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警部队船艇无人化智能化军事运输体系的研究

2024-05-01 06:22段晓曦杨宏刚
中国设备工程 2024年6期
关键词:船艇武警部队无人

段晓曦,杨宏刚

(武警士官学校,浙江 杭州 311400)

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加强军事治理,巩固拓展国防和军队改革成果,完善军事力量结构编成,体系优化军事政策制度,实施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重大工程,建强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依法治军机制建设和战略规划。随着建党100 周年、建军95 周年等一个个历史关口的到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在逐渐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军队是新时代新发展阶段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的战略支撑,而无人化智能化军队保障体系是建设和巩固国防军队路上必不可少的一环。新形势下,《武警法》《海警法》等法律法规性文件对武警部队的职能使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武警部队在沿海等地值勤安保任务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革。为深刻保障战斗力,优化资源配置,确保2027 年实现建军百年奋斗目标,武警部队船艇应结合自身特色,坚定贯彻战略要求,推动无人化智能化军事运输。

1 无人化智能化军事运输发展的时代背景

1949 年1 月10 日,淮海战役结束。据统计,仅为支援淮海战役,动员起来的民工累计即达543 万人,向前线运送1460 多万斤弹药、9.6 亿斤粮食等军需物资。陈毅曾深情并形象的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70 多年后的现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不断推进,军事运输不仅仅局限于弹药跟粮食,尤其是对武警部队而言,长时间驻守值勤、外出执行任务对物资保障要求更高。结合其特性,总结出以下几点。

1.1 装备运输

未来海上中远距离作战,我军必须加快提升一体化联合保障能力,增强自身保障能力,合理利用无人化智能化军事运输装备提升持续作战能力。运输投送是武警部队船艇最亟需、最迫切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利用无人化智能化装备进行运输投送保障,能有效解决装备物资补给不及时的问题,打通由陆地到水面装备物资补给的“最后一公里”。如中国大疆公司T40 无人机搭载有源相控阵雷达,超高清摄像头和自动地形扫描系统,同时可携带50kg 装备,可轻松完成码头、港口、锚地等值守区域军事运输任务。美军早期研制出的“大狗”机器人,可以携带150kg 重的装备和物资在崎岖的路况中穿行,可为岛礁等地值勤的人员随时提供物资补给。

1.2 维修运输

武警部队遂行任务时,战场广阔、隐蔽困难、机动时间长,假设敌方总体作战指导实施非常规战,即以海上作战行动加空中支援的方式配合岸上要塞作战,船艇装备将会遭受海陆空综合火力打击,造成穿孔、破裂、变形等甚至船体重损等问题,严重影响船艇正常航行,造成战斗力丧失等问题。由于双方对抗强度大,加之海上这种特定作战环境维修不便,装备损坏特征变得复杂多样,损坏的程度更严重,受损船艇长时间搁置后,大大增大了现场维修难度和战后送修难度。如果能及时利用无人化智能化军事运输装备将维修件送到待维修船艇上,加快在海上现场抢修进度,或者是利用无人拖船将失去控制的船舶拖回船坞修理,则会尽可能小地减少战斗力损耗与非战斗减员情况。

1.3 能源运输

船舶在航、锚泊时都需要燃料,没有燃料就无法执行任务,无人化智能化军事运输能实现快速、直达、高效的能源供应,是保障部队作战打仗的重点。如需根据相关要求,实现24 小时不间断巡航,则对能源补给的要求极高,可依靠无人化智能化军事运输实现能源补给。如美军研发的无人化油料保障系统可以实现无人机加运油、无人机巡线和无人油料技术保障等功能。

