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自古生百姓

2024-05-02 19:04白山杉白小犇
音乐世界 2024年2期

白山杉 白小犇

〔摘 要〕本文从四川扬琴的历史与现状等方面着手研究,浅析四川扬琴的发展趋势,共分为六部分。同时对培养接班人,造就属于自己的“铁门槛”和推进四川扬琴的发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四川扬琴;杨奎本;李德才

据四川扬琴表演艺术家杨奎本说,五十年前,四川艺术界盛传一件趣事:著名电影导演谢晋在成都棋园茶社听了一场四川扬琴,参加演出的是四川扬琴大师李德才和他的四位伙伴,演出节目为《陈姑赶潘》。五位演员各执一种乐器,分坐在小舞台上。李德才唱陈妙常,边唱边打扬琴,黄如初唱艄翁,打鼓板,其他三位各执三弦、京胡、二胡。李德才唱女腔,他的唱腔妩媚华丽、委婉细腻,唱得十分动听。谢晋听得如醉如痴、赞不绝口、十分过瘾。过后,他称之:似听到满耳的水。谢晋还专门写文赞扬四川扬琴的优美动听。

一方小小的舞台,五位身着灰色长袍的演员,没有五光十色的布景,也没有华丽多彩的灯光,只凭坐着清唱,只靠自打自拉,不仅震撼了全场观众,而且抓住了大导演谢晋的心,其艺术魅力不输于大舞台、大剧团。

这个小小的组合证明了四川扬琴的优势与特征。

四川扬琴的演唱接近戏曲,但不是戏曲。它不化妆表演,而是坐着操琴、自唱自打。“坐地传情”“以声曲传情”,用音乐塑造人物,用声腔抒发情感。人物的喜、怒、哀、乐都要在唱中展现,讲究 “情动于衷而形于声”。扬琴大师李德才曾说过:“四川扬琴是根据人物性格定情发声。”

一、“坐地传情”是四川扬琴的最大特征

说起四川扬琴,很多年轻人不但没见过,甚至连听都没听说过。很多人以为四川扬琴仅是一种乐器,并不了解它是中国说唱艺术的代表性曲种之一。它不仅是一把扬琴,而是由俗称“五方”的扬琴、鼓板、三弦、京胡、二胡五种民乐组成。

四川扬琴距今不过三百年历史,作为中国说唱艺术的代表性曲种之一,属琴书类。与鼓词类的京韵大鼓、弹词类的苏州评弹、道情类的湖南渔鼓、牌子曲类的河南大调并列为中国汉族传统曲艺的大类。

清人徐珂著《清稗类钞》(洋琴条)说:“康熙时,有自海外输入之乐器,半于琴,而略阔。锐其上而宽其下,两端有铜钉,以铜丝为弦,张于上。用锤击之,锤形如箸。其音似筝筑,其形似扇,我国亦能造之矣。”这时叫“洋琴”。经过数百年的演变,它融入了中国传统民间音乐之中,成为一种有音乐魅力、有地方特色的中国乐器。同时也逐渐形成了以扬琴为主乐器的唱腔、音乐、文辞俱美的四川曲艺品种。

四川扬琴的演出,在清嘉庆年间盛况空前,道光年间,出现了一批受人欢迎的艺人,如谢海楼、康明欣、李莲生等。据说改渔鼓为盆鼓始于谢海楼,他不仅将鼓用于扬琴伴奏之中,还在演唱时加有箫、笛、磬、木鱼等乐器。李莲生是盲艺人,人誉“赛天化”。 到光绪年间,成都逐渐出现了专门的曲艺书场,已有艺人100多名,并分為“南会”“北会”两派。南派行腔华丽,细腻柔美,长于抒情和刻画人物内心活动;北派行腔淳朴、工稳豪放,长于叙事,多演唱大本曲目,名曰“四川琴书”,俗称“话鼓扬琴”。传统的四 川扬琴演出是以茶馆艺术、堂会艺术为主。当时最有名的演出场地有“芙蓉亭”“锦江茶楼”等,盛传“成都人爱听扬琴,听不懂扬琴的不算成都人”。曲艺在中国,有个普遍的特点,就是出于最底层,是非常典型的下里巴人的俗文化。早期四川扬琴还有个特点:表演者大多为盲人,走街串巷,坐地起唱,归于下九流,几位盲人,靠盲杖,互相拉扯,走街串巷,卖艺为生,十分艰难。因生活所迫,他们不得不付出比常人更为艰苦的训练。不能站着表演,就坐着唱,在唱上下功夫,所以唱腔也是千锤百炼,悦耳动听。

