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大健康产业双循环发展新格局

2024-05-04 18:47赵燕
经济研究导刊 2024年5期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

赵燕

摘   要: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大健康产业应及时把握发展新机遇,完善产业供需大循环,促进产业规模扩张,推动创新发展,提升全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促进健康产业资源充分流动、合理配置,增强产业集聚效应,扩大优质健康资源的覆盖面。加快形成产学研用良性循环、政商企合力推进的大健康产业发展新格局。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强化国际间产业合作与资源共享,“引进来”与“走出去”相互促进,推动要素资源配置国际化。实现双循环战略下大健康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C97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4)05-0052-03

大健康产业是指以医疗卫生等相关学科为理论基础,以维护和促进公众健康为目的,为社会提供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健康公共服务等一系列与健康相关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活动的总和。大健康产业具有产业链长、品类丰富、科技含量高等特点,覆盖从以种植养殖为主的健康农林牧渔业,到以医药、医疗设备和器械研发制造为主的健康产品制造业、医疗健康服务业,以及以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设施建设为主的健康公共事业,还包括相关的金融、法律、教育、科研、技术、环境管理为主的健康保障服务业等,是涵盖全产业链的立体化网络产业结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大健康产业作为新兴朝阳产业,既是民生福祉保障,又是经济增长动力,具有巨大发展潜力和强劲发展动力。在双循环发展格局中,高质量发展健康产业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和保障高质量民生的内在要求,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新动能。

“健康中国”战略实施以来,政策的强力支持,巨大的市场需求,为大健康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已形成较为成熟的全产业链条。供给侧改革红利持续释放,使供给结构不断优化。信息技术为产业创新提供有力支持,高端人才集聚使产业与高科技融合不断深入,新产品和新业态层出不穷,促进了产业效率的提升,推动了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大健康产业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还需进一步扩容提质,补足短板,克服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包括产业链尚处低端,同质化竞争严重,产品和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了大健康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生产要素包括高端人才、资金和信息、数据等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供给不足,产业与科技深度融合不够,自主研发能力较弱,在医药和医疗器械制造方面,缺乏关键核心技术,中高端供给不足;产业配套监管不足,产业运行机制不健全,产品标准和服务规范不够完善。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及时把握大健康产业发展新机遇,完善产业供需大循环,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大健康产业体系。协同提升全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促进产业规模扩张,推动产业创新发展。不断扩大优质健康资源的覆盖面,鼓励跨界融合,促进健康产业资源充分流动、合理配置,加快形成产学研用良性循环、政商企合力推进的大健康产业发展新格局,是双循环战略下实现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动战略选择。

一、整体规划构建大健康产业国内大循环新格局

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要求大健康产业产品和服务及时顺应国内市场需求的变化,在有效保障国内健康消费和投资需求的同时,推动产业自身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大健康产业的稳健发展。

(一)完善大健康产业供需大循环,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1.促进健康类消费和投资需求结构升级,有效拉动产业供给。随着大健康理念的更新和普及,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卫生健康消费需求不断扩容提质,为大健康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而老龄人口的持续增加和生育政策调整所带来的人口结构变化,也使相关的健康消费需求不断增长;心血管等各类慢性疾病多发也带来医疗保健支出的逐年上涨。健康需求呈现的多元化、个性化、精细化特征,要求大健康产业进一步拓宽整体容量和涵盖领域,完善全产业链,通过产品技术创新,品类多元细分,突出特色优势、完善质量标准,催生新兴产业,满足国内健康消费结构升级需求,向科技化、智能化、精准化、融合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

“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为大健康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大健康产业作为未来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朝阳产业,呈现出市场与政策双轮驱动的格局,为正在寻求经济转型新热点的社会资本提供了巨大的投资空间。政策的长期利好,市场的持续繁荣,技术的快速更新,催生了市场对投资预期回报的信心,资本在促进健康产业产品创新、企业发展、产业升级、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的过程中,也期望获取更高的投资收益。

2.促进卫生健康供给侧结构转型升级,有效满足国内市场和出口需求。双循环经济格局下,推动大健康产业结构优化,加快转型升级。促进不同层次的产业体系协调发展,培育高端市场,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市场拓展力,扩张升级中等层次产品与服务市场,保障基础健康市场需求。推動大健康产业不同领域的关联融合,实现范围经济。

