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归来才是春

2024-04-26 07:18梁沃
时代报告·奔流 2024年2期
关键词:燕子村民

一声呢喃,一帧邀约。万物此刻都奔赴一场生命的盛宴。在南燕村荣获“广西传统村落”称号的大喜之日,“燕子节”的举办,恰逢其时。

我们的田野调查小组来到钦州市钦北区大寺镇,远山叠翠,晨光迷人。一个偌大的木雕燕子,在南燕村口展起双翅,见人就飞,我分明看见那是一个温暖的拥抱。是的,我们又来了。

农历二月二,也叫龙抬头,是中国民间盛大的节日。这一天,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一个叫南燕的小村庄,要过自己的传统节日“燕子节”。

南燕,在今天叫那练。村里人喜欢叫过去的名字“南燕”,说是老祖宗留下的,“燕子南回”,就这么简单,“祖祖辈辈几百年来都这么叫,我们习惯了”。

燕子是中国原始先民的图腾崇拜对象。《诗经》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古代之玄鸟、凤者,燕子也。燕子与中国人早有前世盟约。“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在诗人眼里,燕子是春的使者。

在南燕村,三百年来的暑往冬去。燕啼声带来春讯,喜欢在田野上空翱翔,捕食蚂蚱、飞蛾、叶蝉、蟋蟀、蚊蝇。在那个农作物产量低、不擅农药喷洒的年代,燕子就是庄稼的守护神。食不果腹的农家人视其吉祥鸟,呵护有加。暖阳初春,南燕村的人们就开始念叨燕子:“升蒙退嘛(请你回来)!”小村庄就会有一种声音响起来,“包唷平安(保佑平安)!”从人们心底,从田野里,从树桠到屋檐。整个小村庄都在翘首期盼,人们把屋子、村子打扫干净,希望燕子归巢住到家里。

燕子,壮话称“孥(nu)唵(an)哦(o)”。既是节日,就少不了仪式,这是南燕人多年来的一种默契,约定俗成。

首先迎“燕”。上午9点,乾隆贡士、奉直大夫施国周第九代孙施绍良,引导敲锣打鼓舞狮队舞至村口。上午11点按古礼制、用壮语面对“燕子”致请辞:“孥唵海它(燕子开眼),升蒙退嘛(请你回来),包唷平安(保佑平安),包唷发财(保佑发财)!”

据说乾隆后期,村里就有敬燕祭燕的习俗。燕子是候鸟,春来冬去,北往南回。飞进百姓屋檐,伴随人们饮食起居,出双入对,生儿育女。和人类相互映衬,含着温情,最有人间烟火气。人们爱燕子,是从骨子里的。每当燕子北飞,村民就牵起无限乡愁,特别是施姓一支。

施,是一个悠久历史的古老姓氏。源起齐鲁吴兴,周代的诸候,鲁国的大夫,传到惠公五世孙,以祖名为姓。这支施姓在发展中逐渐向南迁移至齐、鲁(江苏、浙江)一带,后到闽、粤,并且在吴兴郡发展成为望族,开枝散叶。

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施姓先祖施文杰到这里,开村立寨,距今已有310年历史。到嘉庆、道光时期发展成望族,出过很多文士武将,更有“一门三进士”传世佳话。由于村中地形似燕子,每年春天都有很多燕子,到各家各户堂前筑巢繁衍。初春时节,晨风起,小窗外。朝露日升,万物争俏。人们看见燕子出双入对,喁喁私语。有感于其恩爱托付,抚养孩子的辛劳,产生强烈共情。久而久之,南燕村由此得名。而燕子节成为独有的传统民俗节日,始于乾隆后期,盛于道光、咸丰年间。

当年咸丰进士施泽涵在村里过节,惊奇于“人燕共处”景观,联想到秋冬时节,燕子和自己一样,经年外出,岁岁漂泊,平添一份惆怅。如今春上南归,奔赴团聚,大家共享天伦。看到村民母慈子孝,弟恭兄谦,孝悌忠信。他亲切又感动,即兴写下对联:“燕来家家旺,子孝代代兴”,家传户诵,人人参与,代代接领。尽管朝代更迭村名已变,这个节日却一直传承下来。

道光年间,先祖想让燕子长驻,决定请工匠雕刻燕子,安放祠堂祭拜。76岁的施慧元说,在民国时期,燕子节非常热闹,隆重。村们除了抬“燕子”游村,还请广州戏班来唱戏,庆贺。每每说起看大戏的盛况,大家总收不住无边的遐想,仿佛当年的车马又踏过土地,惊动远近的飞鸟鸣啾,和着春天气息,在田野间、在山岚里回荡。回忆往事,少年的他还因爬上“燕子”挨了父亲一巴掌,被喝斥“这是神鸟!”后因“破四旧,立四新”,木雕燕子被焚毁,烧了两天两夜,烟雾袅袅,久久不肯散去。村民熏红的双眼,泪光点点,都不忍离去。

