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训并举:高职院校与地方龙头企业构建命运共同体路径探索

2024-05-02 19:04曾珍
成才之路 2024年10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曾珍

摘要:为解决校企双主体育人难以真正落地、学校教学内容和企业实际需求脱节、学校职前人才培养和企业职后员工培训的衔接不畅等难题,校企双方应共建产业学院,坚持职前学校教育和职后员工培训共进并举,在学生培养和员工培训过程中互促互动、共享资源。建立“互促互动”的校企运行机制,构建“分层分类”的精准人才培养路径,学校和企业互融共生,双双得以长足发展,可以真正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

关键词:高职院校;育训并举;校企命运共同体;人才培养;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10-0049-04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一般课题“高职院校与地方龙头企业育训并举构建命运共同体路径的研究”(编号:21YB364)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1]。近年来,职业院校在推进校企合作、落实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法定职责上进行了有益尝试,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在具体实践中依然存在一些难题,制约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和职业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提高。2019年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使基于育训并举的校企命运共同体受到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2]。本文对高职院校与地方龙头企业如何通过育训并举构建命运共同体进行探讨。

一、校企命运共同体的研究动态

“共同体”一词开始进入教育领域可溯源于塞吉欧维尼(Thomas J.Sergiovanni)在美国教育研究协会举办的一次会议,用“学习共同体”代替“组织”作为学校的暗喻,以此激发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作为学校成员的动力。美国学者霍德(Shirley Hord)于1997年首次正式提出“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概念。我国2019年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厚植企业承担职业教育责任的社会环境,推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3]。2020年发布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将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作为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4]。由此,一些专家学者陆续进行校企命运共同体的相关研究。李忠等提出,校企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可以通过整合政校行企智资源,推动产业链与教育链的无缝对接,通过跨越教育与职业各自的边界,实现校企要素全方位融合[5]。刘文开等提出,建设校企命运共同体,可从创建政行校企合作办学体制、建立校企命运共同体的长效运行机制、探索校企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形态、打造富有企业文化特质的校园文化等方面进行思考[6]。

二、校企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过程与方法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也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江西××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是吉安市电子信息产业的龙头企业,在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发布的“2020年电子信息竞争力百强企业”名单中列第52位。吉安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自2014年办学伊始始终秉承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充分依托××公司本地电子信息产业龙头企业的产业背景,不断深化校企合作。两者共同组建××产业学院,坚持职前学校教育和职后员工培训共进并举,在学生培养和员工培訓过程中互促互动、共享资源,能够有效解决校企双主体育人难以真正落地、学校教学内容和企业实际需求脱节、学校职前人才培养和企业职后员工培训衔接不畅等难题。这可以成为一条高职院校与地方龙头企业“育训并举”的校企合作新路径,能够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企业综合实力,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1.共建产业学院,解决校企双主体育人难以真正落地的问题

(1)共建教学创新团队,明确双主体育人方向。××产业学院整合校企双方人力资源,组建“人才共享、优势互补”的教学创新团队,企业董事长担任主任、政行企校参与的产学研指导委员会结合企业岗位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2)建立校企实践基地,打造双主体育人平台。××产业学院整合校企双方资源,在企业九个厂区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同时,学校提供实训场地、企业投入生产设备共同建立“校中厂”———××生产性实践基地,供校内学生实践操作和勤工俭学使用。“校中厂”分成四个区域:基本技能实践区、SMT技术应用生产区、综合仿真实训室、SMT重点研发实验室。在办学指导思想上,“校中厂”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实现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由向外输送毕业生向为本地企业输送毕业生转变、由盲目培养学生向有针对性培养学生转变、由封闭办学向开放办学转变。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校中厂”力求生产过程和教学过程相结合、专业教材和岗位标准相结合、专任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相结合。在学生培养规格上,“校中厂”更多地考虑到企业对人才的岗位需要,在抓好学生德育和智育的基础上引进企业文化,让学生在校学习时就提高岗位能力和社会能力,培养“德技双高”的实用型人才。校企共同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成立××实验班,按照“入学即入职”的人才培养总体思路,以企业用人需求与岗位资格标准为导向,以学生(学徒)技能培养为核心,以学校、企业的全程深度参与为支撑,形成“企业+学校”双元合一的人才培养管理体系,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顺利实施,切实提高学生岗位技能和培养质量。为了更好地实施现代学徒制,企业总部还划出相对独立的教学和生活区成立“厂中校”,供精英班教学使用。校企双方以1∶5的比例,挑选企业的优秀工程师担任企业师傅、学校优秀教师担任专业师傅,建立“师傅带徒弟”模式的学习小组,确保学生切实掌握企业岗位所需的技能,真正实现三方共赢。(3)实行“校企双学分制”,保障双主体育人质量。在校企合作实践过程中,学院提炼出“校企双学分制”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双学分制”即从学校原有的140分总学分中划出不低于28分的学分,用来置换企业学分,学生必须同时获得校企双学分才具有毕业资格。学生修读企业必修课程所获学分等同于校方公共选修课学分,修读企业方向课程所获学分等同于校方专业方向课学分,而学生所获的校方实践学分中认识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所获的21学分等同于具备企业工作资历21周。“校企双学分制”作为学生毕业条件和企业资历的认定依据,直接决定了其就业岗位等级与薪资高低。企业对员工培训情况进行日常与年度相结合的考核,考核结果与员工的薪酬待遇、岗位调整和职务升迁相挂钩,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校企双方人才培养的融合度。

