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后备母猪受精率的管理要点

2024-05-04 04:01柳莉莉
四川畜牧兽医 2024年3期
关键词:受精率输精后备

柳莉莉

(贵州省赤水市农业农村局,贵州 赤水 564799)

1 后备母猪选种和引进

1.1 后备母猪选种 后备母猪的选种是重要的养殖环节,选种工作直接关系到养猪效益和猪群的遗传品质。良好的选种能够提高猪只的生产性能、抗病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1.1.1 遗传背景和家系 选择后备母猪要调查其家系和遗传背景。通过家系分析了解其祖辈的生产性能、遗传特点和健康状况,以确保能选择到具有良好遗传性状的后备母猪。

1.1.2 体型和外貌 合理的体型是评估后备母猪的重要指标。应选择体型匀称、背腰挺直、四肢结实有力、乳头数大于6对且分布均匀、阴户发育正常、性情温顺的母猪。合理的体型有助于提高母猪生产性能和增加繁殖力。

1.1.3 生长性能 选择具有良好生长性能的后备母猪,其应体重增长迅速、饲料转化率高等。这有助于提高猪只的出栏重量和养殖效益。

1.1.4 繁殖性能 繁殖力是选种的关键因素之一,应选择受孕率高、产仔数多,所产仔猪成活率高的母猪。

1.1.5 健康状况 选种时要关注母猪的健康状况,排除有严重遗传性疾病或生理缺陷的个体,确保母猪无疫病感染。健康后备母猪受精率高。

1.1.6 环境适应力 选择环境适应性强的后备母猪,提高养殖的稳定性。

1.1.7 遗传改良计划 制定科学的遗传改良计划,根据养殖需求和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后备母猪,实现猪群的长期改良和优化。

1.2 后备母猪引进 需要引进后备母猪的养殖场,后备母猪应从管理好、防疫严格、证照齐全的正规种猪场引进。应选择体重40~70 kg,体型均匀、端正的后备母猪。引进的后备母猪体型不宜过大,否则不利于病原体的净化。后备母猪运回场后,先用碘类消毒剂进行消杀,同时在饮水中添加抗应激药物或在日粮中添加电解多维、矿物质添加剂等。引进的后备母猪隔离饲养30 d 以上,确保无疫病方可混群饲养。

2 后备母猪饲养管理

2.1 保证营养均衡 提高后备母猪受精率的一个重要方法是确保其获得充足而均衡的营养。应根据后备母猪生理特点配制日粮,保证能量、蛋白供应充足,同时补充适量维生素、矿物元素,保证母猪体况良好,能适时发情和配种。选择优质饲料喂猪,定期对饲料进行检查,避免饲喂发霉、变质、污染的饲料。

2.2 保持适宜的体重 后备母猪过度肥胖或体重不足都可能影响生理周期,导致发情异常。应制定科学的体重管理计划,确保后备母猪体重适宜,以提高受精率。后备母猪体重达到90 kg之前可以自由采食,体重达到90 kg后可采用自由采食和限制饲喂相结合的方式,避免母猪肥胖,减少空怀期延长的风险。

2.3 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 后备母猪生长阶段饲养密度控制在0.7~0.8 头/m2。适宜的饲养密度可为后备母猪提供足够的活动空间,增加它们的活跃度和运动量,以利生长发育和繁殖性能提升。合理的生长空间还有助于减少个体的压力和紧张感,有助于猪群整体健康。

2.4 适当运动 每周将后备母猪引导到运动场运动2~3 次,每次运动1 h,促进腿部肌腱发育,使四肢更坚实、灵活,提升其体质和抗病能力。更为重要的是,适当运动还能激发后备母猪发情。

2.5 确保环境适宜 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通风条件,为母猪提供清洁、安静、舒适的环境,减轻其压力,促进发情和受孕。母猪舍每天清扫一次,每周消毒一次,若有疫情发生,增加消毒次数至每周消毒2~3 次。定期更换垫草。夏季做好舍内通风、降温、防暑工作,冬季做好舍内保温、防寒工作,保证舍内温度维持在20 ℃左右,昼夜温差不超过5 ℃。冬季中午气温高时可开窗通风换气。

养殖期间保证舍内光照时长达标。定期检查水槽、料槽,及时更换维修异常设备。建立生物安全防控体系,车辆、饲养人员进出养殖场或猪舍前进行杀菌消毒,避免病菌带入。定期灭蚊、灭鼠,为后备母猪创造舒适的生长环境。

2.6 疾病控制和预防 定期进行疫病检测,确保后备母猪没有潜在的疾病,提高受精率。及时发现并处理患病母猪,避免疾病传播至整个猪群。

制定科学的疫苗接种和驱虫计划。后备母猪进场第2 周和配种前一个月可用广谱药物,如伊维菌素驱虫。接种疫苗是预防疾病的有效手段。通常疫苗需低温保存,恢复常温、稀释后方可注射。后备母猪配种前两周可肌肉注射猪瘟疫苗,每头2 mL;配种前三周可肌肉注射2 mL 细小病毒疫苗;配种前40 d可肌肉注射繁殖呼吸综合征疫苗2 mL,提高母源抗体水平;分娩前两个月可肌肉注射副嗜血杆菌苗2 mL;分娩前一个月可注射传染性胃肠炎二联苗,预防仔猪白痢、仔猪黄痢、大肠杆菌病及其他病毒病,提高仔猪成活率。接种保证一猪一针头,避免交叉感染。疫苗注射前可在母猪日粮中添加多维、电解质,降低免疫应激。