时光掠过天边,落在2020年的秋天。施慧元,这个来自民间的艺术家,决定还原燕子模样,他的想法和村民一拍即合。在铁铃岭上,人们找到一棵高大的老樟木,恰巧有一处桠枝,微微翘起形似燕子,凌空展翅。于是二十多个后生,砍,锯,揪,拖,拉,硬是把千斤原木从山上扛到大寺镇上。施慧元在自己的工藝房,一待就是一个冬天。进入古稀之年的他,照着眼前的、记忆中的燕子,“哧啦哧啦”,一点一点地刨,一点一点地刻,燕子在他的手中成千上万倍地扩大。细碎的锯末在空中飞扬,薄薄的刨花片片飘散。剔槽、铲削、凿眼,深情的双眼对视,直把燕子看活过来。花了几个月的时间,一只约摸两米长宽的“燕子”啾啾落地。将翱将翔,栩栩如生。2021年正月初二,众人抬着偌大的木雕燕子,“升蒙退嘛(请你回来)”,村民心中的燕子终能长驻人间。春天一到,燕子随身带着大剪刀,咔咔咔咔,裁出满园春光,牵引人们情愫。

迎燕之后是游“燕”。上午11时5至40分,请到“燕子”后,传承人施绍良致敬辞:“孥唵退兰(燕子回家),升蒙游湾(请你游村)!”只见狮子队敲锣打鼓,由醒狮引路,十二人抬“燕子”环村巡游,全村男女老少穿着节日盛装,由醒狮引路,村民们在后燃放鞭炮,依次随行,护送“燕子”环村游行。每游到一住家门就停下来送“福谷”,寓意住户五谷丰登。

南燕村物宝天华,瓜瓞绵绵,甲于邑内。听老一辈人说起往事,眼神深邃而有神。这里的人有胆识有勇谋,文韬武略,英才辈出。

施国周,1757年生于南燕村(现那练村),师从乾隆进士冯敏昌。1782年考入国子监,1791考获贡士,皇清例赠儒林郎诰封奉直大夫附贡士。因官声、政声、民声佳,其次配符氏授封八品儒人。施国周晚年回乡,倾尽物力财力建祠堂、办学堂等,为家乡做了许多兴村旺村护村的善事。他赓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惟读惟耕,崇文尚武,言传身教,严谨治家,后代先后出了三个进士和多个抗法、抗日、抗美的从军报国英烈。为了防止后人数典忘祖,他立下家训:“创业维艰祖父备尝辛苦,守成不易子孙宜戒奢华。”

施映墀,光绪营千总,生于道光年间。曾率部随冯子材出关抗法,班师后又率部随冯子材去琼州(今海南)平定黎、族叛乱,光绪十二年殉职于琼州。他青年从军,外出抗法,内戡叛乱,浴血疆场,为国捐躯。他抗法时用过的长刀,每年都在燕子节展出,成为村中一道景观,亮煞孩子们的眼球。

施泽浏,1831年生于南燕村。同治行都指挥司都司,正四品武官。还乡建有“都阃府”(清朝四品武官府邸),修筑炮楼、城墙、护村河、护村塘等,为南燕村百姓生命财产安全作出不少贡献。光绪十三年(1887),时任四品钦州知事李受彤(东兴“大清国钦州界”碑勒名者)授予其“功德匾”一块“德徴上寿衔重干城”,意谓防卫界有极高威望的将领。

南燕村是一个壮族古村落,建有那练、生鸡、那通等七个闸。后来陆续迁入吴、刘、李、黄、陈、韦共七姓。各姓之间团结友爱,和睦相处。闸,是古代有钱人在宜居宜业的地方,建城堡式的住宅群。住宅周边建高大的围墙,围墙四角建有炮楼,目的是保护闸内人居和财产安全。当时那练闸和生鸡闸共走出了三个进士和多位武官,名声在外。当地民间流传“马岗岭两头高,望过那练花莲朵,望过周邻乞丐房”,几乎人人都会唱。

民国初期,南燕生鸡闸拥有很多枪炮设置在炮楼上看家护院,防止外人入侵。1939年11月15日,日军从钦州龙门登陆,侵略钦州。闻讯,南燕生鸡闸的住民就迅速作出抗击日军侵略的准备。加固城墙,拭枪擦炮,挑选几十名青壮年组成抗日护村突击队。全村上下众志成城,严阵以待。若日军入侵,就叫他们有来无回。

