋的锐疼,一手捂着疼处,一手挥舞着,拼命喊:“救命呀,救命!”

“天啦,有人掉下去了……”

站台上的旅客,吓得一阵子乱叫,排着的队伍一子变了形。

股道距高站台有一人多高,又没有着力点。别说刚发生过晕厥的瘦弱女子上不来,即使一个成年的健康男人也上不来呀。

更要命的是,G7168次列车鸣着笛声,已经出现在前端80多米,马上就要进站了。

此时,伏锋华立岗的位置,距女子跌落站台的位置100多米(4节车厢)。他那双机警犹如老鹰般的眼睛,远远地看到一个红色的“物体”从安全白线里“滚”了出来,旋即又“滚”下了站台。

他立刻摁下了与司机联通的4频道,大声呼喊“G7168次司机赶紧停车!”一边向出事的位置奔跑。同时,打开了胸前的视频记录仪。

正在二站台立岗接车的客运员王晓磊,听到背后有混乱的喊叫声,转过身一看,发现了异常。

他立刻跑到旅客跌下站台的位置,看到了一个穿红色上衣、惊慌失措的女子,从股道间爬了起來,五官乱飞,眼神恐慌,可是无论如何也来不及救她上来。伏锋华也赶到了,他大声疾呼:“趴下,趴下,趴在站台边下的沟里!”伏锋华和王晓磊沉稳地引导旅客紧急避险。

避险的这条“沟”,学名叫“维修通道”。

与此同时,列车像一头凶猛的狮子呼啸着“轰隆隆——”地扑了过来,直直地从旅客头上“碾压”了过去。

一道刺耳的闪着噼里啪啦火光的金属声巨响,“吱——”列车头部越过旅客半个车厢,才停了下来。

其实,G7168次司机听到呼叫后,立即拉了闸。由于距离太近,无论如何也不能立刻刹停,仍然向前滑行了几十米。

女子被宽大的车身压在底下,站台上看不见人影。从缝隙往下看女子似乎在动,伏锋华试着呼喊:“听得见我的声音吗?”

此刻,站台上一下子由杂乱喧嚣变得鸦雀无声,静得掉个针都能听得见。只听见车底下的女子微弱地应答“听——得——见!”站台上所有的人立刻欢呼著、雀跃着:“活着,还活着呢,命真大!”

伏锋华和王晓磊循着女子的声音,指导着她,一点一点匍匐着、慢慢地爬出了车头。他们又组织了两个身材高大又力量强壮的旅客,整个身子趴在站台边,使劲地伸出手来,合起力气,一把将她拉了上来。

女子惊魂未定,脸色苍白,却安然无恙。

站台上,她像极了万绿丛中的一点红,掌声一片,快门响个不停。

这是一个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记录者。

伏锋华用对讲机通知司机,“G7168次,旅客处理完毕,可以启动!”

G7168再次启动,往前开了500多米,停在了“对标”处。客运员这才开始重新组织旅客乘降,遂送走了G7168次列车。

几乎前脚踩着后脚跟,G264次列车进二站台了。瘦女子仿佛从天上落到地下,实实在在,感觉身体已无大碍,总之,还能够继续旅行。她向车站客运人员,深深地鞠躬致谢,带着万分的感激和惊憾的感念,上了G264次列车去天津……

这一天是2023年7月3日。虽然是一个普通的日子,但是,一群人,熏染着另一群人,像股热流,几个小时迅速蔓延到了伏锋华居住的小区,成为当天人们的热议话题。

上海铁路局集团公司6楼2号会议室灯火通明。分管领导召集安全监察室、客运处、运输处专家们聚在一起,调出了伏锋华视频记录、司机值乘录像、站台多点监控,还原了整个过程的关键点。

旅客于15时24分27秒跌落站台;G7168次15时24分05秒已进入1号站台前端;伏锋华于15时24分30秒,呼叫司机停车。

3秒,仅3秒,避免了一次旅客伤亡事故,晚1秒结局都会反转。

整个会议室,你一句我一句,长句、短句,分析来分析去,议论不停。

这是一个经典的应急处置案例,处置过程非常规范。伏锋华在短短3秒钟做了一系列地动作:眼睛巡视,发现问题,呼叫司机,打开视频,快速跑到现场,熟练到了骨子里。其机警、果断、及时、准确、流畅,堪称教科书。

这些都是训练出来的,不是与生俱有的。安全监察室向全上海铁路局集团公司发出了通报表彰并奖励了2000元。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2000元奖金,给平淡的日子增添了一点儿好彩头。这样的一件事儿,把人的心,悉数激活了。伏锋华的妻子,接到的电话最多。

“伏嫂哟,咱大哥太棒了,都说生死3秒呢!”

