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支持下农业供给侧需求对新农人职业能力的作用机理研究

2024-04-27 07:51杨光,印建兵
高等职业教育探索 2024年2期
关键词:新农人产业融合职业能力

摘要:农业供给侧需求是新时代新经济环境下重要的社会活动,关系到民生福祉。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体系质量提高、供给效率提升等与政府政策实施及新农人职业能力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通过广泛调研、数据分析、计量验证、科学假设等各变量机理的研究,发现政策支持下的农业供给侧的主体性需求对新农人职业能力有显著的提升效果,对加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以及促进乡村农业振兴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农业供给侧;新农人;职业能力;乡村振兴;产业融合

中图分类号: F3-4文献标识码: A

2015年12月,中国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1]。其实,农业供给侧的需求溯源在于市场需求,因为市场需求侧导向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求,即农业供给侧需求[2]。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2023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深刻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当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生产要素的效率问题,要保障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数量与质量。此处的“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数量与质量”在新时代的环境下,一般可以理解为新农人的数量与质量。

一、研究目的

“农业供给侧需求”即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求,而改革涉及制度、政策、时间、环境以及相关群体等各要素,其中“人”是最重要且不可或缺的要素,尤其是“新农人”的参与和支持[3]。我国学术界关于“新农人”的研究大致始于2013年,新农人概念是在新型农民、新型职业农民概念的基础上拓展、演变而来的。相比新型职业农民,新农人除具备一定新理念、新技术、新业态、新生产组织方式以外,主要以从事农业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各环节为主要收入,他们更担当着有农业情怀、有防风险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的角色,由此认为,新农人可持续发展性能力更强[4]。在这样的背景下考察农业供给侧需求对新农人职业能力的促进作用,不能不考虑到在乡村振兴进程中政策支持作为调节变量对于农业供给侧需求促进新农人职业能力的调节作用。但现有的相关文献尚没有厘清政策支持作为一个调节变量时农业供给侧需求对新农人职业能力的促进机理关系。研究主要围绕作为农业供给侧的供给主体之一的新农人群体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求,在文案梳理与挖掘的基础上,提出乡村振兴进程中政策支持调节下农业供给侧需求对新农人职业能力促进机理的假设,借助广泛的调研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并验证假设,探析农业供给侧需求对新农人职业能力促进作用的机理。

二、相关概念与研究假设

(一)关于农业供给侧需求

宏观层面,黄祖辉等人研究认为,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在于:推进农业调控体制改革,优化农业供给侧治理结构,推进农业经营制度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侧经营水平,推进农业要素制度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侧配置效率等几个主要方面[5]。

微观层面,朱建华研究认为,农业经营主体要把控好自己生产质量和规模,生产满足需求的产品,提供满足需求的服务。农业供给侧需求与农业经营主体存在着复杂的关系,涉及大学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返乡从农群体[6]。新农人的组成群体来源日益多样化,将会成为我国未来农村农业长期存在的经营主体。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新型农村建设的同步发展,新农人在农业经营方面的职业转化、身份转换、城乡协同、家庭迁移等诸多方面将会产生深刻影响[7]。

但目前,无论在宏观层面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领域,还是在微观层面农业供给侧主体需求方面,学者针对新农人从不同角度的研究尚比较缺乏,针对农业供给侧需求的作用机理需做系统性探究。

(二)新农人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属于职业教育理论的一个重要范畴,各国在构建自身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通过职业标准开发形成比较稳定的界定与表述。西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中有关职业能力表述有德国的关键能力结构、美国的综合职业能力、澳大利亚的能力标准框架、英国的权威性职业能力结构等[8]。这些概念对于我国开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其中,德国社会教育学家梅腾斯提出的“关键能力”备受我国职业教育界和学术界推崇,这一概念结合了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强调“胜任人生生涯中不可预见各种变化的能力”[9]。针对职业能力界定,我国的本土化研究主要从岗位胜任、经验模式以及职业迁移等几个方面进行界定。