民国时期,四川著名慈善家尹昌龄为了帮助盲人谋生,曾组建瞽童扬琴训练班。据郫县地方志记载:慈善堂扬琴班第一任教习名沈子啸,是位盲人,浙江人,当时他在潼川卖卜为生,由成都东门外胡耀东介绍推荐入堂做扬琴班首任教习。第一任监察员则延聘“省城士商高旷之人,平日以扬琴自娱者”,以何茂轩、邓楷亭、萧绍徽、范云卿、梁温恭、曹少杰、杨卓然、陈春帆等8人组成“专家组”,负责扬琴技艺的传授。同时,不少扬琴艺人在家设堂带徒。他们对四川扬琴的发展和传承功不可没。到今天,慈惠堂街口还立有纪念尹昌龄的石碑。

而后四川扬琴的演出演化为一人多角演唱,自弹自唱,以说为主,以唱为辅,逐渐形成了采用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与京胡、三弦、二胡、鼓板一起形成合称“五方”的小乐队。由五个演员分成生、旦、净、末、丑五个行当表演,称为“五方人”。因其队伍精炼、演出方便,唱腔优美,曾名噪四海、风靡一时。成渝两地,茶楼酒舍,无处不有。而后,最有影响的艺人首推李德才,他的扬琴表演被誉为四川曲艺界的“四绝”之一。

四川扬琴的曲目不仅多,而且精。甚至感动了一些文化名人,为其写词。四川扬琴中有不少“黄本”,也就是后来被周恩来称之为“中国的莎士比亚”的黄吉安为他们写的20多个扬琴曲本,其中包括《处道还姬》《黑虎缘》《木兰从军》《渔父辞剑》等。黄吉安爱唱四川扬琴,也喜欢坐唱川剧,“黄本”使四川扬琴的文学性和艺术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四川扬琴大多演奏武曲,音乐豪放、浓烈,乐曲结构大多是套曲,戏剧性极强。

歌唱家巴郎曾在《川曲戏韵》中称赞四川扬琴为:“弹舌音如珍珠滚,听韵味人间能有几回闻。哈哈腔一声铿锵穿浮云,是美声也要平地让三分。”非常准确地道出了四川扬琴的优势与辉煌。

二、“乾旦坤生”是四川扬琴的又一特征

早年四川扬琴只有男演员,到20世纪50年代,才有了女演员。之后四川扬琴出现了“乾旦坤生”。也就是男唱女腔,女唱男腔,号称“泰斗”的李德才和弟子徐述就是如此,有“弟子作生师作旦”之说。

李德才的男唱女腔,讲究 “情动于衷而形于声”。他善于吸收四川扬琴的各派之长,发展了“哈哈腔”的润腔手法,唱腔音色甜美,韵味醇厚,圆润清脆,悠扬婉转。同时李德才还擅长自打自唱,精于操琴技巧,善奏《将军令》《闹台》等四川扬琴曲。代表曲目有《秋江》《祭江》《孙夫人祭江》《香莲闯宫》《活捉三郎》《白毛女》等。

他还为四川扬琴艺术培养出不少优秀人才,当今的扬琴大师几乎都是他的弟子,或者弟子的弟子。那时的四川曲艺很受欢迎,包括四川清音、谐剧、四川竹琴、四川金钱板等,都是四川艺术活动必不可少的节目之一。