这是住在一个小区里的老姐妹,平时像一只骄傲的金孔雀,这一次变得真诚起来。

“我们老伏呀,站台上一秒钟,站台下十年功呗!”

曾经流行过的一本书《没有任何借口》,里面有一个观点,即责任是一个人成熟的表现。一个努力的人,在站台上工作了十几年,每一天的认真、坚守和辛劳都成了勋章。

旅客掉下站台被得救,得益于“安全白线”,铁路人称之为“生命线”。

因此,站台上包括客运人员都必须站在安全白线以外。《铁路技术管理规程》里面的200多个条目,每一个都是用血的教训换来的。比如,“安全白线”的设立,源于一百多年前的一场惨案。

1905年的冬天,在俄国鄂洛多克车站。站长率领38名员工,手持鲜花,列队站在铁路两旁,恭候沙皇派来视察的钦差大臣。然而,列车并没有缓缓进站,而是像狂奔的野马直冲进站。两旁的员工仿佛背后被人猛推了一掌,一个个不由自主地向前倒了下去。结果造成34人丧生,4人终生残疾。

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惨剧,是因为行进中的列车,带动附近的空气快速流动。根据流体力学的知识,空气流动速度越快,产生的压强就越小。此时人与列车之间空气的流速远大于人背部的流速,因此背部强大的压力把人推向列车……

如何将《铁路技术管理规程》《铁路旅客运输规程》形成操作体系,落实到细节,再把每个细节形成规范,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需要手段了。

任何技术都需要不间断地“咀嚼”知识。苏州北站领导清醒地认识到,做好每一项工作,不单单是说教,不单单是培训,不单单是考核。它还是一个长线功夫,是一项生动地、具体地、又实实在在的演练工程。每个季度组织一次诸如大面积晚点、旅客跌落站台、电梯安全风险、消防安全风险演练。一旦遇到紧急情况,便能条件反射地把这一套工作做好。减少遗忘,温故而知新,重在养成习惯。

伏锋华的妻子有着金光闪闪的幸福感和成就感,脸上洋溢着明媚鲜艳的快乐。她打开空调,尽情地享受着凉风吹过来的舒爽,嘴里哼着龙船调“哪个来推我嘛……”,手脚不停地扫地、拖地、擦灶台,将屋里屋外收拾得一尘不染。脑子里像放电影一样不停地回放起早晨的情形:

她拎着一袋蔬菜,从外面回到家里,整个人头发是湿的,皮肤也是湿的。她一边抱,讨厌的梅雨,没完没了,太闷热了像个蒸笼,叫人透不过气来,一边捧起桌上的茶杯咕嘟咕嘟直喝到杯底。喝下去的水,转眼从衣服里冒了出来。

伏锋华吃完早饭,一身汗津津的,回应妻子说:“今天湿度将达到85%,还没有出梅,还会闷热几天的。”他抬头看了一眼墙上的钟,已经7点20分了,顺嘴说道“我走啦!”便推开门将楼道里的单车锁打开,脚一蹬,嗤地一下,便骑行很远了。

伏锋华的家距单位苏州北火车站只有不到20分种车程,但他每次都早早出门,雷打不动,妻子早已习惯了。

此时,伏锋华的妻子意识到,每日为家里琐屑的事情操心费神,即使疲惫,也都是值得的。今天自然生出了久违的快乐。当然她也有一丝后悔,不应该计较老伏逢年过节加班的忙碌。

盛夏的早晨,马路两旁高高的梧桐树上,“知了知了”的叫声,有一种清新柔和的气息。女人们聚坐在阴凉处说着家长里短,男人们在路边躺椅上谈天说地,小孩们在脚盆里冲凉嬉戏。

伏锋华一身大汗,正往火车站赶。他不停地向前骑行,他要在8点之前赶到车站。

…………

“人人都说江南好”,锦绣江南,蘇州尤最。苏州园林一步一景,小桥流水,深宅飞檐……但是,它不仅美,而且强。

2022年苏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3958.3亿元,在全国各主要城市中排名第六位。要知道,苏州只是一个地级市。“全国第六”,基本是苏州经济表现的常态。因此,苏州是中国地级市的异类,是外表秀气、肌肉发达的“金刚芭比”。???????

