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基因融入血脉,齐心协力创建博物馆

2024-04-29 06:14陈虹君
现代妇女 2024年4期
关键词:建桥侏儒战役

陈虹君

湖北武漢有一座博物馆,那是付卓和家人自筹资金创办的。每逢长假,付卓就会带女儿陈卓悦回武汉探亲。陈卓悦,这个脸上稚气满满的小姑娘只要一踏上武汉的土地,就想要去外公付建桥亲手创建的侏儒山战役博物馆。她要听外公讲述祖辈在动荡年代的英勇事迹和博物馆中每一件藏品背后的故事……这一幕对于付卓而言再熟悉不过了,因为她小时候也喜欢听家里人给自己讲那一个个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的红色故事,而缅怀祖辈,铭记他们的英勇无畏,像他们一样永远跟着党走也正是付卓的家风。对这个家庭的每一个成员来说,红色基因流在血液里,刻在骨头里,激励着他们用火一样的热情践行爱党与爱国的实际行动。

深植红色基因,齐心协力创建博物馆

付卓出生于一个红色家庭。她的高祖父70多岁高龄投身革命,曾祖父是一位军人,爷爷傅玉和曾担任新四军第五师第十五旅侦察参谋兼手枪队长,抗战期间参加了著名的侏儒山战役。侏儒山战役历时近两个半月,大小战斗共14次,全歼伪定国军第一师5000余人,击溃伪二师1500余人,毙伤日军200余人,是新四军第五师成立以来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战果最辉煌的一仗,也是新四军在湖北最大的一场战役。在战斗中,傅玉和只身潜入伪定国军第一师司令部,获取了日伪军兵力布防图、口令等重要情报,为战役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付卓的父辈中也有不少人参军报国。她的大伯参加了著名的上甘岭战役,二伯也是抗美援朝的志愿军。从付卓高祖到伯父这四代,他们家有5口人为中华民族独立和新中国成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这些老一辈人的革命故事,付卓打记事起就开始听了。吃饭时,父亲会告诉她新四军不浪费一粒公粮、一根公草;爬当年侏儒山战役遗址傅家山时,父亲会给她讲战时在这个山头上牺牲了多少新四军战士;每年正月初一,付卓一家会到郊区祭祀祖先,拜到谁的墓前,父亲就会把谁的英雄故事讲一遍。付建桥还会带着付卓去给傅玉和战友的遗属拜年。大人们见面时免不了回忆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虽然付卓早已听过很多次,但每一次听都津津有味,心中更是涌出无尽的自豪,因为如今的幸福生活,也有她家人的一份功劳。

后来,当傅玉和与一些战友相继去世后,付建桥心中有了一种强烈的危机感:总有一天,这场战役的亲历者都会离开人世,还有谁能清晰地记得那段历史?他萌生了一个念头——将红色历史保存下来。

付建桥很快踏上了寻史之路。傅玉和的战友们分散在全国各地,有的后来还换了名字,寻找起来无比艰辛。付建桥不远千里四处奔走。30年间,他联系了上千人,从他们本人或亲人那里收集到了史料和文物。

在收集整理资料过程中,付建桥虽然参与了《侏儒山战役》一书和相关电视剧剧本的编写,还和妻子周琳璋合撰了《侏儒山战役之情报战》等文章,但他还想用一种更好的方式展示这段历史,于是创办博物馆的念头冒了出来。

2010年,付建桥十分严肃地告诉付卓,他决定凭借自己的力量,为那场于1941年12月7日打响的侏儒山抗日战役创建一个博物馆。付卓郑重其事地回应父亲:“您放手去做,我一定全力以赴地提供支持。”

付卓那时已在北京参加工作,知道父亲以一己之力建设博物馆困难重重。首要困难自然是资金。付建桥仔细计算过,除了拿出全部积蓄外,还得卖掉一套房。周琳璋和付卓都表示赞同,倒是周琳璋的一些朋友替她感到不值,说办博物馆不是一次性投入,日常运营、维护也需要钱和力,这么辛苦干什么?周琳璋也来自革命家庭,在红色家风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她当然知道老伴做这件事情的意义。她发自肺腑地告诉朋友们:“有国才有家,我们尽力传播红色文化,弘扬红色精神,也是为国家的安定繁荣尽一点儿绵薄之力。”

经过一家人的共同努力,2013年4月2日,武汉侏儒山战役博物馆正式落成并对公众免费开放。里面陈列着新四军胸章、臂章,缴获的日军九七式手雷、日军医疗器械箱……这些展品都无声地讲述着侏儒山战役的那段历史。开馆那天,付建桥数次落泪,付卓知道这是父亲完成红色使命后激动和幸福的泪水。

秉承红色家风,夫妻双双科技报国

付卓是“80后”,虽然出生时爷爷傅玉和早已去世,但在红色家风的影响下,她做任何事情首先想到自己是红色后代。付卓将勤俭节约视作自己应秉持的美德。即使同龄人热衷穿戴各种品牌,她也不生攀比之心。她说:“衣服得体整洁就好,我要把心思放到更重要的事情上。”而这更重要的事情,在付卓看来就是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付卓从小到大都品学兼优,高考时成功考入当时亚洲排名第一、位列世界前茅的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后与武汉大学合并)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本科毕业后,她又顺利考上北京交通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北京师范大学的博士研究生。2010年,付卓凭借优异的履历进入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工作,如今已是自然保护地监测业务的核心人员。

