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粮

2024-04-30 08:15田洪波
传奇·传记文学选刊 2024年4期
关键词:扫帚亲戚人会

田洪波

那年月日子过得苦。

赵建福是响当当的一家之主,粮本上定量最高的人。家里吃粮的事都由他说了算。

日子虽过得苦,总会有亲戚往来。待客那几天,全家人的目光始终在他身上,妻子孙晓梅在饭点时更是眼不离赵建福,做什么吃、吃多少,要等赵建福发话才行。

不是小抠,毕竟谁家都不富裕,都是牙缝里抠食,你不能说我来你家就是为了解馋,就是要填饱肚子,那不现实。尽主家最大的努力就是了,你待我不薄,兴许你来我家我也这样回馈你。

赵建福在这方面拿捏得很好。他不会让家里因来亲戚粮食紧张,也不会让亲戚觉得受到怠慢,往后不愿再来了。

如果让孙晓梅做面食,赵建福就会用盆舀好面,用手捣弄几次,如是三番,觉得差不离了,才会让孙晓梅做。对于米也是这样,赵建福会用手抖,反复抖几次,才两手掸掸,告诉孙晓梅可以了。

这气度不是一般人会有的,除了赵建福。他们全家老少三代六口人,只有赵建福是正式职工,其他人的粮食都属于低定量,孩子每月也就二十四五斤的样子,没个人把舵,真就不行。

去粮店买粮,赵建福指定老二老三去。稍后估摸着排队排得差不多了,他也跟去了,腰后别一把扫炕用的短扫帚。

两个孩子撑开面袋口,等着粮筒出面,那时付粮都是人工操作,粮食从一个敞口的椭圆形薄皮筒里倾倒而出,买家须撑紧袋口,防止粮食外泄。

白白的面像雪一样滑进面袋,开始出得很快,后来就滞住了。滞的也不是很多。一般情况下,付粮人会下意识敲敲粮筒,让滞住的面顺利滑下去,滑干净。或者买家自己动手,抖动几下面袋,带动粮筒出面。对别人来说,这根本不是个事儿。赵建福可不管别人怎样,他把扫帚拿出来,一只细胳膊伸进粮筒,很仔细地往下扫面,一点痕迹也不会留,同时故意问孩子,看干净了没?

孩子们受他影響也很爱惜粮食。平时,米面之类的撒在地上或犄角旮旯里,孩子们也会各显其能,小心地把它们捡拾起来。这时赵建福就会很得意,在院子里高声喊,看看我家孩子!看看我家孩子有多能!

当然了,赵建福偶尔也会用旁门左道弄一点粮,偷着存放在仓房的木箱里,门上加两把锁。

赵建福买了一杆带秤盘的杆秤。他的意志变得坚定,每天做饭前,要把粮食按当天的定量称出来。每次称完,还要把称好的粮食抓回一小把。

孩子们不明白,私下问母亲什么意思。孙晓梅叹口气说,因为大秤进小秤出,如果都按足秤吃,到月底就亏空了,你们就要饿肚子了。

孩子们把父亲比作大英雄,认为他了不起。每次父亲抓称粮食,三个孩子都会围在一旁,眼神专注在秤杆上,然后盯紧父亲要抓回粮食的手。这样的场景,倒似成了家庭欢宴。

日子苦,你家能吃饱,有粮食吃,别人家就未必有这个条件。邻居郝婶有一天就犹豫着来借粮了,身后跟着两个孩子,四五岁的年纪,鼻涕流得很长,眼神怯怯的。她不要赵建福周济,就是借点粮缓冲一下。

于是,称粮的戏码在厨房上演了,这次围的孩子更多,显得更热闹。赵建福称得很认真,到关键时刻,也就是自家孩子认为他们的父亲应该抓回一些粮食的时候,赵建福却没有往回抓,反而多添了几把。郝婶不明其理,一个劲儿地弯腰致谢。

晚上睡觉时,孩子们问起缘故。赵建福眼望天花棚,幽着气说,我就在乎那么点儿粮食吗?谁家不会碰到个沟沟坎坎?睡觉!

孩子们没听出这话里有多少玄机。

〔本刊责任编辑  施晓畅〕

〔原载《当代人》2022年第7期〕

猜你喜欢
扫帚亲戚人会
为什么人会喜欢喝酒
为什么人会抽筋?
为什么人会打哈欠
结对帮扶成“亲戚” 扶贫路上心连心
《女巫的扫帚》
一切交给扫帚
寻找魔法扫帚
远房亲戚
我们是亲戚
比亲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