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布鲁氏菌病诊断方法及防控措施

2024-04-28 20:47翟静静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24年1期
关键词:布鲁氏菌氏杆菌病羊

翟静静

(南通市海门区悦来镇畜牧兽医服务站,江苏 南通 226100)

羊布鲁氏菌病是由布氏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人畜共患病,不仅影响养羊业的健康发展,还会对人类的健康造成威胁。因此,要全面防控羊布鲁氏菌病,将其造成的危害性降到最低,确保养羊产业的健康发展。

1 流行特点

随着羊群年龄的增加以及生殖系统的日渐成熟,其感染布鲁氏杆菌病的概率也随之增大。年龄小的羔羊对此病的抵抗性较低,感染后也不表现病症。其中病羊和隐性携带病菌的羊是主要传染源。此外,流产的胎儿、粪便、乳汁等包含大量的病原微生物,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成为疫病传染源。本病菌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传播途径非单一化,可经消化道传播。也可经皮肤、粘膜、呼吸道以及生殖道(交配)感染,还可通过外界蚊虫叮咬传播。部分养殖场引进了病羊,导致种羊通过自然交配把病原传染给更多的羊群。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饲养密度较高,卫生环境差,羊群的免疫抵抗力低、营养供给低,是诱发布鲁氏杆菌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2 临床表现

羊布鲁氏菌病的潜伏期较长,会影响羊的繁殖机能,且大部分病羊临床上没有明显的症状,一般只有妊娠母羊和接近配种期的种公羊感染后,可以在短时间内表现出临床疾病症,妊娠期母羊感染后会突然流产,并产出死胎。部分病羊流产后表现为胎衣不下、容易诱发慢性子宫内膜炎、阴道部位流出带有恶臭味的脓性分泌物。有部分病羊表现不同程度的关节炎滑囊炎,关节肿胀影响羊群的正常行走功能,严重的可导致病羊长时间卧地不起。而适配期的种公羊染病后表现生长发育不良、睾丸肿胀、萎缩坏死、甚至会失去繁育功能。解剖发现,胎衣表层有黄色胶样物浸润,其表层出现一定数量的出血点,并附着一层类似絮状物并伴有脓液。流产胎儿皮下和结缔组织出现浆液性的浸润,胃部出现黄白色的粘液絮状物,胸腔内部积聚了黄色液体,淋巴结、脾脏、肝脏出现不同程度的肿胀坏死。

3 羊布鲁氏菌病的危害性

3.1 对羊的危害 羊布鲁氏杆菌病可以通过多个渠道向外传播,羊染病之后其生殖性能会受到影响,不利于养殖场的规模化发展,甚至会对养殖户的经济收益产生影响。母羊感染该病的可能性较高,妊娠母羊染病后普遍出现流产。流产普遍发生在母羊妊娠后的4 个月左右,母羊在流产前采食量明显降低,精神状态较差、从阴道部位流出黄色液体、经常出现子宫内膜炎与生殖道炎症等。母羊患病后会出现早产、关节炎等病症,公羊患病以后出现睾丸炎、不育等。

3.2 对人的危害 人们除直接接触病羊感染外,饲养管理不科学、或食用未完全煮熟的羊肉导致人类感染。屠宰人员、工作人员等与病羊直接接触的几率大,感染的可能性增大。人染病后表现持续发热、出汗,部分关节有痛感,中枢神经系统表现症状,进一步会出现肝脾肿大。少数严重者会丧失劳动能力,同时该病和风湿、感冒症状十分相似,有少数病例或因误诊治疗不及时转为慢性病因而影响生育。

4 科学诊治

4.1 诊 断 布鲁氏杆菌病寄生在细胞内难以有效分离,通常会利用全乳环状试验或血清凝集实验,可采集病羊的乳汁和新鲜血液,分别进行全乳环试验和血球凝集试验,假如在乳柱层上出现了比乳柱深的蓝色环状,可以将其判断为感染病例,同时根据试管的凝集状况判断血清中是否受到布鲁氏杆菌感染。

(1)采集感染羊流产死亡胎儿及流产物、胎衣等涂片染色镜检,革兰氏染色阴性,姬姆第染色呈紫色、柯兹罗夫斯基法染色,可见红色小杆菌。(2)采集乳汁样品,采用与蓝色抗原相结合进行全乳循环实验,如发现乳汁内呈蓝色环状物,将有助于对该病的诊断。(3)还可通过虎红平板实验及试管凝集实验等方法,对羊布鲁氏菌病做出快速诊断。

4.2 鉴别诊断 羊布鲁氏杆菌的疫病表现特征和其他疾病十分相似,因此需要对其仔细鉴别。(1)弯杆菌病作为生殖系统传染病的一种,患病羊表现不孕不育的症状,也就是妊娠期的母羊染病后,胎儿会快速死亡,母羊出现流产症状,后期难以正常发情及妊娠。实践表明,在母羊流产后,针对其流产物进行涂色染片镜检时,会发现其中含有一定数量的弯曲球菌,而这些细菌在显微镜下呈螺旋形。(2)钩端螺旋体病作为人畜共患病的一种,在妊娠母羊中感染后,不但会引发流产,同时还可能伴有高热、水肿与黄痘等症状。另外,检测病羊的尿液,会发现其中混有不同程度的血渍。总之,应对羊布鲁氏菌进行全面的严格实验检测,重点是病羊的血液和黏液,以确保诊断结果的真实可靠。

