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师范院校全程本科导师制实施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

2024-05-02 19:04张雨李雅婷王子昕
成才之路 2024年10期
关键词:师范院校导师制全程

张雨 李雅婷 王子昕

摘要:全程本科导师制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分别制订导师指导计划,在学业规划、专业辅导、科研探索以及品德培育等方面实现本科生培养各阶段、各环节的导师全程指导,有利于高校完成培养高素质、高创造力的复合型人才的任务。高校应结合三全育人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拓宽导师选择路径,提高指导针对性,创新指导模式,畅通指导渠道,促进全程本科导师制的顺利推进,实现育人质量的有效提高。

关键词:地方师范院校;全程本科导师制;三全育人;导师;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5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10-0017-04

基金项目:本文系牡丹江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青年研究项目“师范院校本科导师制实施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编号:QN20190 14)研究成果

如何有效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课题。因此针对本科生的特点,探讨适合他们的培养方式,是培养创新型和应用型的高质量人才的重要途径。当前,无论是国内的“双一流”高校,还是一般高校,都在积极推进本科生导师制。但是,我国高校的导师制是一种“舶来品”,个别高校在没有考虑实际的情况下,对牛津导师制进行了简单的照搬,导致出现“南橘北枳”的局面。所以,在对本科导师制进行改革与完善的过程中,只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到现有的各种教学管理体制与本科生导师制的兼容性,建立功能互补、结构合理、运转效率高、适合本校实际的本科生导师制方案,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人才培养效果。本文基于全程本科导师制的内涵与原理以及地方师范院校全程本科导师制的现实困境,对地方师范院校全程本科导师制的优化路径进行探讨,以期为解决当前高校全程本科导师制存在的问题提供参考。

一、全程本科导师制的发展与内涵

从西方教育的历史来看,在14世纪英国牛津大学就提出了“导师制”,17世纪则出现了“个人辅导”。近年来,我国高校开始推行“导师制”,并把“导师制”运用于大学生德育工作中,希望从人文主义的角度,对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1]。我国于1938年首次实行导师制,由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主持,并在本科教学中推广了包括导师制在内的学分制。本科全程导师制是依托本科专业,以培养本科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为每名入校本科新生配备导师,在学业规划、学习过程、科研探索以及品德素养等方面全方位辅导本科生的一种互动式培养制度。其以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为基础,关注每个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通过导师的个别指导和言传身教,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遵循个性化培养原则,结合研究性教学的特点,组织实施教学,锻炼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有责任感的行业精英。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突破了班级授课制以单向传授为主的模式,实现了教书育人理念与教师教学实践的融合,赋予了本科生导师制新的内涵。“三全育人”紧扣“育人”的核心目的,从育人主体、育人时间和育人空间三个方面,建立了系统的、一体化的、开放的育人机制,这为全程本科导师制的具体实施提供了明确的指引。一是大学教师和实习单位共同担负着培养人才的职责,二是把培养和指导工作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和成长过程,三是有效地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并围绕大学生学习的每一个环节,对其进行全方位的指导。此外,大学生导师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可以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进行指导。全程本科导师制要求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

二、地方师范院校全程本科导师制的现实困境

实践证明,本科生导师制可以弥补现行高校体制中存在的教育盲区,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和学术性的指导,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推动学生高效发展。但是,当前我国大学本科生导师制在推行过程中却遇到了许多实际问题。

1.师生比例不合理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目前国内的普通本科高校中,教师与学生的比例出现失衡,高校“生多师少”成为一个很常见的问题。我国普通高校大都面临着师资力量不足、学生人数过多、生师比过高等问题。由此高校大多选择“一对多”的教学模式[2],即一名本科生导师负责多名本科生的指导。目前,在高校实施“导师制”,最大的困难就是教师的短缺。以欧美大学为例,若要使导师制发挥效用,每个导师通常只指导5名~6名学生,而不应多于10名学生。然而,目前我国高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数量比偏低,难以真正发挥导师制的作用。

2.導师任务过重

在全程导师制下,所有的导师都应以面谈为主。但是,在本科生、研究生教学中,教师不仅承担着授课的职责,而且承担着本科生实习、研究生辅导、科研等工作。如此之多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使教师们难以抽出时间和精力与学生进行面对面沟通。另外,在本科生的“全程导师制”实施过程中,需要导师为学生的思想、心理和就业等问题提供帮助,且校外的辅导工作也要消耗教师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仅仅依靠教师的责任感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很难确保“全程导师制”的实施效果的。

