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古诗文的时代价值和重要启示

2024-05-02 03:03李爱华
学习月刊 2024年1期
关键词:总书记干部文化

李爱华

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历来注重引经据典、寄寓新意,强调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展现出高度的文化自信,对广大党员干部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执政水平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古诗文的特点

(一)修身养性,钟爱儒学经典

中国传统士大夫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为根本。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修身立命,格外关注儒学经典,善于从儒家经典中寻找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答案。他在讲话中多次引用《论语》《孟子》《荀子》《礼记》《尚书》等经典著作:有的谈修身,如《论语》中的“吾日三省吾身”;有的谈为政,如《周易》中的“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有的谈劝学,如《荀子》中的“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有的谈创新,如《礼记》中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有的谈信念,如《吕氏春秋》中的“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等等。各级领导干部在面对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时,都可以从中汲取智慧、找到答案。

(二)家国情怀,推崇杜甫郑燮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注重民本思想。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系列中,总书记引用最多的是杜甫和郑燮,他希望用古人朴素的政绩观培塑党员干部的家国情怀。他引用杜甫的“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向全党全国人民展示了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的坚定决心;引用郑板桥的“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深刻阐述了共产党人应有的情操。总书记特别推崇七品芝麻官郑燮,认为他虽然仕途不顺,但继承了杜甫心怀天下的品格,拥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追求与情怀。类似的引用还有很多,反映出习近平总书记对各级领导干部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办好民生实事作为执政追求的要求与期盼。

(三)不拘一格,博采众家之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诸家学说各有所长,博采众家之长,以“道”戒奢、依“法”治国、推“墨”实干是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古诗文的特点。他先后引用了《老子》《韩非子》《管子》《墨子》等道家、法家、墨家经典言论:引用《老子》的“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一步一动解决问题、脚踏实地推动发展;强调“治大国若烹小鲜”,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坚决摒弃朝令夕改、一蹴而就、马虎懈怠的错误思想,做到尊重科学、尊重规律,持之以恒抓落实,向世界形象地展示了中国的治国理念;引用“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希望普通大众待人如己、爱人如己、相亲相爱,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

二、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古诗文的时代意义

(一)彰显了坚定的文化自信

“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拥有更广泛、更基础、更深厚的力量,发挥着精神支柱的作用。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积淀形成了迄今为止人类唯一从未中断过的中华文明,理应成为中华儿女自尊、自信、自豪的源泉。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始终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性,而且是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他在讲话中总是能够根据当时的语境,十分巧妙地援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经典,或名言警句、或名人轶事、或神话故事、或寓言传说,以此来阐明深刻的道理,时刻不忘赋予其新时代的价值和意义,为我们诠释了“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的丰富内涵。比如,他以“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强调治国理政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以“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突出领导干部加强自身修养的重要性;以“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强调勇于实践的重要性;以“学者非为仕,而仕者必为学”,阐明要处理好学习与做官的关系;以“智者求同,愚者求异”来明示国际交往的原则;以“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来凸显改革创新的重要性。这些用典不仅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熟悉与喜爱,也彰显了高度的文化自信。

(二)弘扬了优秀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中包涵“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英雄气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精神,这些民族精神是炎黄子孙共有的精神财富,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在全球化时代,各个国家命运相连、国运相通,我们不仅要善于从其他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中汲取养分,还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收精华,凝聚14亿中国人民的磅礴力量。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常用“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来阐明时移世易的道理,要求“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只有把握现实节奏、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才能始终走在前列、获取胜利,否则“不日新者必日退”,因此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些经典引用充分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时代变化与创新发展之间内在关系的深刻把握,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革命品质。

(三)展现了深邃的中国智慧

在当下复杂的国际背景之下,如何维护世界和平、重构世界文明秩序,是摆在世界各国面前的现实问题。人类历史上诞生过许多伟大的文明,中华文明以中华民族独特的包容和智慧,为世界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如提倡“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交往原则、崇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强调“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发展路径等,这些产生于久远年代的朴素道理,展现了中华民族对世界大同的远见卓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矢志不渝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在世界普遍关注的重大会议场合和对外交往中,习近平总书记总是适时地向世界各国阐释和推广中国主张。他在印度尼西亚国会的演讲中提出“计利当计天下利”,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时指出“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在比利时《晚报》发表的文章中提到“智者求同,愚者求异”等。这些用典不仅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更向世界传递了和平发展与合作共赢的积极信号,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广泛认同,塑造了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智慧。