根据 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农业职业明确为一种工作类别,学术界一般把农业职业能力理解为“新型农民职业能力”,以区分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职业”[10]。吴易雄研究认为,新型农民职业应当具备四大职业能力要素,主要涵盖农业操作技能、农业生产技能以及社会沟通、相关社会问题的方法能力、人格能力等方面[11]。赖玲玲等研究认为职业农民素质主要包括文化素质、科技素质、经营素质、道德法律素质、身体素质等六个方面[12]。郑可等结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相关研究运用扎根理论分析构建了新農人“主观信念—行动导向—情境交互”的认知系统,认为新农人职业是结合与创业、产业等特点同时又与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城乡产业融合等时代背景的融合综合素质的体现[13]。

(三)研究假设提出

1.假设1的提出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在于供给侧,解决的是“生产要素效率问题”,而农业供给侧需求正是对解决生产要素效率问题的需求。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一项调查结果,在粮农组织农村生计信息系统覆盖的大多数国家,35岁以下的年轻人约占农业粮食体系从业人员总数的一半[14]。可见,新农人群体正在趋向年轻化,农业供给侧需求将会成为以年轻人为主体的新农人需求。张雪占研究认为当前农业供给侧需求对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就业提出不同于传统农民的职业能力要求[15]。俞林等人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返乡职业发展动力驱动因素实证研究认为农村职业发展预期的稳定性与返乡职业能力具有显著的正相关[16]。周大鸣等人调查发现在所有可能影响农民返乡就业的因素中,就业收入预期、市场信息、农业技能等起到明显的主导性作用[17]。

由此提出假设1:农业供给侧需求对新农人职业能力具有积极的正向影响。

2.假设2的提出

政策支持是指乡村振兴进程中能够促进新农人返乡创业过程中所提供的各种政策红利。王景贤等研究认为乡村振兴推进政策提供的就业机会、创业机会、职业晋升、职业培训等为职业农民发展提供了积极的促进条件[18]。曹施龙研究认为积极的农业供给侧调整政策对新农人职业转化具有积极的拉力效应[19]。曹小霞等研究认为基于机会与资源的视角政策支持有利于新农人创业能力与创业行业相匹配,提高创业绩效[20]。

由此提出假设2:政策支持对于农业供给侧需求促进新农人职业能力具有积极的调节作用。

三、研究方案

通过梳理涉及政策、农业供给侧、需求、新农人、职业能力、社会进步等农业发展要素的不同时期的文献,发现部分文献虽然对新农人职业能力进行了一定数量的研究,但尚未厘清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供给侧需求对新农人职业能力的影响机理研究以及政策支持的变量变化影响程度研究。鉴于此,本研究在文案梳理与文献挖掘的背景下,设计调研问卷、实地走访调研、运用多层次回归模型进行计量分析,有机地构建政策支持调节下农业供给侧需求对新农人职业能力影响的理论假设模型,系统地探究政策支持作为一个调节变量时,农业供给侧需求对新农人职业能力的促进机理关系,最终验证政策支持对于农业供给侧需求促进新农人职业能力具有积极的调节作用的结论。

(一)数据来源及样本统计

2021年6月—2022年2月,“农业供给侧视角下江苏农民工职业能力及培训公共服务体系研究”“高职院校融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供给侧机制研究”“无锡地区职业院校参与‘新农人职业培训社区供给机制研究”等课题组委托大学生利用寒暑假期间针对新农人职业能力问题进行了调查,调查分为两个阶段,预调查与正式调查。2021年6—8月为预调查阶段,利用部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50份,有效问卷134份,问卷的有效率为89.3%,此次预调查范围涉及江苏无锡、常州、苏州三市区。2022年1—2月为正式调查阶段,课题组委托寒假返乡大学生做调查,本次调查采取了网络问卷与纸质问卷相结合的作答方式,共发放400份,回收369份,问卷回收率92.3%,选出有效问卷336份,问卷有效率为91.1%。此次调查范围覆盖江苏地级市和南京市。所选的问卷均符合研究所需的标准数量。受访者群体主要来自粮食业、渔业、畜牧业、园艺业等行业,年龄均为“80后”“90后”群体,其中男性占58.7%,女性占41.6%。样本中大专(含高职)以上学历占37.08%,高中学历(含中职、技校)占54.17%,其余为初中以下。从工作年限来看,“1~5年”“5~10年”“10年以上”分别占51.03%,34.46%,9.51%。