1.4 伤残运输

组织高效、及时的战场救助也是保障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环节。武警部队船艇执行任务时面对强敌时承担的任务分类广、难度大、专业性强、危险系数高、对抗强度大,在水面上,一旦出现人员落水、受伤等情况就需及时救援、救治,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严重制约了部队战斗力和持续作战的能力。国内已出现先进的水上无人化智能化装备能够实现对伤员的快速搜索、救护和转运后送等抢救任务。此外,当出现洪涝灾害时执行抢险救援任务,武警部队船艇也可利用此类水上无人化智能化装备完成对被困人员的搜救。如珠海云洲公司联合成都蒲江、广东清远等地举办了水上综合应急救援联合演练,展示了水面救生机器人及水面移动救生担架床,取得了良好的抢救效果,体现了无人化智能化救生装备操控简单、航行精准等优点。

2 无人化智能化军事运输装备对武警部队船艇的影响

随着无人技术的不断发展,无人化智能化军事运输运用范围和领域也将越来越广泛。未来的无人化作战将朝着主角化、自主化、协同化等方向发展。

2.1 由作战保障向参战主角转变

打仗就是打后勤,尽管军事运输装备没有主战装备引人注目,但后勤工作更庞大、更细致,对战场影响也更大。目前偏向智能化、网络化作战,大量的物资装卸、运输投送、医疗救治、装备维修,甚至临时警戒,都需要完整的军事运输体系来实现,无人化智能化军事运输的地位也将从后勤保障这样的“配角”逐渐成为战场“主角”。

2.2 由遥控和半自主控制向全自主控制转变

无人化智能化军事运输装备的控制方式集中体现了其先进程度,当前的无人化武器装备以遥控和预编程控制为主,尚属智能化水平较低的控制方式。随着微处理器存储容量和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的不断提升,未来的无人化军事运输装备将能够在复杂多变的战场上,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自主决策、采取自主行动,成为与有人作战系统密切配合的“战友”。

2.3 由独立作战向协同作战转变

随着无人作战系统通信技术难题的逐步解决,网络化的通信方式也将改变无人作战系统的作战方式。在未来战场上,将会出现从小编队到大规模的协同作战。尤其将会实现陆、海、空、天等各型无人兵器进行的自主协同作战,这是将战争由有人向无人转变的关键一步。

3 无人化智能化军事运输装备在武警部队船艇建设的需求分析

3.1 无人化智能化军事运输装备的预测性需求

无人化智能化军事运输装备应用于船艇是在当前被装精准申领系统的启示下,能在物联网、“5G+”等信息条件支撑下,将保障系统、保障调度、保障平台与一线部队相结合,在重要港口、河道、码头等处建立基地,能达到由点到面,全面覆盖的目的。岸上基地要确保全面掌握当前仓库储备数量与状态,实现岸海稳定互通、信息自动传递、态势资源共享、力量随域接入。

3.2 无人化智能化军事运输装备的精确性需求

武警部队船艇执行任务虽然多在水域上,但不会距离陆地过远,且都持有定位装置、通讯装置和AIS 等观通设备,这些装置能让我们在使用无人化智能化军事运输装备进行协助时更精确,能保证在合适的时间、适当的地点,提供相应的支援,合理分配保障力量和资源,运输物资、伤员,解决前线战斗的后顾之忧。

3.3 无人化智能化军事运输装备的时效性需求

运输投送、装备维修、能源补给、战场抢救都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无人船、无人机由于其载重较少、设计较新,通常航速较快,2017 年问世的“天行一号”无人快艇航速能达到92.6km/h,超过50 节,2018 年“长海001 号”无人艇最大航速可达80 节,均能较好地满足时效性需求。此外,无人艇体积小,目标隐蔽,敌方拦截难度大,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精准地完成各项保障任务。

3.4 无人化智能化军事运输的针对性建设需求

无人化智能化军事运输中人机混合与无人自主组网编队协同是其主要形式。在未来建设中,无人化智能化装备会越来越多装备于我军,并应用到各个领域,可根据不同的任务需求针对性加强装备需求建设,构建以任务为牵引的系列化、体系化装备体系结构,形成能适应未来无人化智能化军事运输装备需求,在不同水域、不同任务、不同气候条件下均能针对性完成军事运输的要求。