1958年,李德才和弟子徐述在北京参加全國曲艺汇演,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1986年,成都曲艺队扬琴组应邀赴巴黎参加国际艺术节活动,首次登上国际舞台,被法国艺术家誉为“真正的艺术”。2008年6月7日,由四川省曲艺团、 成都艺术剧院、四川省音乐舞蹈研究所申报,“四川扬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德派”第二代传人徐述是李德才的徒弟,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巴蜀文艺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她属坤生。徐述唱打皆优、自成一派,声如宏钟,气势振人,充分展现了四川扬琴“坐地言情”的表演特色。尤其看她的一些名段,更是动人。看她演出的《秋江》,真是一种享受。虽无华丽的服装、无站立表演,仍让观众如见到大江涛涛之上的一叶扁舟,如听到一位善良风趣的老艄公的朗朗笑声,真是出神入画。李德才的另一位徒弟刘时燕,“德派”第二代传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四川扬琴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获得过第五届中国金唱片奖,曾是四川扬琴队伍的主力演员。观众对其有“万转千回一寸喉,走马容针自在讴”的赞誉。刘时燕说:“希望在我有生之年努力让四川扬琴更上一层楼,要多培养青年人,多培养观众。”其代表曲目有《秋江》《船会》《贵妃醉酒》《三祭江》《香莲闯宫》《活捉三郎》等。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四川扬琴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四川扬琴“德派”第三代传承人吴瑕,师从徐述。代表曲目有《凤求凰》《贵妃醉酒》等。国家级非遗四川扬琴的传承人、四川扬琴“德派”传承人、中国曲艺牡丹奖新人奖得主唐瑜蔓,师从刘时燕,代表曲目有《船会》《凤求凰》等。

三、“川曲戏韵”是四川扬琴的魂灵体现

四川扬琴和川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少川剧名家也用四川扬琴的名段来练嗓,早期在川剧的“昆、高、胡、弹、灯”中,老艺人在胡琴戏中揉入四川扬琴的旋律经常发生,但因为年代太久,现在难以找到谱例。

四川扬琴演出中的“五方”,似乎与川剧演出中的“五方”很相似。为了不混淆概念,我们特别请教了一些川剧音乐名家。四川川剧院音乐一级作曲家李天鑫说:“四川扬琴的‘五方和川剧‘五方没有关系,四川扬琴是传统小型乐队编制,川剧(高腔)没有固定乐队编制,如果说‘五方是指硬场面(打击乐)那是可以的,但与扬琴‘五方没有可比性。扬琴的唱是扬琴音乐的主体,有的曲牌在唱段尾端也可以加上合唱,这与川剧帮腔有点类似,但是功能是不一样的。”

成都川剧研究院一级指挥周玉说:“扬琴的‘五方主要以民族乐器为主(比如,扬琴、京胡、三弦、二胡)和一个打击乐器(鼓、板与一个扬琴鼓)。川剧的‘五方全部都是打击乐。川剧的帮腔主要是刻画人物、场景描绘、多人称演绎,以及定调等等功能。四川扬琴的合唱更多还是诠释人物内心、人物设定以及一唱众和。”

四川扬琴与川剧在表演形式上的区别在于:四川扬琴的主要特点是“坐地传情,自打自唱”。它不用多人化妆表演,而是几个人坐着操琴演唱,它音乐性极强。清脆婉转、丝丝入扣,点缀以富有特色的“哈哈腔”,抒情中颇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感。《活捉三郎》《华容道》《清风亭》等经典曲目,曾流行于成都、重庆、泸州、自贡等地,受到不少老百姓的欢迎。

李天鑫说:“扬琴与川剧有其相同之处,首先在音乐元素调性、调式有相同之处;其次是行腔方式上有其共同处;第三,诸多四川地方特 色的音列结构非常接近;第四,在行腔板式上(一字、二流)有其相同之处。过去在唱腔上有特色的老艺人几乎都会唱扬琴,例如成都的竞华,重庆的周继培等都是扬琴的高手。”

