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二十五军在英山陶家河长征集结的意义初探

2024-05-02 03:03胡芬芳
学习月刊 2024年1期
关键词:英山红二十五军根据地

胡芬芳

2021年8月,中共中央宣传部编制《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将湖北省英山县陶家河界定为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前的集结地,这是国家第一次明确英山陶家河在红二十五军长征中的重要地位。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强化文化资源保护利用,高质量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湖北段。2023年11月1日,湖北省首个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红二十五军英山陶家河长征集结地项目建成开园。目前,学界关于红二十五军英山陶家河长征集结的研究较少。本文立足长征集结地,分析研究相关史实,探析红二十五军在英山陶家河长征集结的重要意义,为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服务。

一、粉碎“驻剿”阴谋,为北上长征保存了有生力量

1932年10月,因第四次反“围剿”失利,红四方面军主力被迫撤离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越过平汉铁路向川陕转移。此后,红二十五军长期处于被敌人以数倍乃至数十倍兵力反复“清剿”和“围剿”的艰难境地。1932年底至1933年春,部队连续取得郭家河、潘家河、杨泗寨等战斗的胜利,打破了敌人大规模划区“清剿”计划,策应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第四次反“围剿”斗争。1934年2月底,蒋介石再次集中兵力,任命张学良为“鄂豫皖三省剿匪副总司令”,调集东北军9个师,采用“民尽匪尽”“山过火”“人过刀”等手段,加强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围剿”,限令12月15日前将红军“完全扑灭,永绝后患;彻底肃清,以竟全功”。面对敌众我寡的作战形势,红二十五军发扬勇猛顽强、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先后取得了葛藤山、长岭岗、斛山寨等战斗的胜利,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困难局面仍未得到根本性的转变。1934年10月初,蒋介石再度加强了“追剿”力量,命上官云相四十七师、郝梦麟五十四师编成“鄂豫皖三省追剿纵队”,总兵力由10个团增加至16个团,从英山、罗田出动,进攻陶家河地区。红二十五军坚守阵地、浴血奋战,在牛背脊骨、陶家河、尖风发等地与敌人激战两天,重挫敌军。此时,敌第一“追剿”支队火速从霍山赶来增援。面对敌人重兵“围剿”,鄂豫皖省委、红二十五军吸取鄂东北中心保卫战的惨痛教训,主动从牛背脊战役中成功突围,北上南溪、葛藤山一带活动。至此,张学良“三个月清剿计划”以失败告终。红二十五军保存了宝贵的有生力量,并不断发展成为一支强有力的武装,配合了中央红军长征的胜利进行,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红二十五军战士及根据地人民用生命谱写了“树也砍不完,根也挖不尽,留得大山在,到处有红军”的英雄史诗。

二、及时休整补给,为北上长征增强了军事实力

1932年11月到1934年10月,红二十五军连续遭受敌人第四次、第五次“围剿”,特别是1933年5月至6月七里坪战役失败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境况更加艰险。敌人常以绝对优势兵力,通过碉堡和封锁线分割压缩根据地,并交替运用“驻剿”与“追剿”的方式发动进攻致使红军长期连续作战,部队疲乏不堪,战斗力锐减,迫切需要休整。1934年9月3日,红二十五军奔袭太湖大获全胜后,鄂豫皖省委根据陶家河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群众基础及当时的战略态势,研究决定在英山陶家河恢复和扩大根据地。红二十五军集结陶家河,为其赢得了宝贵的休养生息时间。一是伤员得到医治。移驻陶家河后,部队初步建立了从军部到连队的各级医疗机构,将轻伤员安置在群众家中休养,重伤员全部在军医院接受治疗。到10月底,大部分伤员经过救治得以恢复,并参加了牛背脊骨战斗。二是物资得到补给。陶家河物产丰富,边贸繁盛,素有“小汉口”的美誉,而且当地群众与红军渊源深厚,早在1932年就有红军进驻。部队一到陶家河,就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他们把红军请到自己家里驻扎下来,主动把家里的粮食送给部队。在集结陶家河之前,红二十五军夜袭太湖县城,缴枪1000余支、子弹数万发,缴获大批棉布,没收了10余户奸商的布匹、粮食、衣物、食盐、药品等,物资得到极大补充,并在陶家河进行了分发配置。集结陶家河期间,部队主动出击,突袭弥陀寺、张家塝、雷家店,进一步充实枪弹、药品等物资。三是军事素质得到提高。红二十五军在集结陶家河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加强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着力整顿军队、补充兵员、更换装备、系统练兵、组建地方武装,吸收许多青年参军,为部队注入了新鲜血液,战斗力大大增强,为其突出重围、成功转移打下了重要基础。

三、坚定战略抉择,为北上长征奠定了思想基础

1934年初到11月中旬,红二十五军从最初酝酿到最后实施战略转移经历了不到一年时间。1934年3月中旬,鄂豫皖省委收到了中共中央转发的《关于鄂豫皖苏区战争经验的研究及今后作战的建议》,指出红军主力“在适宜的时候实行有计划的战略退却,可以从罗山地带退到豫南的桐柏(区)建立新苏区”。鄂豫皖省委鉴于当时自身实力及斗争形势的考虑,向中央建议红二十五军暂不转移,留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继续进行革命斗争,以恢复和扩大根据地。中央对鄂豫皖省委的建议原则上同意,也对红二十五军战略转移提出了要求,赋予了部队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去留的自主权。许多同志逐步认识到,在老苏区边沿恢复、开辟根据地的方案是行不通的,经过多年战争的消耗和敌人的屠杀、破坏、封锁,边区的人力、物力濒临枯竭,得不到补充的红二十五军只有跳出并远离敌人的包围圈,才有机会发展。在陶家河集结期间,鄂豫皖省委和红二十五军继续反思根据地斗争的成功经验和惨痛教训。正当鄂豫皖省委对战略转移的认识接近成熟的关键时刻,程子华来到鄂豫皖根据地,并带来中革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的最新作战指示,要求“红军主力要作战略转移,去建立新根据地”。据此,红二十五军从陶家河撤出战斗后,于1934年11月16日,全军2980余人从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从此踏上了创造辉煌历史的新征程。

