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考查的实然与应然

2024-04-30 04:42卢婷婷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4年3期
关键词:高中语文

卢婷婷

摘 要 整本书阅读是当下教学和考查的热点问题,但相较于教学而言,整本书阅读测量与评价的研究相对缺乏,亟待探索。从测量与评价中的考试维度出发,通过分析全国卷和自命题试卷近五年高考题中有关整本书阅读的题目,发现有不涉及、不合理等实然存在的问题。明确整本书阅读考查的目的和维度,注意题目设置的一致性、层级性、情境性、开放性、关联性、变化性等,可以为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的考查提供应然的方向性思路。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整本书阅读  测量与评价

2019年,统编高中语文教材投入使用,整本书阅读进入师生视野。近年来,对整本书阅读的研究层出不穷,但更多关注其教学层面,相比之下,“教学评”一体化中测量与评价的相关研究相对匮乏。本文聚焦考试这一测量与评价的主要形式,通过分析近五年全国卷及各自命题地区的高考试题,探求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考查的实然与应然。

一、实然: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考查的现存问题

1.整本书阅读考查的不涉及

笔者分析近五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发现,2019年至2021年均未考查整本书阅读相关内容。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出台使用和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逐渐全覆盖,整本书阅读篇目《红楼梦》作为写作题的背景材料出现在2022年全国甲卷中,而2023年全国卷再次未涉及整本书阅读相关内容。在高考语文自命题地区近五年的试卷中,除上海外大都贯彻对整本书阅读的考查。

根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及时检测和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可以强化学生的行为反应,以达到以考促学的目的,因此考查不涉及整本书阅读相关内容,会使学生缺乏检测整本书阅读成果的契机,从而导致学生阅读动力的匮乏和学习方向的不明,教师也会缺乏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和研究的具体方向。

2.整本书阅读考查的不合理

笔者对近五年高考试卷涉及的整本书阅读内容进行分析,发现存在的待优化之处可分为以下三类。

(1)作为背景凭借的整本书阅读考查。这一类题目的整本书仅作为考查的背景和凭借,而非考查整本书本身的实质内容。例如:

(2022·全国甲卷)22.

《红楼梦》写到“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有一个情节……。有人主张……;贾政认为……,有人即附和……;贾宝玉则觉得……。(材料略)

以上材料中,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结合学习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1]

在这一题目中,看似提及整本书阅读篇目——《红楼梦》的相关内容,实则考查的不是《红楼梦》本身,仅是将该书情节融入写作题中作为背景和凭借,用于引出写作主题。即便未读过《红楼梦》的学生,也可以根据试题给出的阅读材料明确写作的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价值,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效能感下降。

(2)注重知识记忆的整本书阅读考查。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指出,在认知领域中,知识是最低层次的目标,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理智技能与理智能力的五个层次: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2]。而在注重知识记忆的整本书阅读问题中,仅考查最低层次的目标——知识。例如:

(2022·浙江卷)22.(1)另举一个有关孔子与音乐的例子。

(2021·浙江卷)21.(1)孔子“爱人”的志向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以上两道题考查学生对《论语》内容的背诵记忆,限于“知识”层面。长此以往,易使学生误入看复习资料而非阅读整本书的歧途,与整本书阅读教学背道而驰。

(3)偏向阅读理解和文言翻译的整本书阅读考查。这一类问题存在与阅读理解、文言文翻译等题型混淆的现象,即便不阅读整本书,仅通过考试时的理解翻译也可以得出答案。例如:

(2022·浙江卷)21.概括说明第一则材料、第二则材料内涵的共性。

(2020·北京卷)12.(1)请解释“生而知之者”与“不知而作之者”。

以上題目均考查材料理解能力,如若进行当场的片段式阅读理解即可作答并获得高分,学生又怎愿埋头于纸堆,日积月累地阅读整本书呢?长此以往,学生将认为整本书阅读就是做割裂似的阅读理解和枯燥的文言翻译,而花费大量时间阅读整本书是不必要的。这将对整本书阅读教学造成消极的导向作用。

综上,整本书阅读考查的部分试题目前存在不涉及和不合理两方面的问题,即整本书阅读考查的实然状态尚不可观,需要探求其应然路径。

二、应然: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考查的有效路径

1.追溯源头:整本书阅读考查的目的

语文课程评价强调多方面作用,包括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选拔等[3]。高考由于对教学具有导向作用,所以具有选拔和甄别功能的同时,应兼顾检查、诊断、反馈和激励等作用。

以此为导向,可以将整本书阅读教学考查的目的确定为三个层次。最浅层目的是检验整本书阅读成果,其次是生发学生新的思考,最终目的则指向促进整本书阅读的教和学,成为一种“促进学习的评估”[4]。

