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并举”理念下的师范生培养路径探索

2024-05-02 13:00许芸青
成才之路 2024年10期
关键词:五育并举协同育人培养路径

许芸青

摘要:基础教育关乎国家未来发展,培养出色的师范生对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在“五育并举”理念的指导下,师范生不仅能够掌握扎实的学科知识,还能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身体素质、丰富的审美情趣和较强的实践能力。文章阐述“五育并举”理念的内涵,强调坚持“五育并举”的重要价值,提出当前师范生培养存在的问题,对“五育并举”理念下的师范生培养路径进行探讨,旨在为未来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五育并举”;师范生;协同育人;立德树人;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10-0125-04

自蔡元培先生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以来,这一思想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与意义。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1]。高等院校,作为师范生培养的摇篮,必须紧密跟随国家教育政策和理念的改革步伐。在此背景下,师范生的培养应与时俱进,不断融入新的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特别是在“五育并举”的教学理念下,高校应致力于培养一批既全面又优秀的复合型师范人才,这样的教育方向不仅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也是提升我国教育质量、培养未来教育领军人物的重要途径。

一、“五育并举”理念的内涵

1912年,蔡元培先生在发表的论文《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中,提出“五育并举”教育思想,主张“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美感教育,皆今日教育所不可偏废”的教育方针[2]。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方针经历了多次变革。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标志着“五育”教育理念在新时代的发展变革中重新被提出,并被赋予了新的内涵[3]。新时期下的“五育”主要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其中,在德育方面,要突出实效,注重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与培养;在智育方面,要注重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并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在体育方面,要求学校实施体育固本行动,科学安排各类体育运动,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升他们的健康水平;在美育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让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也学会创造美、欣赏美;在劳动教育方面,要加强学生的生活实践、劳动技术和职业体验,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社区的志愿服务和劳动实践,让他们在实践中掌握实用的劳动技能,培养他们的劳动精神和社会责任感[4]。

二、坚持“五育并举”的重要价值

师范生的培养,关乎教育的未来走向与质量。在当下教育方针的指引下,必须深入思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为培养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师范生,高校需探索新的培养模式,并树立全面、立体的人才培养观[5]。在此过程中,“五育并举”显得尤为重要。(1)德育为先,培养“四有”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师范生的培养不能仅仅停留在教学技能的传授上,更要注重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意识。培养师范生成为一名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是高校师范生培养的重要目标。通过融入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培养师范生的高尚情操和职业信念感、责任感、道德感,这种德育的渗透,有助于师范生在未来教育工作中,正确引导学生,传递正能量。(2)智育为重,提升专业素养。智育是师范生培养的基础。高校应为师范生制定明确的目标,并注重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帮助师范生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同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科研活动、社会实践等,拓宽知识视野,增强实践能力。这样的智育培养,有助于师范生在未来教育工作中游刃有余,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3)注重体育训练,培养健康体魄。体育训练能够让师范生拥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实现身心的健康发展。高校应注重师范生的体育锻炼,通过开设体育课程、组织体育活动等方式,让师范生保持身心健康,发展体育技能,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4)加强美育培养,提升审美情趣。加强美育培养是提升师范生审美情趣、创新能力和教育艺术水平的重要途径。高校要注重师范生的美育培养,通过开设艺术课程、组织文化活动等方式,让师范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提升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这将有助于师范生在未来的教育工作中更好地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5)劳动教育融入实践,领悟人生价值。劳动教育旨在培养师范生正确的劳动态度和观念。通过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创业实践课程”“学期社会实践课程”等,让师范生在实践中领会劳动的价值,产生对人生的感悟,对生命价值的思考,这种实践教育能够让师范生深刻体会到劳动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在未来的教育工作中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价值观。

三、当前师范生培养存在的问题

1.缺乏教育实践环境,难以全面了解教学现状

高校师范生培养中的“理论+实践”模式虽然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但往往由于实践环境的缺失或不足,导致师范生难以全面、深入地了解教学的实际现状。首先,实践环境的缺失导致认知隔阂。师范生在模拟教学和手工实践中所获得的教学经验,虽然对提升他们的教学能力有一定帮助,但这些经验与真实的课堂环境存在明显的差距。缺乏真实的教育实践环境,师范生往往无法准确感知和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课堂互动以及教学中的复杂情境,这种认知隔阂使得师范生在进入实际教学岗位后,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适应和磨合。其次,缺乏实践影响教学设计的针对性。由于缺乏真实的教育实践环境,师范生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往往过于依赖理论和网络资源,而忽视学生的实际认知特点和学习习惯,这导致他们的教学设计在实际应用中显得生硬、不接地气,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实践不足限制教学创新能力的提升。教学创新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而教学创新能力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升。然而,由于缺乏真实的教育实践环境,师范生往往难以有机会尝试新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也无法从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这使得他们的教学创新能力受到极大的限制,难以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发挥出更大的潜力。

