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鱼

2024-05-01 09:03蔡盛
散文选刊·下半月 2024年4期
关键词:鲤鱼高山李白

蔡盛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如诗如画的琴高山出了名,自然也少不了“高”人。

战国时期,赵国有个名叫“高”的人,弹得一手好琴。或琴韵如泉、声声绕梁,或山川奔涌、高亢震撼,或浸入骨髓、泾渭分明……琴声入耳,仙乐飘飘,“高”因琴而名,世人称之为“琴高”。

琴高没给赵王弹琴,却做了宋康王门客。可是,好景不长,宋康王成为“末代皇帝”。他死后,琴高转行江湖,在砀郡一带漫游200 多年,走南闯北地播撒长生不老之术。

大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是永恒的,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有着修道成仙理念的信徒都想拜一个好师傅,占一个好山头,据一方宝地,得“天时、地利、人和”,那是他们求之难得的好事。琴高棋高一手,先走一步,肩扛“长生不老”大旗,来到了琴高山,越来越多的门徒拜倒在他的门下。

《大清一统志》记载,琴溪在宁国府泾县东北二里,相传为琴高控鲤之所。琴高在此炼丹,在此得道,在此升天,也给这里带来了仙气。因人而名,此山便叫“琴高山”。《逍遥游》中有“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之描述,非常向往之。那里有四季不谢之花,那里有遍地之仙草,那里有逍遥自在之生活,这样的神仙日子谁不想?

琴高山是琴高的福地,琴高慧眼识之。

打开《宁国府志》,泾川有丹洞、隐雨岩摩崖石刻、琴高控鲤等有关记载。《安徽史志丛书》也有“琴高山以南有朝阳洞”等记载。丹洞是昔日琴高炼丹之地,丹洞外有巖石卓秀屹兀,貌似雄鸡,称之为“金鸡石”。金鸡石边常见金鸡出没,每当琴高弹琴,金鸡便翩翩起舞,鸣叫唱和。

琴高山悬崖峭壁下一石临溪,浮蹲水面,是琴高垂钓之处,名曰“钓鱼台”。

山连水,水靠山,在这样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琴高得道升天,梦想成真在他的身上妥妥地实现了。

有一天,琴高与弟子告别。琴高说,我要到水中去,捉一条龙子来做自己的坐骑。“龙子是啥呀?”弟子好奇地问。“龙子就是鲤鱼呀,它跳过了龙门就成龙子了。”琴高嘱咐弟子们建个生祠,候他归来。说完,他纵身跳入水中……

弟子们遵嘱行事,眼巴巴地盼着师傅回来。

一日清晨,大雾弥漫,弟子们突然听见“砰”的一声巨响,只见琴高乘着一条赤色的鲤鱼飞出了水面,径直飞进了琴高祠。仙气飘飘的琴高端坐在祠堂正中,接受弟子们的参拜。好事传千里,琴高控鲤升天的传奇一传十、十传百,像长了翅膀一样飞向四面八方,也飞进了《水经注》《列仙传》《搜神记》等古籍。

琴高乘鲤归来,在《水经注》中有记载:“赵人有琴高者,以善鼓琴,为康王舍人,行彭、涓之术,浮游砀郡间二百馀年,后入砀水中取龙子,与弟子期曰:皆洁斋待于水旁,设屋祠。果乘赤鲤鱼出,入坐祠中,砀中有可万人观之。留月馀,复入水去。”

入水仙去的琴高,再也没有回来,却把琴鱼留在溪中。

琴高在隐雨岩下炼丹时,每天将丹渣倒入溪中,羽化为“长不盈寸、龙鳍果腹”的小鱼。后人就把琴高山下炼丹的石台称之为“琴高台”,把山下的溪流称之为“琴溪”,把淙淙溪流中“龙头、凤尾、果腹、金身”的小鱼称之为“琴鱼”。