2.探求本质:整本书阅读考查的维度

明确了整本书阅读考查的目的是为了检验成果、生发思考、促进教学,还需清楚检验什么成果,生发什么思考,促进哪些方面的教学,即探求考查的维度。根据“教学评”一体化的观念,从“教学考”的一致性来观测,考查的目标和内容应追溯到教学的目标和内容。

对语文课标“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目标和内容进行总结,可以将教学和考查的维度分为内容和方法。首先,在内容维度,课标按照长篇小说和学术著作进行了二分,长篇小说整本书阅读的目标与内容涉及人物、场景、语言、主旨、艺术价值等方面,学术著作的目标与内容包括对作者观点、学术思想、语言特点、论述逻辑、学术价值等的把握。其次,在方法维度,阅读方法的目标与内容包括掌握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善于运用目录、序跋、注释等要素,学会检索背景、作者、评价等材料,以辅助阅读。

3.明晰思路:整本书阅读考查的题目定位

在明确了整本书阅读考查目的和维度的基础上,命题者在命题时要明晰思路,注意题目设置的一致性、层级性、情境性、开放性、关联性、变化性,由此才能真正检验整本书阅读成果,促进教与学。

(1)具备一致性的题目:材料与问题适切相关。题目设置要关注“所选试题载体所蕴含的问题与题目所指向的问题是否匹配”,即材料和问题之间要具有本质联系,指向一致。

何为指向一致?可将2022年全国甲卷作文题作为反例来谈。以《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情节为载体的写作题,所给片段的原文实为“原来众客心中早知贾政要试宝玉的功业进益如何,只将些俗套来敷衍。宝玉亦料定此意”[5]。可谓是一场所有人都心知肚明的“表演”。这样的俗套敷衍和写作要求中所说的“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实不相符,脱离了曹雪芹原意,即材料与问题之间缺乏一致性。

这启示命题者要对整本书内容有充分把握,对命题定位有准确认识,从而用“真材料”设置与之适切相关的“真问题”。

(2)具备层级性的题目:关注更高层次的能力。具备层级性的题目应该注意对各层级能力的递进式考查,关注多样能力的融合转化。历年高考的部分试题注意到了这一性质。例如:

(2022·北京卷)15.(1)除了《红楼梦》外,这里还提到了小说另外四个书名。请从中任选三个,解释这些书和作品内容有何关联。

(2)小说第五回中,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时听到的仙乐套曲就叫《红楼梦》。今天的通行本也多以《红楼梦》为书名。结合作品内容,谈谈《红楼梦》作为书名的合理性。

此题考查的是对名著基本内容的掌握和理解,但没有刻板地考查某一层级的知识,其题干可以提炼为“解释关联”和“谈谈合理性”。对关联的解释关注到了知识、领会、分析、综合四个层级的能力,对合理性的看法则关注到了知识、领会、分析、综合、评价五个层级的能力。即该题综合考察了各层级能力,并实现了递进深化,可以作为整本书阅读命题的借鉴。

(3)具备情境性的题目:情境中的整本书阅读成果检验。语文课标提出了“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的命题建议。整本书阅读试题同样可以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呈现阅读成果。例如:

(2022·上海秋季高考)2.某学生小组改编“宝玉挨打”的情节参加《红楼梦》演出,他们力求台词符合原著中人物的身份与性格。以下台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黛玉对宝玉说:早就对你说过,你真是执迷不悟啊!

B.宝钗对宝玉说:这次活该你挨打,就是自食其果!

C.贾母对贾政说:你想想,你父亲是怎么管教你的?

D.王夫人对贾政说:我现在就死给你看,一了百了!

这道题目的考查点是对《红楼梦》人物的理解,但没有直接考查人物形象,而是创设了双重情境——戏剧改编和演出、“宝玉挨打”,以及在情境中完成为人物选择符合性格特点的台词的任务。这样的考查方式和内容,若仅凭背诵记忆《红楼梦》人物形象知识点则无法作答,只有在真正的整本书阅读中感受和理解人物性格的丰富性,才能进行转化输出,正确作答。

(4)具备开放性的题目:尝试论述、评论、微写作等方式。语文课标在命题和阅卷原则中提出“多设置主观性、开放性的题目,展现学生智慧,鼓励学生发挥和创造”。具有开放性的题目是呈现学生阅读成果的载体,整本书阅读的开放性试题可以有多种形式,比如围绕某一主题进行论述、评述、微写作等等。例如:

(2021·北京卷)22.微写作。文学名著中常有让人心生遗憾又给人启迪的人物。请从《红楼梦》《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中选一个人物,谈谈他为何令你感到遗憾,又给你怎样的启发。

这一题目对整本书阅读的考查由阅读转换到了写作,唯有读过、读懂并读出自己的意味才能写得充分。该类题目具有开放性的特征,教师在评分时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同时为规避学生在阅读中仅选主要人物进行浅层次阅读和记忆的情形,教师阅卷时应着眼于学生作答内容的层次和深度,以至于能够准确检验和反映读过、读懂、读出意味三个层级的整本书阅读成果。