合理使用保健药物也可有效提高后备母猪抵抗力。为避免病原微生物感染,可使用安全、高效的药物进行保健。用药前可进行药敏实验,以选择应用高敏药物,也可使用微生态制剂或中成药进行猪群保健。

2.7 合理组群 合理划分后备母猪群,根据后备母猪体重、体型及强弱等群组,保证母猪大小一致,避免差异过大。

3 优化繁殖技术

3.1 诱导发情 对8月龄体重在110 kg左右的后备母猪,可利用公猪诱导发情。每天让性欲较好的成年公猪与后备母猪进行短暂的鼻对鼻接触,以促使后备母猪发情。

也可使用烯丙孕素连续饲喂后备母猪18 d,停喂5~7 d后集中恢复发情。除此之外,母猪皮下注射苯甲酸雌二醇3 mL 或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500国际单位,其4 d后即可发情。对于发情不正常的后备母猪,可采用人工按摩乳房方式促其尽快发情。

3.2 发情鉴定 通常后备母猪生长至5 月龄时开始发情,后备母猪发情表现不明显,发情持续时间短,因此鉴定发情较困难。可通过后备母猪阴户红肿状态确定是否发情,发情前期母猪阴部红肿、分泌黏液,出现食欲差、不安现象,该过程持续2~3 d,母猪无静立反射。发情期母猪阴户红肿消退、黏液变黏稠,出现弓背等,该过程持续1~2 d,母猪有明显的静立反射。发情后期母猪阴户恢复正常,此时母猪拒绝公猪爬跨。除观察母猪的发情行为外,使用发情检测工具检测激素水平等可更准确地确定母猪的发情期。

3.3 适时配种及淘汰繁殖性能差的母猪 母猪在最佳生理状态下进行配种,避免过早或过晚配种。过早配种会导致母猪受精率下降,过晚配种会影响繁殖性能。通常母猪230日龄,体重130 kg以上时可进行配种。为提高后备母猪受精率可进行两次配种,母猪发情后6~12 h内进行第1次配种,间隔12 h后进行第2次配种。

母猪出现长期不发情或多次返情的,在使用药物或采取其他措施防治无效时必须进行淘汰。产仔少、带仔性能差的母猪也应淘汰。

3.4 采用人工输精技术 人工输精是提高后备母猪受精率的重要技术。人工输精前对输精器进行消毒,并在前端2.5 cm 处涂抹润滑油后连接输精瓶。用1%高锰酸钾对母猪外阴进行消毒后,左手轻柔地分开母猪的外阴,右手将输精器放入其阴道内,将输精瓶倒提与母猪背部平齐,小范围抽动输精器,使精液缓慢进入母猪子宫内,若精液输入过快可停止抽动。输精动作应轻柔,确保母猪舒适和操作的准确性。输精时间通常为3~10 min,以无精液倒流为宜。输精结束后,将输精瓶胶塞取下,堵住输精管尾端,对折外露管体,缓慢提出输精器。输精时母猪通常会出现走动,此时需要输精人员按压母猪后背。输精结束后母猪适当运动,避免躺下、坐下,同时禁止喂食。

一次输精量控制在40~80 mL。输精次数因母猪个体差异有所不同,输精12 h后按压母猪背部,若母猪不动则可进行第二次输精,若母猪出现反抗、躲闪,则无需再次输精。大多数母猪需要进行2~3次人工输精。

应根据母猪品种及发情状况选择精液。购买精液前严格检查品质,可在镜下观察精子质量,包括精子密度、活性、外形状态等。重点观察精子活力和形态,保证35 ℃条件下向前运动的精子数量占总精子数量的50%以上。精子活力低于50%且异常状态超过20%的精液不可使用。精液应放置于恒温冰箱内低温保存运输。

3.5 早期妊娠管理 母猪配种成功后,饲养人员需做好饲喂管理,提高母猪繁殖性能以及窝产仔数、仔猪存活率。可将母猪饲料转换为妊娠早期饲料,同时限饲两周,避免因营养过量影响胚胎着床。

4 培训和监测

4.1 培训 养殖人员通过参与培训、学术研讨等方式,不断学习新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后备母猪的受精率。

4.2 数据监测和分析 建立完善的数据监测系统,记录并分析猪群的繁殖性能。通过对数据的深入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优化措施,提高母猪受精率。

猜你喜欢
受精率输精后备
种蛋受精率检查的重要性和结果解释
后备制动系统可在紧急情况下为轮胎放气
提高种鹅受精率的几项关键措施
后备母猪的选择和培育
我国冰球“贯通化”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不同输精方式及输精剂量和次数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研究
产蛋周龄对科宝父母代肉种鸡受精率及孵化效果的影响
不同水平维生素E对鸡受精率和孵化率的影响
不同输精器对母猪输精效果对比试验
不同输精器对母猪输精效果的对比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