2.开发模块化课程,解决学校教学内容和企业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

(1)紧跟前沿技术开发课程。根据企业需求,遴选校企双方人员组成课程开发项目小组,通过横向项目的方式,将企业最前沿的技术、工艺、规范纳入教学内容。现已开发《生产管理技术》《品质管理技术》《现代显示与触控技术》《企业文化与职业管理》《工厂常见机电设备故障排除与检修指南》《认识实习》等学校专业教学与企业员工培训通用的教材,其中《现代显示与触控技术》填补此项技术教材市场的空白。(2)对接岗位灵活组合课程。根据不同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开发课程模块,进行灵活组合。例如,面向××产业学院所有班级,开设“企业文化与职业管理”公共选修课,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提升对企业的忠诚度;针对设备维护岗,开设“现代显示与触控技术”专业核心课和“工厂常见机电设备故障排除与检修”综合实践类课;针对管理岗,开设“现代显示与触控技术”专业核心课和“生产管理技术”“质量管理技术”等专业拓展课。

3.实施“分层”培训,解决学校职前人才培养和企业职后员工培训衔接不畅的问题

(1)量身定制培训课程。双方对企业新进员工、班组长、主管、经理四个层级的人员制订“××人才引航计划”,从企业战略需求、岗位胜任能力和个人发展等维度制定培训方案,共同开设课程,源头上保证培训效果。(2)共享培训师资团队。每一门培训课程均由教学创新团队承担,企业兼课教师负责实践教学部分,学校专任教师负责理论教学部分。××产业学院现已聘用企业教师40人,所授课程涵盖企业文化、生产管理技术研发和设备维护等多个领域。

三、校企命运共同体的主要内容

1.建立“互促互动”的校企运行机制

××产业学院建立院长负责管理机制,企校各设一名名誉院长,学校党委副书记和企业副总裁担任院长,校内教学运行主要由学校负责,企业配合监督,企业教学运行主要由企业负责,学校配合监督,校企交叉事务双方协商共定,从而构建“互促互动”的校企运行机制。下设教学部、培训部和行政部,教学部牵头负责“育”的任务,培训部牵头负责“训”的任务,行政部负责协调校企双方教学资源配置。涉及业务口根据工作要求校企双方灵活安排工作人员,如学校专业主任、教学秘书、企业事业部人力资源经理、工程技术部部长等,彰显“育训并举”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

2.构建“分层分类”的精准人才培养路径

在“育”方面,面向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专业学生,根据企业相关岗位的不同采用分层精准培养模式。针对企业所需的基层管理岗位开启跨专业订单班合作,面向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专业开设定向班;针对企业所需的精英骨干人才岗位开启现代学徒制实验班,制订一系列专门的人才培养计划及管理办法,并按照1∶5的师生比例配备企业工程师和学校教师担任学生“师傅”。在“训”方面,主要针对企业新进员工、班组长、主管和经理四个层级进行分层培训,从企业战略需求、岗位胜任能力和个人发展等维度开发培训课程,开展××人才引航工程建设。

3.制定“××产业学院”的实施与管理方案

学校制定《××产业学院规章制度》《××产业学院运行管理规范》《吉安职业技术学院特色学院设置与运行管理办法》《校企双学分档案管理办法》《吉安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学徒制教学管理实施办法》《企业课程评价方案》《课外企业实践学分认定方案》《校企双学分置换方案》《毕业生定岗方案》等一系列实施管理办法,保证学校和企业互融共生,双双得以长足发展,真正构建命运共同体。学生入校之后,学校为其建立校企双学分档案,记录其三年在校学习情况。开设企业必修和选修课程,由校企双方共同授课、共同评价、共同管理。组织学生赴企业完成课内外企业实践,并认定企业实践学分。学生所获企业课程学分可置换公共及专业选修学分,所获认知、跟岗、顶岗实习学分可置换课内企业实践学分。毕业时,根据校企双学分档案内的学分、绩点情况,确定就业岗位及薪资。

