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研究*

2024-05-03 21:55秦袁春子
南方农机 2024年6期
关键词:农村服务建设

秦袁春子

(中共独山县委党校,贵州 黔南州 558200)

1 乡村振兴背景下黔南州公共文化发展现状

1.1 黔南州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基础

黔南州以综合文化总站及其分站为文化场所,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力量,助力乡镇精神文明发展;以优秀文艺人才为保障,繁盛乡村文化;积极推动易地扶贫搬迁综合性文化发展,补缺短板,提高基层公共文化发展效率和质量。

1.1.1 设立综合文化站,打好公共文化基础

截至2021 年,黔南州共有103 个乡镇综合文化总站、137 个分站,其中部分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分馆在社会力量的参与下发挥出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如贵定县新巴镇综合文化站,利用当地红色文化与民族手工蜡染刺绣工艺相结合,带动当地群众增加收入;又如贵定县文化馆,与该县商业银行合作,打造文化馆分馆,成立了“5060 俱乐部”,为当地退休职工、转业军人提供文化娱乐场所。

1.1.2 培养优秀文化队伍,提供人才支撑

瓮安实施“艺术之乡”草塘火龙项目,截至2021年,已组织成立文化队伍14 支140 余人,其中专业传承龙狮艺术文化的队伍就有4 支共70 余人。文艺文化队伍、书法协会等组织开展山歌传唱、书画培训、党史学习等活动,通过龙狮文化培训进校园、非遗舞蹈培训进校园等宣传龙狮、花灯等传统文化,自2021年开展此类文化培训活动至今,累计达50 余万场,累计受益群众达5万人次。

1.1.3 发展搬迁社区文化建设,丰富精神文明

截至2022 年8 月底,黔南州12 个易地搬迁示范项目已全部完成,总投入资金120 万元,建有独立功能室61 个,免费活动项目53 个,10 个点纳入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管理,藏书5.14 万册;开展文化活动86 次,读书活动67 次,培训辅导81 次,培育11 个群众文化品牌;配备宣传栏91个,文化设备19套,专兼职人员29 人,组建业余文体团队23 支,文化志愿者428人。

1.2 黔南部分地域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现状

1.2.1 荔波县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现状

1)人才队伍强化建设。荔波县文化馆及其相关文化部门不定期开展文艺骨干辅导和培训,不断提高文化干部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目前已经开展基层文艺培训20 场、荔波县老年大学培训10 场、县机关合唱比赛培训20 场、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能培训10 场,总计60 场,不断加强文艺工作者的政治、思想、理论的学习,努力为基层群众做好文化服务工作,提升全县总体文艺人才队伍综合素质。

2)财政经费扶持公共文化发展。2021 年荔波县在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资金共59 万元,用于文化活动室设备的添置、文化宣传栏的制作、图书的购买,通过创新文化队伍的管理,组织开展好惠民演出、图书进社区、戏曲进乡村等一系列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搬迁群众文化生活。荔波县民族体育活动中心体育场馆免费开放,其项目资金共计304 万元,2021 年支付30 万元,支付率为10%,目的是完善体育场馆基础设施、加强对器材的维护,让全民得到健身锻炼机会,增强民众的身体素质[1]。

3)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完善。荔波县进一步加大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截至2021 年底,已建成了10 多个独立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和100多个村级文化服务中心。应努力加强基层文化体系设计,着力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整合农村资源,同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2]。

4)“智慧广电”融合发展加快。荔波县实现科技创新,加快推进智慧乡村建设。推进实施“贵州省民族自治州所辖县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工程广播器材配置项目”,按期完成建设覆盖8 个乡镇41 个行政村的广播器材终端和平台设备安装任务。进一步完善“贵州省老少边及欠发达地区荔波县应急广播体系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300 万元,在覆盖8 个乡镇41个行政村广播器材配置建设的基础上,新增覆盖8 个乡镇18 个行政村广播器材配置并升级县乡村三级平台设备建设,全面实现县乡村三级平台贯通。

