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济宁 全面推动社会救助提质增效

2024-04-28 17:26济宁市民政局
中国民政 2024年4期
关键词:救急救助慈善

☉ 济宁市民政局

山东省济宁市创新打造“济时救”社会救助品牌,健全“主动告知、主动发现、快速响应、即时救助、跟踪转介”的闭环救助模式,持续在优化工作机制、拓展服务内涵、畅通救助渠道等方面下功夫,全面推动社会救助提质增效。

构建系统综合救助格局。一是建立协作机制。市政府印发《关于在全市建立即时救助机制打造“济时救”工作品牌的实施方案》、《关于深化“济时救”品牌建设创建全省社会救助综合改革先进实验区的实施意见》,明确各部门重点任务和责任分工,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政牵头、32个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社会救助工作机制。二是完善制度体系。建立社会救助容错免责制度,市、县两级民政部门联合纪检监察等部门全部出台社会救助领域容错纠错文件,其中市级明确20类容错情形,县级侧重完善实施细则。联合市人社、医保、住建、发改等部门,出台就业救助、医疗救助、住房救助、社会救助,以及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等专项救助政策。三是开展宣讲活动。联合市委宣传部制定社会救助帮扶宣讲活动实施方案,组建由市、县、乡、村四级5000余人组成的宣讲团。编制涵盖14个部门、38项救助政策的《“济时救”部门联动救助政策宣传手册》,并联合11个部门开设救助政策大讲堂,提高群众对救助政策的知晓度。

创新多元化救助模式。一是拓宽主动发现渠道。坚持“大数据”比对和“铁脚板”入户两手抓,每年定期与市残联、医保、乡村振兴等13个部门对接,比对群众信息40余万条,通过“大数据”对困难群众精准“画像”并反馈基层逐户摸排,做到主动发现、应保尽保。二是提供多元照护服务。联合相关部门印发《关于在“十四五”期间开展“济时救—幸福来敲门”社会救助对象社会化照护服务的通知》,持续开展“济时救—幸福来敲门”活动。每年投入1200万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上门为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提供多元化照护服务。三是加大慈善帮扶力度。印发《关于开展“慈善救急难双百行动”推进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衔接的通知》,在全市开展“慈善救急难双百行动”。其中,市级设立“济时救”特别响应救助基金;县级慈善组织设立慈善救急难项目11个,年投入300万元,对医疗康复费用负担较重的困难群众实施分级救助;在333个村(社区)设立“济时救”慈善救助基金742万元。

畅通智慧快捷救助渠道。一是快速响应,第一时间解决困难。实施临时救助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容缺办理。对急难情况,实行24小时内先行救助;对情况特别紧急的,实行2小时内先行救助。推行低保和特困人员供养待遇资格“静默认证”。对符合特困人员条件的低保对象,经本人同意直接进入公示确认流程;对符合低保或特困人员条件的低保边缘家庭,经户主同意后直接进入审核确认流程。建立“一事一议”制度,对超出政策规定条件但确实存在特殊困难的群众,通过召开议事协商会议,及时将其纳入救助范围。二是精准核对,最大程度方便群众。升级在保对象自动比对预警系统,实现在保对象家庭经济状况每月自动比对、预警提示、调查停保等闭环管理。实现省、市核对平台上下贯通,加强与14个部门的数据比对和信息共享,做到“凡进必核”、“在保必核”。三是规范服务,全面提升经办能力。市级统一制定推广包含5大类救助业务、11项业务流程的51个具体文书,将救助申请与诚信告知、诚信承诺文书“三合一”。开展“济时救”基层救助服务窗口示范创建评选活动,在乡镇(街道)、村(社区)打造规范化救助服务窗口,以点带面,提升基层服务质效。

猜你喜欢
救急救助慈善
“两元保险”能抵御多大风险?——区区两元,却能“多元”救急
由“中华富强”轮失火救助引发的思考
天干物燥鼻出血 自灸止血可救急
水下救助抢险
慈善之路
慈善义卖
水下救助抢险
TRISim: A Triage Simulation System to Exploit and Assess Triage Operations for Hospital Managers- Development, Validation and Experiment -
医院替患者众筹救急 善举或违法
慈善组织相关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