许多川剧著名演员都爱好扬琴,并在传授弟子时将扬琴唱腔作为练习唱功的基础课之一。

四、“配器演出”是四川扬琴的发展趋势

2018年,中国台湾新竹音乐节采用了四川扬琴名曲《将军令》开场,这首《将军令》正是四川扬琴大师李德才最有代表性的曲目。该演出乐队以“五方”为主,配加了40种中西乐器,组成了一支阵容强大的45人的乐队。它的主要技巧有双强轮音、颜音、衬音等,充分体现了扬琴的快速演奏技巧,将音乐逐步推进高潮,用强有力的衬音突出鼓点的节奏、扬琴的激昂,把战争场面描写得淋漓尽致。扬琴演奏员落签时,时而如沥沥秋雨,时而如滔滔巨浪,感天动地,回肠荡气,令全场观众为之无比振奋。

在这里,配器起了推波助澜的大作用。

关于“配器”,我们特别请教了原省曲艺研究院院长李小军。

他解释说:“配器是在传统扬琴伴奏的唱腔音乐中加以了更加丰富多彩的音乐元素,使唱腔和音乐更加丰满,以起到更好地塑造人物和渲染氛围的作用。传统京剧的唱腔都是没有配器的,而现代京剧全部都是有配器的。也就是乐队除了主奏的乐器跟着唱腔走(伴奏),其他各种乐器可以演奏多声部的旋律(和声),在四川扬琴的表演中,这样处理能使唱腔能更好地塑造人物。这不是简单的增加乐器的数量,而是音乐上的再度创作。这在传统戏曲中是没有的。就像几十个人唱歌,唱一个旋律是齐唱,分了多声部就是合唱。比如,我们演出《陈姑赶潘》主要是民乐配器演奏伴奏。我们的民乐有一个缺陷,就是整个乐曲缺乏厚度不饱满。所以现在的民乐演奏都要加上大提琴,从而丰富中低音区域的厚度,我们的那支乐队也就加上了大提琴,也就能够达到这个效果了。”现在的四川扬琴演出有不少的队伍都加了配器,比如2018年获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的《守望》;2022年受邀参加第七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展演的四川扬琴《长城新谣》;2022年9月15日,获得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曲艺类“群星奖”的《蜀道》乐队都加了配器。

五、“濒临灭绝”是四川扬琴的现存状况

著名大画家张大千曾经对老报人车辐说:“四川扬琴是中华文化的艺术瑰宝,年轻一代一定要好好地传承下去。”2023年5月16日,四川扬琴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徐述在成都因病去世,随着她的离世,她的很多经典作品也随之而去。不仅曲艺界损失巨大,而且很多老观众也深感痛失良友。她的好友李伯清说:“徐述身上起码有近百个扬琴本子,她的离开代表的是一个时代的渐行渐远。”这是一声警钟。

随着各种现代艺术形式的大量出现,传统的艺术普遍受到冲击,四川扬琴艺术面临重重困难,四川扬琴的老艺人大多逝世或年事已高。1994年,曾统计的当时著名的四川扬琴艺术家,其中专门立有词条的有21位,目前仅存刘时燕、曾克容、杨奎本三位。近期刘时燕因病入院治疗,无法演出。康先洪老先生虽已经高龄,仍一直带着学生,长期坚持在大慈寺演出,但已属凤毛麟角,难以为继。

目前四川扬琴面临市场萎缩的困境,缺少展示平台,很多专业演员逐渐离开了舞台,人才匮乏、作品匮乏,这门艺术的生存和发展的濒危状况令人担忧。

关于目前四川扬琴的现状,我们作了一个简单的调查,主要有以下几个难点:

基本上没有专门教授四川扬琴的职业学校

四川扬琴历史悠久、音韵复杂、文词高雅、曲牌众多,仅靠现存的几位老艺人口传心授是很难传承的。

目前中国戏曲学院、上海戏曲学院以及四川职业艺术学院都没有专门的教授四川扬琴的专业班。四川音乐学院、四川职业艺术学院都仅有关于四川扬琴艺术的讲座,尽管前往听讲的学生不少,但无法深入,更谈不上系统学习。

演出场地小而少

目前四川扬琴传统的演唱活动,基本上只在大慈寺内外两处四川扬琴传承基地,每周三、六进行常规演出,以传统段子为主,观众老龄化,虽也有从事传统艺术相关研究的学生专门前往观摩,但受众面偏窄。

