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病的预防控制技术

2024-04-28 20:47杨慧宁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24年1期
关键词:种牛牛群传染性

杨慧宁

(葫芦岛市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中心,辽宁 葫芦岛 125000)

近几年,市场对牛肉的需求量增大,促进了养牛业的规模化转型。规模化养殖再创造较多经济收益的同时,也使牛疾病发生增多。这些牛疾病复杂多样、传播速度与传染力较强,初期不易被发现,很容易造成较大损失,影响牛的健康生长与牛产品的质量。养牛是一项比较繁琐的工程,需要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同时还需要科学的养殖技术、专业素养高的养殖人员和先进的设备作为支撑和保障,所以想从源头上预防牛疾病的发生,需要养殖人员充分了解复杂多样牛疾病的特征与治疗难点,遵循“从源头预防、综合治疗”原则,为牛生长提供良好的养殖条件,推动养殖业长久稳定的发展。

1 牛疾病的基本特征

1.1 代谢性疾病发生率较高 牛代谢性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饲料的营养成分配比不科学,出现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的情况,还有部分牛饲料含有较高的蛋白与碳水化合物等。养牛场一般都采取统一管理,统一喂养,这种精细化喂养模式限制牛的活动,摄取的营养比例失衡,会让牛出现较多的代谢性疾病,如佝偻病、瘤胃酸中毒等疾病,若代谢性疾病得不到及时治疗,会影响牛产品的质量,并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1.2 牛疾病种类较多 现阶段,出现较多的疾病是病毒性疾病与细菌性疾病,在对这些牛疾病预防与控制过程中,由于长期大剂量使用某些药物治疗,不仅会让病毒与细菌耐药性增强,还会耽误最佳的治疗时期,影响治疗效果。同时,还有部分病毒会基因重组变成全新的毒株,使部分牛疾病具有更强的传染性,可以在不同物种之间进行传染,还能引发新的人畜共患病,导致其预防控制更加困难。

1.3 牛疾病发生率升高 养牛规模的扩大,给病原体提供了更多的变异几率,这样不仅加大防治与预防的难度,病毒的变异和重组,让传统的药物治疗效果下降或失效,进而增加了牛疾病的预防与治疗难度,影响牛产品的质量与产量,难以满足人们对牛产品的实际需求。

2 常见牛疾病及预防和治疗

2.1 牛肺疫 也称传染性胸膜肺炎,主要是牛受到支原体较为严重感染,并具有较高的传染性。患牛体温会升高到41 ℃,并逐渐消瘦,免疫力较低。该病多发于黄牛与奶牛,6 月龄以内的犊牛少见,该病潜伏期为2~4 周,最短7 d,长的有数月之久。临床表现分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型病牛食欲不振、卧地不起、鼻腔内有较多的脓性粘液、支气管与胸膜之间有摩擦声音。牛排尿量逐渐减少,尿液呈红黄色,慢性型和病牛会出现咳嗽的现象。对牛肺疫的治疗,治疗方式与结核类疾病基本一致,先隔离患病的牛,然后采集牛的血液检验,对确诊传染性疾病的牛进行扑杀,全面实施无害化操作。养殖人员还需要对牛群定时检疫,3 个月检疫1 次,以确保牛不带致病细菌与病毒。在对牛饲养过程中,不要让外地的牛进入到养殖户区域,尤其不能从疫区引入牛。对引入的无疫牛要接种疫苗,这样才会让牛本身带有抗体,可以抵御部分细菌与病毒的侵害。

2.2 牛流行热 牛流行热是一种虫媒传染病,又称暂时热和三日热。该病的预防,需要尽快切断病毒的传播途径。需要养殖人员合理配比杀虫药剂,对容易出现蚊虫聚集地喷洒药剂。同时,病毒可能对酸性不敏感,对碱性敏感,可用碱性消毒剂对牛周围的排便池进行消毒,降低牛流行热传染的概率。在治疗过程中,养殖人员需要挑选比较优质的青草进行喂养,减轻牛胃消化的压力,要控制喂饲青草的数量。夏季是该病的高发阶段,要高度重视并尽早对牛群接种疫苗,避免牛流行热发生。对发热症状较轻的牛,可肌肉注射相应的退热药,还可为牛服用一定剂量的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对病情较重的牛,可将复方氯化钠与葡萄糖1:2 配比,对牛实施静脉注射,以缓解牛疾病。