(2023·北京卷)22.微写作。文学社社刊拟开设“花开纸上”读书专栏。请从经典文学作品中选一个与花卉有关的场景,从自己的感受出发,写一段短评。

2023年北京卷的这道微写作题甚至没有限制阅读篇目,让学生从经典文学作品中自选,这提高了试题的开放性和学习的自主性。同时,其聚焦的点又极小——与花卉相关的场景,这就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细节捕捉和感知能力提出了要求,引导学生在品鉴细节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试题的开放和聚焦的精准构成了张弛有度的开放性题目。

(5)具备关联性的题目:加强各整本书阅读篇目间的关联。语文课标高考招生录取的依据中提出“能比较两个以上的文学作品在主题、表现形式、作品风格上的异同”。整本书阅读与整本书阅读之间的关联具有可能性和价值性。例如:

(2023·广东六校联考)3.下列选项中与《红楼梦》所体现的“真正之悲剧”有所不同的是( )

A.《孔雀东南飞》      B.《哈姆莱特》

C.《雷雨》            D.《邊城》

该题在考查对《红楼梦》“真正的悲剧”理解的同时,巧妙联结课内选文或著作,在比较中考查学生对各选文、各整本书内容思想的理解,以此使学生在思维逻辑层面形成互相交织的阅读网络。这可以为整本书阅读考查提供思路参考。

(6)具备变化性的题目:非固化、多维度的题目设置。语文课标中的命题和阅卷原则提出,“试卷结构和测试形式不应固化,以避免形成新的应试模式”。前文提到了整本书阅读长篇小说和学术著作均包含不同的维度,但是在实际的考试中仍然限制在对部分要素的考查上,如人物、情节等,而且相较于以《红楼梦》为代表的长篇小说,以《乡土中国》为代表的学术著作的考查较少。所以,设置题目时可以对其他要素,如长篇小说的主题思想、语言特色、艺术价值,学术著作的论述逻辑、学术思想、学术价值加以注意,并着力探索现今较为缺乏的《乡土中国》的整本书阅读考查。除考查阅读内容外,还可以进行对阅读方法的考查。例如:

(2023·上海春季高考)11.请立足你的阅读经验,结合相关文本内容,把下面这一则学习建议补写完整。(5 分)

阅读不同文体的作品,我们要选择恰切的方法。假设你要理解“熟人社会”这一文化现象,面对《红楼梦》,合适的方法是梳理人物关系,如发现家业萧条的刘姥姥能够进入钟鸣鼎食的贾府是基于其女婿家祖上与金陵王家连宗认亲,进而理解这一现象;面对《乡土中国》,合适的方法是(1)_________,如(2)_________;面对《屋舍》这篇散文,合适的方法是(3)_________,如(4)_________。

此题立意新颖,将阅读方法和阅读内容紧密结合,既把读什么和怎么读融为一体,又实现了与多篇文本或多本书的关联,能够让学生以所学内容为依据,将思维中缄默的方法付诸笔下,明确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阅读方法,也将对今后的阅读起到指导作用。

4.整本书阅读考查的框架设计

以上所梳理的整本书阅读的考查目的、维度和题目设置的定位,属于平面的条分缕析,笔者设计了一个整本书阅读考查框架(见图1),以便直观呈现整本书阅读的考查目的、考查维度和题目定位,以期读者可以对整本书阅读考查有更清晰的理解。

如图所示,左侧为整本书阅读考查的目的,层层递进的三个方面包括检验成果、生发思考、促进教学;中間部分为整本书阅读考查的维度,可以从内容角度出发,针对不同的文本类型考查不同内容,还可以从形式角度出发,考查阅读方法;右侧为整本书阅读考查的定位,注意题目设置的一致性、层级性、情境性、开放性、关联性、变化性。以此形成的整本书阅读考查整体框架,能为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考查提供应然的方向性思路。

由此可见,虽然教育界目前对整本书阅读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对它的考查从实然到应然还有一定距离,需要命题者、教师共同实现这一跨越。当然,本文所探讨的整本书阅读考查问题只是属于教学测量与评价中的考试部分,并非全部,同样需要去关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性评价等,以推动“教学评”一致性在“评”这一维度上得到完善。

参考文献

[1]2022年高考作文试题(新高考Ⅰ卷、全国甲卷、天津卷)[J],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2022(6):33.

[2]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0:3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44.

[4]钟启泉、崔允漷.从失衡走向平衡:素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187、362.

[5]曹雪芹、高 鹗.红楼梦[M],北京:中华书局,2009:111.

猜你喜欢
高中语文
论“读写结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语文教学中微课的应用探索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探讨德育教育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探讨德育教育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分析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研究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