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地土壤及地下水调查采样要点与管控策略研究

2024-05-04 20:52刘静静何秋阳牟晓芳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4年2期
关键词:点位仪器设备污染

刘静静,何秋阳,牟晓芳

(金华市环科环境技术有限公司,浙江 金华 321000)

引言

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是环境问题中比较严峻的两大类型,相关人员对污染场地开展调查工作,了解现场实际情况,合理布设监测点位,规划监测网络,选择先进的技术设备和恰当的采样方法,获取具有代表性的可靠样品,做好保存工作,可以为后续实验室分析奠定良好基础。由此可见,采样工作尤为重要,为此根据采样要点,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加强对操作人员在仪器设备等各方面的监管工作,提高采样质量,获取更加全面、可靠的监测数据,能够为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1 场地土壤及地下水调查工作概述

在场地土壤与地下水调查工作中,相关人员首先要明确调查目标,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充分了解场地可能污染的面积、污染因素和程度。调查工作主要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是了解污染情况,重点是进行污染识别[1];第二阶段是初期调查和详细的调查工作;第三阶段是风险评估,结合前期的调查工作,对相关资料进行识别分析,然后开展采样工作,布设合理点位,获取充足的样本,通过实验检测出结果,并对现场调查评估结论进行比较分析。这些工作可以帮助相关人员了解污染场地的实际情况,提出有效的治理方案,以控制土壤及地下水污染。

2 场地土壤及地下水调查采样要点

2.1 前期准备要点

开展场地土壤及地下水调查采样工作,相关人员要做好前期准备,进行调查分析。

2.1.1 收集场地资料

形成污染的原因多种多样,导致污染表现存在一定差异性,但不同污染场地之间应具有一些共性,相关人员应从共性入手开展调查工作。然而某些工作人员在以往工作中由于环保意识不足,并未详细记录与环境相关的资料,导致调查前期面临资料不足的情况,增加了工作难度。为此,工作人员可以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收集网络资料,并做好现场勘查,通过多个渠道收集场地资料,再根据资料分析场地可能存在的污染源并识别污染。

2.1.2 结合资料,开展现场调查工作

相关人员需要询问场地附近的人员,查看场地范围内的生产工艺和流程,重点核查原辅料储存、“三废”排放和固废暂存区域,详细勘察场地周边是否有污染物泄漏或排放的情况,并根据得到的数据确定场地内外环境的分布特征,判断污染物在场地范围内的迁移、转化情况,制定合理方案。

2.1.3 初步判定污染情况

相关人员综合以上调查资料,可以初步判定场地内土壤及地下水的污染情况,包括污染类型、污染范围和程度等,划分污染的重点区域,并高度重视存在高风险问题的区域。

2.2 点位布设要点

开展采样工作要进行合理布点,构建监测网络,确保点位的代表性和有效性。

2.2.1 区块划分

正式开展点位布设工作前,首先要对监测区域进行区块划分工作。相关人员要遵循综合性原则,综合考虑场地的使用功能、污染种类等诸多因素划分区块[2]。要注重污染场地区块分界工作,为后续工作奠定良好基础。如果污染场地规模比较大,工作人员需要做好勘察工作,合理设置点位。

2.2.2 布设监测点位网格

根据场地原始功能区域完成区块划分后,可使用系统布点法布设污染场地的监测点位。相关人员应考虑现场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调整点位网格,实现全方位有效覆盖。例如,地下水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因此需要在径流、边界、排泄等关键区域安设监测井。在布设监测井点位时,要全方位考虑场地的分区土壤种类、含水层的分布情况及弱透水层和岩性等内容,确定监测点位和数量。

2.2.3 注重点位的纵向布设

布设污染场地的点位要考虑平面角度,还要考虑纵向点位,具体表现为不同土层中的点位布设。不仅要在表层区域布设监测点位,满足后续工作需求,还需要在浅层和深层开展点位布设工作,合理对比土层,明确深浅差别,确保点位布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3 样品采集与保存

