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藏”战略视域下粮食安全:问题挑战及对策研究

2024-05-02 21:02杜相臣贵州大学
农场经济管理 2024年2期
关键词:高标准种业农田

杜相臣(贵州大学)

“仓廪实,天下安”。粮食安全是国家总体安全的重要内容和基础,粮食供应是否安全直接关系到国家社会的发展。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历史新高,但当前国际局势的不确定性加剧、极端气候事件多发、国际粮价日趋攀升、通货膨胀加剧等众多因素给我国粮食安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基于此,本研究立足粮食安全的基本内涵,深入分析当前国家粮食安全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在国家关于粮食安全问题重要文件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政策建议,为深入落实“两藏”战略提供决策参考,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基础。

一、当前我国粮食安全领域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国际粮食供给处于不平衡状态,粮食供应量小于需求,国际粮食价格上涨基础依然较坚固。近年来,许多国家和地区出现了极端气候,这使农产品出口国对粮食产量有了减产的预测,因此便制定了限制农产品出口的政策。为了面对新冠肺炎新态势,许多国家竞相屯粮,造成国际粮食需求不断增加。当前,国际形势变幻莫测,破坏了国际粮食生产和贸易,给我国粮食安全带来了风险。现阶段,我国粮食安全领域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下列三点。

(一)国际局势不稳定及极端气候导致粮价波动

国际形势的不稳定给全球粮食贸易带来了不确定性风险,使初级农产品的生产及国际化运输受阻,且这种不确定性风险已成为一种常态化。只要国际趋势得不到有效控制,对粮食的生产和供应都是一种冲击和考验,国际粮价也会因此不断波动。2023年初,在国际贸易市场上,大宗商品价格呈不断上升态势,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显示,国际粮食价格于2023年2月创历史新高,粮农组织谷物价格指数月环比增幅为3%,世界小麦价格上涨2.1%,加之国内年初南方多省干旱,粮食产量预测减少,化肥价格上升,必会推动粮食等农产品价格上涨。因此,国际局势不稳定、极端气候频发二者的相互联动,粮食价格自然就会不断地波动。

(二)大豆对外高度依赖

国际粮食的生产和供给基本能满足全球总体需求,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但近年来极端气候等众多因素打破了这种平衡,粮食安全在全球范围内已上升成为一个“热词”。大豆是关乎国计民生的战略性农产品,但由于我国育种技术、机械化水平等因素的约束,特别是大豆种植与主粮“争地”的矛盾,使我国大豆自给率较低,大豆供给约65%以上都依赖进口,大豆的高度对外依赖使中国人的“油瓶子”受制于人。2022年我国进口大豆量高达9108.1万吨,自给率仅为18.5%。我国大豆供应中,主要是以美国和巴西两国为主的二元互补型格局,这种格局使我国存在重大大豆安全隐患,大豆高度依赖进口、自给率较低、进口渠道单一已成为中国大豆安全的一把“悬梁剑”,严重危及我国粮食安全。

(三)耕地“非粮化”“非农化”问题严重

我国人口基数大,耕地面积相对稀缺,匮乏的土地使全国粮食生产面临许多窘境。根据2021年8月公布的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全国各类土地面积120.20亿亩,其中耕地19.18亿亩,占总土地的15.96%,人均耕地面积仅1.36亩,人地矛盾十分突出。我国耕地“非粮化”“非农化”问题严重。一方面,随着大宗商品价格不断攀升,推高了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势必会提高农户种粮成本,再加上粮食收购价过低,这种持续过低的收购价,和逐年上升的种植成本,会使部分农民放弃种植粮食作物,选择种植收益更高的经济作物。另一方面,近些年大力倡导发展乡村经济,工商资本下乡推动了耕地的“非粮化”“非农化”,资本的进入使土地租金升高,农民愿意把土地出租换取高额租金,这极大削弱了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工商资本为了促进自身获利,把流转来的“农用地”改变为“建设用地”,缩减了耕地面积。地方政府为了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发展,鼓励农民改种高收益非粮作物,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粮食安全风险。

二、坚持“双藏”战略,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中国作为世界人口大国,粮食安全问题容不得半点马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关乎全国人民的头等大事。只有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做好科技兴农、坚守耕地红线,才能守住中国人自己手中的“粮袋子”。

(一)“藏粮于地”

