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有个罗老师

2024-04-30 04:28马逍遥
读者 2024年9期
关键词:奏章节度使老师

马逍遥

唐宣宗大中六年(852年),长安城的考生中出现了一张新面孔,几乎每一个看到这张脸的士子心里都多多少少有些开心。

他们觉得,原来和这位仁兄相比,自己还是蛮帅的。

更悲惨的是,这位仁兄自此次科考后,又连续考了九次,前后历经十几年,就是没能金榜题名(十上不中第),人送外号“淘汰郎”。

于是这位仁兄一赌气,干脆连名都改了:他原名罗横,现在叫罗隐。晚辈喜欢称他“罗老师”。

这就是罗隐,大唐诗坛最后一位个性鲜明的重量级诗人。

罗老师的诗写得很直白,风格很接地气,比如“今朝有酒今朝醉”“为谁辛苦为谁甜”等,读者一看就明白,又能引起强烈共鸣,因而很容易流行。

凭借过人的才华,罗老师出道不久就收获了大量粉丝:只闻其名不见其人的粉丝。若见其人,这些粉丝的态度立刻转变,因为罗老师的颜值很低。

据说宰相郑畋有个女儿,肤白貌美,还有极高的才情,酷爱吟诗作赋。某次,郑畋的女儿读到罗老师的“张华谩出如丹语,不及刘侯一纸书”,瞬间爱上了罗老师。她幻想罗老师一定是个器宇轩昂、风流倜傥的花样美男。结果在一次家宴中,她在屏风后窥到罗老师的相貌,当场决定再也不爱他了。

罗老师相貌究竟如何,实在不好考证。但有一点可以确定,他的脾气实在刚猛,丝毫不懂妥协。表现在科举考试中,就是在答题时屡屡跑题,还总是写那种讽刺意味极强的文章,被考官们嫌弃。

换句话说,罗老师并不是没有才,如果按照考试要求认真作答,根本用不着做奋战十几年的复读生。

有次投考,长安一带大旱,唐懿宗下诏征集民间大师作法求雨,罗老师在考卷上吐槽起来:“水旱灾害是上天降下的警示,凡夫俗子哪能解决!为今之计,只有请圣人用心祈祷,尽心政务,才有可能减轻灾害。征召民间那些骗吃骗喝的方士,只会让世人耻笑!”

这样直白地批评朝政的考卷,肯定会被判不及格,然后被扔进垃圾桶。

连败连战,连战连败,罗老师受了很大刺激,以致他在讽刺朝廷、针砭时弊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他同情贫苦百姓而作《蜂》:

不论平地与山尖,

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他批评当权者误国而作《西施》:

家国兴亡自有时,

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

越国亡来又是谁?

放飞自我的罗老师还写了一本名叫《谗书》的小品集,里面的文章大多是有感而发的刺时讥世之作。

整本《谗书》,中心思想就一句话:别人写书是为了得到荣誉、富贵,我写书则是因为穷困潦倒,仅仅是为了抒发抑郁愤世之情。

当《谗书》被送到唐懿宗手里时,唐懿宗叹了口气:“这小子,没救了!随他去吐槽吧,朕懒得理!”

连续考了十几年,罗老师累了,也对朝廷失去了耐心。他决定休息,就到九华山上隐居。

此时,大唐王朝正被黄巢疯狂攻击,风雨飘摇。

罗老师没想到,盛世不吃香的他,到了乱世,一下就变得抢手了。

魏博节度使罗绍威喜欢文学,又与罗老师是同宗,索性对外宣称,罗老师是自己的叔父。他还模仿罗老师作品的风格,搞出一本诗集,取名《偷江东集》,也就是“偷罗老师诗文集”。

平卢节度使王师范也很崇拜罗老师,经常派人送钱送物,只求罗老师赏脸赠诗。每次得到罗老师的诗作,王师范总是爱不释手,在宴席间当众诵读。

五十五岁那年,罗老师嫌中原太乱,就到扬州投奔淮南节度使高骈。没想到高骈是“外貌协会”的资深会员,嫌罗老师其貌不扬,招待宾客时不让他露面。

罗老师在扬州待不住,转而投奔镇海节度使,即后来的吴越国主钱镠。

罗老师和钱镠虽是同乡,却也吃不准钱镠的态度。万一钱镠和高骈属于同类人,他这不是去找难堪吗?

保险起见,罗老师给钱镠写了首诗,把自己比作汉末狂士祢衡:“一个祢衡容不得,思量黄祖谩英雄。”

钱镠见诗,果断回了一封信:“仲宣远托刘荆州,盖因乱世;夫子乐为鲁司寇,只为故乡。”

你是祢衡,我却不是黄祖。来吧,兄弟,这里将是你最理想的故乡!

确认过眼神,罗老师终于遇见了对的人。钱镠二话不说,直接将其聘用为幕府掌书记。

在钱镠的幕府,罗老师毫不拘束,一言不合就嬉笑怒骂,甚至写诗戏弄钱镠做过私盐贩子的黑历史。

面对越老嘴越毒的罗老师,钱镠并不怎么计较,顶多笑着来一句:“别再戏弄我了!”

