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说祭灶

2024-05-04 21:42钱国宏
源流 2024年2期
关键词:糖瓜祭灶灶王爷

钱国宏

农历腊月二十三,我国北方民间称之为“小年”,而南方大部分地区的“小年”是腊月二十四。“小年”的说法是与除夕的“大年”相对而言的。过小年最主要的活动就是祭灶。民谣中的“二十三,糖瓜粘”,就与祭灶活动有关。

在我国大江南北,祭灶曾是一项影响范围较广的风俗。旧时人家的灶间大多设有灶王爷的龛位,神像上写有“东厨司命主”“一家之主”等字样,两旁贴有“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后来则直接把灶王神像贴在墙上。

早在周朝以前,祭灶的习俗就已经确定下来。那么,古代是如何祭灶的呢?宋代诗人范成大写过一首《祭灶词》,对当时民间祭灶的内容和气氛作了生动的描述: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

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宋代祭灶仪式的很多信息:祭灶时间、供品种类、祭灶人选等等。民间认为,灶王爷除了执掌灶火、管理饮食外,还负责考察人间善恶。灶王爷留在家中一年,到了小年这天便要“升天”,去向玉皇大帝汇报这家人一年的善恶。玉皇大帝再根据灶王爷的“汇报”,降下这家人未来一年的吉凶祸福。于是,人们便在小年这天祭灶,为灶王爷“送行”,希望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实际上,祭灶活动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祭灶仪式,也称送灶仪式,北方民间一般选在腊月二十三(南方大部分地区以腊月二十四为小年,在这一天祭灶)黄昏入夜时举行。一家人来到灶房中,摆好桌子,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祭祀灶王爷,让他在“升天”之前先甜甜嘴。一些地区祭祀灶王爷时,还要将糖涂在灶王爷神像中嘴的四周,让他上天“汇报”时多说好话。有的地区祭灶更有意思,将酒糟涂在灶上,好让灶王爷醉醺醺地上天,无法“汇报”实情。然后,人们将神像揭下来焚烧。于是,灶王爷就在人们的想象中,与纸、烟一道“升天”去“言好事”了。

在北方一些省份,祭灶仪式相对复杂一些。晚间,人们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树枝,再将上一年的灶王爷神像连同纸马、草料放在上面一同焚烧。一家人围着火堆祷告:“今年又到二十三,教送灶君上西天。有壮马,有草料,一路顺风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请对玉皇进好言。”对灶王“叮嘱”得相当明白。

祭灶仪式中,不仅要焚烧神像,还要唱《祭灶歌》。在北方一些地区,流传着这样一首《祭灶歌》,充满了地方气息:

灶王爷,本姓张,

今天是腊月二十三。

骑着马,挎着筐,

秫秸草料备停当,

送你老人家上西天,

人间好事要多说,

明年下界降吉祥。

这首《祭灶歌》歌词直白、质朴,彰显了北方人民豁达、直爽的性格。

虽然各地的祭灶仪式不同,但有一点是基本相同的,那就是“女不祭灶”。相传灶神原为女性,《酉阳杂俎》中就将灶神描述為一位美女。祭灶原先在腊日举行,主祭人是家中的老妇人。后来,男性取代老妇人成为主祭人,渐渐有了“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

猜你喜欢
糖瓜祭灶灶王爷
“糖瓜”粘住你
祭灶节
———二十三,糖瓜粘
祭灶节——二十三,糖瓜粘
买糖瓜喽
灶王爷和灶王奶奶
灶王爷的“脸谱”
闽人祭灶大不同
敬灶王爷的传说
腊月二十三糖瓜祭灶
灶王爷的礼物