1.2.2 独山县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现状

1)培养优秀人才提升服务水平。独山县通过培养发展优秀文艺人才,建立文化志愿者、文艺小分队、文艺轻骑兵等一系列文化、文艺队伍,深入推进文化宣传,丰富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生活。2021 年独山县已有文化志愿队伍14 支以及文化志愿者600 余人,组织文艺小分队围绕“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戏曲进乡村”“精品文艺乡村行”等累计巡演200 余场,观众累计达50 余万人次,为独山县群众献上精彩文艺节目,通过文艺演出的形式让党的方针精神以及惠民政策滋润民心。

2)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加强。近年来,独山县在综合文体服务中心建设方面已实现所有行政村全覆盖,实现全县1 个图书总馆9 个图书分馆“一卡通”畅通阅读,开放县级公共文化总馆和10 个镇级文化分馆。此外,独山县还健全县、镇、村三级应急广播系统,已建成1 284个终端点位、覆盖所有行政村(社区)30 多万人,乡村整体的公共文化发展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3)数字乡村初步发展。独山县在影山镇建立了数字乡村示范镇,进一步推动数字乡村智能化和网络化建设。在智慧乡镇的平台上,各村镇通过互联网的治理模式搭建数字办公平台及治理平台,实现以“党建+管理+动态监控+数字电视”的治理模式。用数字技术实现了从村到户的垂直化管理。在加大基层公共文化宣传和管理力度的同时,不断协调乡村发展同数字化治理进程结合的发展模式[3]。

2 黔南州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发展公共文化对于营造新时代良好风尚和文化环境有着较大的影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通过多种形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在培养新时代农村建设人才发展过程中,将现代农业培训知识融入其中。在乡村振兴发展的过程当中,可以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也可以进一步发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导向,激发乡村振兴的内在文化活力,盘活乡村振兴文化全局[5]。

3 乡村振兴进程中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困境

黔南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体系当中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缺乏专业的文化管理人才,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缺乏充分利用,资源闲置;其次,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后期资金保障不足,发展受限;最后,数字化建设发展程度低、信息缓慢,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和限制了农村公共文化的发展和传播。这些问题导致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水平不高[6]。

3.1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缺乏专业管理人才,造成资源浪费

近年来,随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建设和推进,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得到不断改善,文化惠民活动日益丰富。但在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过程中,无论是人才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却难以匹配和适应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速度。加之大多公共文化管理人员身兼数职,缺乏专业文化管理能力,造成了乡镇文化站和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资源浪费。

3.2 公共文化经费保障机制制约,使公共文化发展效率受限

近年来,中央、省、州等上级部门在公共服务建设上的财政资金投入较少,使文化建设资金占公共经费的比例较小,尤其是基层文化建设阵地,资金投入不够,许多优秀农村公共文化活动缺乏一定的资金保障[7],不能得到充分开展。这使得农村公共文化领域资金比较欠缺,公共文化发展水平和效率低下。

3.3 协同发展机制匮乏,农村公共文化发展合力不足

由于乡(镇)文化站隶属于当地政府管理,给文化主管部门在业务管理上带来很大的困难。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与多个部门的协同合作,无法高效开展农村公共文化相关发展活动,满足不了广大农民群众对于美好文化生活的需要,导致在乡村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十分缓慢。

4 乡村振兴进程中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问题解决路径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进一步深入,农村公共文化发展服务基础活动建设进一步完善。如何建立起更具现代化的公共服务体系,满足广大乡村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成为重要议题。应合理高效运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打造适应乡村居民需求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

4.1 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以人才合力盘活农村公共文化资源

4.1.1 培养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需要培养一支促进和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水平的专业的高素质人才队伍[6]。进一步打造培养地方“文艺轻骑兵”,可通过农村文化传承人培养计划和农村文艺队伍培养计划,对乡村有意愿服务于文化工作的人员进行系统培训,打造以农村优秀文化为核心的人才队伍,提高文化工作人员的服务技能。同时提高文化管理工作者和文艺工作者的福利待遇,激发乡村文化公共服务者的内生动力和创作热情,为广大人民群众展现更多、更丰富的文艺作品。

