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校企合作模式与路径研究*

2024-05-03 11:23李玉荣
福建轻纺 2024年3期
关键词:校企实训院校

李玉荣

(武威职业学院,甘肃 武威 733000)

教育的社会服务职能由威斯康星大学首先提出,从此地方高校服务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社会服务职能逐渐得到认可,地方院校与企业合作机制和维度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是实现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不竭源泉[1]。

地方院校服务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功能定位是由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决定的,加强地方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与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是社会赋予高等院校的三大使命[2]。高校教育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诞生,在高校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过程中其社会服务职能越发显得重要,项目实施过程中主要探究了地方院校校企合作的模式与路径,为其他地方院校提供新的借鉴和参考。

1 地方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现状分析

美国学者亨利·埃兹科维茨在其研究中完整建立了“三螺旋模型”理论体系:政府、院校以及企业是知识经济社会内部的三个重要因素,只有将这三者之间充分融合发展才能真正对区域经济发展形成巨大的动力[3-5]。国内在加强校企合作新机制和促进校企深度融合新模式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学者普遍认为在政府、院校及企业组成的三螺旋模型结构中,地方政府为决策者与主导者,地方院校是重大决策的新智库,企业是区域文化建设的推动者和技术创新的引领者。地方企业在区域所在基层政府的政策与地方高校的技术帮助下,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带动着区域经济的繁荣与发展[6-8]。

2 校企合作对地方院校发展的意义

通过探索地方企业真实研发项目引入课堂教学机制,带动学校装备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方向更加贴近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更加高效服务地方企业,切实解决高职院校与地方中高端产业服务衔接不畅的难题。依托装备制造校企合作共享型生产型实训基地平台,立足校企合作开展横向科研项目进行培育转化,助力新能源装备制造园企业产品升级,为武威社会经济发展增添活力。

充分利用省级共享型生产型实训基地平台,拓宽高职院校与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轮换机制,不仅可以提升教师企业实践能力,而且可以有利于解决欠发达地区企业技术人员短缺的现状。通过专业技术人员交流机制切实解决长期困扰地方职业院校科研项目与企业需求对接不紧密,院校科研成果难转化的难题,创新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努力实现“当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可,国际可交流”的高水平地方职业院校建设目标。

3 推动具有地方特色的校企深度合作模式

学校与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企业合作在教学科研、教师发展与学生培养方面开展深度合作,主要围绕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合作机制探索。

一是将企业真实研发项目引入课堂教学,基于成果导向教学改革,打破原有学科体系知识灌输教学方法,创新育人模式,使得教学内容更具趣味性和社会价值。

二是探索教师与企业人员共同开展产品设计、制造工艺开发以及企业人员到校兼职授课轮换机制,在提升师生科研水平的同时,解决欠发达地区企业技术人员短缺的现状和工艺开发中依靠经验缺乏理论的现状。

三是探索柔性化人才培养机制,深化教学模式管理改革,使教学管理工作更贴近地方企业与学生的多样化需要,创新柔性化教学管理机制。

四是实现教育培训资源共享,整合利用自身教学资源潜能,坚持立足区域经济发展,积极开展技能培训、技术攻关,为地方经济繁荣发展提供技术智库服务。

4 深入开展地方院校校企合作模式实践

依托工程技术学院与工业园区制造企业联合建成省级装备制造共享型实训基地,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为目标,以提高装备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服务社会能力为延伸,坚持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零距离对接的建设思路。

4.1 坚持开放共享,探索多维度产教融合路径

按照开放共享的理念共建共享型生产实训基地,基地最大化承担武威市新能源装备制造工业园区企业员工技能强化培训,尤其是新入职员工的入职教育、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能力培训、武威市各类行业技能大赛参赛人员赛前培训。积极适应企业一线的产品升级对新技术需求,全面提升共享性实训基地校内实训中心智能化和数字化水平,全方位全时段向中小企业开放,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攻关以打破企业产品升级技术瓶颈,研究成果注重反哺学校人才培养,兼职教师参与校内实训项目开发,将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迭代升级中新技术、新工艺教学化处理,为校内实训中心教学提供教学参考,学校教学过程更加贴近企业生过程,全面提升了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4.2 坚持生产过程驱动教学过程

装备制造共享性实训基地由装备制造工业园新能源电动三轮车制造、6兆瓦风力发电机叶片生产线、农用机械制造生产线、承威专用车制造组装生产线、达华节水设备生产等校外工程研发中心及生产车间与校内先进数控技术加工中心、特种焊接技术实训中心、普通机械加工实训中心、液压与气压传动实训中心、工业机器人实训中心、现代电气控制技术实训中心等校内教学研究中心组成。

共享性实训基地聘请学校教学科研与企业研发生产中心一线高职称高技能技术人才共同构成师资队伍,将企业技术提升和学校教学相融合建立了双导师培养机制。校内实训中心将企业生产线产品生产制造工艺与员工操作规范作为实训教学内容,聘请企业生产线技术员来校内指导学生实训过程,学生实训教学任务就是企业典型生产任务,学生实训过程就是企业生产过程,通过模拟企业生产制造真实环境练就了学生企业生产一线就业的快速适应能力。校内教学坚持生产过程驱动教学过程,学生完成校内实训任务后,根据学生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育环节安排,带领学生交替进行岗位实训,为武威装备制造产业园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了强有力的机制保障[9,10]。

4.3 探索课程体系与岗位对接,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

依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征,校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充分挖掘高技能人才培养需求的基础上,广泛地开展社会需求调查分析,依据岗位需求和国家专业教学标准,邀请企业生产一线专业技术人员对原有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完善,逐步构建起与地方产业发展相一致、与地方企业需要精准匹配、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专业群发展规划[11,12]。

加强专业课程开发研究,在专业课程体系上实施模块化项目化设计,教学内容上积极融入地方产业发展需求急迫的前沿科学技术,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必须注重其应用专业知识解决企业生产问题的能力以及开展技术创新的能力,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参加企业岗位实习。

5 地方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点

⑴ 校企合作过程将企业真实研发项目引入课堂教学,基于成果导向进行教学改革,打破原有学科体系知识灌输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使得教学内容更具趣味性和社会价值。

⑵ 构建教师参与企业产品设计与研发,企业人员到校兼职授课的轮换机制,在提升师生科研水平的同时,解决了欠发达地区企业技术人员短缺的现状和企业工艺开发中依靠经验缺乏理论的现状。

⑶ 柔性化人才培养机制,深化教学模式管理改革,使教学管理工作更贴近地方企业与学生的多样化需要,创新了柔性化教学管理机制。

通过地方院校与企业合作路径的探索,不仅解决了日常教学过程教学资源陈旧和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脱节问题,而且为地方院校与企业进行专业技术人员交流机制提供新的参考。

猜你喜欢
校企实训院校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校企合作五反思
虚实结合实训平台的开发与应用探索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