4 加强无人化智能化军事运输装备体系建设的措施

无人化智能化军事运输的发展,必将使部队保障体系发生根本性变革。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强军思想,紧跟时代发展,聚焦建设发展新目标,着眼使命任务新要求,在新起点上加快无人化智能化军事运输,确保更好地履行职能使命。

4.1 分析制胜机理,明晰发展思路

(1)做好顶层设计。在新一轮国防和军队改革中,武警部队装备体系得到了长足发展,尤其是海警部队,无人化智能化军事运输装备发展应着眼全域,融入全军无人化智能化军事运输大体系中,并能在一定情况下服务全军,强化统筹引领,坚持体系发展,确立远期中期目标,长足用力,持续推进技术的突破,以基层需求为牵引,以院校、研究院为依托,以军民融合优势民营企业、军工集团为主力,加强无人化智能化军事运输体系研究,为发展无人化技术装备打下坚实基础。

(2)加强需求论证。科技发展带来对抗方式变革,必须破除当前军事运输惯性思维,围绕战场信息收集、物资运输、兵力运输等任务,研究人员应下沉基层调研,深入开展装备需求论证研究,摸清当前武警部队任务需求。

(3)突出分析模拟。战时,为提升船艇生存和保障能力,船艇装备保障力量应由建制力量、地方动员力量及预备役力量等混合编组,通过平时联训达到战时联保目的,不断实现综合保障局面。对此,要强化联合保障训练。充分利用改革调整和建设转型的契机,转变保障观念,摸清力量底数,盘活维修资源,理顺相互关系,将船艇无人化智能化军事运输纳入实战化演练全过程,真正全要素实装实训实练,同时,从制度、机制、平台上构建演练评估体系,查缺补漏,补齐短板,建强体系。

4.2 厘清能力需求,营造发展环境

可以预见,未来无人机编队、无人机组网、无人机协同都将成为核心技术,未来战争形态、作战方式、战※争规则也将发生颠覆性变化。无人化智能化军事运输发展涉及侦察、定位、探测、导航和控制等多项技术的发展,目前,无人机在飞行半径、飞行高度、侦察探测距离、侦察与打击精度、续航时间和稳定性等方面,以及无人船在装载物资后航速、航迹、定位精度、吃水、船舶漂心、浮心等方面硬性指标均没有制定相应的标准,也都有很大的研究空间。面对这一挑战,必须从全局和整体上筹划部署,深入贯彻军民融合政策,加快无人化船艇研制、生产、投用进度和环境。

4.3 握住建设重点,健全协同机制

目前,武警部队无人化智能化设备装备较少,还处于起步阶段。无人化智能化装备的特点是造价高、更新换代快、对抗性强,因此,一方面,需要大量的人才着眼于无人化智能化装备的开发与研制,充分以院校、研究院为依托,大力发展无人技术,快速与传统装备拉开档次。另一方面,可以在警士院校教育加大培养力度。

(1)技术人才培养。应瞄准未来信息化战场,不断提升无人平台研发水平和协作能力,并注重储备无人化智能化军事运输设计、制造、维护等人才,使无人作战力量专业技术人才形成规模、形成梯队;各级应以实战为标准,不断壮大无人作战力量创新研发队伍、技术论证队伍、维修保养队伍,推动无人作战力量可持续发展。

(2)操纵人才培训。应按无人平台类型规范操纵培训标准,在提高单装操纵能力的同时,突出操纵人员战术素养、协同意识培养,赋予无人化作战平台“活的灵魂”。

猜你喜欢
船艇武警部队无人
本刊编辑部专访广东凯力船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钟永强
江龙船艇:业绩与产能双增长
考虑浮绳联结的双无人船艇系统协同控制策略研究
无人战士无人车
反击无人机
诗到无人爱处工
江龙船艇创新能力突出的船艇制造专家
无人超市会流行起来吗?
武警部队抢险救援后勤保障应重点把握的问题
天津港“8?12”事故抢险救援对武警部队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