5 防控措施

5.1 强化检疫监管力度 需要加强产地检疫,对羊布鲁氏菌病进行全面预防。且各地区制定不同的检疫流程,对羊场进行定期的免疫检查。(1)隔离病羊如果在饲养过程中发现有睾丸炎的公羊和流产母羊,需要对其进行详细检查,对确诊为羊布鲁氏菌病的羊,需要及时隔离扑杀处理。(2)严格引种需要严格引种前的调查和引种后的检查工作,同时对运输羊群进行科学的检疫和查验。在保证羊布鲁氏病检疫合格和检疫证明齐全的前提下引进羊。(3)运输防疫在调动运输环节发现阳性病例,必须对同一圈舍的羊群进行扑杀防止疾病的继续蔓延。(4)严格屠宰检疫对羊的宰杀过程必须进行严格检疫,确保羊肉产品的质量安全。在对羊群进行宰杀解剖之前,必须根据病羊的精神和进食情况,判断其健康水平。在宰杀之后,则要对羊的内部脏器加以严密检查,若出现疾病或变异,应采取坚决措施,对其实施严格的无害化处理,严禁流入到市场。

5.2 有序增加相关经费的投入 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切实履行职责,随时加强对羊布鲁氏菌病的排查工作,监督管理不能松懈,需要增加资金投入,为其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科学制定相关的防控策略,认真监管专项资金的应用状况,保证项目资金用到实处。此外,对扑杀的病羊要适当增加补贴力度,降低疫病给养殖场造成的经济损失。

5.3 提高认识,全面提升管理水平 在养羊过程中要树立科学饲养的理念,提高养殖场的管理效益。为了保证养殖场选址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促使生活区、养殖区、以及饲料生产区之间具有明确的界线,做到相互隔离,防止出现交叉污染。还需要维护和完善饲养设备,以满足羊饲养管理的基础要求,并且要科学调控日粮配比,保证其可以为羊群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同时对饲料产品进行合理存储,可在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矿物质元素,以加快羊群的生长效率,使其有效提升饲养场自身对多种疫病的抵抗能力,最大限度控制该病的发生及造成的损失。必须科学设置饲养密度,避免由于养殖数量过大引起羊布鲁氏菌疾病的大规模传染。还必须确保羊舍内具备良好的养殖条件,做好了羊舍的保温管理,可以防止由于温度热冷变化过大而引起羊群出现应激性刺激,引发的急性布鲁氏菌病。此外,还需要定时监测羊群的健康状况,发现疑似病例需要及时报告,并在监测过后立即进行扑杀工作,以防止病情的进一步蔓延。还需要进行免疫接种工作,以确定疫苗注射日期,从而减少因疫苗使用不当造成经济损失。

5.4 坚持自繁自养,阻断病菌传播途径 作为规模化养殖场,管理水平更应科学,管理人员的素质更应不断提高,要随时加强对一线人员的专业培训,从管理水平和责任心两方面入手,可有效防控羊布鲁氏菌病的发生与传播。例如在人工授精技术方面,要摒弃原有的模式,不断学习,吸收和采纳先进的科学人工授精技术,从源头减少羊布鲁氏菌疾病的传染风险。如果必须要从外地引进,一定要严格把关,对引进区域近几年的疫病发生与防控状况深入了解并建档,包括保证检测证明资料齐全的情况下,实施引种,以其做到万无一失。此外,还必须进行相应的疾病防治工作,以避免与羊群发生过冷热应激反应。而针对新引入的羊,则必须将其隔离饲养一段时间,期间还必须严密关注羊群的卫生水平,确认无疫后混合饲养。

5.5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防控意识 为了提高饲养人员对羊布鲁氏菌病的防控意识,需要通过多种宣传渠道和教育方法,提高饲养人员的疫病防控知识和技能,基层的防疫部门需要配合相关部门,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介方式进行推广。促使养殖户能够对羊布鲁氏菌疾病的风险有清晰的认知,能有效辨别羊布鲁氏菌病的临床症状,从根本上做好该病的防控工作。

5.6 定期做好消毒工作 羊场的饲养人员要对羊舍进行全面消毒处理,依据实际饲养状况科学制定专门的消毒防疫计划,并选用适当的灭菌药剂轮换应用,避免羊群产生耐药毒株。在消毒过程中需要对圈舍的墙壁、地板以及槽具等地方进行全面的杀菌,提高杀菌技术的灭毒功效,为羊群营造出良好的饲养环境,与此同时,要在羊舍的出入口设置消毒池,对进出养殖场的工作人员和车辆进行消毒。若有羊群因为感染疾病而死,则需要对其生活区域等实施严格彻底的消毒处理,包括对病死羊实施有效的无害化处理,达到从根本上阻断羊布鲁氏菌病的传播扩散。

6 结论

养羊产业带动了地方经济的不断发展,但是在实际的饲养过程中,需要对羊布鲁氏菌病科学诊断。同时提出多样化的治疗对策,在防控过程中要增强检疫监管,确保饲养管理效益可以稳步提高。

猜你喜欢
布鲁氏菌氏杆菌病羊
一例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诊断
羊布鲁氏菌病的诊断与治疗
羊咳嗽怎么治
麋鹿巴氏杆菌病的诊治
兔巴氏杆菌病的诊断及防制
山羊巴氏杆菌病的诊治
中蒙医解毒化湿法治疗布鲁氏菌病
十招巧识病羊
牛布鲁氏菌病的预防和控制
六看识羊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