而且,钱镠还多次向朝廷上奏,为罗老师求官。朝廷碍于节度使钱镠的面子,先后晋升罗老师为镇海节度判官、盐铁发运使、著作郎。

另一边,罗老师也在尽力报答钱镠的知遇之恩。在刚晋升为节度使时,钱镠命令幕府的秘书起草谢恩奏章。这帮人搜肠刮肚,在奏章中用尽华丽的辞藻,描述浙西地区的富庶。

奏章写好后,钱镠拿给罗老师,请他做最后的审定。没想到罗老师看完奏章,不屑地撕了个粉碎。

钱镠不解:“人家费尽心力写好的文章,你直接撕了,什么意思嘛!”

罗老师嗔怒道:“这帮秘书,读书都读傻了!如今战火初停,朝中大臣必然急于贪污受贿,他们还极力宣称我们藩镇有钱,你说是不是傻!我认为与其露富,不如哭穷。”

钱镠很赞同地点了点头,让罗老师重新起草奏章。

还有一件事,当时钱镠全力营建城防,抵御外敌入侵。有一次,钱镠率幕僚巡视新建的杭州防御工事时,得意扬扬地吹嘘:“百步一楼,杭州城固若金汤了!”

罗老师不出意外地站出来告诫钱镠:“楼不若内向,祸起于萧墙。”

果然,武勇都指使徐绾、许再思趁钱镠外出巡视之机在杭州作乱。若非出发前听从罗老师的意见留下重兵守城,钱镠的老窝估计都要被人端了。

晚年的钱镠想放纵一些,享受生活,可架不住罗老师在一旁疯狂吐槽。

鉴于罗老师的火力太猛,钱镠只好继续憋着,努力把藩镇经营好。

唐昭宗天祐元年(904年),朱温弑杀昭宗李晔,篡唐之心已明。

为了拉拢藩镇,得到支持,朱温封钱镠为吴越王,世袭罔替。

昭宗被弑的消息传到杭州,钱镠找来罗老师商量对策:“朱温看来是要篡夺大唐的江山了,我们该何去何从?跟随他吗?”

“奈何交臂事贼,为终古之羞乎!”罗老师急切地建议钱镠起兵讨伐朱温,给昭宗报仇。

钱镠自然不会傻到拿鸡蛋撞石头,但他对罗老师的异常反应很是好奇:“老罗,你咋那么大火气呢?朱温杀了唐朝的皇帝,杀了那批朝中重臣,你不应该生气呀!他们给过你什么?你过去不一直是批评朝政的‘毒舌男吗?”

朝廷虐我千百遍,我待朝廷如初恋。罗老师深知钱镠不会出兵,他只有写诗,也只能写诗:

屈指不堪言甲子,

披风常记是庚申。

甲子、庚申,一是年份,一是日子——昭宗被弑的日子。

谁能想到,过去讽刺朝政最猛烈的人,最后反而表现得最忠诚、最激愤。那些所谓的当朝重臣,却大都投靠了朱温,见风使舵,忘恩负义。

这实在是悲哀。

六年后,七十七岁的罗老师病逝。临终时,钱镠前来探望他。看着这位一生放荡不羁爱吐槽的大义之人,钱镠不禁泪眼婆娑,当场写了一首诗,算是对罗老师最后的评价:

黄河信有澄清日,

后代应难继此才。

是的,历史上只有一个罗老师,他守住了真性情,活出了真自我。

其实,世人根本没能看懂罗老师。

一提到他,大部分人都会想到那首《蜂》,或是那首自嘲之作《自遣》:

得即高歌失即休,

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

明日愁来明日愁。

这些后世知名度颇高的诗,并不能完全体现罗老师的性格。

真正能体现罗老师性格的诗,也许很多人并没读过。这是一首名不见经传的诗,名为《小松》:

已有清阴逼座隅,

爱声仙客肯过无。

陵迁谷变须高节,

莫向人间作大夫。

所谓“陵迁谷变”,就是指时局越是激烈动荡,越要守住高洁的真性情。去做山松,孤高地屹立于孤山,切莫与污浊的世道同流合污。

愤世嫉俗、大肆批判的背后,是罗老师对国势日衰的忧虑,对官场混浊的痛恨,对尸位素餐的愤慨,对黑暗现实的抗争。

用纯粹的文字舒展个性,用锋利的话语警醒朝廷,用真挚的情感热爱国家,这是罗老师最真实的性情、最温暖的告白和最圆满的结局。

(醉 饮摘自太白文艺出版社《唐时华韵:大唐才子的别样人生》一书,本刊节选,肖文津图)

猜你喜欢
奏章节度使老师
戳中皇帝的笑穴
钟章法作品
唐末五代宋初定难军节度使王爵研究
敦煌归义军节度使承袭制度研究(上)——张氏归义军节度使的承袭引发的有关问题
唐末至宋初定难军节度使及其僚属的兼官与带职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目不识丁
沉文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