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技法 “赏”意韵 “写”新思

2024-04-27 15:42林英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4年3期
关键词:意韵技法写作教学

林英

摘 要 针对新课标“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教学要求,为帮助教师借助鉴赏阅读有效指导、把控写作教学的过程,确保学生能从阅读中习得技法、理解意韵与写出新思,有针对性地设计写作任务,有效发挥“以读促写”在写作教学的作用,积极探索写作教学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鉴赏阅读  写作教学  技法  意韵  新思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的审美体验过程。这个体验涵盖了学生阅读文学作品,了解其中的情节、主题、角色等元素,敏锐地观察作品的细节,表达个人的感受和评价,欣赏作品的美学价值,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并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和创作能力等内容。在写作教学中,鉴赏阅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启示。通过深入分析优秀文学作品,学生能够汲取各种文学表现技巧,了解不同文体的特点,体验多样化的叙事结构和情感表达方式。这种深入的鉴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学语言,提高表达能力。通过模仿、改编、创新等方式,学生能够将自己的创意付诸实践,进行更具深度和广度的写作。鉴赏阅读和写作教学相辅相成,共同培养学生全面的语言艺术能力。

一、 “鉴”技法:对位文本,模仿手法

技法是形成文章风格、紧凑文章结构的重要要素,如何从鉴赏阅读中发现技法、学习技法,是学生以读促写的重中之重。在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优秀作品,探讨作者的写作手法,学生通过模仿优秀作品中的技法,从作者的句式、修辞、结构等方面进行模仿与写作练习。

例如,白描源自中国传统绘画技法,在文学创作中则被引申为一种表现手法。其特色在于用简洁的语言和准确的表达描绘对象的特点,凸显其神韵,无需使用过多修辞和形容词。这种手法常常省略背景,以情节表达背景;抓住特征,以白描方式勾勒人物;以具体生活化的细节描写,表现出细腻的心理动态变化。白描技法使叙述更为简练明了,使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文中事物。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老王》《藤野先生》《昆明的雨》等文章都大量地运用了白描技法。教师可以截取这些文章的片段,选编成一个“群读+写作”的写作课。课上,先以山水墨画导入,简略介绍白描在中国传统绘画和文学中的历史渊源,引发学生对这一技法的兴趣。再引导学生体悟张岱《湖心亭看雪》的亮题之笔“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感受寥寥几笔所衬托出的意境与韵味,及由“直觉”到“知觉”所传递出的白描的美意与趣味。然后,教师进行白描技法的现场示范,展示如何用简练的语言和准确的表达描绘对象的特点。演示之后,教师可以投影范文的白描片段。

在课堂活动环节,学生进行“竞速直描”练习,即限时、不用形容词地写下几句话来描述一个物品,用举手竞赛的方式,以口头表达的形式读出,可从简单的对象开始,逐渐提高难度。对象可以是物体、景物、人物等,要求学生用最简洁的语言,表现出对象的关键特征。这一环节的关键是让学生将所看的东西转化为语言的形式,将直观思维转化为语言思维,锻炼语言能力。

学生再对照范文的白描片段,借鉴其中的写作技巧对自己的“竞速直描”成果进行修饰、二次创作,完善并加强白描技法的运用。在此环节中,鼓励学生在白描技法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尝试将白描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勇于尝试,发挥创意,创造出个性化的作品。这种自由发挥的形式,既是对学生创作能力的挑战,也是对他们创意潜力的激发,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创作舞台。

二、 “赏”意韵:复调主题,深化立意

统编教材的选编延续了“大”概念,注重挖掘“大主题”和“大观念”,所选文章通常具有明确的主题脉络。以主题为基础,教材中涵盖了一系列古诗词,涉及“惜时”“送别”“怀古咏史”“悲秋”“思乡”“登临”等主题。这种分类方式在初中六册教材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通过以主题为单位的分类整合,教材构建了清晰的体系,方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诗歌内容,而且促使他们更深入地思考主题背后的意义。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形成逻辑思维,又培养了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和欣赏能力。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延续“大主题”,借力打力地让学生复调主题,深化立意。例如,复调诗歌中的“思乡情愫”,教材中选编的“思乡情愫”的古诗词作品有《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渡荆门送别》《春望》《别云间》等,其中按照类型又有远游仕宦思乡诗、戍边征战思乡诗与战乱离家思乡诗。对学生而言,虽在人生经历上不可能与古人重叠,但在立意上却可以找寻一二。“复调主题,深化立意”,并不是要求学生对诗歌的主题和立意直接照搬,而是先要确定情感基调,再取立意。在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针对材料“定主题”,再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写感想、情感体验等活动,确定作品的情感基调,比如欢乐、悲伤、希望等。学生应深入自己的内心,找到能触动自己情感的主题,形成共鸣。在确定主题之后,教师引导学生从已定的主题出发,选择相关的文本进行赏析。通过阅读其他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激发灵感,了解不同作者对相似主题的表达方式,丰富自己的写作语言和思路。在赏析过程中,学生要注意分析作者是如何深化主题、表达更多层次的情感和思考的,尝试从不同维度思考自己的主题,使之更为深刻和丰富。