(二)問卷设计与变量设置

自变量为农业供给侧需求。农业供给侧需求主要是指农业供给主体的需求。从宏观层面,主要针对体制、机制、结构、资源配置等方面改革的需求;从微观层面,农业供给侧主体针对所经营的领域自身的发展需求,包括资源、市场、人才、资金、技能等[21]。可见,农业供给侧需求主体既需要宏观层面结构性改革释放的红利,又需要微观层面所在行业经营获得的政策红利。经过专家和调查对象访谈,本次调研针对新农人群体,主要涵盖新型职业农民、返乡创业农民工、大学生、退役军人等。调查主要围绕微观层面所在行业经营获得的政策红利,分为职业能力相关的政策需求,主要包括农业核心技能、创业政策扶持、职业迁移相关培训等主要方面。本文采用Likert 5点评分法,询问新农人群体需求状况,5为完全需求,4为大部分需求,3为部分需求,2为基本不需求,1为完全不需求,得分越高,表示其需求程度越高。

因变量为新农人职业能力。经调查访谈,以园艺业为例,新农人大致分为二类群体,一类为园艺师,已取得新型职业农民资格,但并未自主创业或参与创业,只提供农业技术服务;另一类为园艺经营者,已取得新型职业农民资格。依据关键能力理论,园艺师到自主创业或参与创业需要一些关键能力作为必备条件。借鉴潘柏斯等人的新农人成长路径研究,从新型职业农民到新型农业经营者的过程对应着新农人成长的状态,这里我们需要一个界定,即想成为新农人的可称为“准新农人”,这样,准新农人为“0”;新农人为“1”[22]。

调节变量为政策支持。关于政策支持的研究大致分为四类:其一,关于新型职业农民的政策支持。2012—2023 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有9个年度均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作了指示[23]。其二,关于返乡创业的政策支持。例如,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6月发布《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其三,关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支持。例如,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提出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现代农业。其四,关于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支持。各地区针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给予多方面的红利政策,本次研究对象设置为返乡涉农创业的普通高校毕业生。经专家组讨论将该变量分为:新型职业农民(Polic1)、返乡创业(Polic2);新型农业(Polic3)、大学生创业(Polic4),采用Likert 5点评分法,5为完全满意,4为大部分满意,3为部分满意,2为基本不满意,1为完全不满意,得分越高,表示新农人群体满意度越高。

控制变量为新农人涉及要素。本研究引入性别(Gender)、受教育程度(Degree)、月均收入(Salary)、婚姻状况(Marri)、工作年限(Workyear)。工作年限作为控制变量,明确自变量、因变量、调节变量之间的关系。教育程度分为:高职或大专以上、职高或高中(含中职、技校)以上、初中以下。工作年限分为:1~5年、6~10年、11年以上。月均收入分为:少于5000元、6000~9000元、10000以上。根据现有调查数据,新农人学历多在中职或高中以上,他们多数受到大学普通教育或继续教育。本研究还借鉴罗冬林把“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结合起来考察新农人的人力资本积累,在变量设置时考虑非在岗的职业培训时间总和[24]。

四、实证检验

(一)模型构建

根据以上提出的假设关系构建多层次回归模型进行验证,使用 SPSS21.0和AMOS20.0测量模型的信度和效度,并对政策支持调节效应做出解释。

Abili1=α0+α1Gender+α2Marri+α3Degree+α4Workyear+α5Salary+ε1(1)

Abili2=β0+β1Gender+β2Marri+β3Degree+β4Workyear+β5Salary+β6Provi+ε2(2)

Abili3=φ0+φ1Gender+φ2Marri+φ3Degree+φ4Workyear+φ5Salary+φ6Provi+φ7polic1+φ8Provi·polic1+ε3(3)

Abili4=η0+η1Gender+η2Marri+η3Degree+η4Workyear+η5Salary+η6Provi+η7polic2+η8Provi·polic2+ε4(4)

Abili5=δ0+δ1Gender+δ2Marri+δ3Degree+δ4Workyear+δ5Salary+δ6Provi+δ7polic3+δ8Provi·polic3+ε5(5)