“颜值”和“气质”都在线的苏州北高铁站,同样也散发着“近者悦、远者来”的魅力。2011年7月1日,京沪高铁全线贯通运营,苏州北站开门纳客。原来主要班次往北京方向,现在同时到东北、西北、西南方向,以及南方相关大的节点城市。每天接发旅客列车188趟,最高峰时3分钟一趟,密集程度比公交车还要高。日均旅客发送量2.9万人。最高日发送量达4.2万人。

时间在伏锋华的骑行中快速流逝,他老远看见“苏州北站”几个红红的大字。

客运职工必须提前到达工作岗位,这是工作人员在接班和交班时必须遵守的铁的纪律,以此确保铁路运营能够顺利进行。

早晨8点,列队上岗,班前点名。

统一的制服,统一的口令,统一的目光。

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

他们严明的纪律、饱满的精神面貌,将铁路半军事化管理理念展露无遗。

那是一段难忘的岁月。17岁那年,伏锋华刚读完高一,一纸批文,他光荣地当上了兵。

天刚蒙蒙亮,“滴滴答——”军号声急促地响起来,新兵们立即坐起来穿衣、穿鞋,小跑赶到门外,在三分钟之内列好队。

新兵训练,助力新兵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军人。部队从小事情抓起,从一点一滴做起,铁一般的纪律,改变着他们以往松垮、散漫的习性,也磨炼着他们的意志。

“嘟——”一声哨响,“唰、唰、唰——”整齐划一的队列和步伐,让人震憾。

三个月的新兵训练,一晃就结束了。从这一刻起,伏锋华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他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军人。

21岁那年,伏锋华脱下了军装,穿上了铁路制服。他被分配到了昆山火车站,干起了铁路上最重视安全的调车员。

伏锋华刚接触调车工作,对此一窍不通。于是,他不懂就问,克服困难,强学强记。从那一刻起,他便把军人的优良传统——责任感和使命感,带到每一项工作中去。

调车员需要“挂”在车辆上,顶着酷暑,冒着严寒,风吹雨淋。尤其是高温季节,车皮温度能达到50℃。体能消耗很大,操作起来对人的要求很高。

调车员是铁路线上最辛苦最危险的工种之一。伏锋华永远忘不了师傅那句话,保护好自己的安全最重要,如果只有一次不按规章办事,可能今天他们还是同事,明天就不是了。

伏锋华没有想太多,下定决心要把调车工作干好。从此,每一次当班,都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

一天晚上,一台机车远远地开过来。伏锋华发现有个人低着头走在铁轨中间。他大喊一声,那人没反应,猛吹口哨,那人还没反应。伏锋华连忙给机车信号紧急刹车,停下的车与人仅距离3米,好险!

伏锋华时时将安全装在心上。他结合自己的工作思路,摸索出自己的工作方式,每次做好“三确认”:确认信号,确认铁轨,确认周边环境。日复一日地高标准、严要求,真真做到了让标准成为自己工作的习惯。

调车员属于特殊工种,到了40岁必须转岗,伏锋华干起了客运员。

站台上,风在动,他不动。

客运员的着装和行为举止就是铁路的窗口形象。旅客们经常见到头戴大檐帽、身着蓝色制服的伏锋华,阳光帅气地迎接列车。

20点12分,又一列高铁列车飞一般地从眼前通过。

伏锋华在站台上,看着来来往往的火车,在不断流动中,他感到自己的内心既辽远又阔大,感到自己有着无穷尽的创造力,创造着缤纷的人生,也创造着自己。

伏锋华常常在手机里、电视上,关注车站发送旅客的数字。辛苦了一天,成千上万的旅客从他面前通过,继而变成人流,再变成了3.5万的数字,最后汇集到全局。他脸上露着笑容,虽然累,但感到充实和欣慰,很有成就感。

列车到达的间隔,伏锋华会脱一下工作帽,扇一下脑门上的热气,均匀柔和,氤氲着鲜活的惬意。

铁路上的所有事物,最后都可以归结为一连串的数字。时间是数字,空间是数字,历史是数字,现实也是数字。站台上的客运员每天要走2至3万步,时速350公里的高铁列车……这些充满意义的数字,又是一部充满了故事、情感、意境等元素的巨幅画卷。

“轰隆隆——”又一趟高铁列车呼啸而过……

两根银色的钢轨无限向远延伸,所散发出的恢弘之势,无与伦比,蔚为壮观。在这里,所有的灵感都被高速列车激活了。

作者简介:

贾桥,中国铁道企业管理协会。

陈益,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公司苏州北站党支部书记。

(图左为陈益图,右为贾桥)

猜你喜欢
站台旅客列车
寻找93/4站台
登上末日列车
关爱向列车下延伸
非常旅客意见簿
为黑恶势力站台撑腰的县委常委
人生的站台
穿越时空的列车
八号站台的那只狗
我是人
给小旅客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