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航海者”

2024-04-29 05:02刘泽川
青岛画报 2024年2期
关键词:浮漂船舱海风

刘泽川

每逢过年之际,很多家庭的餐桌上都少不了一道美味——牡蛎,青岛市民称之为海蛎子。然而,在餐桌上风光无两的它,却鲜少有人知道它是以什么样的方式被捕捞上来的。进入1月份,海水迎来了较为冰冷的温度,海水中的牡蛎,也迎来了丰收季。

一丝不苟,每次都要做好万全的准备

凌晨3:30,坐在屏幕前的男人喝了一口茶水,视线却总是不离屏幕半分。他叫张福来,此刻的他正和船员在监视器上监视着海上的每一处变化。大雾、海风、气温,这些可能制约出海的因素他都要考虑在内,张福来说他也算是一名“船长”,他的生物钟,早已和别人不一样了,深夜12点过后到第二天7点,他都要在屏幕前坚守,而这样的日子,他已经重复了不知道多少天。

深夜出海,凛冽的海风和冰冷刺骨的海水

凌晨4:30,小屋内的船员陆陆续续穿上制服和水靴。1月份的海风,足够将人迎面吹倒,要进入船舱内,则需要在退潮时踩进泥沙里,步行近50米后,才能爬进船舱,而在进入船舱时,冰冷刺骨的海水已经足够没到腰部的位置。寒冷,是采摘牡蛎的船员每天都要面对的问题。

采摘时刻,肌肉记忆般的一整套操作

凌晨5:00,伴随着发动机的轰鸣,采摘牡蛎的渔船到达了海上预定位置。眼前的男人叼着香烟,停止发动机,熟练地调整方向,伸手拿鱼钩钩住生有牡蛎的浮漂,整套动作行云流水,举手投足间颇有些潇洒。他叫卢美新,从事这行已经十几年了。牡蛎一般是春天投放幼苗,幼苗会悬挂在麻绳上,一捆捆地被绑在浮漂上,接下来,就是等待时间的孕育和海洋母亲的自然选择,在这一过程中,人为因素基本无法干预。卢美新也将这一过程描绘为“看天吃饭”。

日出月升,做不一样的“航海者”

凌晨5:30,海浪逐渐平稳,卢美新的工作节奏也加快了不少。采摘牡蛎,先要将浮漂悬挂的缰绳拖至船边,然后用镰刀将两个浮漂之间的牡蛎绳割下,卢美新向我们介绍,一条浮漂一般是40个球左右,也就是80挂左右的牡蛎产出。打捞上船的牡蛎,摆放也有讲究,必须重重叠叠,铺满船舱的每个格子,这样是为了最大程度地利用船舱的空间从而保证收获的效率。

牡蠣内富含海水,携带上船舱后就会积累下大量的海水,严重压舱。为了保证行驶安全,观察舱内的水位线,时时刻刻将多余的积水排出舱外,也是每个牡蛎采摘者的必修课。

“干一行,爱一行”,是卢美新和张福来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采摘牡蛎是一个应季而行,看天吃饭的行当。谈及职业选择时,二人却并不后悔,因为他们也在这一过程中看遍了很多人这辈子都没经历过的风景,日出月升,潮起潮落,与大海为伴,做不一样的“航海者”。

猜你喜欢
浮漂船舱海风
大型集装箱船舱底座结构加强与改进
趁着海风放纸鸢
唐启辉
《海风》
I Spy超级侦探
新型定位浮漂
新型定位浮漂
微微的海风
内河集散船舱口角隅甲板应力分析
船舱流水孔焊接机器人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