Abili6=ω0+ω1Gender+ω2Marri+ω3Degree+ω4Workyear+ω5Salary+ω6Provi+ω7polic4+ω8Provi·polic4+ε5(6)

在回歸模型表达式(1)~式(6)中,式(1)表达控制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从中可以观测性别、婚姻、受教育程度、工作年限和经济收入对于新农人职业能力的影响;式(2)表达控制变量、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验证农业供给侧需求对新农人职业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式(3)验证新型职业农民政策支持的调节作用;式(4)验证返乡创业政策支持的调节作用;式(5)验证新型农业经营政策支持的调节作用;式(6)验证大学生自主创业政策支持的调节作用。α0,β0,φ0,η0,δ0,ω0,为各模型的常数项,α1~α5,β1~β6,φ1~φ8,η1~η8,δ1~δ8,ω1~ω8,为变量和交互项的回归系数,ω1~ω6为各模型的误差项。

(二)数据统计性描述及量表检验

首先,通过对调查问卷各个变量的均值、标准差及相关系数的统计(见表1),新农人职业能力、农业供给侧需求与政策支持的相关变量之间相关性显著,由此判定可做探索性因子分析。

接着,检验各潜变量的Cronbachs α系数,均在0.7以上,可判定本次所使用的量表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或一致性。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为:Cronbachs a、AVE、能解释的方差均在0.7以上。拟合系数中,x2/df=1.782,RMSEA=0.071,RMR=0.067,NFI=0.815,GFI=0.913,在0.01水平上统计显著,所有变量拟合系数均符合所设定的标准,且具有较高的会聚效度。

(三)验证性分析

1.机理研究统计结果

首先,从多层次回归结果做解释。从多元回归分析的结果来看,Abili1、Abili2、Abili3、Abili4、Abili5、Abili6等六个回归模型均通过F检验,说明模型显著性较好,也排除回归方程中自变量之间的共线性问题,具体结果见表2。

其次,检验了6个回归模型与变量的关系。

回归模型①中放置因变量与控制变量,检验两者之间的关系。

回归模型②在模型①的基础上加入农业供给侧需求,检验农业供给侧需求与新农人职业能力提升意愿之间的关系,回归系数为0.468,在1%水平上显著,说明新农人职业能力提升与农业供给侧需求正相关,假设1得到验证。

回归模型③为加入调节变量新型职业农民政策支持之后的回归结果。有关新型职业农民政策支持满意度的变量与新农人职业能力提升的交互项回归系数为0.283,在5%水平上显著。

回归模型④为加入调节变量返乡创业政策支持之后的回归结果。有关返乡创业政策支持满意度的变量与新农人职业能力提升的交互项回归系数为0.149,在10%水平上显著。

回归模型⑤为加入调节变量新型农业政策支持之后的回归结果。有关型农业经营政策支持满意度的变量与新农人职业能力提升的交互项回归系数为0.219,在10%水平上显著。

回归模型⑥为加入调节变量大学生自主创业政策支持之后的回归结果。有关新大学生自主创业政策支持满意度的变量与新农人职业能力提升的交互项回归系数为0.136,在5%水平上显著。

综合多元回归分析的结果,以上四个方面(Polic1、Polic2、Polic3、Polic4)验证了假设2的成立。实证结果也显示,政策支持调节下对变量的促进作用均具有显著的强化效应效果。

2.机理研究效果呈现

为了更直观地显示政策支持分别对农业供给侧需求与新农人职业能力之间的调节作用,借鉴AIKENet al.等研究方法,在综合模型数据的基础上,绘制了四张“调节作用”效应效果图(图1)[25]。图1(a)显示,相对“非新型职业农民政策支持”的新农人,通过新型职业农民政策的帮助对于新农人职业能力提升具有显著的强化效应。图1(b)显示,返乡创业政策支持下的农业供给侧需求对新农人职业能力的强化效应陡增,而非返乡创业政策支持下的状况可能出现负向效应。图1(c)显示,通过新型农业政策支持下的新农人职业能力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图1(d)显示,政策支持下的大学毕业生返乡涉农创业可能所获得政策红利更多,检验了大学生创业政策支持对农业供给侧需求与新农人职业能力的显著强化效应。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1.农业供给侧需求对新农人职业能力促进作用显著