2.3.1 样品的采集

2.3.1.1 土壤样品采集

采样工作是第二阶段调查的核心内容,相关人员应掌握工作要点,规范采样操作,这关系到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监测的质量。首先,相关人员应制定详细的采样计划,包括采样目的、布点、方法、样品的保存流转、样品分析等诸多内容。尤其要注重现场采样的一系列工作,明确各项要点规范及采样流程,并结合前期的调查工作,了解场地污染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采样方法[3]。土壤样品分为表层样和分层样两大类型。采集表层样本时,深度需在0.2米以内,可以使用铁锹、竹片等进行采集;要先清除地表覆盖物,然后开展采集工作。分层样采集分为表层、中层和深层。在现场采集工作中,工作人员需提前明确点位,选择合适的采样设备,完成各层次样品的采集工作;利用XRF结果或PID结果,确定采样深度;需要钻孔打井取样时,遇到构筑物需要及时清除,然后再打井取样并科学选取各个层次的样品。

2.3.1.2 地下水样品采集

地下水的样品采集分为洗井和采样两部分。洗井方式有微洗井和大流量潜水泵洗井,并根据井管直径大小选择普通监测井采样法或大口径监测井采样法。进行洗井是因为地下水中有浑浊物或泥浆需要及时清除,确保能够获取典型性的水样。在现场采样工作中,工作人员可根据监测井的采样深度、内径、水样中的污染物类别、井中水的体积等来确定洗井工具,抽出水量至少是井体积的3~5倍;在洗井时做好现场记录工作,并测量温度、电导率、pH值等各项指标;洗井两小时后进行采样工作,为了减少搅动与挥发,需要采用相同材质的工具;将水样分装在各种样品瓶中,并放好保护剂。

2.3.2 样品的保存

工作人员可以将无机类样品放置于塑料袋或布袋中进行保存。VOCs或SVOCs极易分解挥发,因此应选择玻璃制品进行保存,并将温度控制在4 ℃以下,进行避光保存。地下水采样时要优先采集挥发性强的有机物,然后是重金属及普通无机物,使用顶空瓶保存挥发性有机物;使用棕色玻璃瓶保存半挥发性有机物等。需要注意的是,瓶中顶部位置需要全部装满,不能有气泡;在样品箱的底部适当敷上冰袋。通过控制储存条件,避免影响样品的物理性质,保证样品质量[4]。一般来说,样品需要在一周内送检实验室。保证样品质量,才可以获得全面、可靠的监测数据。

3 场地土壤及地下水调查采样的管控策略

3.1 健全管理机制

在场地土壤及地下水调查采样工作中存在诸多影响因素导致样本不合格、监测效果不理想,无法为后续的修复治理提供参考依据。为此,相关部门需要提高重视程度,加强采样管控工作,做好充足准备,健全管理机制,规范采样工作,明确各岗位的具体职责,编制合理的现场采样方案。

3.1.1 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

相关人员可以根据地方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条例,完善管理制度的内容,明确现场采样的要点,引进责任制并有效落实;工作人员需提高重视程度,严格遵守规章制度进行调查和采样[5]。

3.1.2 创新管理模式

以大数据和互联网为依托构建信息平台,开展智慧管理。相关人员可综合整理前期调查的各项资料,了解场地实际情况,利用相关软件分析数据,为工作人员提供便利;整合各项资料,落实各项标准要求,完善现场采样方案的编制工作。通过制定完善的管理机制,提高管控效率,可以推动场地土壤与地下水调查采样工作的有效落实。

3.2 加强仪器设备管理

仪器设备的性能和精确度关系到现场监测采样的质量,影响调查工作的可靠性。为此,相关人员要加强仪器设备管理工作,根据采样需求选择合适的仪器设备,并建立档案,记录每台仪器设备的各项参数,做好保养及维修工作;派遣专门人员开展仪器的检定校准、维护和管理,提高管理效率,避免仪器损坏;根据仪器设备的特点,定期开展检查维修,做好保养,及时排查其中的隐患问题,保障仪器设备的性能和精确度,以获取更高精度的数据。