每年清明前后,琴鱼从琴溪河的石缝里钻出来,成群结队地在琴高山一带水域游动,发出余音绕梁之琴声。琴鱼也有了“会弹琴的鱼”之称。

“会弹琴的鱼”是奇观,是一绝,也是美食。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琴溪人就开始捕捞琴鱼,舌尖上的“溪鳞佳味”横空出世。

琴鱼在河石下生活,捕捞它得有诀窍,是个技术活。每年农历三月三前后,在琴鱼出没的琴溪河段,用卵石泥土筑坝,将河水分流。待下水变小后,用锄头开出树枝状小沟,择地顺水放一两只、逆水多放数只竹编的倒吸笼。放石坝上游的小股水下来,琴鱼纷纷从石缝里钻出来逃命,争先恐后地逆水而上或顺水而下,进入倒吸笼,再也逃脱不了入笼的命运。

刚捕捞上来的琴鱼太有活力了,蹦蹦跳跳地闹腾,企图再入清流。细细观察,果然“龙头”“果腹”“凤尾”“金身”,仿佛是仙鱼下凡。

长不大的琴鱼如此可爱,怎么烹制才别有风味呢?实践出真知,高手当然在村野。

喝着山泉水长大的琴鱼小巧玲珑,像大鱼一样开肠破肚是不现实的,也没这个必要。聪明的捕鱼人有绝活,先分拣,剔除河虾、泥鳅、杂鱼,再倒入木桶中存放,这期间常换清水,让琴鱼吐出腹内的分泌物。

然后将生姜、黄酒、八角、茴香、白砂糖、食用盐及其他微量的佐料按比例配好,连同鲜活的琴鱼一起倒入沸水中烹制。出锅后,用炭火烘烤,烘干了的琴鱼不焦不生、色泽金黄。

一条琴鱼干入口,鲜、香、咸、甜,细嫩酥脆,美味可口。

抓数十条干琴鱼蒸鸡蛋,一道名菜“琴鱼蒸蛋”如花绽放。

“琴鱼茶”可观可品,堪称世上一绝。

抓数条干琴鱼入杯,开水冲下去,琴鱼鳍乍尾翘,鱼翅舒展,眼睁口张,上下翻滚,宛若水中畅游的小鱼,被誉之为“仙鱼”。端起水杯,小口品之,芳香扑鼻,甘甜香郁。

琴鱼产于琴溪山附近的河段,产量较小。从宋代开始,琴鱼入贡,进入了皇宫大院。

琴鱼绝无仅有,独此一地,别无分店。

沾了琴高的光,全国唯一的琴鱼产地这顶帽子戴到了安徽省泾县琴溪镇头上。

在汉魏升仙之风的吹拂下,鲤鱼成为仙人升天的坐骑,“驾鲤”“乘鲤”“骑鲤”入诗入画。

南朝江淹以大鳖为舟,率先“驾鲤”,写下了“乘鼋非逐俗,驾鲤乃怀仙”之诗句,让《采菱曲》披上了神秘的色彩。

“谪仙人”李白揽山河入怀,是个资深的铁杆“驴友”。他年过半百之后,数次到宣城、入泾川、居南陵,泾川人汪伦、万巨、谢良辅、崔十五、李锷、何昌浩、郑谔等都是李白的好友。他秀口一开,一首千古绝唱《赠汪伦》,量出了诗仙与泾川人“千尺”友情。

琴溪是泾川的“东大门”,踏入泾县,必经此门。此门一开,马头古镇、赤滩古镇扑面而来。

马头古镇地处宣城、南陵、泾县交界处,有“泾川锁钥”之誉。赤滩古镇平卧在青弋江和琴溪河两水缠绵、江河香吻的臂弯里。两地与琴高山相距咫尺,如此地理,当然是诗酒唱和的好去处。

