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泥埙:黄河文化的“特产”

2024-05-01 18:48刘举庆王巧玲
科学之友 2024年4期
关键词:王建特产音色

刘举庆 王巧玲

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地区,夹带了大量泥沙,加上发源于黄土高原的黄河支流的汇入,河水变得异常重浊,泥沙一部分流入大海,一部分堆积在中下游河床,为黄河泥埙提供了丰富的原料。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母亲河水滋养的黄河泥品质细腻、柔滑,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产品——黄河泥埙。多年来,传承人王建用一枚枚精致的泥埙讲述黄河故事,传播黄河声音,写下了黄河文化浓墨重彩的一笔。

挖掘古老埙文化

据记载,公元前699年,东周平王姬宜臼敕朝中有功之臣,姬姓贵族大夫姬辛公被封为暴国国王,国人以国为姓,暴辛公为暴氏元祖。《风俗通义》《世本》中记载:“暴辛公作埙”“暴辛公善埙”。暴辛公不仅是捕猎高手,而且是音乐家,不仅会做埙,而且善吹埙。

埙作为汉族先人特有的闭口吹奏乐器,音色朴拙抱素,独为地籁,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历史的前进,埙由最早的一孔石埙发展到两孔、三孔埙。到了商周时期,随着冶陶技术的成熟和完备,居住在黄河边善做埙、吹埙的暴辛公用黄河河泥烧制出了不同类型的陶埙。暴辛公发现,用黄河泥烧制出的陶埙,吹奏起来更为明快动听,使用起来更为得心应手,比石埙制作更为方便。于是,黄河泥埙在暴国逐渐普遍起来。

《礼记?表记》中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的记载,殷人常用磬、钟、鼓和埙组成乐队,用以祭祀。《武陟县志》记载:“武陟南贾村有殷城。”作为殷商时期的重要城邑,埙在这里应当是盛行的。《世本》记载:“埙,暴辛公所造。”在暴辛公时代,埙应是时髦且具有一定影响的。

结合黄河变迁及遗存考古印证,在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年)以前,今武陟东南部的詹店镇、乔庙镇与嘉应观镇部分村庄应是古暴国所辖区的一部分,居住在黄河岸边这一地域的武陟先民应是古暴国的臣民。也就是说,今武陟詹店镇、乔庙镇、嘉应观镇应是黄河泥埙的发源地。这一考证为“中国黄河文化之乡”武陟注入了新的研究内容。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民族乐器相继出现。隋唐时期,由于外来乐器的传入,作为古典乐器之一的黄河泥埙因其音色悲戚哀婉、音域较窄、表现力局限等原因,逐渐暴露出了不足。到了明清时期,虽然宫廷雅乐中仍有埙的演奏,但民间传统古埙已少有吹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然而,在黄河泥埙发源地——武陟,人们仍保有吹奏埙的习俗,相传清康熙、雍正年间,河水多次在武陟境内决口,为抵御洪灾,官府召集各地能工巧匠修堤筑坝。日久天长,工匠思乡情切,便用黏实的黄河泥捏制成埙,吹奏出悲戚悠长的乐曲,以寄托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书写时代新篇章

作为黄河泥埙制作技艺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奏员,王建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国古埙文化,创办黄河泥埙坊,在承袭先人制埙技艺的基础上守正创新,坚持纯手工制作,不断改进古埙制作技艺。他攻克了传统工艺高音难吹、音准不易统一等技术难关;成功研制出黄河泥埙五音孔埙及指法,再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古埙音色及古埙文化;完成了埙由单一品种到系列化作品的发展……

多年来,王建不辞辛苦,踏遍黄河滩土,精选不同地点、不同层面积淀数千年的黄河胶质泥,反复比对。他发现,由于伊河、洛河、沁河水的汇入,武陟黄河滩区积淀的黄河胶质泥金属沙砾含量高,比其他地段的黄河泥烧制出的埙音质更为明快通透。通过进一步精心设计制作,反复试烧对比,王建终于烧制出了不同类型、形态各异、音色多样的黄河泥埙。

王建制作的黄河泥埙音色优美、音域宽广、定音准确、造型典雅、色泽自然古朴、手感温润细腻,不仅保留了古典泥埙的音质和样式,而且在音色、音准、音域、造型等方面都有巨大的创新,为黄河泥埙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之成为现代音乐人追捧的乐器。作为古典乐器黄河泥埙的发源地,武陟再一次掀起吹奏黃河泥埙的热潮。

在王建夫妇的不懈努力下,黄河泥埙终于穿过百年的晦暝风雨,乘着历史与新时代政策的洪流,拨云见日,风举云飞。

近年来,王建成立了多个黄河泥埙乐团,不仅将黄河泥埙带进大中小学,而且让其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截至目前,已有多所学校与王建的黄河泥埙团队合作开设了黄河泥埙课程。其中,郑州市上街区金华小学于2023年被河南省教育厅评为第六届中小学体育艺术“一校一品”示范学校。此外,王建团队还先后与河南理工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郑州师范学院、黄河交通学院等高校合作设立黄河泥埙工作室。2022年,河南理工大学通过河南省教育厅审批成为第三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黄河泥埙)传承基地。2023年,黄河交通学院成功获批并成立黄河泥埙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同时成立黄河泥埙艺术学院。同年,河南理工大学和黄河交通学院分别于10月和12月成功举办黄河泥埙专场音乐会。

黄河泥埙走进校园,在唤醒青少年文化自信与使命担当的同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他们的心中,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多年来,黄河泥埙积极配合国家需要,与武陟县政府、郑州金水区政府、郑州上街区政府、郑州市妇联、河南省民协等合作,开办线上讲堂,设立民间乐团,在民生与社会文化领域贡献出了一份力量。与此同时,黄河泥埙作为文化交流常驻课程被引入“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青少年“汉语桥”夏令营活动,并与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进行文化交流。

濯缨沧浪,源清流洁。黄河泥埙洗净百年风沙,穿越数千年日月升恒,再度熠熠生辉。通过新华社、央视、河南日报社等多家媒体的精心策划,黄河泥埙亮相《新时代中国调研行·黄河篇》《黄河守护人》《非遗美学堂》等纪录片和文化专题节目,赢得了更多国人的关注。数年来,传承人王建为黄河泥埙的传承与发展事业鞠躬尽瘁,获得了多方认可,被焦作市政府授予“焦作市首届文化坚守者”荣誉称号。

黄河泥埙不断与时俱进,将自身内涵与时代需求紧密结合,致力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精华,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之优胜,彰显中华民族之本色。未来,王建仍将在推动文化繁荣这项宏伟事业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为新时代的黄河文化研究注入更多、更新的研究内容。

作为“黄河泥埙发源地”“中国黄河文化之乡”,武陟正在书写新的艺术篇章。

传承人档案

王建,河南武陟人,制埙名家,黄河泥埙坊创始人,焦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河泥埙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奏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黄河交通学院教授,获得多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其泥埙作品被河南博物院、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朱载堉纪念馆以及全国多位专业演奏家收藏。其事迹被《人民政协报》《河南日报》等传统媒体及新华社、央视频等融媒体报道。

猜你喜欢
王建特产音色
精雕细琢的外形与音色 Bowers & Wilkins(宝华韦健)805 D4
Market Values
KALEIDOSCOPE
江阴特产——马蹄酥
欢迎订阅《中国林副特产》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活干好了不吃亏
活干好了不吃亏
论长笛演奏的音色变化
从辉煌到柔美——七彩音色之西方管乐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