新农人群体不断壮大,肩负着振兴乡村、推进新型农业、新农村建设、城乡产业一体融合等使命,构成了农民新群体、农村新细胞、农业新作为的涉农新业态。从职业成长理论来看,新农人对农业供给侧需求是基于职业成长的需求。借鉴王雨林等的扎根理论分析,从核心范畴来说就是发展新农人的创业能力,取得新型农业经营的成就[26]。从主要范畴来说,新农人职业能力发展与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相应的,他们日益成为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先行者。从次要范畴来说,新农人职业发展需要城乡创业的政策与环境支持,诸如人才培养、市场环境、人口规模、交通便利等。总之,农业供给侧需求对新农人职业能力促进作用贯穿于新农人自身发展—事业发展—社会贡献的整个过程中。

2.政策支持对农业供给侧需求促进新农人职业能力的强化效应显著

实证结果显示,无论是新型职业农民政策支持还是诸如返乡创业、新型农业、大学生自主创业等相关创业政策支持均具有显著的促进调节效应。依据政策支持在新农人职业成长过程中的不同作用,政策支持在某些特定阶段或不同时段具有强化作用。例如,对应着新型职业农民执业资格需求的新农人来说,相应的政策支持给予职业培训、职业考试、职业实践等方面帮助;又如,农民工返乡创业选择新型农业经营项目,返乡创业与新型农业政策支持给予创业项目引导、培训、补贴、保险等相关的帮助。总之,各地区因地制宜地制定新农人支持政策对于职业成长过程中在农业供给侧需求与现实的职业能力之间起着“桥接”的强化效应。

(二)政策建議

1.切实优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激发和满足新农人农业供给侧需求

当前,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面临结构调整与质量优化问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农产品消费新需求日益成为常态,由此,农业绿色化发展、规模化经营、品牌化营销也就成为新农人迫切的农业供给侧需求。由此,切实优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激发和满足新农人农业供给侧需求的关键在于:一方面,坚持从整体布局上、长远规划上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在于体制机制的改革;另一方面,要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新农人农业供给侧需求结合起来,调动新农人参与改革的积极性,释放新农人群体创新创业活力。

2.高度重视新农人职业能力提升以及职业成长

职业能力提升在客观上具有阶段性,即新农人在职业成长过程中无法超越职业能力的客观阶段性。对于刚刚返乡涉农的新农人来说,相对应的农业知识和关键性技能比较欠缺,这一阶段亟需解决技能技术问题。技能技术问题的解决,对于新农人来说或许只是职业成长的第一步。新农人更需求的是各种向度的自我发展,只有自主创业或者参与创业经营才能完成一个职业人到事业人的华丽转变。当然,新农人成长是带有使命感的,相比单纯的职业农民,新农人更具职业韧性,即具有高度的黏着性职业品质。也就是说,他们会把新型农业、新型农村建设作为一种使命而持久地热爱。所以,相关政府部门要着力推进新农人队伍建设,营造新农人创新创业的氛围,促进他们由低阶的职业技能向高阶的职业经营晋升,赋予他们更多的使命感。

3.充分发挥政策支持在新农人职业成长过程中职业能力促进强化效应

新农人政策支持至今尚无明确的政策特定指向,政策所涵盖范围较为广泛。就新农人这一概念内涵,官方尚未给出明确的界定,对新农人的认识基于行业界、学术界的研究共识。新农人职业成长过程是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需要政策支持在不同阶段的综合作用。一是要积极提升新型职业农民数量,鼓励新型职业农民自主创业或参与创业,对于新农人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考核、认证等政策扶持。二是要积极利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性宏观政策,释放更多返乡创业涉农的利好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涉农创业。三是要积极调整和规范新型农业经营,各地区可采取新农人积分制度,借鉴新加坡实施的“未来技能在职培训计划”帮助新农人构建远景—目标—行动规划。

六、结语

新农人虽然不像新型职业农民那样具有“官方名词”,并且被赋予职称评定的权利,但是被新时代赋予新的内涵,已经延伸了“职业农民”的外延。本文基于政策支持下农业供给侧需求的角度探析对于新农人职业能力的作用机理,具有一定理论前瞻性。由此,基于农业供给侧需求的政策导向,相关部门应当关注新农人群体的“新”字,诸如他们的新视野、新思维、新科技、新营销、新境界等。政策支持下的农业供给侧的主体性需求对新农人职业能力有着显著的提升效果,对加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以及促进乡村振兴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新蕾,刘福军.我国新农人发展研究综述[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45-50+128.