2.教育实习连续性较差,且形式主要以观摩为主

教育实习是师范生培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然而,当前部分高校的教育实习安排存在连续性较差和形式单一的问题。其一,实习连续性不足导致经验难以积累。在现有的实习安排中,实习学校与毕业工作学校不一致,导致师范生很难在一个持续、稳定的环境中深入体验教学工作,这种不连续性使得他们不仅难以系统地了解学校的实际情况,也无法有效地积累教学经验。每次更换学校,师范生都需要重新适应新的环境和文化,这无疑增加了他们的负担,也影响了实习效果。其二,以观摩为主的实习形式限制学生的参与度。当前的实习形式主要以观摩为主,师范生往往只是作为旁观者观察教师的教学行为,而很少有机会亲自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这种实习形式,虽然可以让学生了解一定的教学流程和方法,但无法让他们真正体验到教学的乐趣和挑战。同时,缺乏实质性的参与也使得师范生难以形成对教学的深刻理解和感悟,无法真正提升教学技能。

3.实习管理缺乏系统性,学校与单位联系不够紧密

在教育实习过程中,管理的系统性和学校与实习单位之间的紧密联系对于师范生的成长至关重要。然而,当前师范生实习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学校导师与实习生联系不够紧密、学校与实习单位之间缺乏直接沟通等,都制约实习效果的提升。一方面,实习管理缺乏系统性。在某些情况下,部分高校对师范生的实习管理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流程。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专业、甚至不同的导师都有自己的一套管理方法,这导致了管理的混乱和不一致性。缺乏统一的管理标准和流程,使得师范生实习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难以有效衔接,影响实习的整体效果。另一方面,学校与实习单位缺乏沟通。当前部分学校和实习单位之间缺乏直接沟通,往往采取以学生为桥梁的方式进行间接沟通,这种沟通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可能导致信息传递的失真和延误。同时,由于缺乏直接沟通,学校和实习单位可能无法就实习生的培养目标、教学安排、管理要求等方面达成共识,这无疑会增加师范生实习管理的难度,也制约实习效果的提升。

4.师范生对实习的认知不够全面

实习是师范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旨在培养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其未来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其一,师范生对实习目的的理解片面。部分师范生将实习仅仅视为一个锻炼教学技能的过程,他们关注的焦点往往集中在自己是否有机会上课,而对于听课、组织课堂活动等其他实习内容则有些不满,这种片面的理解导致他们无法充分利用实习机会全面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实际上,实习的目的远不止于此,它更是一个观察、学习、反思和内化的过程。其二,师范生忽视实习对理论知識的巩固和深化作用。除了锻炼教学技能外,实习还是一次巩固和加深理解理论知识的宝贵机会。然而,部分师范生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在实习过程中缺乏对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反思,导致实习效果大打折扣。

四、“五育并举”理念下的师范生培养路径

1.建立“双导师”培养制度

在“五育并举”教育理念下,师范生的培养更加注重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全面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建立“双导师”培养制度成为一种创新且有效的路径。首先,实习前的准备与计划制订。在实习开始前,高校导师与实践导师需要相互沟通,全面了解实习生在校期间的理论学习情况和基本技能掌握程度。在此基础上,两位导师要共同制订符合实习生实际情况的实习培养计划,确保实习过程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其次,实习过程中的指导与反馈。实习期间,高校导师定期到实习单位了解实习生的实践情况和工作状态,与实践导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讨论,共同关注师范生的实习表现、课堂教学情况等,及时发现并解决实习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同时,两位导师要根据师范生的实际情况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反馈,帮助他们不断提升教学技能和实践能力。再次,实习后的总结与反思。实习结束后,两位导师要共同对实习生的整体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不仅要关注师范生在教学技能方面的提升,还要注重对其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进行评估。同时,两位导师要对整个实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为以后的师范生培养提供有益的借鉴。最后,加强与实习基地的联系与合作。通过建立“双导师”培养制度,高校与实习基地之间的联系得到加强。高校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一线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实际情况和改革动态,从而及时调整和完善师范生的培养方案。同时,实习基地可以从高校获得更多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支持和指导,推动自身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这种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有助于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提高师范生的培养质量。