4.1.2 激发农村公共文化发展内生动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需要群众的积极支持和同谋共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不能单纯地只靠外界“送文化”,要依靠其自身的内生动力来促进创新。要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作用,以发展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为契机,精心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让民俗、非遗专家走进乡村、走进乡村学校,开展优秀民俗文化和非遗文化讲座。引导村民文化觉醒并树立优良的民风习俗。增强农村群众的家园感和责任感,引导农村群众以实际行动参与农村文化实践[8]。

4.2 打造多元投资机制,凝聚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和乡村振兴持续发展的动力

4.2.1 政府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各地基层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体系当中对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体系的投入比例,明确政府财政的杠杆作用和资金链作用。充分发挥政府在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主导作用,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和社会组织参与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体系当中来。推动以农村农业为主体的特色产业发展,促进当地经济发展[9],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提供充足的财政资金支持。

4.2.2 激发市场活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产业

在乡村振兴进程中,适当引入市场化机制,借助社会资本和专业机构,通过文化企业和文化社会组织的市场性功能拓宽融资渠道,广泛吸纳社会投资,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产业的后期资金保障。引入社会市场绩效和市场评估,积极构建和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产业。以“乡村文化——文化产业——产业经济——回馈产业”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思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体系产业;通过乡村文化打造文化产业[5],文化产业发展形成产业经济,权益经济回馈保障乡村文化,促进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政府部门可通过市场竞标的形式,积极引导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组织参与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体系当中来,协调政府财政部门通过定向补助、税收减免、激励补贴等方式,激发非政府主体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创造性和活力,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提供活力。

4.3 数字化赋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助力乡村振兴

4.3.1 激发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活力

近年来,城镇化不断向纵深发展,城镇化的推进给乡村传统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挑战,传统文化面临着缺少传承人、创新性不足等问题,从而发展缓慢。因此,借助数据化技术发展乡村传统文化,对于提高村民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具有重要意义,对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群众生活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4.3.2 推进乡村文化发展数字化创新

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生产生活大数据资源建设,推动“互联网+乡村传统文化”向传统公共文化空间发展,推进乡村传统文化数字化创新。充分运用AR技术。比如在宗祠、戏台等传统公共文化场所应用AR 技术,下载App 扫描建筑空间图谱,生动再现祭祀等传统仪式活动场景,打破时空局限,实现情感追认。还可以搭建“互联网+乡村传统文化”的展示场景,运用VR 技术增强文化的情景式体验。比如采用三维、全息、全景方式来展示花灯戏、戏曲等民间文化活动,让空间和技艺“活”起来,给受众带来全方位、沉浸式体验。

4.4 打造农村公共文化协调、供需机制,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4.4.1 打造公共文化协调机制

要发挥协同机制的积极作用,有效划分当地文化站及政府职责管理。积极协调当地文化、主管部门与当地政府管理部门之间的矛盾。进一步缓解当地文化站工作人员压力,让他们专心进行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建设和管理。建立各部门联动机制,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人才部门之间的交流合作。以县市文化管理部门带动乡镇文化部门协同发展,共同打造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

4.4.2 构建公共文化反馈机制

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要广泛征求农村群众的意见,凝聚共识,让广大群众参与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来。通过实地走访调研、问卷调查等形式,对乡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进行现实记录、排查。掌握村民真实的文化需求,并将其作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依据。根据年龄、文化水平、知识素养,区分不同人群的文化需求,按照不同人群分别打造适宜他们需求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让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更接地气,努力让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需求相匹配,更好地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总之,各级政府部门要提升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思想认识,加强顶层设计,整合社会资源和组织力量,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为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选择更合适的路径,打造新时代发展机遇下的宜居和美乡村[10]。

猜你喜欢
农村服务建设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