在钦州城区鱼寮街,我曾遇见一位90岁老者。他经常在一马路与二马路之间的河堤上,给人们讲古仔。他说,当年日军从龙门登陆,钦州居民为避日军铁蹄,紧急离开城区,疏散到外地躲避,躲到哪哪都不安全,唯有躲到南燕生鸡闸最安全。因为那里有高大围墙,有炮楼,有枪有炮,而且住民骁勇,侵略者肯定不敢入侵那里。事实正是如此,侵略者到周边村庄,村民躲到偏僻的那冷村,以为安全了,可是后来被侵略者发现,随即追到,血洗该村,杀死一百多人。侵略者在大寺、贵台盘踞多时,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可就是没有入侵相距不远的南燕村,真是奇事!

南燕村背靠马岗岭(山脉),解放前山林茂密,有老虎出没,危害到村里人畜安全。村里一位妇女上山采草药被咬死并吃掉一半。为了消除虎患,村里艺高胆大的同胞三兄弟,自告奋勇去伏击捕杀老虎,为民除害。老大操大刀,老二端利铫(古代兵器的一种)、老三持铁棍,到名叫粽叶沟的地方潜伏守候。天将黑时,密林里发出响声。老三惊叫一声,老大老二迅速闻声靠过来。一只吊睛白额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倏地从密林里窜出来,两跳一跃就赴向老三咬住右手,说时迟那时快,老二用铫使尽全力猛刺下颚,老大用刀猛劈头壳。老虎受伤发怒,疯狂扑向老二,不愧是练武之人,老二敏捷用铫往上刺,与老大合力搏杀。经过近十分钟的搏斗,终于为村民除害。但老三右手被咬断,落下终生残疾。景阳冈武松打虎威名传,那连村兄弟打虎美名扬!

施乾元,那练村人。7岁入私塾读书,在村里是有文化会武功,懂得忠、义、礼、孝之人。作为长子他孝顺父母,作为长兄他关爱弟妹。长大后立志从军报国。1933年,24岁的他参加国军,编入粤军陈济棠19路军。1938年2月所部与广西李宗仁所属一部合编为国军第31军。奉命北上开赴台儿庄抗日战场。在津浦线南阻击增援台儿庄之敌,确保中心战场围歼日军的胜利。日军不惜一切代价,派飞机、大炮轮番轰击。但防守国军英勇顽强,不怕牺牲,以劣势的武器和血肉之躯抗击日军天上地下的立体进攻,牢牢地守住了阵地,为国军取得台儿庄大捷立下奇功。由于攻、防双方都在拼命,战况异常惨烈,阵地上尸横遍野。施乾元就在这场阻击战中壮烈殉国,年方29岁。

中华民族崇尚铁血男儿浴血疆场当马革裹尸还的气节,但施乾元战死沙场,尸骨散落在他为抗击日寇而用命的土地上,无尸可还。为了褒扬烈士,民国二十七(1938)年8月的一天,当时的民国政府地方民政部门曾送来烈士证和抚恤金,并简要说施乾元牺牲的壮举。听罢,家人如晴天霹雷,悲痛欲绝,但为家族能出一个抗日英烈感到光荣与自豪。第二年,族人择吉日,用施乾元未从军前穿过的一套衣服和用纸写上他的出生年月日时辰(当地称年生),一起埋在村后背的奇白鹤岭上,立衣冠冢,供后代清明祭拜。

施贡元也是那练村人。1936年参加国军,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了抗击日本侵略者,保卫泱泱中华,南京国民政府决定全面抗战,向全国发出号令:“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时年23岁的热血青年施贡元响应国家号令,义无反顾,弃犁从戎。1937年10月,所在部奉令投入惨烈的淞沪会战。由于日本侵略中国蓄谋已久,积聚陆、海、空强大力量攻打上海。国军动用精锐部队,鏖战三个月,上海沦陷。施贡元随余部撤往南京。1937年12月1日南京保卫战打响。由于国军连连战败,士气低落,加上撤入南京的部队非伤即残,根本没有战斗力,南京沦陷。施贡元和其他没有及时撤出的国军兄弟一样,成了日军的俘虏。日军占领南京后展开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把被俘的国军官兵驱赶到大操场,用机关枪交叉扫射,站在两旁的国军官兵纷纷倒地。施贡元站在中间。日军就是让看到两旁倒地而死的兄弟感到害怕而投降。日军的暴行吓不倒国军官兵,反而激起对日军的滿腔仇恨。施贡元和兄弟们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展现了中国军人的民族气节。日军无计可施,最终把他们抓去做劳工。

