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思想惯性,是生活的另一种选择

2024-04-30 04:19杨欣闽
星星·散文诗 2024年4期
关键词:星斗天街蝗虫

杨欣闽

张作梗的这组《时间之歌》,瞬间让人想起西班牙超现实主义大师萨尔瓦多· 达利的经典画作《记忆的永恒》。清冷空旷的海滩上,似马非马的怪物躯体,枯断无叶的橄榄树,凌乱的人体残部,几只融化至柔软的钟表,达利用这些离奇的形象和细节创造出一种幻觉中的真实感,如此有趣的景象源自现实生活又超越现实,人们体验到的是脱离现实世界的另一种秩序之美。

同样,张作梗在人们熟悉的日常生活经验和世间万事万物运行的常态中,裂变出生活表象之下时间的另一种样态。诗人笔力扎实稳健,思绪恣肆从容,人们看到流畅而精细的时间妥帖蕴藉地流布在万事万物中间,各行其道,偶尔在动人的诗意光泽中闪现出冷峻的锋芒。

张作梗正是通过诗人这种“半神”式的自我意识和实践能力成功地将日常生活中时间的思想惯性一丝一缕有序地抽离出来,传递出复杂多元的思想感受,如“星斗掉进碗里。我们仰脖喝进它们;喝进飞舞在我们村乡上空的蝗虫”(《星斗掉进碗里》)。仲夏乡村夜晚的时间迷离而梦幻,星斗落入碗中,蝗虫空中飞舞,农家院落里艾香袅袅,人们所見的时间是俗世里的安居,而诗人却一眼看穿了作为哲学要素的时间,它早已异化生境,就在青烟飘散的间隙,在蝗虫振翮的金属声里,在饥肠辘辘的梦境里,无一不是时间在另外思维空间里呈现出的影像,成为现象学,成为诗人递交给人们张看生活的多棱镜。

这种敏锐的捕捉,基于诗人对世间万事万物专注而深情的凝视,带着主体训练有素的内化和洞见,如“那些打灯笼在天街游玩的孩子,人间一日,天上千年,转眼已长成街头摆摊的流动商贩”(《冬夜:读<天上的街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时间的思考始终是具象的,为人熟知的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法国著名学者朱利安称之为“具象精神”,即在事物的具体变化中展现时间的存在。天街里游玩奔跑的孩子,转眼变成流动的商贩,人间和天上时序的对比,诗人内心的悲悯和嗟叹被不断地推动,叠加,此时才隐忍又动人地倾泻而出。再如“莫哭,太阳下的雪孩子。为了积攒一座坟冢,人往往得辛劳、奔波一生。慢慢,在他人的遗弃中,你就会明白,尽管来自虚无的天空,你终得在大地寻到归宿”(《雪孩子》),具象的雪阐释出抽象的人的生命意义和本质,有别于传统诗论中的引类譬喻,或者托物比兴,在现代性的语境中,雪与人之间存在的时间的思想惯性被有效拆解,清晰可见其中时间与哲学的相互撕扯与抗衡。

张作梗精熟于时间的思想惯性,一系列世相和情绪思考,把时间哲学和生命存续关联起来,不仅仅代表了心物同一,更重要的是,由物形之观,心之思,抵达物性之觉,处处无我,又处处有我,遍地珠玑的抒情背后,是对时间抽象性的延展和注释,挖掘到同源生活表相中,从属于时间具象的不同表现层次。依据公元3世纪王弼的说法,这是“两种时”,即“未形未名之前,以及有形有名之时”,就像老子说的“道可道,非常道”一样,时间的思想惯性是没有起始和终结的,它只是人们对生活的另一种选择。

猜你喜欢
星斗天街蝗虫
登观星台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你真的认识蝗虫吗
天街
都2020年了,人类为啥还拿蝗虫没辙?
秋夜辞
在高高的山岗眺望
人多势众的蝗虫
过骊山
蝗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