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情怀的影像是苍白的
——论AI时代如何更好彰显纪实摄影的核心价值

2024-04-29 05:50张茧长沙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24年1期
关键词:摄影家纪实摄影

◆ 张茧( 长沙 )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AI)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摄影领域也不例外。AI强大的图像处理技术和自动生成图像能力,给摄影创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于是,有人在AI生成的“美轮美奂”的图像面前发出疑问:AI会不会完全颠覆取代摄影?

当下AI技术究竟对摄影产生了哪些影响?作为摄影领域重要表现形式的纪实摄影,在AI时代还有哪些独特的核心价值?如何更好地彰显这些核心价值?本文拟就此做些思考探讨。

一、AI时代技术对摄影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1. AI技术在摄影领域的最新应用

自1839年摄影术诞生至今,通过照相机的光影成像技术来留住凝固的瞬间,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是,AI正在改变我们对摄影的传统认识,今天的摄影不仅仅是一个镜头和一个传感器,在这里,“摄影”已经转换为一种计算过程。

其实前些年,AI技术就已经在摄影领域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应用。例如,AI技术可以用于图像识别和分类,帮助摄影师更快速地处理和管理大量的照片;AI技术还可以用于图像增强和修复,通过自动调整曝光、对比度、色彩等参数来改善照片的质量和细节等等,这些应用能够突破传统摄影光学和物理的限制,使得摄影过程更加高效和便捷。然而,这些技术的应用只是辅助摄影师的工具,而非取代他们的创作能力和艺术表达。

近年来,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进步,能够生成逼真图片的算法和模型也日益成熟。这种技术可以通过学习大量的图像数据,自动生成具有高度真实感的图片。2022年11月30日,OpenAI推出了一款名为ChatGPT3.5的AI应用程序,用户只要通过语音描述一些场景,一幅逼真的图片就出现在你眼前,目前ChatGPT正在不断更新迭代。

类似的AI生成图像工具还有Nvidia GauGAN、Midjourney、Nightcafe Studio、Dream Studio、Craiyon等等。它们的共同点都是通过文字描述,人工智能生成图像,连照相机都不需要了。一幅幅“照片”就像梦境一样,都是不曾真实存在的场景,却又引发人的无限遐想。

如今,AI已经在商业设计、插画配图、人像写真、风光景物等摄影领域有着很高的参与度。与传统摄影注重捕捉真实世界中的场景和事物相比,使用AI生成的图像更多地追求独特的视觉艺术效果,在色彩、光影、构图乃至画面创意上都更为完美、更为震撼。不过由于它是通过算法拼接而成,元素间的过渡不可避免地存在不连贯性,造成不自然的感觉。例如, GauGAN生成的草地场景,虽然在草的形态和颜色方面与真实草地相似,却无法表达出现实中草地所具有的质感、气息和情感;生成的人像作品看上去虽然毫无瑕疵,但总让人觉得过于“丝滑”,合成的痕迹比较重。

AI技术为艺术家和摄影师提供了一个新的创作工具和视觉表现手段,可以用来创作独特的艺术作品,展示不同的创意和审美风格,因此,未来那些纯粹为影像而产生的影像将不可避免地为AI所淹没。到底,AI技术生成的影像究竟算不算摄影?这是一个值得业界深入探讨的问题。

2. AI技术生成图像对摄影创作的影响

AI技术的应用,给摄影创作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和挑战。

一方面,AI生成的图像可以通过算法和处理技术来提升图像的质量和美感,使机器作品更加精细和出色,这对于摄影师来说,意味着他们在摄影创作过程中可能面临来自AI生成图像的竞争。一些AI创作的作品,已经骗过了摄影比赛评委的眼睛。2022年8月,德国一位摄影师通过AI图片生成器创作的《电工》,获得了2023年索尼世界摄影奖(SWPA)公开赛创意类的奖项,这是第一个由AI生成的图片在国际著名摄影大赛中获胜。而据澳大利亚新闻网报道,2023年一张AI生成的冲浪“航拍照片”赢得了一个摄影周赛的冠军,创作者是悉尼的一家人工智能艺术工作室的设计师。“照片”中的海滩景色和冲浪者都是不存在的,它的逼真来自对网络上数百万张图像的学习。