[2][18]王景贤,胡瑷龄.基于扎根理论的新农人创业制约因素分析[J].南方农业,2022(3):27-31.

[3][19]曹施龙.结构与行动:新农人返乡创业的影响因素及策略选择[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1):54-58.

[4][26]王雨林,项杰,宋立扬,等.新农人的创业成就研究——基于扎根理论分析[J].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0(9):66-72.

[5]黄祖辉,傅琳琳,李海涛.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历史回顾、问题实质与改革重点[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1):1-5,152.

[6]朱建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评价研究[J].中国林业经济,2023,2(3):85-93.

[7]张新蕾,刘福军.我国新农人发展研究综述[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3(2):45-50,128.

[8]杨光,印建兵.基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能力的农业培训供给机制探索[J].成人教育,2018(9):68-72.

[9]郑爱翔,吴兆明,刘轩.农村转移劳动力市民化进程中职业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6(7):45-51.

[10][13]郑可,王雨林,卢毅,等.基于扎根理论的新农人创业认知特征识别[J].科学学研究,2019(12):2222-2230.

[11]吴易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基本问题[J].继续教育研究,2016(1):40-43.

[12]赖玲玲,彭丽芳.新型职业农民参与农村电商发展意愿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22(7):122-125+203.

[14]颜欢,王传宝,杨晔,等.“新农人”推动各国农业“新发展”[N].人民日报海外版,2023-08-08(10).

[15]张雪占.基于流通视角的新农人培育路径探究[J].农业经济,2018(4):73-74.

[16]俞林.职业资本积累与新生代农民工市民转化契合机理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9(22):59-65.

[17]周大鸣,刘重麟.乡村人才振兴与能人返乡创业——以湖南省攸县渌田镇为中心的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6):152-169.

[20]曹小霞,李练军.基于机会与资源视角的新农人创业成长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2021(4):108-110.

[21]曾蓓,崔煥金.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阶段性特征与启示:1978~2015[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8(7):14-22.

[22]潘柏斯,关秋燕,陈晶晶,等.联系观视域下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模式认知与实践路径[J].中国成人教育2023(10):66-71.

[23]张成涛,林欢.我国新型职业农民政策研究的热点及发展趋势——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视角[J].教育与职业,2023(10):71-78.

[24]罗冬林.新生代农民工可持续就业能力系统的反馈动态复杂性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4(15):106-109.

[25]NUNNALLY J C.Psychometric theory[M].New York:McGraw-Hill,1978:67-69.

Research on the Mechanism of the Effect of Agricultural Supply-Side Demand on New Farmers Vocational Ability under Policy Support

YANG Guang1, YIN Jian-bing2

(1.Nanj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Nanjing 210023,China;2.Wux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uxi 214041,China)

Abstract: Agricultural supply-side demand is an important social activity in the new era and new economic environment, which is related to peoples well-being. The agricultural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and the improvement of supply system quality and supply efficiency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government polici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ew farmers professional ability. Through extensive investigation, data analysis, metrological verification, scientific hypothesis and other variable mechanism research, it is found that the agricultural supply-side subjective demand under policy support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improvement of new farmers vocational ability, it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acceler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industry convergence and promoting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agriculture.

Key words: agricultural supply-side demand; new farmers; vocational ability; rural revitalization; industry convergence

猜你喜欢
新农人产业融合职业能力
新农人电子商务创业模式探究
大数据时代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模式研究
大数据时代广告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机制分析
基于贸易转型背景下的大连服务贸易发展对策研究、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职业能力导向下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
旅游经济
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能力提升的思考
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