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蒸汽时代“最终章”致敬辉煌岁月

2024-04-29 05:02张文龙
青岛画报 2024年2期
关键词:蒸汽机车铁轨机车

张文龙

2024年1月15日上午10时许,距青岛千里之外的新疆哈密三道岭镇,随着这里一台建设型8089号机车正式落火,结束了它的所有使命,中国乃至世界最后一台用于工业生产的蒸汽机车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在年轻人的印象里,蒸汽机车只存在于我们的历史课本上。关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那一小段话语记载:1814年乔治·史蒂芬森发明了蒸汽机车,成为了“火车之父”。在历史的长河中,可能编年史中的任何一个词句都有变革性的推动作用,也正因此,人类的文明进入了工业时代。

蒸汽机车在我国最早可追溯到1865年9月,英国商人杜兰德在北京宣武门外铺设一条0.5km的观赏铁路,使用一台小型蒸汽机车牵引。这是在中国首次出现的铁路和蒸汽机车。

建国后,这些以蒸汽为动力的机车,在发展的轨道上“牵引”出我国工业发展的腾飞。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干线上的蒸汽机车逐渐退居支线,直至退出历史舞台。

2005年,最后一批前进型机车告别集通铁路,自此,国家铁路不再使用蒸汽机车作为牵引动力,我们也只能在厂矿和蒸汽机车节上见到其沧桑的身影,所有的蒸汽机车终将结束它们参与工业生产的使命。

三道岭镇位于新疆哈密市西部约80公里的地方,这里有着西北最大的露天煤矿也是新疆最大的煤矿,这里的煤炭产量高,质量好。为了方便煤炭的运输,从上个世纪开始,煤矿开始使用蒸汽机车将这里的煤炭源源不断地发往全国各地。随着煤炭价格下降以及资源日渐枯竭,超龄“服役”的蒸汽机车也犹如秋日的落叶一般,走向没落。

說起来,我第一次去三道岭的时候并不是最适合观赏蒸汽机车的时机,那是2017年的夏天,因为当时航空公司有特别活动,仅仅花费了极低的价格,我就从乌鲁木齐飞到了哈密,再转车一个半小时抵达了那里。那时候还是炎热的夏季,蒸汽机车在戈壁滩上40多度的烘烤下并没有照片中的水汽,只有烟囱中冒出的淡淡的煤灰,当机车如约从身旁驶过时,其做功发出的铿锵有力的声音深深地震撼了我,许久许久……

我向机车行进方向走去,直到蒸汽机车停下,开始卸煤,火车司机见我如此好奇,邀请我坐上列车,将我从地面带到了露天矿的矿坑底,见识装煤过程。外面很热,驾驶室内因为一直在烧锅炉而温度更高,但是当列车开始行进,感受着机车的做功声音,以及因为不甚平整的铁轨而晃动的车身,在驾驶室内,感受得一清二楚。整个一圈体验下来,我直呼“过瘾,太过瘾!”

返程之后,久久不能忘怀。所以,半年后的冬季,我再次来到这里。从此,几乎每年冬天,三道岭的铁轨附近都会出现我的身影。我从六年级开始,坚持到如今,已经拥有了十几年拍摄火车的经验。这里的自然环境非常好,戈壁滩上的铁路旁边没有防护网,只要不影响安全生产,便不会有人出来阻止我拍摄。在戈壁和雪山的加持下,这里的环境会有一种“野性美”。尽管这里的居民大多都是上世纪为采煤而来的中国各地的技术员和工人师傅,但是这片土地上自生的开朗以及热情揉进了性格里。在这里,人和火车是没有“距离”的,美丽的环境、脚下的铁轨、远处传来的汽笛声以及司机师傅们的回应,这里就是铁路生活下的“乌托邦”。

当然,这座“煤矿城市”的命运注定与煤炭紧紧地绑定在一起。经过几十年开采,煤矿逐渐呈现出产量下滑的趋势,不得已停止了两个露天矿坑之一的西坑的铁路运输。可惜,在我第一次去时,没有记录西坑的运行过程。三道岭从开采至今,铁路承担了基本上所有的运输任务,从矿坑到生产线,从选煤厂再到站场,从三道岭南站再到全国各地,都是通过铁轨进行连接……在此期间,人、城市、煤矿、蒸汽机车,这些元素的命运被紧紧地系在了一起。从2015年开始,就有传闻要停止运营,但或许也是因为依赖和不舍,让机车不得不多次得以“续命”。

每一次去三道岭都问师傅什么时候停运,他们都没有具体的答案,只能说快了,每个人说完这两个字都流露出复杂的情绪。这里的机车基本上都是人停车不停,三个班组轮换上班,他们对于机车都有着很深的感情,每一台机车的小毛病他们都了如指掌,8197的连杆声,8195的气缸做功声,8190的副风泵声以及8225的空转……每一台机车在他们的眼中有自己的特色,给我讲解之后,我对这些机车从仅知道生产编号变成了仿佛站在我面前的一个个长相相似、性格迥然的活生生的“人”。

2022年的夏天,得到消息,三道岭的东坑的铁轨要拆除,蒸汽机车报废,这里的运煤方式改由汽车运输。说实话,这其实一点也不意外,因为在年初拍摄的时候我就看到了正在为矿车铺修的新路,这就代表着三道岭的蒸汽机车的使用范围已经大大缩小了,元气大损,也暗示着这些机车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往日辉煌已不在。只在南站调车以及和二矿之间的煤列运输作业,这不到5公里的路程,是它们最后的使命所在。

2023年年尾的最后一天,我再次来到三道岭,除了拍摄8089号机车最后的影像,还看望了停在露天报废场地之前经常拍摄的8195、8197和8225,看到它们停在那里,我还给同行的小伙伴们展示了之前拍摄的它们的照片。走近观察才发现,尽管在戈壁的环境中鲜有水汽,但是看到红色动轮被满满的锈蚀掩盖,内心百感交集,很不是滋味。第二天晚上,看见8089从二矿牵引煤列进入运销南站,我用尽所有拍摄时间,尽量多地记录下这一幕,因为它要进站休息交班了,而我要启程回到出发的地方,这可能是我最后一次见到在运行的蒸汽机车了。

是啊,煤矿终有一日会能源枯竭,蒸汽机车锅炉里的火焰也终将熄灭,在历史的长河中化为燃烧之后的灰烬,大风一吹再也找寻不到任何踪迹。这些机车是三道岭镇历史发展的见证者,是中国铁路事业发展的基石,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代的最终章。就像先人一般,扛下所有困苦,为我们创造美好的时代。就像刺猬乐队的《火车驶向云外,梦安魂于九霄》所唱:“一代人终将老去,但总有人正年轻”。

猜你喜欢
蒸汽机车铁轨机车
大连机车
蒸汽机车博物馆:时光慢递,后会有期
重载机车牵引计算仿真系统开发及其应用
车坛往事4:引擎进化之屡次失败的蒸汽机车
基于CTC3.0系统机车摘挂功能的实现
铁轨之间:一战停战百年鉴
一种机车联接箱工艺开发
铁轨接口处为什么有缝
铁轨时光4
最后的蒸汽机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