而另一方面,AI生成的图像也可能因缺乏真实性和独特性,使作品变得模式化和失去艺术性,没有情感,无法完全替代摄影师的创作能力和独特视角。

2022年底,在以色列一场特殊的影像展览中,观众看到一家人在冰天雪地里躲避战斗机的追击、小男孩趴在窗口凝视马路上驶过的坦克、小女孩逃亡成功后绽放的笑颜的画面,这些图像故事感十足,实际上却是人工智能生成的“照片”。 19名耄耋之年的二战犹太大屠杀幸存者,用语言描述自己童年亲历的大屠杀场景,工作人员使用AI工具Midjourney生成相应的图画,将老人的记忆可视化。不过这场展览被媒体批评是“扭曲了历史”,因为图像中的人物面色红润、衣着得体,不符合当时的状况,这体现了AI并不具备同理心和感受力,显得十分冷漠。

总之, AI技术帮助我们简化了摄影流程,让我们有更多的精力关注计算机做不了的事情,那就是带有灵魂的发现和创作。因此,摄影师需要寻找创新的方式来与AI技术互动,从而创造出更具个性和独特性的作品。

二、AI时代纪实摄影的核心价值与不可替代性

纪实摄影是以记录现实生活、反映时代变迁为主要诉求的摄影方式,具有真实性、客观性、现场性的特点。法国摄影大师布勒松的“决定性瞬间”理论认为,摄影师要能从无数的瞬间中截取一个最有说服力、最具代表性的瞬间,这个能揭示事件的意义和本质,能反映摄影师主观感受与思考的瞬间,包含了浓浓的人文精神,能赋予画面栩栩如生的生命。而这,正是AI时代纪实摄影的核心价值所在。

1. 纪实摄影强调真实性,记录社会和时代变迁

摄影术自诞生之日起,纪实就成了它理所当然的使命,纪实摄影之所以具有震撼力正是源自它不可回避的真实性。纪实摄影作品通过真实的图像和故事,哪怕一些看似平淡无奇的画面来记录社会风貌,唤起人们对于时代变迁和社会生活的思考和回忆。纪实摄影的魅力就在于这种真实的画面带给观者的视觉冲击力、触目惊心的心理冲击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AI以其强大的技术本领,不仅大大降低了摄影的门槛,更是做到了图片的“无中生有”。从今往后,“有图”也未必有真相,我们身边随处可见AI生成的图像。但是物极必反,它也会让社会大众一起重新认识到真实照片的珍贵,纪实摄影作品所展示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是AI技术无法做到的。

2023年6月,网上流传着一张特斯拉公司总裁马斯克访问上海特斯拉工厂时与员工合影的图片。不过,这张图片很快就被证明是AI生成的。而最近爆发的巴以冲突,一些AI创作的现场画面广为传播,其中有张男人在废墟中抱着几名小孩的图片,不少人把这些图片当作真实照片转发,但只要仔细查看就会发现手指的缺陷。这些网络假照片,都是为了增加社会关注度而“完全捏造”出来“煽情”图片。

对此,绝大多数阅读者都表示,不能接受这种AI生成的虚构性图片被作为真实影像传播,尤其是在灾难背景下。一些纪实摄影专业人士认为,人们之所以需要摄影,是因为它是对真相的记录,照相机面对的必须是真人、真事、真场景,这是纪实摄影的特点乃至生命所在。因此,坐在电脑前的AI图像生产者,永远不可能取代纪实摄影师的角色。

2. 纪实摄影充满情感色彩,作品透出人性与温度

纪实摄影不仅仅是对事实的记录,更是表达摄影师对于所拍摄对象的情感和思考,纪实摄影作品中所展现的人物形象、社会背景和情感表达,使得观众能够感受到摄影师的人文情怀和对被记录对象的关怀。这种人文情怀与观众的情感共鸣相结合,体现了人性与温度,使纪实摄影作品更加具有感染力和艺术性,这是AI技术所无法具备的。

