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女子英歌队,半个世纪的青春

2024-05-01 06:03黄依琳
党员文摘 2024年9期
关键词:女队员队里刘家

黄依琳

英歌舞是潮汕地区特有的民俗舞蹈,最初只有男子表演。女子英歌队诞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此后经历数次消失、重建,直到今年春节,借助短视频的传播力,女子英歌队受到广泛关注,圈粉无数。

女子英歌队

元宵节凌晨1点,在广东汕头珠浦村一栋老年活动中心的二楼,60个女孩子正在紧锣密鼓地化妆。4个小时前,她们刚结束最后一次排练,许多人没补觉就来了。休息室里几把椅子拼在一起,但没人有空去打个盹儿。谁先化好了妆,就吃上两口肠粉,冲一杯速溶奶茶,这是她们的早饭。

前厅有一面垂下五彩流苏的队旗,红底镶黄边,上面绣着两只飞舞的凤凰,中间“珠浦女子英歌队”几个显眼的黄字被凤凰弯垂的尾巴弯拢住。英歌舞是潮汕地区特有的民俗舞蹈,一般在节庆时表演。舞者走上街头,双手各执一根木棒,上下左右相互对击,边喊边跳,是一种情绪性的街头集体舞。

活动在清晨6点开始,5个小时里60个队员要全部上完妆,所有人忙个不停。

表演时间临近,几声短促的口哨响起,女孩们聚在一起,排成三队,换上了英歌服。衣服是去年订做的,领子上缝着盔甲形状的图案,腰下方绣着虎头,头饰和衣服一样,分为红、黄、绿、蓝四种颜色,头冠上十颗白珠点缀其间。鞋子简单些,白色布鞋上坠着一颗红球,像武术长枪上挂着的红缨。

“哐”的一声锣响,三声鼓点紧随其后,这是向全村发出的召唤令——英歌队出发了。村里的街道宽不过5米,人们站在自家门口,都摆出了贡品。队伍一路穿过全村,敲大锣和小锣的,背着大鼓的,彻底冲散了清晨的寂静。

英歌槌擂地而起,领舞的女队员轻巧地跳了起来,一翻身,头饰上的两根羽毛旋转着划了个圈,肩上的披风也打着转儿扬起。披风和羽毛是领舞的头槌独有的打扮,这套旋转的姿势有个好听的名字:“斗转星移”。

日子里的一抹亮色

虽然女子英歌队的舞蹈姿势更加曼妙灵巧,但肉眼可见,她们的力量感不足。一位围观的村民跟身旁的人说,“我们走吧,女子英歌队不看了,她们打得太没气势了”。

这或许不是女队员们的问题。汕头文化艺术学校的吴绚婷主任解释,英歌舞的原生形态就不太适合女生跳,因为最初的很多动作就是为男性舞者设计的,比如南拳武术,目的是彰显英雄好汉阳刚勇猛的形象。虽然目前部分女子英歌的动作做了改编,但基础仍然是男性动作。此外,英歌舞是以巡游的形式表演,表演场地不在舞台,而在乡村街头,边走边跳,一天下来,要走几十个村,女性在体力上也难以吃得消。

既然如此,为什么当年会出现女子英歌队呢?

最早的几支女子英歌队在20世纪50年代成立,其中一支是汕头潮阳区的桃园女子英歌队,此后历经解散、重建,早已没人能说清当时的故事。

一位当初的老队员张巧兰回忆说,她赶上了一个新时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妇女解放运动,人人都说“妇女能顶半边天”。

那一年张巧兰18岁,在生产队做刺绣,勾出龙凤、花草的枕套、台布,卖到南洋去,和男队员一样绣得多,收获也多。同样在那一年,生产队的女子英歌队正式成立,响应国家关于开展女性文娱活动的号召。

一张通知贴出来,跳英歌的60多名女队员很快凑齐,开始训练。唯有打鼓的还是个男的,他不想掺在女子队里打,三番五次抱怨。几个领导看张巧兰打得不错,就把男鼓手换了下来,她成了队里第一个女鼓手,这下桃园女子英歌队都是女队员了。

虽然过去了60多年,但张巧兰仍记得清楚,1958年春节正月初四,桃园女子英歌队首次出现在表演队伍里。除了女子英歌队,还有扛镖旗的、打腰鼓的、挑花篮的,都有女孩子。以前有表演时,她们只能在路边看个热闹,现在,她们自己也成了热闹的一部分。