专业人员稀少

当年尹昌龄办的瞽童扬琴训练班,从1924年农历三月正式建班开课,到1950年结束,一期约20名学生,一届4年,聘“专家组”负责扬琴技艺的传授,大约培养了200人,对四川扬琴的发展和传承,功不可没。现在却没有这样的学习条件。

目前从业人员很少,四川省曲艺研究院能够演唱四川扬琴的在职演员大概有七八人,以女演员为多,在其他曲艺单位中从事四川扬琴的专业人员更是稀少。

六、“守正创新”是目前四川扬琴传承的当务之急

早在20世纪初,四川扬琴地位很低,归于下九流之下流。新中国成立后,从艺人员虽政治地位有所改变,但其生活待遇仍处于较低的状况,20世纪70年代演艺界的平均月工资在20元左右。陈昀在他的文章《从流行到“小众”——四川扬琴的历史回顾与现状调查:以蜀声琴社为例》中,提到老艺人马学义的晚年,令人唏嘘。马学义青年时,唱腔温婉柔美,晚年老年痴呆,生活窘迫。我们查了一下,网上有140万条有关“马学义”的信息,竟找不到关于这位昔日四川扬琴名家的一丝半点专门的介绍,可见他已被历史遗忘,社会也不再关心他了,他的艺术成就也灰飞烟灭了。曲艺演员生活待遇低,这种情况还不是个例。连大师徐述至死都还是身居陋室,她是凭着对四川扬琴的忠诚挚爱至死不渝,坚持着对四川扬琴的传承,甚至自掏腰包,教授学生。

同时随着市场的变化,演员队伍出现了更大的变化。一些青年演员在表演时中气不足,吐字不清。尽管场面上加了一倍以上的人员,浓妆艳抹,服装华丽,表演歌舞化,但仍难出大师级的演员。因此有三个问题需关注:1.守正创新是根本。关于守正创新,虽然提倡多年,但在执行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尤其在近期。付兵说:“传统音乐受到现代流行音乐的冲击,但我们绝对不能忘记这些传统文化精粹,必须一丝不苟进行‘原汁原味的保护性传承。”他认为传承分两部分,“一部分是‘传,即师父传你这门技艺,你一字不落全部学会;第二部分是‘承,应该与时俱进,你加一个新技巧,我加一个新形式,靠着所有传承人的力量,扬琴才能不断发展,不断完善,才能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徐述曾说过:“你嗓音再好,形象再好,但是你唱得不好,你精髓的地方学不会,你就拿不出来真东西。”她说:“我的心是很酸的,这是国宝呀!只有我们国家才有四川扬琴。”保住四川扬琴的根本,才能创新。付兵主张其他艺术可以借鉴,但不能贪多,“多了就不是扬琴了,只能是用某一腔,某两句。”国家的扶植是依靠,行船必须有好舵手。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常识,要守正创新,必须有专业带头人。更重要的是除了有名师,还必须有领导支持,国家扶植。这在近日的艺术界呼声也比较高,都很尖锐地指向这个问题。这是有普遍性的。学习扬琴,是非常辛苦的工作,传承人付出的不仅是脑力,而且是非常艰巨的体力劳动。这是需要经济支持的。要关心演员生活,提高演员待遇,给艺术队伍一个好的生存环境。同时,曲艺方面的理论上也需要系统地总结,支持付兵式的专家“不要讲名利,踏踏实实、认认真真,把我们所学的东西传给下一代,把老一辈的东西传承下来,一代代地走下去”。薪火相传的关键在于提高接班人的素质,培养一个大师级的苗子很难。这也是目前最迫切、最艰巨的任务。这不是靠现代化的“声光电”,靠华丽的服装,靠一大群倩女的伴舞可以解決的。主要演员唱不上去,吸引不了观众,就是花几十万打造,也会失败。选苗子很关键,但培养苗子更难。随着大师级的名演员一个接一个地离世,培养工作会更难。李伯清说:“比起缅怀和哭泣,纪念老一辈艺术家最好的方式,就是趁他们活着的时候好好从他们身上多学本领。”四川省曲艺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燕莺吟》中写道:“准确模拟完成一首艺术作品,谓之匠人;继承并发展一门艺术,造就属于自己的‘铁门槛,谓之大家;推动改变一门艺术的前进方向,对后世影响深远,谓之大师。”传承人必须造就属于自己的“铁门槛”,用自己的真才实力推进四川扬琴的发展。