(四)阐释了独特的中国道路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他在国内考察和对外交往时,时刻不忘以各种方式向世界各国人民阐释中国道路,努力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他引用经典阐释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道路的独特价值取向,要求领导干部把人民高高举过头顶,时刻牢记“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做到心中有民,努力多做争取民心的工作。他时刻牵挂老百姓的疾苦,认为“德莫高于爱民,行莫贱于害民”;引用郑板桥的诗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来强调深入基层的重要性,要求领导干部要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为民分忧、为民解忧,实实在在地替老百姓干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他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新征程中强调“道私者乱,道法者治”,“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这些都为人们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营造了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为开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古诗文对党员干部的重要启示

《西山群仙会真记》中讲:“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定其心,应天下之变。”广大党员干部应当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所引用的古诗文的思想文化精髓,自觉增强修身齐家治国的能力素质。

(一)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治国邦交之道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义之邦。2019年5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指出: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是中华文明鲜明的价值导向,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华文明内在的生存理念。“亲仁善邻”出自《左传·隐公六年》,原文是“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协和万邦”出自《尚书·虞书·尧典》,原文是“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总书记所说的“亲仁善邻,协和万邦”,不仅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仁爱”“和合”的优秀基因,也展现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宽广胸怀,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根基。当前世界各国经济、社会、文化相互交融,只有相互尊重、相互包容、求同存异,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思想冲突、文明冲突,实现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广大党员干部应当认真学习总书记治国邦交的理念,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切实把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思想落实到行动上。

(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处世修身之道

2013年9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指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出自《周易》,这句话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精神追求,是宝贵的精神品格、强大的精神力量。20世纪初,清华学堂制定的《清华学堂章程》提出了“以进德修业、自强不息为教育之方针”的办学理念,后来发展成为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习近平总书记也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行胜于言”作为人生座右铭。自强不息,在战争年代就是决不屈服于外来侵略,决不妥协于不良势力,在和平年代就是勇于克服一切困难,永远努力拼搏、奋勇前行;厚德载物,就是要有博大的胸怀,包容世界新文明,吸收人类新科技,担起中国新使命。广大党员干部应当继承弘扬自强不息的斗争精神、厚德载物的兼容理念,练好内功、强固自身,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吸引人,与志同道合的人干事创业。

(三)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共事相融之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时刻用党章、用共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要有“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的精神,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出自《尚书·伊训》,其意内含三层哲理。一是薄责于人,即与人当宽,能容人之过,不过度苛求于人;二是严以律己,即谨严束己,多从自身找原因,不断提高完善自己;三是超越自我,即凡事多替他人着想,检视自己的要求是否合理、自己的言行是否不当,从而不断破除唯我独尊意识,不断超越自我。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防止吹毛求疵、因噎废食、责备求全,要以大气谦和、兼容并蓄的胸襟,扬长避短、用人之长。这一思想在清代诗人顾嗣协的《杂兴》诗中就有体现:“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求短,智者难为谋。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广大党员干部要深悟总书记用人共事的理念,严格要求自我,充分调动干事创业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的共事相融之道来推动事业成功。

(四)勤俭持家,清白做人——齐家固本之道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2014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强调,“‘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我看,这也可以作为一面镜子”。总书记引用的这段话出自清朝张伯行的《禁止馈送檄》,他希望以此诫勉广大党员干部以俭修身、以俭兴业,廉洁奉公、戒贪慎微,勤俭持家、清白做人。他指出,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心灵的归宿。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领导干部的家风与党风、政风紧密相联,广大党员干部应当把廉洁勤俭齐家作为必修课来修练,以自身和家庭的良好形象感染身边人,在潜移默化中开创党风、政风、社风建设崭新局面。

猜你喜欢
总书记干部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谁远谁近?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总书记的告诚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