著名纪实摄影家王福春的《火车上的中国人》专题,坚持拍摄了近40年,这些黑白纪实摄影反映了火车上的乘客们相遇、离别、吃饭、睡觉、阅读、打牌、独处、交谈,真实的生活场景、生动的人物表情、人生的酸甜苦辣咸都被复刻在那一瞬间。从王福春作品里,我们看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种种变迁,看到了一张张中国面孔,看到了一个个中国故事。

湖南摄影家欧阳星凯,数十年来以主要精力关注社会的热点话题,常年深入底层生活,拍摄社会的变迁,留有10万余幅底片。他拍摄的《人民路》系列作品历时一年多才完成,用镜头对准长沙市人民路上的一栋被改造成的农民工临时居所,400户农民工居住在每人4平方米的空间里。摄影师不是简单地浮光掠影式拍摄,而是与农民工交朋友,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作品以一张张真实生动的画面,去揭示最底层的普通劳动者的真实的人性,从一个社会的小断面,反映了国家建设过程中的诸多事项,触动了读者的心灵,让观者对于社会转型期的劳动人民的奋斗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思考。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摄影是有温度的,摄影师会通过不同的光影、角度、色彩来表达不同画面的感情色彩。我们欣赏一件摄影作品,不仅仅是欣赏图像的“美”,更应领悟摄影者的思想表达及其内涵,也就是作品的“灵魂”,是“真”与“善”带来的感人肺腑的力量。一个成功的摄影师会尽量在作品里包含着故事性。当读者从作品里看出了自己内心的故事,随之而来的冲击力便是经久不衰的。

面对AI技术,网络上有人说得很贴切:机器能识别出最具美感的构图与色彩,但不会理解老人脸上的皱纹也是美;机器能将人恰当地放在图片之中,却不能捕捉他最开心的瞬间。毕竟,摄影是一个技术加情怀的东西,人工智能可以掌握技术,但是对于人文情怀,可能还会是一头雾水,而失去情怀的影像作品是苍白的。

3. 纪实摄影具有体验感,要求参与现场过程

纪实摄影不仅仅是结果的呈现,更是创作者与拍摄对象之间的互动和交流的过程,用自己的视角和感知记录下真实的场景和人物。与AI生成的图片不同,摄影师必须亲自到现场,与被摄对象接触和沟通,才能真正捕捉到真实的瞬间和情感。这种现场参与和过程记录的体验,使纪实摄影作品具有更加深入和真实的感受,从而创造出独一无二的作品。而AI技术无法替代这种亲身经历和现场感受。

著名摄影家卢广以《吸毒》《艾滋病村》《血吸虫》《小煤窑》等几大纪实专题为自己在摄影界树立了声誉。为了拍摄吸毒贩毒人员的生存状态,他扮成吸毒者混到他们中间,躺在吸毒者当中,假装吸进去再偷偷吐出来,同时还要趁人不备用傻瓜机进行偷拍。

湖南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湘潭钢铁厂的熊汉泉,10多年追随拍摄身边熟悉的钢铁工人,以最平凡的视角、最平视的目光,锁定这群生活得非常真实的人。为了拍好作品,他曾经几十次爬上高高的炉顶,在脚手架上一蹲就是几个小时,头昏目眩好几次险些掉下来;他还曾经冒着生命危险,站在离铁水出口仅几米远的地方抢拍铁水飞溅的镜头,衣服被烧出好几个洞,手上被烫出血泡……他创作的《炉台上的工人》组照,荣获全国第21届摄影艺术展银奖,让这个群体以更率真、更朴拙、更粗野的方式活在了影像里。

可见,无论技术如何变化,都无法代替拍摄经历带来的内心的感悟。纪实摄影师不仅仅是一名记录者,还是一名见证者,只有深入生活、用心体会、努力融入后,才能用镜头更好地表现社会现实。