3.导师的角色定位不明确

一些教师在科研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较多,但在个性化教学方面的投入却存在不足。个别教师在课堂上只注重一般性的讲解,缺少针对性的指导;只强调知识性的学习,缺少学术指导;以“教书”为主,“育人”为辅;在实践教学中以“课程标准”为主,缺乏个性化的引导。导师将工作重点放在保障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正常运行上,与学生的日常沟通缺乏规范,无法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正确引导,这也使得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由此可以看出,在目前的本科教育制度的设计与安排中,缺少一套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个体发展与成长的具体方法,这很容易导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产生许多疑惑与问题,却不知道该向谁求助。

4.专业性管理不完善

在当前的高等教育中,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与学生发展的制度,包括课堂教学制度、实践教学制度、导师管理制度等,这三大制度在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中具有基本而关键的作用。本科导师制的核心是从学生自身发展和成长需求出发,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长[3]。这不仅需要本科生导师明确自己的责任与职权,也需要高校在选人时考虑本科生导师的个人情感与理想,同时兼顾业绩报酬与社会声誉,使其在工作中获得应有的尊重与肯定。此外,一些高校缺乏鼓励导师投入全方位育人的系统激励机制,也没有将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情况纳入教师年终考核,并考核结果存入教师工作档案,作为教师年度履职考核、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评先评优等方面的重要依据,不能充分发挥本科生导师在本科人才培养中的指导作用[4]。

三、地方师范院校全程本科导师制的优化路径

“三全育人”是新时代对高校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但因各高校本科导师制的计划大致相同,缺乏自身特色,而没有充分发挥本科导师制的应有作用。这就要求各高校立足自身优势和特色,借鉴其他高校经验,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制订符合学生发展需要和专业建设需要的全程本科导师制,解决目前高校本科导师制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充分发挥导师制的内在价值,让导师制真正成为学生的“成长之窗”[5]。下面从观念导向、形式安排、指导模式等方面,为地方师范院校全程本科导师制提供相应的改革途径。

1.结合三全育人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

“三全育人”的教育思想,使本科导师制具有了全新的内涵与生命力,使其教学内容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与发展。“三全育人”的教育思想与本科生导师制相结合,能够构建起以导师制为抓手,以导师为纽带,以社会、家庭和学生为主体的育人团队,形成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从学习到生活的完整育人体系[6]。高校开展“三全育人”建设的基础是教师,教师不仅要完成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重要任务,而且肩负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因此,在“三全育人”的要求下实行本科导师制,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对新时期大学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这就要求导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要将学生的全面成长作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让学生在价值塑造、专业学习、创新创业三个方面实现全面成长,完成专业建设目标下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生成长为核心的高校本科全程导师制,一是要在价值塑造上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价值观,帮助学生科学规划职业发展方向,为社会培育高层次的人才。二是要将专业教学与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相结合,利用导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正在学习和成长的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让他们找到一个符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向和职业发展方向[7]。三是要在创新创业上加强引导,使学生可以自己对学习过程、目标定位、计划安排做出清晰的判断,并能够理性地进行自我审视,正确看待创业风险,从而实现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此外,高校完成“三全育人”任务的关键在于构建全员参与、职责清晰、良性互动的育人体系,因此应积极推进各部门、教师和学生的协同育人模式,形成工作联动、合作育人的工作机制,明确每个部门、教职工的职责和任务,以更好地完成育人工作。想要促进全程本科导师制良性可持续发展,高校还要构建完善的考评与激励机制,激发导师的工作热情,积极对教育指导工作方式进行创新,进而构建与学生之间的深度互动关系,从而更好地完成教育指导工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8]。可对指导成效显著、学生满意度高的优秀本科生全程导师进行表彰和奖励,并在岗位聘用、评优评先、在职进修、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倾斜。

