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

2024-05-04 21:42仲禾
源流 2024年2期
关键词:龙尾龙身龙灯

仲禾

舞龙,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又称踩龙、跃龙、游龙等。它以龙为题材,采取人扮龙身、舞动龙尾的形式表演,既有固定的基本动作,又追求灵活多变的表现方式。

根据《礼记·月令》记载,“春节时篝火高烧,火之音声,神龙之神出现,或舞动其形”。据史书记载,在汉代和唐代,已经流行起了舞龙的形式,尤其在唐代达到了盛行的程度。北宋的大观年间,已经有“游龙会”的节日文化。明清时期,舞龙成为庆贺丰收、除疫祈福等重要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在历史长河中,舞龙除了成为民间艺术,也演变为一种宗教祭祀仪式,民间认为龙是水官之神,能掌管雨水。所以在干旱缺水的时候,民间就会举行请雨祈雨活动,其中舞龙就是其中的主要表现形式。此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也是君王的象征,因此舞龙在古代皇家庆典上也有所体现。

舞龙的表演形式主要包括南北两种流派,其中南方为主流,以广东、福建、广西、海南等地的舞龙最为著名。北方的舞龙则以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地的表演为代表。

龙灯也称火龙、金龙。用竹篾扎成龙头、龙身和龙尾,3到10多节不等,节数多为单数。节与节之间以100到170厘米绸布相连,再用色彩绘成龙的形象。每节中都燃有灯烛,节下装有木柄,供舞时握持。舞蹈时,一人手拿“宝珠”,在龙头前领舞,表现龙抢宝珠。龙灯的动作有“龙摆尾”“金龙蟠玉柱”等。龙灯多在节日之夜舞弄,有些地区还同时施放烟火、爆竹,在鼓、锣、钹、唢呐等乐器的伴奏下,显得气势更加雄伟、舞姿更加生动。

布龙也称打龙。它和龙灯稍有不同,节内不燃烛,一般长10多节。舞弄起来,左耸右伏,九曲十回,时缓时急,蜿蜒翻腾。布龙的特点是动作快、幅度大、舞姿轻捷矫健,多由两条布龙一起表演“二龙抢球”。布龙的动作有“金龙喷水”“雪花盖顶”“白鹤展翅”“双跳龙门”等。

草龙主要流行于南方各地。龙用稻草、青或柳枝等扎成,有的地方还在龙身上插满香火,所以也称香花龙。一般于农历五月和六月间的夜晚舞这种龙,舞起来星光闪闪。过去闹虫灾时多舞草龙;有的地方在祈雨时舞弄,并向龙泼水,故又称水龙。

百叶龙主要流行在浙江省。舞蹈开始时,人们分别手持装有木柄的荷花灯、荷叶灯和蝴蝶灯,穿插起舞。最后一只大荷花灯变做龙头,蝴蝶灯化做龙尾,其他灯结成龙身,犹如一条花龙腾空而起。

段龙主要流行于江苏省。龙头、龙身和龙尾互相不用布相连,只在龙头和每节龙身上扎230到300厘米红绸。段龙多由妇女舞弄,轻盈优美,具有江南水乡舞蹈特色。

舞龙表演通常结合了音乐和舞蹈,舞龙者根据音乐和鼓点的节奏,进行变换動作和方向。舞龙球是舞龙表演中独特的配合节奏的器械。同时,表演者用口发出龙吟般的声音,增强了整个表演的氛围。

舞龙表演还包括一些高难度的技巧,如跳高、穿环、翻板等。其中,跳高是指舞龙者在舞龙过程中,通过自身力量跳越某个障碍物或者高空上的支架,以展示其内外功夫之高超。穿环是指舞龙者手持短杆,在舞龙过程中把圆环穿过龙身,这需要表演者的精准技巧和高超协调能力。翻板是指舞龙者在舞龙过程中,踩在一个有弹性的板子上,通过一个急转身、高跳起落等动作,完成一个或多个翻板的动作。

总的来说,舞龙表演形式丰富多彩,结合了音乐、舞蹈、技巧等多种元素,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艺术形式。

猜你喜欢
龙尾龙身龙灯
舞龙灯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龙身蛇形太极拳的传承与发展
‘龙尾’玉簪简介
我学会了舞龙
龙 王
舞龙灯
龙头咬龙尾
正月初十舞龙灯
清代古典家具龙纹饰绘的什么龙
浙江平阳龙尾钨锡铍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