三、AI时代彰显纪实摄影核心价值的对策建议

1. 以人为本,触动灵魂,在摄影过程中更注重人文关怀

比起拍摄技法的运用,纪实摄影更倾向于通过图像传递和表达思想。

纪实摄影的关注对象常常是人的生存空间、文化变迁和生存状态,强调用镜头瞄准群众,用作品诠释对人的关注、对心灵的关照,用摄影师内心的温度,温暖普通民众,回归生命本源。这就是摄影的人文关怀,它的核心是尊重人、关怀人、强调人的价值,主张以人为本,关怀人的生存状态和权益。

在创作纪实摄影作品时,注重人文关怀是摄影师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有了人文关怀的理念,摄影师在拍摄时就会选择平视的视角,平视被摄者和他们的生活,与被摄者之间自然地用心灵去交流、平等地体会、理性地分析,在拍摄图片时就会更多地考虑人文、人情和人性。

本人跟踪拍摄的《趴着书写精彩人生》,用镜头展现了湖南新化高位截瘫的残疾书法家杨文彪自强不息、笑对人生的励志故事。杨文彪19岁时因意外高位截瘫,25年来身处逆境,却从未熄灭内心希望之光,勇敢接受命运的挑战,克服常人所不能,趴在床上坚持书法创作。他参加国内书法大赛入展、获奖200多次,以一手风格独特的精妙小楷,趴着写进了中国书法家协会。他还在网上直播教学,以书法弘扬传统文化,向社会传递“向阳的力量”,被誉为“书法界的张海迪”。在拍摄时,本人着重挖掘展现他和妻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体现一种向上的奋斗的力量,画面给人以温暖。

湖南著名民俗摄影家刘启后,生前数十年游走在湖南各地村寨,遍访农村80岁以上高龄老人,拍摄到了大量饱含历史记忆的珍贵肖像。在他的镜头下,这些来自大山中的老人,朴实、憨厚、勤劳、豁达,是当代农村老人最原生态的展现。他希望借此唤起人们对农村留守老人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呼吁全社会弘扬尊老、爱老、敬老、孝老的优良传统。

对人文关怀的深入思考和体现,应该成为新时代每一个摄影工作者的行为自觉。在湖南,像刘启后这样为人民写真、为百姓留影的摄影家还有很多。近年来,湖南省摄影家协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组织摄影名家和广大摄影工作者聚焦现实题材,深入一线采风创作,真实记录历史进程,真情表现现实生活。这些影像作品,没有空洞粉饰和虚无绚烂,用平实生动的画面,表现出普通群体更为丰盈真实的精神世界,从而更加吸引大众的关注、触动人们的灵魂。

2. 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培养个人摄影风格和独特视角

衡量一件摄影作品艺术价值的最终标准是它的创意,以及创意带给欣赏者的思想和情绪的共鸣。在AI技术日益普及、可以依靠计算自动生成图像的时代背景下,摄影师更需要精巧的创意,形成自己的个人风格和独特视角,以区别于机器生成的图片。

摄影创作首先是创造性活动,“不同”才是创作最根本的要素。摄影工作者要善于从传统文化、艺术历史中汲取灵感和启示,提升自己的审美,通过不断实践和探索,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摄影语言和表达方式,最终打造自己的创作主题和风格。

前文所述民俗摄影家刘启后,40多年来长期执着地关注湖南隆回大山深处的花瑶族群体的生活方式、传统习俗以及他们与环境的关系,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了花瑶民俗的丰富内容和独特风情,展示了花瑶人民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传承,成功地把花瑶文化推向了联合国,向全世界展现了一种古老神秘而多彩的花瑶民族文化。