表演那天,姑娘们起床不用像现在那么早,因为不用化妆,最爱美的姑娘也不过是拿面粉扑扑脸颊,用做木工的铅笔涂涂眉毛,一张红纸抿抿嘴唇,还不能用力抿,怕被村里人笑话。

姑娘们梳着两条麻花辫,穿着白衬衫,上面写着桃园农协会。再拿来两条红布头,一条扎腰上,一条绑头上。连鞋子都没得穿,每人发一双长到膝盖的袜子,张巧兰在里面垫了两块蓝布,叠上三层就上路了。

表演从早到晚,连打三天,张巧兰常常打到手肿。收到的馈赠有时候是丰收牌的香烟,她留着送给家人或者教练。有时候是一包茶叶和三根木炭,都是些“至高无上”的礼物。

打完英歌,姑娘们还要赶回家割草喂牛。耽误了做工,会被父母唠叨,但张巧兰不管,还是要去打。白天做工到晚上6点多,8点开始训练的时候,姑娘们就会挨家挨户地去喊人,家里的活做完了没有?做完了就赶快出来练习。现在回想起来,那是忙碌生活里极少数的喘息时刻。

“闪闪发亮”的时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批女子英歌队,在随后的历史烟云中一度消失了,直至20世纪80年代又重新组建,珠浦女子英歌队就是在之后重建的。

2024年元宵节那天,队员们从早上6点到下午5点,中间只挤出半个小时坐在路边吃盒饭。一路上边打边喊,很多女孩因不停旋转英歌锤,虎口磨到流血。还有个女孩被30多厘米长、一斤半重的木槌敲到脑袋,贴上创可贴又继续表演。第二天她们还要重复同样的节奏,绕村外围一圈表演。

而在这之前,从初一到初八,她们也没有休息过一天。队员们被邀请去潮州,凌晨两点开始表演。这一次,姑娘们绕着陡峭的山坡走了4万多步。期间有人晕倒,一个女孩膝盖受伤流血也不自知。

表演很辛苦,那为什么还有这么多女孩子加入英歌队?

珠浦女子英歌队队员刘家宜,2018年加入队伍,今年23岁,是队里年纪最大的姐姐,也是气氛担当。

2017年,刘家宜到当地社区当义工,偶然遇到男子英歌队,一下子就着了迷。她希望自己也能像打英歌舞的男孩们一样帅气,他们扮演的是梁山好汉,是行侠仗义的英雄。她追着他们,帮着拿东西,端茶倒水,终于等到2018年4月,珠浦女子英歌队宣布重启,她马上报了名,怕选不上,她买了英歌槌,每天偷偷在家练习。

因为中断了很多年,英歌舞要重新创作,教练很严格,常有人累哭,但刘家宜从没想过放弃,“这么热爱的东西怎么可能放弃?”2019年,重建的珠浦女子英歌队第一次在村里巡演,刘家宜听到,有人夸她们“了不起”。

刘家宜穿上华丽的演出服饰,她觉得自己变了一个人,变成了花木兰、穆桂英。她曾花钱治疗脸上的痘,效果不怎么明显,不过,现在她变得无所谓了,在队里,在演出时,没人在意她脸上的小小瑕疵。

一年一年过去,队里陆续有人离开,刘家宜成了队里最大的姐姐,意识到自己临别的日子也在倒数,她变得更加珍惜姐妹们,“好希望永远留住这份感情,一直对她们好”。

在女子英歌隊,每年都有人加入,每年也有人离开,女孩子们聚在一起,她们在找寻自己想要的,而英歌队就是一份依托和支撑。

正是这份依托和支撑,贯穿半个多世纪,伴随着女子英歌队从最初出现,数度消失、重建,让大家凝聚在一起,这种力量让人动容。

(摘自《智族GQ》)

猜你喜欢
女队员队里刘家
羽翼
Natural ventilation and cooling system in Hong Kong
国家越野滑雪队女队员芬兰备战冬奥会期间血尿素指标分析
当 我 们 一 起 走 过
咏 松
驻村队里的手擀面
羽毛球业余混双比赛女队员技战术分析
My Summer Holiday
仔细分辨认真解题
仔细分认辨真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