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历史沿革及研究概况

2024-05-03 05:32周泉勇
中国畜禽种业 2024年2期
关键词:江西省畜牧兽医

胡 耀,周泉勇

(江西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畜禽绿色健康养殖江西省重点实验室,江西南昌 330200)

1 历史沿革

江西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前身为1934 年成立的江西省农业院动物生产部,创建之初分为畜牧组和兽医组,1949 年更名为江西省农科所畜牧组,1954 年改称江西省农科所畜牧兽医系,1968 年被撤销,1971 年12 月恢复成立江西省农科所畜牧组,1975 年12 月开始正式改名为江西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尽管机构名称几经变更,科技人员换了几茬,但是,坚持以研究解决畜牧生产关键、共性技术问题为主,坚持科研与产业经济相结合的宗旨始终未变。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以畜牧专家黄异生(留美硕士) 和兽医专家王止川(留日学者) 为首的一批青年知识分子白手起家迅速创建了种畜禽场、奶牛场、耕牛改良场,引进了国内外优良畜禽品种,进行品种保护改良选育研究与推广。20世纪50 至70 年代,着重进行了江西地方畜禽品种的调查及资料整理,开展了畜禽繁育技术、野生饲料资源调查利用技术、大群养猪饲养技术、兽医针灸技术、家畜疫病中草药防治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其中,戴荣衮、黄恒生、丁文杰等人将调查资料整理汇编成的《江西地方畜禽品种志》 发表,全书71 万字,涵盖地方猪种13 个类型47 个猪种。此外,刘书峰等开展的禽霍乱弱毒疫苗研究于1979 年获省政府科技成果三等奖。

20 世纪80 年代至20 世纪末,江西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承担的科研任务逐渐增多,科研内容逐渐丰富,主要开展了畜禽新品种培育与改良、配合饲料与预混料的系列研究、家禽配套系的培育、弱毒菌苗和抗体的研制、生物技术工程等研究工作,示范推广了崇仁麻鸡的自别雌雄技术、新型稻谷饲粮配方养猪技术、高产饲料作物繁殖技术、奶牛胚胎移植技术等生产关键技术,产出了大批科研成果。其中编制的“《江西省常用饲料营养成分表》”获农业部技术改进奖一等奖,“大面积推广养猪生产适用技术”获农业部星火科技奖一等奖,“赣州白猪选育”、“全国微量元素硒含量及其分布的调查研究”分别获农业部技术改进奖二等奖,“崇仁麻鸡的选育”、“余干黑羽乌鸡的选育”、“东乡绿壳乌鸡的选育”分别获江西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跨入新世纪,畜牧兽医研究所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主要围绕畜牧(水产) 生产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开展了畜禽遗传育种、动物营养与饲料资源开发利用、牧草种质资源挖掘、保护与创新利用、水产养殖和动物疫病防控等研究与示范推广工作,在畜禽育种、饲料资源开发利用、畜禽健康养殖、营养调控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承担的科研项目数量和经费持续上升,科技人才队伍逐步壮大,人才结构日趋优化,科技成果数量和质量也均有较大提升。其中“江西地方家禽资源调查、评价及选育利用”、“江西主要地方鸡遗传资源评价与创新利用”、“安义瓦灰鸡的发现、调查、保护与选育利用”、“南方湿热地区主要农业废弃资源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仔猪肠道健康及功能性饲料添加剂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等5 项成果获江西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 目前概况

江西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隶属于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是江西省唯一从事畜牧兽医水产应用基础研究的省级综合性科研机构,建有南昌横岗畜禽试验基地和高安家禽试验基地,占地240 余亩,下设家禽、动物营养、养猪、兽医、水产、反刍动物与牧草等6 个科研创新团队。现有在职职工71 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51 人,拥有博士29 人、硕士17 人、研究员12 人、副研究员19 人,特聘院士1 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 人、“赣鄱英才555 工程”专家及省“双千计划”人才2 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6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肉鸡、水禽)试验站站长2 人、江西省现代农业水禽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1 人、江西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生猪、牛羊、家禽、特种水产) 岗位科学专家5 人。建有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江西畜牧研究中心、江西省畜禽绿色健康养殖重点实验室、江西省现代家禽产业链科技创新联合体、江西省家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家禽生产性能测定中心、江西省家禽繁育重点实验室、江西省技术标准创新基地等多个省部级重点研发平台。“十四五”以来,共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50 余项,总经费将近5000 万元,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7 项,授权发明专利36 件,制定行业和地方标准15 项,获得软件著作权登记37 件,发表论文84 篇;共选派省市科技特派员127 人次,对接服务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60余家,设立科技服务工作站10 个,开展技术服务600 余人次,组织技术培训30 余次,共培训农技人员3000 余人,为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和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3 主要研究方向及进展

(1) 在地方畜禽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方面,针对江西地方畜禽种质资源群体数量下降、生长速度慢、多样性降低以及品种开发利用缓慢等问题,开展了地方猪、牛、羊的血缘分析及杂交组合筛选等工作,挖掘了地方品种优质性状候选基因,改善了地方品种的繁殖性能和生长性能。此外,系统分析了8 个江西地方鸡的种群遗传多样性及系统进化情况,发现了安义瓦灰鸡等7 个地方家禽新资源,解析了江西地方鸡矮脚、白羽、快慢羽、翻毛、弱精等性状的遗传机制,明确了遗传规律。推动了玉山黑猪、兴国灰鹅、吉安红毛鸭等6 个地方品种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制定了兴国灰鹅国家标准1 项,其他地方标准11 项。