2.3 传染性眼病 该病会让较多的牛发生严重角膜炎,特别是刚出生牛犊抵抗力较弱,易患该病,该病与蚊虫传播有一定的关系。若牛感染传染性眼病,养殖人员需用硼酸水去清洁眼部,再用四环素药物与青霉素药物轻轻擦拭,3 次/d。病较严重的牛,要用庆大霉素,1 次/d,要关注病牛的体重,配合注射四环素,1 次/3 h。要控制传染性疾病的传播,需清理养殖区域。在日常饲养过程中,着重关注牛的眼部,一旦发现牛眼部红肿,应及时对牛隔离,防止传染性眼病扩大传染范围。要经常清理养牛区域粪便,减少蚊虫细菌滋生,对养殖区域进行消毒,以有效阻碍病原的传播。

3 对牛疾病的防控措施

3.1 定时对养殖区域进行消毒 在牛群养殖过程中,会产生较多病原微生物,也会引发多种疾病。为此,养殖人员需要定时定期对养殖区域消毒,杀灭空气中的病原微生物。同时,不同类型的牛疾病传播途径也有所不同,养殖人员根据疾病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选择消毒措施。例如,针对呼吸道与流感等传染性疾病,主要是通过消化道传播,养殖人员可定期对饲养器具和饲料消毒与检查。对啮齿动物传染病的控制,需要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而切断疾病传染的源头。在消毒过程中,消毒人员身穿工作服,外来人员与动物不能靠近养殖区域,将全部的牛牵引到隔离区域,待消毒完毕后重新将牛赶到养殖区域,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3.2 科学合理饲养 在牛饲养过程中,由于饲养管理不当会引起许多疾病。因此,要想从根本减少牛疾病发生,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喂养方式。养殖人员需要充分了解牛的生活习性与生长需求,有针对性安排喂养,并注意营养全价均衡,不要出现营养过剩或营养不良现象,以提高牛的免疫力。同时,为了防止发生牛食道堵塞,需要对饲料检查与二次加工,将颗粒较大的饲料完全粉碎,尽量减少喂饲豆科类植物,避免牛出现胀气现象。要防止饲料霉变和被虫驻,饲料问题引发疾病。

3.3 进行接种疫苗 接种疫苗可提高牛对疾病的抵抗力与免疫力,降低疾病发生率。养殖人员需要配合相关部门对牛接种免疫。不同地区的牛群,因养殖区域气候环境与养殖措施的差异,引发的疾病也有所不同。所以相关接种部门应充分了解牛疾病的特征、症状与发病原因,科学制定合理的免疫接种计划,再通知所管控地区的养殖人员,提前做好接种疫苗的准备工作。对从外地引进的牛疫区中未被感染的牛要接种疫苗,对疾病进行预防。

3.4 做好引种工作 引种属于养牛的重要组成部分,种牛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牛群的健康状况。因此,引种工作具有重要作用。在引种过程中,养殖人员需要选择非疫区的种牛,对供应方的条件严格审核,保障种牛具有专门的检疫证明,确保种牛的健康,才能引进所需数量的种牛。同时,对新引进的种牛,要做好严格的检查与驱虫,要对其单独隔离饲养一个月,经检疫确诊无疫后方可混群饲养。若出现疾病等症状,则需采取合适的措施治疗,防止扩大疾病传播范围,影响牛群的健康生长。

猜你喜欢
种牛牛群传染性
中西医结合治疗猪传染性胃肠炎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治疗
如何加强我国种牛、种羊防疫体系的建设
时间域激发极化法在内蒙古小牛群铜多金属矿的应用
与牛共眠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防治
241 头澳大利亚种牛空降太原山西检验检疫局完成现场检疫工作
如何加强我国种牛、种羊兽医防疫体系的建设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的诊治
牛牛阿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