3.3 做好样品保存与运输管理

采样结束后,样品的保存与运输管理也尤为重要。样品需及时送到实验室开展检测工作,以获取更加可靠的数据信息[6]。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样品会受到多重因素影响,如温度、湿度、微生物等,导致样品的性质发生变化,丧失代表性,影响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无法体现场地污染的实际情况。因此,在采样管控工作中要做好样品的保存和运输管理,规范工作流程,细化各项准则,并派遣专人负责样品的保存和运输;样品采集结束后做好标记工作,包含采样日期、采样内容、采样点位等诸多内容;根据具体要求对样品进行包装、装箱,并采取适当的减振措施,由负责人签字;运输过程中要控制好环境温度等条件,运输到实验室时和相关负责人交接,由实验室负责人检查样品质量,确保样品无误后签字。

3.4 加强数据审核

监测工作完成后,还需要进行严格的检测审核,保障监测数据的真实性、代表性和准确性,数据通过审核才可用于后续工作中。工作人员首先要核实样品无误,采集的样品能够反映污染场地的实际情况[7];开展仪器设备的排查工作,确保其性能和精确度没有问题,可以正常使用;还需要检查调查和采样工作中涉及到的各项资料,确保样品的采集、保存及运输流程规范,操作正常,符合相关标准要求;如果在审核过程中发现问题,要找出原因及时解决。

3.5 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

在场地土壤及地下水的调查采样工作中,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一些经验不足,专业水平较低的工作人员可能会埋下隐患,如因工作失误影响调查和采样工作的顺利推进。为此需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完善教育培训机制。如上岗前开展教育培训工作,贯彻相关的规章制度,确保工作人员了解采样的标准要求,并学习仪器设备的具体使用方法、掌握具体的采样方法等,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人员通过审核后方可进入工作岗位。在现场采样过程中应加强监督管理,督促工作人员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按照要求进行操作;采集具有代表性的样品,避免污染样品,影响后续工作。相关部门通过有效培训,可以组建一支高素质的队伍,为污染调查与采样工作提供人才支持。

4 场地土壤及地下水污染修复工作

在场地土壤及地下水的污染修复工作中,常应用到自然修复与恢复技术,这些技术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可以控制污染程度,逐步消除污染物。自然修复与恢复技术指的是利用自然环境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降解技术来控制污染物的浓度甚至消除污染物,以达到良好的污染防控效果。在实际应用中,这些技术需要结合一定的人工措施,增强其修复和恢复能力。采取物理技术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地下水和土壤中的污染物,快速隔断污染源,控制污染程度;而开展全面的调查评估工作,有助于相关人员了解场地特性,评估生态风险,制定自然修复方案。其次,相关人员根据场地情况,可以选择植物修复技术或微生物修复技术。利用植物修复技术,可以有效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离子,清除土壤中的污染物。该方法成本低,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微生物修复技术能够对污染物进行分解,达到显著的防治效果,但需要为微生物提供合适的养分、温度和湿度。

5 结语

综上所述,土壤及地下水是我国的重要资源,但由于污染问题愈发严重,并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特点,因此需要我们格外重视污染调查与修复工作。在采样工作中,相关人员需做好前期调查,合理布设监测点位,选择恰当的采样方法,做好样品的保存工作;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加强对仪器设备及工作人员等的监管工作,保障现场采样质量,并送入实验室开展有效分析,以了解场地污染的实际情况;再利用自然修复与恢复技术,制定完善的防治方案,有效控制场地土壤及地下水的污染情况,提高土壤与地下水质量。这些工作不仅能使相关人员积累更多的经验,还能为场地环境调查工作提供一定支持。

猜你喜欢
点位仪器设备污染
机器人快速示教方法及示教点位姿变换的研究
高校仪器设备维修管理工作探讨
上海航征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机器人点位控制速度规划算法选择策略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垂直面内建立基线的特殊点位高程测量法
对抗尘污染,远离“霾”伏
基于能力培养自制实验仪器设备
北京近4万台仪器设备向社会开放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