2016年,付卓有幸参与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全覆盖遥感监测,在承担监测、数据统计分析、报告编制以及审核等工作的同时,还要将大部分精力花在进度的汇总统计和问题解决上。时间紧、任务重,但在付卓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最终实现了我国自然保护地监测从点到面、从应急到定期的转变,编制技术报告百余份,为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等提供了有力支撑。

付卓在工作上的努力得到了同事、领导、上级单位的认可,她先后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次、卫星中心“年度优秀”等荣誉7次。

付卓的丈夫陈柏松是她的大学同学。陈柏松的家风也非常严谨,他在学习和工作上总是严格要求自己,在生活上也十分艰苦朴素。裤子磨破了,羽绒服破洞了,他都舍不得扔掉,而是缝缝补补继续穿。得知岳父建博物馆缺钱时,他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全部积蓄贡献了出来。付建桥不忍心要这笔钱,陈柏松劝说道:“我享受着前辈用血肉换来的幸福生活,当然有责任去传承和发扬这种红色精神。虽然暂时买不了房,但建设博物馆是我们这个家庭无法用金钱衡量的精神财富。”

和付卓一样,陈柏松也将科技报国视為己任。他从事的是公路设计软件研发工作,过去这方面的技术多依赖于西方。留学归国后,陈柏松致力于这些卡脖子技术的攻关研发,为构建自主可控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行业生态贡献力量。

都说三观一致的爱情才能诞生最幸福的婚姻,付卓和陈柏松就是生动的证明。在红色家风的耳濡目染下,两人把祖辈英勇奋斗、不怕牺牲的红色精神转化为立足岗位作贡献的无穷动力,始终奋勇向前、迎难而上,攀登着一座又一座科技高峰。

赓续红色血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015年,付卓和陈柏松的爱情结晶——陈卓悦出生了,红色家庭又增加了新成员。抚养这个小宝贝,自然少不了红色故事这道精神食粮。自陈卓悦牙牙学语开始,付卓、付建桥就时常给她讲家中祖辈的光荣事迹,她尤其喜欢听太姥爷傅玉和的战斗故事。傅玉和是冬天出生的,很多人都亲切地唤他“冬哥”,所以付卓为陈卓悦定制的简易版侏儒山战役故事就叫“冬哥打鬼子”。

为了让陈卓悦更好地理解红色故事,体会其中蕴含的精神,付卓想了不少办法。对于一些比较晦涩难懂的词汇,付卓努力用通俗的方式进行说明。譬如,花名册,她把它比作学校用到的点名册;布防图,她特地从网上下载了一张,连说带比画地解释。付卓不仅用语言讲,还带着女儿一起表演以战斗故事为蓝本的小品。通常陈卓悦扮演“冬哥”,付卓扮演鬼子、伪军。在惟妙惟肖的表演中,陈卓悦加深了对红色精神的认识。陈卓悦还喜欢画画,“冬哥”的故事是她作品中永远的主题。

耳濡目染之下,陈卓悦现在已经能把太姥爷的英雄故事完完整整地讲述出来,同时也明白了外公创建侏儒山战役博物馆的意义。她主动提出要做小志愿者,每次回武汉都会帮着擦拭展台,为馆边的古树浇水,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如今她已经能和外公一起合作讲解了。

红色家风不仅在付卓家中传承,付卓的伯伯、叔叔、姑姑们也在坚守。他们为侏儒山战役博物馆贡献着自己的光和热。自建馆以来,有几位亲人一直在博物馆里担当志愿者。当博物馆举办大型活动时,远在四面八方的家人都会赶回来帮忙。

付卓一家传承的红色家风也感染了不少来博物馆参观的人。有的第一次来博物馆时是独自一人,第二次会带上家中的老老少少。还有的在博物馆做起了志愿者,为博物馆的运营忙前忙后。付卓说:“这间博物馆已成为我们感悟家国情怀、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动载体。”

侏儒山战役博物馆已开放10年有余,接待50多万名参观者。在“红色传承”回顾展活动月期间,付卓望着亲自担任讲解员正讲得荡气回肠的父亲,心中百感交集。祖辈们用热血铸就了红色传奇,谱写了红色家风;父亲矢志传承红色家风,拼尽全力,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而她也必须努力再努力,和丈夫一起带着女儿沿着红色足迹勇敢前行。

(摘自《婚姻与家庭·婚姻情感版》,本刊有删节)(责任编辑 张芙蓉)

猜你喜欢
建桥侏儒战役
“侏儒”蜻蜓
亚洲象中的婆罗洲侏儒象
卢沟桥建桥八百年
虫儿飞
战役中的你
西夏《黑水河建桥敕碑》文体性质初探
村里的井
侏儒的祈祷
美国建桥评价方案及其启示
备而不发,功不可没——评抗美援朝“第六次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