一封带着酒香的书信飞出了崔十五的家门,落到了李白的手中。展开一看,诗仙诗兴大发,写下了《酬崔十五见招》,诗云:“尔有鸟迹书,相招琴溪饮。手迹尺素中,如天落云锦……”李白将友人的手迹比作天空中的云锦,喜之,悦之,不亦乐乎。

唐天宝十二载重阳节,壮志难酬的李白在宣城登响山,挥笔写下了“赤鲤涌琴高,白龟道冯夷”之诗句,期待“乘鲤”实现凌云之志。

“宛陵先生”梅尧臣是李白的“粉丝”,也是宋诗的“开山之祖”。作为地地道道的江南人,他对琴高山、琴鱼了如指掌,写下了“古有琴高者,骑鱼上碧天。小鳞随水至,三月满江边。小妇自捞摝,远人无弃捐。凭书不道薄,卖取青铜钱”,收集在他的《宣州杂诗二十首》中,把琴溪风土人情“一网打尽”。他的《琴高鱼与公仪》中有“大鱼人骑上天去,留得小鳞来按觞”之诗句,让自由之花分外迷人。

“ 鲤鱼跳龙门”口口相传,越传越玄乎。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说来说去都与乘鲤登仙有关。《列仙传》中还有子英乘鲤化仙的记载,吴中门户皆把鲤鱼当作“神鱼”

來供奉。

唐代是个包容性非常强的朝代,然而捕杀鲤鱼就要挨打。鲤鱼成为吉祥物,关键是“鲤”字和唐朝的皇室“李”姓撞音不撞字,沾了“皇帝老子”的光。琴鱼就没这个好命,只有被吃的份儿。

踩着李白的脚印,唐朝的刘禹锡、李商隐、岑参、罗隐、陆龟蒙,宋代的欧阳修、陆游、王安石、陈著、张元干,元代的萨都剌,明代的杨基,清代的王士禛、袁枚等历代文人骚客跟风“咏鲤”,崇鲤文化让“大咖”们的诗文在琴高山堆积成山,琴高山成为皖南的文化高地。

高地是有了,老百姓却苦了。皇亲国戚、达官贵人好上了那一口,琴鱼像一条枷锁戴在琴溪百姓的颈上。面对此情,南宋泾县县令林淳赋写下《琴鱼诗上魏王》,直言上谏:“侯门竞取夸盘饵……愁叹之声哪忍听。”

琴鱼入诗,诗又登高,琴高山哪能不出名?

诗、文、书、画、乐是文艺的风向标,诗文能走到的地方,翰墨、乐曲也能走到。

李白、欧阳修的诗文以及“琴高台”“仙峰”“琴仙丹所”“仙溪”等25 方摩崖石刻,飞上了琴高山的百米悬崖峭壁。历代名流们以峭壁为纸,翰墨与白云相吻,与青山绿水竞秀,一笔笔“神来之笔”登峰造极,从唐开元年起步,走到了当下。一座艺术博物馆和史料档案馆在琴高山凌空矗立,琴高山更富神韵。

一个神仙人物让琴高山成了“仙”,一条琴鱼让琴溪镇也出了名。“琴高乘鲤”的奇幻画面飞进了历代画家的作品,连青花碗、青花罐、青花盘上都不放过;也飞进了古今乐曲中,乘鲤曲、乘鲤谣如大海中的波浪,一浪接一浪地袭来……

如今,琴高山摩崖石刻和琴鱼干制作技艺借着新时代的东风,和“鲤鱼神”一起腾云驾雾,越飞越高,分别入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安徽省“非遗”项目名录。琴高山这座“仙峰”更红了,勤劳朴实的琴溪人民真的过上了“神仙”一样的好日子!

猜你喜欢
鲤鱼高山李白
读《鲤鱼跳龙门》有感
高山茶
鲤鱼旗装饰坠
高山从何而来?
纸上的李白(三)
纸上的李白(二)
纸上的李白(一)
鲤鱼跳龙门
倒下的那一刻
高山台防雷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