四、校企命运共同体的创新点

1.理念创新:彰显“育训并举”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

从职业教育體系建设的角度来看,以学历教育为主的职业学校教育和以追求资格为主的职业培训本应是一个整体,一起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服务;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来看,社会的发展、企业的转型升级需要劳动者提高技术水平,亟须劳动者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实施“育训并举”是职业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更是彰显大职业教育观的具体体现。

2.路径创新:建立“分层分类”的精准人才培养路径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生产、管理、技术等类别的多层次人才。××产业学院精准对接企业发展中的人才需求,面向在校学生和企业员工两大类别,实施分层分类培养。一方面在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物流管理等专业在校学生中开设“××”定向班,培养大批量的企业基层管理和技术人员,在定向班中遴选出优秀学生组成精英班,实施现代学徒制培养,为企业培养储备干部。另一方面,针对企业新进员工、班组长、主管和经理四个层级不同的培训需求,制订科学的在职员工培训计划,制定考核方案,为企业员工素质提升和岗位晋级提供服务。

五、校企命运共同体的运行成效

1.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近年来,学校组建定向班和精英班43个,培养学生达1639人,进入公司就业累计达1022人,涌现出一批工作踏实、业务精良、独当一面的学生。近几年电子信息大类学生参加各类大赛获得国家级奖5项、省级奖23项,其中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嵌入式技术与应用开发”技能大赛获一等奖,实现了江西省该赛项国赛一等奖零的突破,2020年“建行杯”互联网+创新创业类大赛获国家级银奖、省级金奖。产业学院师资团队立项为校级教学创新团队,双师型教师达80%以上;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大赛获国家级奖6项、省级奖6项;校企共同申报省级各类课题14项,实用新型专利21项,编写《企业文化》《工厂常见机电设备故障排除与检修》等活页式教材,其中《现代显示与触控技术》填补了此项技术在教材市场的空白。

2.企业发展实力显著增强

产业学院面向企业在职员工培训效果显著,其中169人晋升为主管级,52人晋升为经理级,有效助力员工快速成长为企业技术骨干和中层管理人才。在学校输入学生和培训员工双重人力的支撑下,公司由2014年的1000人迅速发展到2020年的3万人规模,在国内开设分厂9家;2018年获江西省技术发明奖;2019年被江西省人民政府认定为产教融合型企业;2020年被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认定为“一带一路”优秀企业和百强企业。

六、结语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天然属性,没有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就缺乏活力,企业也就失去核心竞争力。校企命运共同体是更高层面、更深层次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构建面向产业的校企命运共同体是当前我国产业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高职院校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职业院校要始终秉承开放、合作、服务的办学理念,坚持需求导向,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积极与地方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构建“互融共生”校企命运共同体,为实现内涵式发展注入新活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27)[2023-09-16].https://www.gov.cn/zhuanti/2017-10/ 27/content_5234876.htm.

[2][3]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9-02-13) [2023-09-16].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 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4]教育部等九部門关于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的通知[EB/OL].(2020-09-16)[2023-09-16].https://www. 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9/29/content_5548106.htm.

[5]李忠,陶绍兴,胡计虎.“双高计划”背景下校企命运共同体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20(23):51-55.

[6]刘文开,黄云玲.高职院校建构校企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意蕴与实现策略[J].教育评论,2021(12):33-36.

Combining Education and Training: Exploring the Path of Building a Community of Shared Destiny between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Local Leading Enterprises

Zeng Zhen

(Ji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Jiangxi Province, Jian 343000,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difficult implementation of sports personnel for both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disconnection between school teaching content and actual needs of enterprises, and poor connection between pre service talent training and post service employee training, both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should jointly build industrial colleges, adhere to the joint development of pre service school education and post service employee training, promote interaction and share resources in the process of student and employee training. Establishing a school enterpris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mutual promotion and interaction", constructing a precise talent cultivation path of "hierarchical classification", integrating and coexisting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and enabling both to achieve significant development, can truly build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s; combining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chool enterprise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talent cultivation;integration ofindustryand education;schoolenterprisecooperation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浅议物流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