四、加强政权建设,为长征途中创建根据地积累了宝贵经验

红二十五军于1931年10月25日在安徽六安麻埠正式成立,此时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处于蒋介石发动的第三次“围剿”中,而后又连续遭受了第四次、第五次“围剿”。为此,部队从成立之日起就长期转战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各地,以相对稳定的状态进行根据地建设的时间较短。在集结陶家河的一个多月里,红二十五军恢复和开辟了北上转移前的最后一块革命根据地。在吸收和运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前期动员群众、政权建设、土地革命、武装斗争等方面经验的基础上,红二十五军在陶家河召开群众大会,张贴宣传标语,充分发动群众,建立区、乡苏维埃政权,成立地方武装,号召群众踊跃参军,惩处土豪恶霸,将没收的大批财物分发给贫苦农民,开展土地革命,分配土地,号召群众发展生产等。这些实践探索为部队在长征途中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提供了宝贵经验。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北上转移后,突破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围堵,越过平汉铁路,进入桐柏山区,挺进伏牛山区,到达陕南,相继创建和开辟了鄂陕革命根据地、陕东南五县根据地、华阳革命根据地。在根据地创建中,红二十五军充分运用陶家河革命根据地的建设经验,到1935年5月初,先后成立了鄂陕边区苏维埃政府和两个县(五星、镇安)、13个区、40多个乡、300多个村的苏维埃政权,初步建成了人口近50万、耕地面积达90多万亩的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在半年的时间里,红二十五军主力发展到3700多人,成为唯一一支在长征途中创建革命根据地的红军部队。

五、发扬优良传统,为北上长征提供了力量源泉

红二十五军发扬光荣传统,坚持军民一家,深得群众爱戴和拥护。部队在集结陶家河之前,向全军下达的第一道命令是“全军露营,不得扰民”,要求在群众没发动之前,官兵一律不许进百姓家门。战士们露宿于街道屋角两侧,对群众秋毫无犯。严明的纪律,使得队伍很快就赢得了陶家河人民的信任。集结陶家河期间,红二十五军视群众如亲人,帮助群众开展生产,严格执行“禁止侵犯穷人的一针一线”、反对侵犯中农利益、对富农“有多的粮食,只能征发,不能没收”等纪律。第七十五师现场纠正了驻塔耳岗连队错将普通农户徐宇文当成富农处理的问题,该连指导员当场向徐宇文赔礼道款,并支付2块大洋,将尚未煮食的猪肉还给徐宇文。从此,陶家河地区的群众与红二十五军结下深情厚谊。牛背脊骨战斗中,陶家河青壮年自发帮助红军挖战壕,许多群众给红军送水、送饭,砍竹子扎担架,冒着枪林弹雨运送伤员。红二十五军撤离时,留下200多名伤员,尽管国民党“追缴队”拉网式搜捕红军伤员,实行保甲联防和户籍连坐制,陶家河人民英勇不屈,与敌人斗智斗勇,确保了绝大多数伤员安全治愈归队,为后来三年游击及抗日战争贡献了一批有生力量。踏上长征路的红二十五军在严酷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斗争中,继续弘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始终保持铁一般的纪律和作风。部队出发前,红二十五军纪律检查组监督各连队执行群众纪律的情况,严防违反群众纪律、破坏军民关系的事情发生。在途经陇东兴隆镇回族区时,红二十五军政治部及时对全体官兵进行群众纪律和民族政策教育,专门制定了“三大禁令”和“四项注意”,并张贴布告公示,深受回族群众拥戴。毛泽东同志曾称赞“红二十五军群众工作做得很好,政策水平很高,民族政策执行得好”。

在英山陶家河集结时,红二十五军恢复、开辟陶家河革命根据地,在此发动群众建立政权,补给物资装备,加强部队建设,提高了作战能力,主动出击开展武装斗争,打破了国民党妄图彻底消灭鄂豫皖红军及根据地的图谋。在此期间,鄂豫皖省委和红二十五军集中思考战略转移问题,进一步坚定北上转移的战略决策,为北上长征创造了条件,对红二十五军长征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长征胜利80周年讲话中指出:“伟大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89年前,红二十五军集结英山陶家河,心中燃烧着信仰,毅然踏上漫漫征途,由此开启了一场“无与伦比的史诗般远征”,铸就了永放光芒的长征精神。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需要我们从红二十五军陶家河长征集结中补足精神之钙、凝聚信仰之力、筑牢党性之魂、扛稳实干之责,抢抓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加大红色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将其转化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湖北新篇章。

猜你喜欢
英山红二十五军根据地
长征时期红二十五军践行“四个意识”研究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谁领着红二十五军脱离险境?
英山茶园
长征时期红二十五军的队伍建设探析
对英山茶文化资源的整理
红二十五军长征战略转移的提出及其抉择
对英山茶文化资源的整理
老促会“添油加醋” 助推英山旅游强县
中共根据地反缠足依据的演变(1928—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