日本投降后,他被释放重回国军队伍,奉命驻守上海。1949年5月解放上海的战斗打响。他和所部国军兄弟商议“不打内战”。当解放军进攻上海时,深具民族大义的他,一枪不放就归降。他从军十多年,历经生死,无时无刻都牵挂含辛茹苦的父母。回乡后经常向村民们讲述当年的抗日故事。进入80年代,党和政府开始关注那些曾出生入死的抗战老兵,民政部门深入调查,造册登记那些曾参加抗战的老兵,准备发放补助。可惜施贡元等不到了,1988年8月13日,也就是51年前淞沪会战开始的那一天,离开人间。

施炳才,1968年4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由于当时国际形势紧迫,所部奉命于1968年6月参加抗美援越战争。根据命令其部负责防守安沛市,抗击美国侵略者,保卫越南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施炳才等中国军人不辱使命,冒着随时被美军飞机轰炸的危险,加强战时巡防。一天美军五架飞机轰炸安沛市,中国防空部队迅速打击,击落了三架敌机。负责巡防的施炳才和他的战友们冒着生命危险,奋不顾身冲到被炸塌的建筑物搜救死伤的越南人民。由于他巡防在被轰炸的区域内,强大的爆炸声把他耳膜震裂流出鲜血,但他全然不顾,舍生忘死,全力救护唇齿相依的越南人民,展现了中国军人不怕牺牲、敢于牺牲的英雄气概和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鉴于他的英勇表现,越南政府决定由时任总理范文同签署嘉奖令,对施炳才予以通令嘉奖。1969年10月,完成使命后所部奉中央军委命令,班师回国。后移师新疆库尔勒,守卫西北边疆。

民风淳朴壮乡美,文韬武略英才聚。每一个名字后都是一段英雄传奇。村中老前辈谈起往事,如数家珍,滔滔不绝。

热闹而祥和的仪式,守护心中的“燕子”,从村这边到边那边,吸引越来越多的民众和游客。

仪式最后一个环节,敬“燕”。上午11时40分至12时,环村巡游完村后,把“燕子”请回古榕树下山庙,在燕子前设敬台,放上“三牲”和谷物等供奉品,在传承人的主持下村民们举行敬祀活动。主持人用壮语致敬祀辞:“孥唵休兰(燕子入屋),兰兰平安(家家平安),孥唵休兰(燕子入屋),米灾米难(无灾无难)。”然后村民们双手合十集体敬拜。燕子归来,国泰民安,燕子入屋,家家平安。

敬祀活动结束,品味传统民俗。南燕村村民招呼远方的来客,品尝壮家美食。艾糍粑、黑糯米饭、五色饭等成了大家舌尖上的独特味道。边上一大煲清凉的金花茶,为来客解渴。人们一边聆听战争年代的感人故事,一边观赏传统文艺节目。村民们里三层外三层,唱山歌对情歌。“赶狗落锅”“守乌龟蛋”“铁箍滚轮”等传统游戏,趣味横生。看采茶、打陀螺,自拍、合影,活动气氛美好而热烈。

熟悉的陌生的,看一场表演,参加一场活动,大家便熟络起来,成为朋友。女子剥果,男人递茶。大家围坐一起,说眼前,说当下。

南燕村离八寨沟出入口15公里,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全村718人均为壮族。这里地处丘陵平原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土地肥沃,雨量充沛。农产品主要有水稻、玉米、油茶、黄皮果、三华李、杨梅等。山上有山猪、山鸡、山雀、鹧鸪等多钟野生动物活动。水里有草鱼、鲢鱼、斑鱼等原生态水产品。自然环境优美,山清水秀,是原生态保护得比较好的传统村落。南燕村右侧山沟有个石灰石溶洞,村民叫宝鸭洞。清澈的泉水从洞口流出,约40平方,深3米多。据老人说当年洗被铺蚊帐,不用什么洗涤剂,只要放池里搓几搓就好像新的一样。原因是泉水里硒的含量非常高,硒有洁净功效。好些年前,村民集资十多万元请勾机进行整治、清洗,至今仍有泉水潺潺流出。我们品咂着这里的一水、一景,无不心旷神怡。一阵山风掠过,如一口老酒,将屋后的竹、田边的菜,和山上的树林灌醉,在阳光下颤擞擞。

“乡村振兴”如火如荼,举国上下一片机声隆隆。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撸起袖子干,奋勇争先。