2.推行“G-U-S”协同育人模式,探索持续性的实习计划

在“五育并举”教育理念下,师范生的培养需要更加注重实践性和持续性。为了解决师范生培养与一线教学脱节的问题,可以推行“G-U-S”协同育人模式,探索持续性的实习计划。“G-U-S”主要是指一种协同育人模式,其中“G”代表政府(Government),“U”代表高校(University),“S”代表中小学(School)。首先,政府引导与监督。政府在“G-U-S”协同育人模式中发挥着引导和监督的作用。一方面,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高校与中小学开展合作,共同培养师范生,这些政策可以包括资金扶持、项目支持、税收优惠等,以激发高校和中小学的参与热情。另一方面,政府可以建立评估机制,对协同培养的效果进行定期评估和监督,以确保培养计划的质量和效果。其次,高校与中小学的合作与交流。在“G-U-S”协同模式中,高校与中小学的合作与交流是核心环节。高校可以邀请中小学优秀教师参与师范生的培养过程,共同制订培养计划、开设实践课程、指导实习实践等。同时,高校可以派遣教师到中小学进行调研和学习,了解一线教学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以便更好地调整培养计划。最后,持续性的实习计划。为了解决师范生培养持续性弱的问题,“G-U-S”协同模式可以探索实施持续性的实习计划。该计划可以根据师范生的年级和专业特点进行分阶段设计。如:大二阶段的师范生可以定期参与中小学的校园文化活动和课后活动,了解中小学的发展现状和教学环境;大三的师范生可以参与课后服务、教研活动等,逐步深入教学过程;大四的师范生可以进入课堂,辅助教学,全面提升教学实践能力。通过持续性的实习计划,可以让师范生在不同阶段获得不同层次的实践经验和教学技能提升,为未来的教育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3.引导师范生参与课后服务,提升职前岗位认知

在“五育并举”教育理念下,师范生的培养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更要关注实践能力的提升。引导师范生参与课后服务,为师范生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实践平台,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践行“五育并举”的理念,同时提升對未来教师岗位的认知。其一,明确参与课后服务的重要性。首先,课后服务为师范生提供了一个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平台。通过亲身参与,师范生能更直观地理解“五育并举”的内涵,即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平衡发展,从而在未来的教育工作中更好地实施这一理念。其次,在课后服务中,师范生需要设计、组织和实施各种教育活动,这一过程不仅能够锻炼他们的教学设计、课堂管理和与学生互动等技能,还能够帮助他们积累宝贵的教育教学经验。最后,通过参与课后服务,师范生能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期望,从而培养出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情感上的投入将激励他们在未来的教育工作中更加用心和专注。其二,提升职前岗位认知。参与课后服务是师范生提前适应未来工作内容、建立师范身份的重要途径。一方面,课后服务可以让师范生更深入地了解教师的日常工作内容和职责。师范生可以通过观察、实践和反思,逐步明确教师的角色定位、职业素养要求以及教育教学规律,从而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6]。另一方面,课后服务可以让师范生更直观地感受到教师的职业魅力和价值。在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师范生可以深刻体会到教育工作的乐趣和意义,从而增强对教育事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五、结语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教育理念也在持续更新。其中,“五育并举”教育理念从多个维度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和人格价值提出了全面要求,强调教育的全面性和均衡性。高校师范生教育是培养未来教师的主要途径,肩负着重要使命。在“五育并举”理念下,高校应建立“双导师”培养制度,推行“G-U-S”协同育人模式、探索持续性的实习计划,引导师范生参与课后服务、提升职前岗位认知,以此提升师范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3]习近平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8-09-10)[2023-10-03].https://www.gov.cn/xinwen/2018-09/10/content_532 0835.htm.

[2]蔡元培.蔡元培文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17.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9.

[5]朱益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

[6]张辉哲.高职师范生专业知识提升路径探析[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6):88-90.

Exploration of the Training Path for Normal College Students under the Concept of "Five Education Simultaneously"

Xu Yunqing

(School of Basic Education, Xian Siyuan University, Shaanxi Province, Xian 710038, China)

Abstract: Basic education is crucial to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a country, and cultivating outstanding teacher traine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the education industry.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concept of "simultaneous development of the five educations", normal school students can not only master solid subject knowledge, but also possess good moral qualities, healthy physical fitness, rich aesthetic taste, and strong practical ability. The article elaborates on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oncept of "simultaneous development of the five educations", emphasizes the important value of adhering to the principle of "simultaneous development of the five educations", points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training of normal students, and explores the training path of normal students under the concept of "simultaneous development of the five educations", aiming to inject new vitality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future education.

Key words: "five educations simultaneously"; normal students;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cultivation path

猜你喜欢
五育并举协同育人培养路径
建设教育强国的鸿篇巨制
“五育并举”育新人:开启首都教育新时代
走向“五育并举”的现代学校管理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路径探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高职院校营销专业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保定市高校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路径研究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方式如何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