1.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全力确保耕地面积

我国土地面积大,但人均耕地不足,为了保证我国粮食种植面积,18亿亩耕地面积是不可逾越的红线。中央高度重视我国耕地安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有效稳住了耕地面积、提高了耕地质量、提升了耕地效益。一方面,要严格落实党中央对耕地保护的部署,严厉打击非法占用耕地现象,严格落实国家“占优补优”的耕地占补策略,对一些地方政府在该策略实施中存在工作落实不到位的情况,应进一步建立相关考核机制,努力保障耕地面积。另一方面,逐步恢复可恢复耕地,全国第三次土地调查的结果表明,全国共有8700多万亩土地可恢复为农用耕地,同时还有1.66亿亩土地可通过工程措施恢复为农用耕地,但这类土地恢复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完善相应基础设施才能恢复成为可用耕地。

2.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筑牢国家粮食安全基础

粮食产量取决于耕地面积及耕地生产能力。高标准农田就是提高耕地生产能力、提高粮食产量的有效手段。新中国成立以来,尽管我国农田建设取得很大成就,但农田水利设施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还未得到改变,因此必须建设“旱能灌、涝能排、亩产高”的高标准农田来改变这一局面,让高标准农田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建设高标准农田,一方面不仅为推广绿色技术创造了有利条件,推动了绿色农业的发展,同时高标准农田把零碎耕地串联起来,有效提高了农业的规模化效应。另一方面通过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可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小农户抵抗气候风险、自然灾害的能力,使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为现代农业发展夯实基础。建设好、管理好、利用好高标准农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坚实支撑。

3.国内外统筹,以全球化眼光保障粮食安全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日益显著,粮食供需也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我国粮食生产不仅要坚持“引进来”策略,为了拓宽粮食生产渠道,也要让我国农业“走出去”,统筹国内外耕地资源,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非常有必要。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投资海外耕地,使耕地资源实现跨国流动与配置,有效利用国际市场资源,合理布局国内资源,这在一定程度上既提高了国家粮食供给能力,解决国家粮食问题,又能达到国内、国际资源的合理配置,在国际粮食市场中争取更多主动权,从而实现粮食安全及国际经济贸易的最佳效益。

(二)“藏粮于技”

1.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提高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水平

稳定粮食生产、提高粮食生产水平离不开现代化农业机械设备,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增强农业应对风险的能力,用现代农业技术为国家粮食安全保驾护航。一方面,加强对重点地区特别是丘陵山区等机械作业较困难区域的机械化技术研发,为农机作业基础条件不足的区域补齐发展短板,增强该区域农业发展潜力和农业竞争力。另一方面,加强农业机械化设备与农业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这样可以更好地对粮食市场及粮食安全进行研判。耕地有限、科技无限,在农业生产中需要进一步激活科技创新这个“第一动力”,补短板、强弱项,才能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2.加强农业生物技术研发,着力解决农业“卡脖子”技术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种业安全关系着农业基础和粮食安全。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种子需求市场,2022年我国农作物种子贸易额为10.1亿美元,其中进口额6.8亿美元,出口额3.3亿美元,贸易逆差3.5亿美元,意味着我国部分农作物种子高度依赖进口。为了加强我国种业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面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计划,要下定决心把国家种业搞上去,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一要加大力度保护好国内优质粮食种子资源,出台相应政策保障我国种业核心知识产权。二要加强对外开放,坚持“引进来”“走出去”,通过对外交流合作,持续引进国外优质种子和国内稀缺优质种子资源,通过对其技术的消化吸收,最终形成我国自主技术成果。三要在基因等关键技术领域集中人力和财力,开展“卡脖子”技术攻关,力争在种业核心技术方面取得重大成就,确保我国种源可持续发展。种优则粮丰,粮安则民安,种子对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加大对种子的研究力度,以更有效的方式来增加粮食产量,为国家农业装上国产“中国芯”,打破种业技术封锁,解决农业“卡脖子”问题,用中国种子保障中国粮食安全。

猜你喜欢
高标准种业农田
达尔顿老伯的农田
山西省2020年建成高标准农田16.89万公顷(253.34万亩)
坚持高标准严要求 确保按时保质完工
高标准高质量转入“三年行动”
“两委”换届发动攻坚——确保啃掉“硬骨头”、实现“高标准”
农田创意秀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农田搞养殖需办哪些证
种业名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