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精神 创造“第一等的工作”

2024-04-28 17:26郭紫纯
中国民政 2024年4期
关键词:民政部门敬老院民政

☉ 本刊记者 郭紫纯

岁末年初,赣鄱大地处处洋溢着祥和幸福。江西民政系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时提出的“推进红色基因传承”殷殷嘱托,时刻传承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根本目的,在幼有所育、老有所养、弱有所扶等方面持续用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最是初心能致远。开国将军甘祖昌和夫人龚全珍“活着就要为人民作贡献”的精神,萍乡市莲花县企业家爱心商会调解委员会在基层社会治理中探索出的“三心”调解工作法——党建引领心贴心、机制保障心连心、真情倾注心暖心,都彰显着浓浓的民本情怀。赣州市民政局驻兴国县垓上村第一书记温振伟,用心用情用力为群众谋好事、办实事、解难题,推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民生项目落实落地,赢得了帮扶村老表的赞誉。各地民政部门要从红色文化中汲取砥砺奋进的精神力量,把“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理念落到实处,使每件民政工作都能体现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传递党和政府爱民之情、惠民之政、利民之举。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立足百姓身边服务需求,吉安市遂川县民政局推行“1+3+3+N”运行模式,通过一院——“一老一小幸福院”,三站——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新乡贤协商议事站、零工驿站,三室——百姓说事室、法律工作服务室、医疗服务室,以及N个个性化、精准化服务功能模块,拓宽了服务边界。针对大龄自闭症儿童需求,萍乡市安源区“安源红”星星之家公益项目,通过梯次打造服务站点、搭建专业服务体系、完善就业养老闭环,形成了全生命周期的服务机制。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正在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从看重数量向追求质量转变。各地民政部门要更好解决群众基本生活保障之忧、满足群众基本公共服务需要、回应群众良好社会治理之盼,不断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江西民政部门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加减乘除法”,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做好“加法”,省级福彩公益金安排200万元实施社会组织助力“一老一小幸福院”建设公益项目,引导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服务基层治理;做好“减法”,在14个县(市、区)将203家乡镇敬老院优化整合为96家区域性中心敬老院,实现乡镇敬老院提档升级;做好“乘法”,扎实开展好“乡镇(街道)民政服务站能力提升”行动,把乡镇敬老院、社工站、未保站等资源统筹起来,推动实现资源整合、力量聚合、功能融合;做好“除法”,革除农村高价彩礼陋习,会同13部门出台农村婚嫁彩礼专项治理若干措施。通过调优减量形成物理变化,通过提质增效催生化学反应,真正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各地民政部门要按照全国民政工作会议的部署,进一步健全困难群众兜底保障体系、特殊群体关爱帮扶体系、社会组织和慈善事业规范管理体系、民政政务服务体系,把加快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着力提升儿童福利工作水平、推动开创老龄工作新局面等8个方面重点工作落细落实,不断增强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让群众满意成为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底色。

实践证明,只有找准群众需求,锚定目标,拿出“莲花一枝枪”的精神,拼命想法子、找路子,帮群众把实事办好、好事办实,才能将美好愿景变为美好生活。让我们以龙腾虎跃、鱼跃龙门的干劲闯劲,开拓创新、拼搏奉献,努力创造新时代“第一等的工作”,不断刷新惠民高度,让广大民政服务对象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猜你喜欢
民政部门敬老院民政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冬奥会中的“民政身影”
救助寻亲,民政做了什么
敬老院老人遭虐待:乡镇敬老院出路何在
敬老院的微笑
爱心送到敬老院
《公开募捐违法案件管辖规定(试行)》解读
红十字会开展公开募捐活动要受民政部门监管
慈善法施行一年以来各级民政部门全面启动相关工作
火场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