(2) 在江西主要地方鸡品系选育方面,针对江西主要地方鸡品种单一、生产性能差、利用率低等问题,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和常规育种技术对宁都黄鸡、崇仁麻鸡、泰和乌鸡等江西主要地方鸡品种进行育种,培育了专门化品系15 个。其中宁都黄鸡新品系种鸡的年产蛋量提高了12.4个,商品代母鸡体重提高了15%以上;崇仁麻鸡新品系商品代母鸡体重提高10%以上;泰和乌鸡新品系复冠率达到98%以上。

(3) 在畜禽健康养殖模式方面,针对畜禽养殖中存在的饲养方式落后、饲料转化率低、疫病频发、污染严重等问题,研制了“猪-粪-水蚯蚓-泥鳅(稻)”生态养殖、水禽离地节水养殖、小水系生态养殖等新模式3 套,推动了畜禽饲养方式的改变,有效解决了养殖对周边环境的污染问题,改善了养殖环境条件,降低了养殖成本,提高了饲料转化率,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为畜禽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4) 在畜禽肠道健康方面,针对集约化养殖中畜禽应激大、畜产品质量安全等问题,从分子水平解析了早期断奶仔猪肠道氧化损伤的作用机制,系统研究了畜禽益生菌生态饲料、植物精油、天然植物饲料添加剂的生产制备及高效利用技术,创制了益生菌生态系列饲料、天然植物提取物和中草药微生态饲料添加剂产品12 个,在缓解畜禽应激、提高免疫和生产性能、促进肠道健康,改善肉品质等方面取得良好效果。

(5) 在饲料资源开发与高效利用方面,针对我国饲料资源紧缺,江西地方饲料资源存量及饲料化利用情况不明、利用率不高等现状,深入调查了江西省饲料资源,全面摸清了江西省农副产品饲料资源存量及饲料化利用情况,评价了系列非常规饲料资源的营养价值,构建了地方畜禽动态营养需要与生长预测模型,建立了畜禽低蛋白日粮氨基酸平衡技术、杂粕生物发酵高效利用等核心关键技术。

(6) 在畜禽无抗、替抗养殖方面,针对畜禽养殖中饲用抗生素耐药性、无抗养殖配套技术缺乏等问题,创制了系列杜仲、芦笋等中草药组方替抗家禽养殖技术、绿色猪肉生产技术等关键技术2 套,研发了系列杜仲芦笋等中草药替抗饲料和兽药产品36 个,其中获国家新兽药证书1 件、国家兽药GMP 证书1 个。

(7) 在养殖环境控制和粪污处理方面,针对畜牧养殖技术落后、污染严重等问题,通过对猪场与栏舍的生态化布局与设计、土壤对养猪粪污的承载能力及粪污循环利用技术等方面的技术参数研究,提出了猪场生态化布局和设计的环境技术要求参数,养猪环境污染有效控制率达到98%以上,建立了适合江西省乃至南方地区可操作性强的绿色健康养猪模式4 个,养猪废弃物的有效利用率达到98%以上。

(8) 在水产高效绿色养殖模式方面,针对池塘养殖草鱼产业存在的养殖水体污染严重,抗病能力低,品质下降、养殖效益低等问题,筛选了1 株高效降解水体亚硝酸盐的益生菌,亚硝酸盐降解率可达82.6%,构建了以生物絮团、生物净水栅和生物浮床等调控水质的池塘草鱼高质高效绿色养殖模式。该模式可减少草鱼排粪量13.3%,鱼类病害防控用药减少20%以上,养殖效益提升15%以上,实现了池塘养殖尾水达标排放,节约水资源20%以上。

(9) 在牧草资源保护与利用方面,针对江西省栽培牧草品种单一、高蛋白、药饲同源牧草品种稀少、商品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在全省收集野生牧草资源300 余份,引进栽培牧草品种200 余个,建立牧草种质资源圃1 个,筛选适宜本省栽培的优异牧草品种20 余个,其中高产牧草品种10个,具有替代豆粕价值的高蛋白牧草品种3 个。

(10) 在动物疫病防控方面,针对江西省畜禽养殖过程中常见的新发、高发传染病,开展了鸭新城疫、鸭坦布苏病毒、鸭呼肠孤病毒、鹅细小病毒、鹅嵌杯病毒、鹅星状病毒等病毒的快速检测试剂盒研发,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 件,并持续对江西省家禽养殖场的细菌耐药性进行了监测,为养殖场提供详细解决方案,实现了兽药减量化。此外,开展了猪链球菌、猪圆环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等病原的致病机制研究,为江西省预防动物疫病、增强公共卫生应急响应能力提供科技支撑。

4 未来展望

江西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将始终以“科研服务产业”为导向,持续提升在地方畜禽种质资源保护与挖掘利用、新品种选育、营养调控、疫病防控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不断强化新品种培育、新产品研发和新技术、新模式示范推广应用,精准对接畜牧产业发展需求,切实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有效促进科研成果的转移转化,为江西畜牧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

猜你喜欢
江西省畜牧兽医
模拟成真
荣昌:做强畜牧品牌 建好国家畜牧科技城
《现代畜牧兽医》杂志征订启事
我是兽医志愿者
武汉天种畜牧有限责任公司
《江西省志•审计志》顺利通过验收
考了个大的
兽医改行搞发明
兽医
2019年全国畜牧兽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