重点推动医药生产领域关键技术研发和基础药物生产,促进医学检验、卫生检测、医疗影像等服务质量升级。重点扶持高端医疗器械生产制造,鼓励自主研发,提高国产化比率,保护知识产权,促进生产型企业提质增效,升级发展。

完善健康养老服务产业,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推广智能居家养老和养老社区服务。发展特色养生养老产业,促进产品更加多元,服务更加优质,如互助性养老、嵌入式养老机构等。推动养生养老服务与健康食品、中医药、保健品、教育、文化、旅游等业态融合发展;推动健身康体产业全民化。全面发展健身美体、体育赛事、休闲产品等业态,培育健康旅游、健康地产等新兴产业增长点;提升健康管理专业化水平。拓宽健康管理服务范围,推广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服务链条,推动健康管理服务的个性化、专业化、智慧化发展;改善健康生活环境管理,加强健康环境的监测评估与定期检查,有序开展各类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行动。

推动大健康产业间交叉融合,不断拓展延伸产业范围,鼓励发展衍生及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使大健康产业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二)推动大健康产业资源要素整合与循环流动,增强产业集聚效应

完善大健康产业整体资源配置,以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整体规划顶层设计与重视地区差异化发展相结合,根据各地区资源优势明确发展定位,形成产业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机制。

第一,明确地方资源特色,聚焦产业发展方向,战略性引导配置相关生产要素,避免重复建设和重复投资,打造具有地方核心竞争力的大健康特色产业群,塑造自有品牌,摆脱同质化竞争。促进国家整体战略规划与地方长期区域规划之间形成合力,协同发展。

第二,明确城乡资源差异,推动城市和农村大健康产业协调发展。大中城市作为大健康产业优质高端资源集聚地,可依托最新前沿技术与高质量人才,形成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域,加速要素的流动与共享,打造大健康产业链的高端供给,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小型城市与城镇通过接受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发挥产业的转移承接作用,保障大健康产业链条的中端供给。乡村地区发挥地域广阔的自然资源优势,搭建生产资源聚集的初级产品生产基地。

第三,大力发展健康产业研发和创新智慧园区,引导生产要素向园区集聚,发挥要素功能集成作用,形成产业体系完整、配套资源完备、规模效益突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企业集群,以及覆盖全生命周期、种类齐全、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业体系。完善大健康产品和服务交易平台,完成实体园区与智慧园区的网络连接,低成本实现实体园区的升级。

鼓励企业间合作与重组,培育大中小微企业梯队,以整合与竞争的方式激发企业活力。做大做优龙头企业,强化人才支撑,扶持一批创新驱动、行业领先,冲击国际市场的领军企业,塑造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提升国际竞争力;引导中小微企业集群化发展,为市场提供“专特优新”的产品与服务。形成由领军企业、高成长企业和后备企业共同构成的分层次梯队格局。集群化发展有利于构筑产业优势,树立领域标杆,提升健康产业和创新基地的承载力和辐射力。

第四,完善大健康网络信息平台,建立信息资源共享系统,促进要素跨时空流动,构建国内乃至全球相关产业的虚拟企业集群,实现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的升级。

(三)促进大健康产业产学研用良性循环,实现产业创新发展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大健康产业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加快高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大健康产业数字化转型,实现大数据的互通共享融合,提高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增强产业发展动能。

重视基础科学研究,强化科技创新对大健康产业发展的驱动作用。联合重点实验室、科研院所和高校大健康类相关专业,加大在生命科学、信息科技、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研发投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构建科技成果从研发、中试,到市场化导入及转化应用各环节的衔接,提高前沿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发挥我国中医药的特色优势,加强对中医药理论、新药研制及治疗方案的投入和研发力度,鼓励高校及科研院所与医药企业协作,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药物和高端药物。

加速健康产业数字化建设,拓宽产业的广度和深度。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搭建健康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对医药研发、健康服务、供销管理、公卫疾控、医疗保险等数据的集成共享,通过数据交换实现从研发到生产和销售各环节的优化匹配,促进不同行业间的业务协同,提高跨行业、跨地区、跨层级的整体产业链的运行效率,也为监管部门的综合管理创造条件。