2.拓宽导师选择路径,提高指导针对性

高校的发展方向、专业种类有很大的差异,学生的素质也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导师的指导也要有自己的特色,应该探索出一种与学校情况相适应的、分层次的指导方式。本科导师制并不一定是一成不变的,它应该因人而异,因地而异,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每个教师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导师制度并不是要求教师“全能”,而是让教师充分发挥自己擅长领域的能力。研究能力强的教师,既能引领学生进行研究,又能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教学能力强的教师,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擅长创新创业的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更多的创新创业方面的指导,将知识和思维能力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在实践参与中提升学生的能力。高校可以导师的优势领域为依据,将导师划分为科研型导师、学科型导师、指导竞赛型导师等多种类型,并在信息平台进行公示,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规划和发展方向,选择适合的导师,以打破固有导师束缚,在教学方式上形成“互助”的局面[9]。当然,教师不是万能的,当学生询问教师不熟悉的问题时,教师可找其他导师帮助,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指导。此外,在建设本科导师制的过程中,高校要积极地打破思维定式,丰富和拓展本科导师的基本内涵,以知识传授和学业辅导为基础,将校内外的各种资源都充分地利用起来,让教学指导跨领域进行[10]。可以从社会上挑选出优秀的专家、学者作为本科生的第二指导教师,以解决由于学科封闭所造成的发展缺陷。也可充分调动校友的资源,将与学生所学专业有关的行业或行业的优秀专家和人才纳入到本科导师队伍中,充分发挥其在专业发展与生涯规划方面的优势,持续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指导他们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创新指导模式,畅通指导渠道

高校应构建线上与线下同步,专业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第一、二课堂相结合,实践与创新相结合的新模式,形成基于导师制度的新型“三全育人”教育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导师应从理论指导与实践锻炼两方面着手,丰富自身的指导方式[11]。一方面,要持续加强理论学习,用更前沿的专业理论解决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另一方面,要積极开展实务训练,并结合专业技能的要求与标准,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背景开发资源,建立网络智能库,为学生的岗位实习提供机会与平台,让他们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本科生导师传授的知识、理论以及处理问题的方法。这样,能够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术水平和职业能力,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使学生与导师间的交流变得更加有效。高校应对教师的互动机制和互动方式进行完善,参与到导师的指导工作中,持续提高导师的教学指导水平,实现高校、导师和学生之间发展的同步性与互构性,从而提高育人质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本科生导师制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地方师范院校只有从观念导向、形式安排、指导模式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才能解决全程本科导师制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參考文献:

[1][7]张馨木.“三全育人”视角下高等学校本科导师制实践路径探索———以安徽建筑大学城乡规划专业为例[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3(05):137-140.

[2]翟国栋,武晓华,曹洪治等.本科生全程导师制:问题与对策[J].中国大学教学,2017(01):66-69.

[3]贾绘泽.高校推行本科导师制的几个主要问题[J].教育探索,2016(10):44-47.

[4]李青.本科生导师制:模式、问题及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9(12):69-73.

[5][8]马诗佳.师生互动视域下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效果与完善路径[J].科教文汇,2022(21):14-18.

[6]张敏,陈兴智,史永庆等.基于本科生导师制的“三全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蚌埠医学院为例[J].大学教育,2023(10):68-70+75.

[9]孙芬娜,苗榕峰,严雅欣,等.地方院校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及对策思考[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23,25(04):76-80.

[10]杜莹莹,陈起风.本科生导师制的现状、问题及优化路径———以中部某省七所高校为例[J].黑河学院学报,2022,13(09):74-77.

[11]李奇虎,俞雅莲.一流本科教育背景下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审视与实践[J].江苏高教,2021(10):66-69.

Research on the Implementation Status and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of the Undergraduate Tutor System in Local Normal Colleges

Zhang Yu, Li Yating, Wang Zixin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Mud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Heilongjiang Province, Mudanjiang 157000, China)

Abstract: The full process undergraduate mentorship system formulates mentorship plans based on different learning stages of students, achieving full guidance from mentors in various stages and links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n academic planning, professional guidance, scientific research exploration, and moral cultivation. This is beneficial for universities to complete the task of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and highly creative compound talents. Universities should combine the requirements of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take moral education as the fundamental task, broaden the selection path of mentors, improve guidance pertinence, innovate guidance models, smooth guidance channels, promote the smooth promotion of the entire undergraduate mentorship system, an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Key words: local normal universities; full undergraduate mentorship system; three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mentor; talent training

猜你喜欢
师范院校导师制全程
全程“录像”,写观察日记
全程管控在机电工程设备安装的实施
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对就业选取的影响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新课标背景下师范院校文学理论教学反思
浅析师范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
手工制鞋全程LOOK
应用转型期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心理调适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全程监控的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