如杜甫的《春望》虽是以思乡为情怀,却是以恢复故土为基调,因而立意上取的是“家国大义”。由此能够引申出诸多想法。笔者在教学时曾以“三峡工程”为背景,讲述了巴蜀三峡一代人的迁徙故事,让学生代入其中去想象、叙述或书写一篇“人物小传”。有学生以思乡为情感线索,写出了受时代发展影响的一个小人物的心理缩影,以“时代使命”为立意,整体基调较浅,但立意极高。

三、“写”新思:塑造矛盾,圆形刻画

记叙文体写作练习重视描写,如何刻画出生动具体的人物,写出扣人心弦的故事都是教学的重点。初中生的作文少有新意,巧思不够,人物脸谱化严重,这些都是导致初中生作文可读性较差的原因。而要写出一篇生动、吸引人的文章还需重视矛盾的铺设与刻画。在叙事写作中,矛盾冲突是一种复杂的结构,即矛与盾在交锋中所形成的冲突。这种矛盾常常存在于人物之间,在情节的发展中逐渐激化。在矛盾冲突中,读者总能找到自己所支持的一方,也会看到冲突激化后的受益者。这一过程常常凸显出双方的特点,给读者留下茶余饭后的谈资。同时,在冲突的背后,隐藏着更多的真相和价值观念,留给读者的空白、想象空间更加广大。

例如,《美丽的颜色》中谈到炼制沥青铀矿的条件简陋且过程危险时,作者以“这种极特殊的治疗结核症的方法”的语言进行幽默化表达,其中矛盾虽不过多着墨,但却放大了居里夫妇在与困难斗争时的精神意志。在《老王》中,作者虽没有写“我”与“老王”之间的摩擦,却也从相处模式下写出了人们亲疏远近的交际距离中的那种身份阶层间的矛盾,使得“老王”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消除了“脸谱化”的倾向。要让学生掌握矛盾的制造

技巧,写出新意,刻画出“圆形人物”,有三种技巧:

一是以人物的自身言行来制造冲突。现实生活总有些人说话做事“言行不一”,写作时如果以小见大地艺术处理便能够起到刻画人物的效果。教师可以设置如下情境:王某厌恶家里环境,信誓旦旦说不会吃家里一口饭,但最后却吃得津津有味。要求学生描述这一情境,要将人物态度的转变刻画清晰,并提供《儒林外史》中胡屠户的范例作为仿写学习素材。

二是以人物背景设计人物之间的矛盾。不同的阶级、身份与形象之间总会发生矛盾,而矛盾的过程就是人物性格的形成过程。在矛盾中,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特色会尽可能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同时人物之间又会起到相互映衬、对照的效果。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群像场景”,如:一家人,大哥坐主位,二哥坐次位,父母坐两侧,让学生根据这个座位来设计人物的背景信息,并根据此信息讲故事,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与写作思路。

三是以环境冲突刻画人物。环境描写往往能够带动情境的发生,例如嘈杂的都市街景与安静的书房会形成冲突,肮脏的路面与洁白的墙壁会形成冲突,萧索的荒村与热闹的都市会形成冲突。这些冲突又会映照出不同的情感、心境变化。基于此,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考试前、中、后的心境,分别描写三种不同的环境,要求有所冲突,能够反映心境。学生可结合生活经验习得这种写作技法。

鉴赏阅读不仅仅是对文学的理解,更是对人生的思考。在支撑写作教学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还激发了他们的創作潜能。

猜你喜欢
意韵技法写作教学
论敦煌遗书中的丑女形象及其审美意韵
例析三角恒等变换的三种技法
古雅意韵华安玉
古雅意韵华安玉[九龙壁]
精通拍摄技法
技法只是书法的一部分
浅见楷书意韵之美
民族预科生写作教学的对策探究
积累,为学生写作增光添彩
架设作文桥梁,探寻写作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