大力推进智慧医疗服务,鼓励“互联网+医疗”,拓宽数字化医疗大健康市场。加快发展互联网医院,建立跨地区的移动医疗服务体系。通过在线问诊,对常见病、慢性病的“互联网+”复诊、线上药房等业务,为患者提供全面高效的远程挂号、看病、开药、缴费等服务,缓解线下医疗资源配置的不均衡问题。

强化人才支撑,激发创新的核心动力。大健康产业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人才是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应加大高端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通过学科交叉融合,设立大健康相关专业或开设相关课程,为大健康产业发展提供学术支撑。鼓励校企合作开展人才梯度培育计划,通过定向培养、职业培训等方式,培养大健康领域复合型高端人才。对人才引进给予政策倾斜,拓宽引进渠道,重点引进具有资源、技术带动作用的高端人才,并做好人才服务工作。

(四)加强大健康产业国内大循环监管,促进产业规范发展

完善顶层设计,统筹制定大健康产业整体发展规划,发挥政策的协同推进作用,实现国家层面和各地区产业的科学规划与合理布局。对重点产业给予政策支持,建设产业监管数据信息平台,为产业发展路径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加强法治建设,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严格的行业标准和产品服务质量标准,重点在保健品、医美、健身、健康险等领域,健全产品和服务质量规范,保护消费者权益。

完善日常监管制度。消除监管盲点,优化管理方式,制定科学的管理流程,提升监管效率,保证大健康产业规范化、制度化发展。依托新闻媒体与行业协会辅助监管,加强企业自律,构建由监管部门、媒体、行业协会、企业、社会公众等共同参与的大健康產业综合监管体系。

二、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大健康产业发展模式

大健康产业国内国际双循环,是指通过强化国际间产业合作与资源共享,搭建全球化合作平台,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引进来与走出去相互促进,推动要素资源配置国际化,建立开放创新互利共赢,联接国内国外双循环的大健康产业对外开放体系。

当前我国大健康产业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一方面各发达经济体已将大健康产业列为战略性产业重点推进,并纷纷进军我国市场,给国内企业带来较大竞争压力。印度、泰国等新兴市场国家也凭借劳动力成本等优势,承接发达经济体产业转移。另一方面,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叠加新冠疫情,进一步增加了产业链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部分大健康产业的全球供应链受阻,对部分中间产品的供给和部分关键产业链造成障碍,挤压了我国大健康产业的发展空间,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应继续引进优质国际资源,提升产业国际合作能力,发挥我国健康消费结构升级所形成的超大规模市场吸引力,引进国际大健康产业头部品牌、国际医药先进科研成果,吸引各国新锐龙头企业入驻,加入国内产业链集群,加速国内企业融入全球产业链,也缓解国内优质健康产品与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

依托“一带一路”倡议合作平台,依托自贸区的开放政策,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发展产业跨境交流合作,通过签订国际合作协议、合资办厂、共同建立研发实验室等方式,帮助国内企业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大健康产业优质产品和服务走向国际市场,在国际贸易中争取主动权,增强贸易韧性。推动中医药在海外的传播和出口增长。加强在学术、科研、教育领域的开放交流合作,开放跨境医疗等国际化、多样化的特色服务,进一步扩大合作的广度与深度,成为全球大健康产业创新发展新引擎。

融入双循环是大健康产业未来发展的新布局。面对现阶段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着力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稳步构建新发展格局,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从世界汲取发展动力,也让中国发展成果惠及世界。促进健康消费、健康产业投资、健康产品进出口三方面在国内外市场上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张家彬,张亮,纪志敏.大健康产业的发展桎梏与纾困路径[J].江淮论坛,2022(2):59-64.

[2]   杨玲.我国大健康产业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2022(4):56-57.

[3]   胡莹莹.大健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分析[J].中国市场,2021(26):46-47.

[4]   潘为华,贺正楚,潘红玉,等.大健康产业的发展:产业链和产业体系构建的视角[J].科学决策,2021(3):36-61.

[责任编辑   白   雪]

猜你喜欢
高质量发展
关于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思考
加快建设适应与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转向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工业经济
加快发展现代种植业 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大力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完善制度体系,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2018:中国会展业“高质量发展”之年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辽宁省绿色增长水平提升路径及对策分析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