湖南青年摄影家李锋也是一名执着的文化志愿者和记录者,从2006年开始,他扎根本土,寻访湖湘大地的传统乡土文化和手艺人,坚持记录身边随着时代发展即将消失的东西,迄今为止拍摄了200多个非遗项目和70多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他在乡村采风时敏锐捕捉到浏阳张坊镇上洪村道官冲组的古山贡纸的文化价值,倾力帮助当地五户村民复兴古法造纸技艺,一时“洛阳纸贵”。他长期驻守拍摄并推广,在当地挖掘了古法造纸、夯土墙、送春牛三项非遗,申报了12名非遗传承人,将一个荒凉的空心村打造成生机勃勃的非遗生态村,走出了一条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我们身边有一去而不复返的历史需要相机去记录,有千姿百态的人生需要摄影去捕捉,摄影创作让摄影师有不同的视野去观察世界。而AI创作出来的作品大多都是“模仿”而非“创作”。摄影师要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底蕴和修为,加强个人创作风格和独特视角的培养,这有助于在AI时代保持创作的原创性和艺术性,让自己的作品独树一帜。

3.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强化摄影家与观众之间的情感共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好的文艺作品必须走向人民,摄影工作者必须来到群众中,置身生活中,捕捉劳动者真实的生活和情感,在与人民共情共鸣中激发创作灵感。

在摄影作品中,情感共鸣是摄影师与观众之间建立联系和传达信息的重要途径。著名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有句名言:“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摄影师通过近距离拍摄,捕捉劳动者真实的生活和情感,让观者深入了解劳动者的付出和价值,从而引发共鸣与思考。这种情感共鸣的力量,让作品具有深远的影响。

湖南摄影家陈正军创作的《阵痛中的去产能排放》就是很好的例子。他选取熟悉的石灰窑题材,以独有的视角进行了长达6年的专题拍摄,见证了一个和石灰窑变迁相关群体的爱与忧愁、变与悲欢。回忆创作的经历,陈正军说,他30多次进矿区、爬灰场、蹲窑洞、访民情。为便于与工人的交流,进入现场时,他从最初的“全副武装”防护,到不戴口罩,每次来了还给他们送饮料,与他们聊家长里短,遇到有生活困难的工人还组织影友去帮扶,和他们成了朋友。为突显他们的工作特性,越是最恶劣的天气他越赶着去拍,6年里他坚持蹲守在厂区的灰尘里,用相机真诚地陪伴灰厂的兴旺衰败,用镜头真实地记录工人的喜怒哀乐。这一张张照片,充满了情感和共情,成功地传达了底层工人的勤劳和坚韧,激发了观众的同理心,触动了他们对劳动者的尊重和关注。

2023年9月,在“精准扶贫”理念十周年之际,中国摄协领导带队,组织摄影小分队深入湘西十八洞村,走进田间地头、村户农家,探寻中国“精准扶贫”首倡地脱贫致富的“密码”。在前不久的展览上,这些作品既融合了观察时代的深度与人文关怀的温度,又兼备了真实性的抓取和艺术性的表达,做到了思想上的震撼力、视觉上的冲击力和艺术上的感染力的“三合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省摄影家协会践行总书记要求,广泛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湖南摄影人在丰富多彩的人民生活中收集素材、激发灵感,用独特的镜头语言创作了一大批聚焦时代主题、高扬时代精神、艺术风格多样的精品力作。2023年10月,湖南省摄影家协会又聚焦大局、服务大局,启动了2023“我的村庄”乡村振兴摄影大展和首届中国·湖南“红色·绿色·古色”多彩潇湘摄影大赛。两大赛事紧紧围绕新的文化使命来确定主题,全省摄影工作者反响踊跃,积极参与,展现了摄影人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新气象新作为。

结语

尽管AI科技日新月异,但它并不能完全代替摄影艺术。它是一种工具,就如同相机出现了,绘画的人还在;PS出现了,画图纸的建筑师和摄影师也在;而AI出现了,它可能会代替一些简单的工作,但不能代替人类的智慧与思想。

摄影工作者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让人民成为摄影作品的主角,让摄影在党和国家大局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同时,摄影工作者还要主动学习,善于运用好AI技术,勇于承担用影像记录历史、讴歌人民的伟大使命,用生动的视觉语言记录时代发展的轨迹和人民生活的变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为时代留下真实而有温度的记录。

猜你喜欢
摄影家纪实摄影
砚边纪实
大摄影家
大摄影家
大摄影家
大摄影家
CHINAPLAS2016采访纪实
混乱实验室纪实
混乱实验室纪实
WZW—bewell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