为此,我们专门采访了传承人,李小军的学生蔡宁。

蔡宁说:我从事四川扬琴艺术已经十年了,能够接触四川扬琴这门艺术也是因为机缘巧合。2013年,我在进入社会开展社会实践之前,现单位四川省曲艺研究院开展了一场“曲艺进校园”,来到我当时就读的四川师范大学电影电视学院(现四川电影电视学院)进行展演,起初我看到这台演出的时候,仅仅是因为好奇。我作为四川本地人,从前从没有听闻过本地这些艺术形式,到了社会实践阶段,我也是碰运气找到了这家单位。当时任职四川省曲艺研究院副院长的李小军就成了我的伯乐。因为四川扬琴对男腔的要求极高,男演员非常稀缺,李院长得知我的实习目的后,为我好好地普及了四川曲艺的各种形式与特点,特别是四川扬琴。一开始因为陌生,我的兴趣并没有那么高涨,在以后的实习阶段中,李院长不断地普及知识,以及了解我的声音条件之后,认为我有发展的空间,我也在慢慢了解之后开始提起了兴趣,就正式开始进入教学。在之后,李院长倾囊相授,还把我引荐给了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徐述老师,在之后的时间,单位各位老师以及前辈同事对我悉心指导和鼓励,慢慢一步步就在这条路上走了十年了,也取得了一些算是认可自己专业能力的成绩。

他又说,“坐地传情”是传统四川扬琴的形式,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形成的演出形式。四川扬琴虽说是一种诉说故事的琴书艺术形式。以表演不多的坐唱形式,一是对演员演唱能力的考验,二是对观众设了一道对故事理解能力的门槛。随着时代进步,演出条件与观众审美要求的逐渐提高,我认为四川扬琴的发展道路上“站起来”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在目前弘扬文化自信的政策指引下,不光站起来,解放肢体后进一步能说能唱能演,会逐渐成为四川扬琴这种琴书形式能传下去的一条通畅的路,这也是目前四川省曲艺研究院在披荆斩棘走的路,当下的艺术形式必须符合当代,否则路真的就只能越走越窄,列为“非遗”是让更多人能够关注这门艺术在当下的呈现,而不是一面只能看到沧桑的老牌匾。

确实,四川扬琴的传承与发展,必须依靠上下一致的努力,否则真会成为一块束之高阁的“老牌匾”了。

本文特别鸣谢:李天鑫、周玉、李小军、张仲炎、蔡宁。

参考文献

1李婷:《四川扬琴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徐述:先“德”后“才”,学戏先学做人》,《四川日报》,2023年6月6日。

2代梓又 :《四川扬琴史稿》,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20年版。

3李婷:《四川扬琴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徐述去世,曾说:四川扬琴就是我的生命!》,四川在线,2023年5月16日。

4荀超:《四川扬琴传承人付兵:琴痴是怎么炼成的》,《华西都市报》,2017年10月23日。

5陈昀:《从流行到“小众”——四川扬琴的历史回顾与现状调查:以蜀声琴社为例》,《四川戏剧》,2010年。

6李婷:《四川扬琴名家刘时燕:“认真,尽力而为;洒脱,舍得有度”》,《四川日报(数字版)》,2022年3月8日。

7荀超:《四川扬琴传承人付兵:把老一辈的东西传承下来》,封面新闻,2017年10月21日。

8成博:《2022四川非遗年度人物评选报名火热进行 听吴瑕四川扬琴与“蜀韵唱腔”的现代碰撞》,四川在线,2022年10月13日。

作者简介

白山杉,四川传媒学院编导学院教授;白小犇,四川传媒学院编导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郑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