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晬语(节选)

2024-05-01 14:20阿一
星星·诗歌理论 2024年2期
关键词:通感彼岸眼光

阿一

哲学把心灵从感官那里拖出来,诗把全副心灵沉浸在感官里。哲学是凭理性的玄学思维方式,诗是用形象显现真理的思维方式。

哲学的语言可以写得像诗一样,诗却不能写得跟哲学的语言一样。如果把诗歌写成哲学式的警句诤言,便成了愚蠢的诗人了。

保持你丰富的感觉经验,而不是用概念化的词语、法则或定义来代替丰富的感觉经验。因为精密的分析和严格的推理可能使感觉的源流枯竭,就像我们欣赏一幅画或一首歌曲,首先感受的是美,再从迷人的色彩视觉美或优美的旋律听觉美中寻求某种思想意义。

将幽暗、隐潜的感觉写出来,让其在意识的光照下闪闪发光,再将抽象的观念归于形象的感觉。诗歌创作需重视“心理表现”,考验诗人的眼光或“内视力”,对人或事物的观察、体味及整合,而不是缺乏心理深度的单一化、平面化表现。

诗有一种特殊的力量,它独有的音韵节奏让句子跳跃升腾;意象的穿插变幻引领我们进入另一个时空,帮助我们瞥见或照见作者的生命境界。

写诗,每改一个字,就绽放一个不同的世界。推敲间既能帮助我们认识无尽的创造力与可能性,也能让内心得到吐纳与喘息,还能帮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自己和观照他人,在悠游与闲顿中获得不同的能量。

有两类人最具备诗人素质:一是具有哲学底蕴和逻辑思辨能力的人;二是手脚勤勉、有条有理的人。

诗人是一个眼神敏锐且手指总放在扳机上的猎手,他对着天空和大地发呆的时候,就是诗在孕育时。

诗构建起彼岸世界,诗人是此岸与彼岸的信使。对于浪漫主义诗人而言,此岸得意或不得意都可在彼岸尋求温馨的寄望,获得永恒的宁静与爱意。

孩子的天性未受俗见的污染,永远保留着看事物的新鲜感。而孩童诗的天真烂漫,与其说是由本真和直觉牵引出的赤子之心,毋宁说是诗人未泯的童心,未让种种观念和意见穿插在自己与事物之间。

我们可以借助诗人式的跳跃运思,进入诗歌的思想核心,得到诗人思想中最有价值的东西。诗人式的跳跃运思是一扇隐蔽又亮畅的门,找到钥匙,你就成了诗人。

用审美的眼光迷恋人生,用审苦的眼光痛彻人生。这是看待人生的大眼光与大向度,诗人应该具有这样的眼光,否则文字易流于轻飘,流于媚俗和孱弱。

对诗歌写作而言,语言的锤炼和更新是其保持鲜活与精准的重要方式。现代诗的语言有着强大的包容性,几乎所有的网络用语和新生词汇都可以进入诗句。适时又适宜的语言极具民间智慧和生活趣味,既生动活泛,又有生命质感,即使过了气,也是时代记忆。

诗的语言结构富含多层情感意味,不同的诗有不同的意味结构。而超常结构是诗人创造修辞时的自然产物,是诗人用心灵进行诗性酿造的结果,不是对通常语言的机械加工。

诗的语言在节奏、转换与跳跃上具有音乐的弹性和韧性,读者可以感觉到诗人生命的呼吸和脉动。

诗中含蕴着写作情趣,也就有着阅读的快感。

文学写作是思想和灵魂的“感受真实”,不要求事实的真实,但恰恰要培养一种“无中生有”的能力,否则不会产生小说和诗歌。文学即人学,考验写作者的体验、认知、想象及相应的语言能力。诗歌写作是与人学相关的“人话”,如此才有诗的温度,或者说人的温度。

没有通感和创造意象的能力,成不了诗人。通感,就是感觉的打通,其本身就是灵性的一种。创造意象的能力,是诗歌创作方法的核心,是诗歌之所以是诗歌的重要标识。

猜你喜欢
通感彼岸眼光
说通感
征文通知:6G通感算融合
彼岸
通感:一扇让诗人不老实的门(外一则)
通感(外一篇)——孔武仲《乘风过洞庭》
幸福不在彼岸
畅游于大西洋彼岸
心态决定眼光
刮目相看
《太平轮·彼岸》:重新“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