2018年,钦州市钦北区大寺镇的南燕村,召开动员大会。村民们信心满怀,不等不靠,谋划发展自己的家园,踊跃集资十多万元用于修环村路基和村庄环境整治。村民的干劲感动了上级领导,争取项目资金一百多万元铺设了1.5公里的硬底环村路,安装30盏太阳能路灯,修建公共厕所。由于有党的好政策以及村里的环境改善,部分以前外出打工的村民,陆续回村创业。

首先回来的是施绍福。他利用外出打工挣到的钱作为资本发展养殖业,20头母猪200多頭肉猪。几年间建了漂亮的楼房。在他的引领下,村民相继找到致富路。每年燕子节到来,90后的施宗山,放下在贺州高速公路工程,回乡筹备民俗活动。组织村民捐钱捐物,参与到清洁和美化乡村。他在群里号召、倡议出钱出车,组织村民代表40人10台车开拔平吉九佰垌,参观农业产业园,考察贵台八寨原乡“美丽乡村”乡村建设。借鉴经验,开拓视野。村民施绍仁有传统腌制酸芋蒙的技艺,种植近十亩芋蒙。其一家人从事酸芋蒙腌制出售,每年单这项就有七万多收入。村民施绍昌夫妇有传统做木薯籺技艺,籺香甜可口,成为特色美食供不应求。

全村七百多人,互帮互助,群策群力。沿着先辈遗志,重拾文韬武略,为教育后辈达成共识。云梯精神焕光彩,特色发展创佳绩。钦州市大寺中学结合本地、本校特点,走一条“传承历史文化血脉,培养家国情怀人才,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特色教育发展道路。一方面,深入挖掘大寺历史名人——冯敏昌、黄明堂以及建于清光绪年间的云梯书院的文化遗存,继承弘扬其文化内涵,培养胸怀祖国、奋发进取的人才。另一方面,成立民族班,开设民族特色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活动,以民族特色教育促进民族团结进步。

绍祖宗一脉真传克勤克俭,训儿孙两行正业维读维耕。南燕村集资二十多万修建古祠堂兼用学堂,弘扬保家为国先烈的爱国精神。为立项申报民族特色中学,以壮族大文豪冯敏昌故居为契机,大寺中学同时冠名“敏昌中学”,树立家国情怀。后辈们也很争气。至今有留美博士施铁,清华大学药物化学博士施琦,其他名牌、重点学校,不计其数。古村还飞出双凤凰,留学美国、意大利的“姐妹花”吴金燕和吴金容。

村民生活越过越好,整合土地资源,发挥土地富硒含量高的优势,大力种植金银花、鸡骨草、牛大力等中草药。重拾盛长的石榴、三华李、柠檬、牛柑子,棯子、山杨梅、万寿果等水果。养殖鹧鸪、山猪、果子猩、偷鸡豹(豹狸)、生雀和草鱼、鲢鱼、斑鱼等山珍河鲜。成立南燕生态农业旅游有限公司,打造绿色生态品牌,引进外商建设乡村,发展农业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文化赋能,助力推动和建设一个村庄美、村民富、乡风美的现代新农村。

一直奔忙在挖掘广西壮族传统文化和申报传统古村落的专家组成员,一边考察一边赞叹:“南燕名不虚传,是一个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壮族古村,古村落原生态保护得非常好,名不虚传!”

南燕山水灵动,是一处世外桃源。欣闻南燕村荣获“广西传统村落”称号,“燕子节”获列钦州市非遗名录,其独特的文化被电视媒体争相报道。作为非遗工作者,我们由衷地感到高兴,深深爱上这里的人文风光。伴着和煦暖风,带着春天的喜悦,听村民畅想未来。燕子南回,是一种乡愁更是一种执著。赋予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勤劳、勇敢、顾家的情怀,像石榴籽一样抱团、凝心聚力的文化内涵。

足下所踏,风光迷人。眼前古村落民风淳朴,古迹犹在、古韵犹存,在春天的感召下,明亮真切,充满勃勃生机。这与中国人追求幸福生活,和自然和谐相处是分不开的。万物生,草木长。我们还会来的,来年相约又是一个明媚的春天。

作者简介:

梁沃,记者,编辑,非遗研究人。第四届鲁迅西南文学院学员,广西作协会员,钦州作协副主席。散文刊发《延河》《文艺报》《中国地理·广西卷》《广西文学》《南方文学》《三月三》《红豆》等报刊。作品入选“广西潜质作家百名展”。著有《今天的觉明天醒》《指间花》等书集。

猜你喜欢
燕子村民
燕子,燕子
燕子
燕子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油站建起来,村民富起来
脚下有泥土 心中有村民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燕子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燕子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